陳佩琪質疑"武漢是病毒起源所以武漢的病毒株比較毒"的說法,還說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所獲得的知識是最高級的知識。
我相信演化生物學和遺傳學在醫學院可能是受到忽視的學門,所以雞婆來講一下。
我不知道陳佩琪講的"比較毒"究竟是在講致病力、傳播力還是易感性(這是三碼子事)。但是演化生物學家對這個最有興趣了,不少研究都在討論病毒從一個物種跳到一個新物種之前與之後,以及在感染新物種後,致病力與新宿主關係的關聯性,而且提出過非常多的假說模型。
有一個常識是:天擇壓力不會同時均等地作用而讓致病力、傳播力、易感性在病毒的演化歷程中同步呈現。
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是有前提的:
(1) 病毒真的有分型這回事嗎?先前有好幾篇論文都認為病毒有分型,有人認為兩型,有人認為四型,還有一些根本沒發表就亂發新聞稿的說有六型。但是Maclean et al這篇論文(https://doi.org/10.1093/ve/veaa034)認為根本沒有分型這回事。也就是說,如果在病毒有沒有在去年底起源到最近的演化歷程中有沒有分型是沒有共識的話,那麼要討論某某處的病毒比較毒就會有點貧弱。
(2) 你要使用那一個演化樹來討論病毒起源與"有沒有比較毒"的關聯性?不少論文所使用的演化樹都存在有取樣不足,或其取樣數與樣本地理來源未必能回應問題的缺陷。更別提有些論文對數據的解讀是錯誤的。
好比說病毒在A國起源後,尤其是封城之前倉皇逃出的人就可能把病毒瞬間長距離播遷到B國,雖然距離很遠,但初期逃出的人身上病毒的起源仍是A國,與A國的初期感染者身上的病毒也沒有明顯的遺傳分化。
但如果有人把B國感染者再次散播形成群聚感染的現象,等同於"較高的致病力是在B國發生",那就會犯了相當嚴重的邏輯錯誤。因為該病毒其實是在短時間內由A國,也就是起源地長距離播送到B國去的。
病毒剛跳到新宿主時,在新宿主這個新環境未必能得到很好的適存度(fitness)。所謂的適存度就是"可以讓宿主活到進行病毒散播","不會讓宿主一下子就死掉"。這就是為什麼冠狀病毒的跨物種傳播與演化途徑中會有中間宿主的角色,也就是為什麼剛跨到新宿主時對新宿主有可能有較大的殺傷力。
但我不是說病毒在新宿主這個環境上演化一段時間致病力、傳播力或易感性就並然會隨時間上升或下降,如很多研究所說,宿主所提供的環境是複雜的,人類這個物種的族群和多樣性是龐大的,所以這個病毒在不同地區,以及在演化時序上所呈現的"毒不毒"會受到許多自然與人為因素的複雜協同作用影響,我們大概要等到疫情告一段落,匯集了全球可獲得的資訊才能描述整個樣態。
#簡單講不要拿著不紮實的想法以為自己就能打臉什麼政策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6-018-0055-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
演化樹 距離 在 桃園青創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青創英雄榜🥳】
小小一隻螞蟻居然可以讓世界看見台灣😮😮😮
看過來!看過來!
小編要跟大家分享一件非常厲害的事情😍
青創指揮部優秀團隊 螞蟻帝國Empire of ants
迎來了超重量級 超重量級 超重量級的嘉賓❗️
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他們是世界頂尖之 #哈佛大學 教授 Harvard university-Hessel Professor Naomi與City college of New York-Professor David,教授們親自來台拜訪並邀請 #螞蟻帝國Empireofants 協助他們的生物研究計畫,除此之外,更交流許多生物演化的過程!
螞蟻帝國當然也和教授們交流了目前飼養與培育的經驗,並參觀未對外公開的備貨區與飼養區,教授們對商品的精緻度與照顧螞蟻的方式非常讚賞,更對其經營的用心表達肯定,也邀請螞蟻帝國前往哈佛大學,共同投入研究,讓世界一起看見螞蟻的力量🐜🐜🐜
#HarvardUniversity
#螞蟻帝國工作室
#養螞蟻我驕傲
#青創指揮部
#螞蟻這麼可愛不養可以嗎
[#蟻起很驕傲]
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天。
上一次有這樣的感覺是與Marvel蟻人及黃蜂女面對面,但這次更不一樣,更具有意義,更讓自己感到驕傲!
從沒想過自己養螞蟻成立螞蟻帝國,能讓世界頂尖的哈佛大學教授親自來訪,邀請帝國協助他們的研究計畫,甚至能夠近距離坐在她旁邊聽她介紹她們在研究的方向與成果,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耀與特殊經歷!
Harvard university-Hessel Professor Naomi、City college of New York-Professor David帶著兩位實驗室的學生一樣是非常優秀的台灣人偉平(哈佛大學)跟政佳(哥倫比亞大學)
Naomi教授的學生在世界各地都有學生在研究,不只是螞蟻,而是與螞蟻息息相關的一切,教授跟我介紹了像是蝴蝶幼蟲與螞蟻、螞蟻與細菌、螞蟻與植物的共生關係,真的是越聽越興奮!
教授們也非常興奮參觀帝國,除了我們的商品精緻度還有各式展缸的陳列,我特別帶他們參觀了我們帝國的內部,讓他們了解我們對螞蟻維護的方式與用心經營,我收到了非常多次不同的讚賞,也告訴我他們這一趟來真的從帝國學到很多很棒的經驗,最後每一位都提著滿滿的戰利品準備回去自用及送禮👍
未來我們將更密切與哈佛大學合作,幫助他們建立台灣螞蟻物種的演化樹與更多有趣的議題合作,教授也迫不及待地想要介紹我給更多相關研究者,最讓我興奮的是,她願意邀請我去她的研究室參觀,並且介紹我的偶像螞蟻學之父Wilson給我認識!
這一天,是我一路堅持走了六年多以來,除了讓更多人能夠從飼養螞蟻感到幸福快樂以外,最有價值、最感到驕傲的一天!我看到這個世界真的比我想像的還要多人用心的在投入螞蟻的研究,並且自己雖然沒有走研究的路也沒有讀什麼書,但也能成為研究中重要的協助者,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希望更多人也能夠看見螞蟻,愛上螞蟻,一起加入飼養與研究的行列!我們會繼續努力,讓世界能夠透過螞蟻帝國再次看見不一樣但都一樣很棒的台灣!
我養螞蟻我驕傲!
喔對了各位,英文真的很重要!我很慶幸自己能夠有能力與能夠與他們溝通分享,獲得更多資訊與更多的機會!所以小朋友們英文一定要好好學啊XD
#螞蟻帝國
#最值得紀念的一天
#這份榮耀獻給家人跟所有幫助過我的親朋好友及帝國的每一個成員
@ 螞蟻帝國Empire of ants
演化樹 距離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2016.07.09 科技政策 ※
難獲青睞的跨領域研究
一份 2015 年的科學新聞顯示,自 1980 年中以降,跨領域研究的數目有增加的趨勢。然而,澳洲最近一項分析研究經費走向的研究指出,跨領域的研究議題,比起傳統單一領域的研究議題,較難獲得研究經費。其他國家的學者亦認為,澳洲可能不是單一案例。
2015 年的一篇科學新聞作者 Van Noorden,分析國際期刊資料庫 Web of Science 中超過 3500 萬篇文章的引用文獻,發現在 1980 年中期以後,不論是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引用其他領域研究的比例增加;同時,在人文社會學科中,以「跨領域的 interdisciplinar*」為標題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趨勢。
一篇最近刋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 Nature》的研究——這份研究本身也是由演化生物學和社會科學家所組成的跨領域研究團隊——分析了 2010 年至 2014 年,超過 18,000 個向澳洲科學研究委員會(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申請經費的研究計劃,這些計畫包括取得和沒有取得研究經費的所有項目。
研究過程運用生物學演化樹狀圖的概念,發展出數列(metric),定義單一研究項目中所牽涉的領域知識範圍,讓每一個單一研究項目最後得出一個「跨領域」的程度值——類似演化樹中,以兩物種的距離來判定兩者在演化系統中的遠近關係。
結果發現,當研究計劃的跨領域值愈高,獲得科學研究經費的機率就愈低。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Lindell Bromham 表示,他們無法解釋這樣相關現象背後的原因。因為可能有經驗、成功的計劃主持人,比較不會送出跨領域研究計劃。
然而,她和這份研究的其他作者還是試著解釋所獲得的結果:例如研究審核的過程,原本就不利於跨領域的研究計劃;而且,獨立計劃審查委員可能也難以理解涉及本身研究領域以外的研究計劃;或者,這些計劃本身的品質確實低於其他計劃,或是難以說服他人。
這些作者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夠去解釋原因,或是跨領域研究確實需要不同的審核標準。
加拿大蒙特利大學的資訊科學家 Vincent Larivière 認為,這份研究本身以計劃提出者自行選擇的牽涉領域,作為判斷跨領域的標準,可能與實際研究有所誤差,無法反映研究真正的內容。他認為,評估研究計劃所引用的文獻資料,更可能真實的反映出其跨領域的程度。
事實上「跨領域研究」,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和「專業深度」呈現相反走向。一項學者與期刊出版商 Elsevier 合作的研究, 分析 2013 年發表超過三萬篇科學研究的國家,出產跨領域文章比例前五名的國家多為非傳統的科研國家——所謂的傳統科研國家,所指的是像德國、日本、美國和英國等國。出產跨領域文章比例最高的國家,第一名是印度,緊接著是中國和台灣。
http://www.nature.com/…/interdisciplinary-proposals-struggl…
http://www.nature.com/…/jo…/v534/n7609/full/nature18315.html
http://www.nature.com/…/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by-the-n…
演化樹 距離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有時候我們在前進之前,要先後退,要成長前,要先學會放棄。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啊要透過一些人類發展的研究,跟你做分享。
先從我們的手指頭說起喔,我們人類的手指頭非常的靈巧,他們精確到任何先進的機器,甚至於都沒辦法代替的地步。
但是呢,最近的科研人員利用醫學儀器,很驚訝的發現一件事喔,人類的胚胎在子宮裡面,還只有幾週大的時候,我們的手啊,有像蜥蜴一樣那種多餘的肌肉。
然而,隨著胎兒的發展,這些肌肉會慢慢的消失,一直到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全部不存在了。
這個發現到底意味著什麼呢?生物學家認為喔,這是人類在演變的過程當中,最古老的進化痕跡之一;儘管呢,它在人類的胎兒發展的過程當中,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生物學家還把這一個發現,發表在醫學雜誌上。科學家認為喔,這種進化的過程距離現在,已經有兩億五千萬年。
他們說這是我們從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過渡的時候,所遺留的產物。但是沒有人知道,人類為什麼在出生之前,會把這些多餘的肌肉「刪除」。
然而生物學家說,這一個發現的過程,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的拇指,比其他手指頭更靈巧。
大家可以試試看喔,我們拇指可以做這種動作;因為呢,拇指比其他的手指頭多了一條肌肉。
美國的霍華德大學的迪奧戈博士(Dr.Rui Diogo)他表示喔,在人類進化的過程裡面,由於不再需要這麼多餘的手指頭的肌肉,因此就退化了。
既然不需要了,那為什麼還會出現在我們的胚胎裡面呢?對於這個部分迪奧戈他解釋,他說喔,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它可能不會一下子就徹底的刪除。
因此呢,在人類進化的過程裡,有一些器官雖然是可有可無的,但它仍然可以看得見,比如說闌尾啊、智齒啊,和尾骨這些部位。
但是呢,這些胚胎的手部肌肉結構,之所以更引人注意,是因為在其他的哺乳動物,包括像老鼠啊、狗啊這些動物身上,都找不到這些肌肉。
然而在某些爬行動物裡面,比如說蜥蜴群體裡面,就可以發現這些多餘的肢體肌肉。
迪奧戈博士表示,這些肌肉是在兩億五千萬年前消失的。正是這樣的一個發現,讓人類對於我們自己的進化,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長期研究人類和猿猴進化的學者,美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人類學家,阿爾.梅西哈(Dr Sergio Almécija)他就說喔。
這個研究的新奇之處在於,它讓我們能夠精確的判斷,在人類發展的過程裡面,哪些結構的出現和它消失的時間點。
同時呢,他表示這也提出一個很重要問題,那就是我們在進化的過程當中,還丟失了哪些東西?如果我們能夠更詳盡的,觀察到更多人體的結構,那我們還能夠再發現什麼呢?
生物學家已經針對人體的其他部位,進行更詳盡的研究,包含對於我們腳部的肌肉的研究。
他們發現喔,在子宮裡面的胎兒的腳,也有額外的肌肉,但是隨著胎兒發育的時間點,往後遞延之後它又消失了。
但人類的近親~猿猴和猴子,牠就保留了這些肌肉,因為牠們在攀爬的時候、在爬樹的時候,是很有用的。
迪奧戈博士就認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所放棄的、所丟失的某些東西,正是讓我們能夠現在成為「超人」的這些東西。
就在人類演化的過程裡面,我們放棄了強大的咬合能力,因為咬合能力的釋放,這才讓我們的大腦,有額外可以發展的空間。
另外一個大腦發展的例子它更有趣,就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會有的「共同經驗」。
新生兒的大腦,他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這也是腦部細胞最多的時候。但是他的數目,還不足以說明大腦的複雜性。
很驚人的是喔,腦部神經元的連結:所謂的「軸突」跟「樹突」,它會讓神經元進行足以令任何人都很驚訝的連結程度。
這也就是說,每個神經元通常可以跟數千、乃至數十萬個神經元相連結。
根據估計喔,在出生的時候,每個神經元平均形成2,500個突觸,到兩、三歲的時候,達到15,000個突觸的巔峰。
然後開始進行所謂的「神經元修減」的過程。所謂「修剪」喔,是把單獨的神經元,或神經元之間沒有用處的那些突觸,把它們刪除掉。
修剪的原則,就是用進廢退;如果這個神經元,沒有辦法成為持續作用的神經迴路當中的一員,它就很容易被修剪掉了。
過去認為突觸的大量形成,跟刪減的過程,它是發生在嬰兒期到學步期這中間;這幾年之內就已經完成了這個動作。
但是到了九○年代,科學家有了更驚人的發現:在青春期之前啊,會發生第二波突觸的增生!
他們發現喔,負責自我控制啊、判斷啊、情緒調節啊、組織啊、計畫啊…一直到執行;這些功能的我們的額葉,在十歲到十二歲的過程當中,竟然又像我們在胚胎期的時候,一樣開始成長。
通常女生會比男生要來得早一點。所以呢,就像是我們在故事裡面常常聽到的,尤其在青少年的時候,同年紀的女生,都會比男生來的更成熟,大概是這個道理喔。
在青春期的後期,額葉會出現顯著的改變,一直到二十幾歲的時候,也會像嬰兒期一樣開始萎縮;向外伸出的部分,透過經過神經元的修剪,被刪減成為更精簡、更有效率的神經網路。
因為這樣子不斷的擴增、再刪減,擴增、再刪減的這個循環裡面,我們發展出適應環境的能力。
讓我們有限的體力,能夠集中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也讓人類的文明,得以有效的發展跟前進。
那麼今天談了這麼多,現在終於要回到你身上了喔,在我們有限的人生裡,你是不是有著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得到這樣的幻想呢?
然而,你卻不是把有限的精力跟時間,投注在對你真正有價值的事情裡。
你要能夠聚焦,就要能夠主動的「刪減」啊!跟我們演化過程、跟神經發展過程是一樣的。
你要有意識的拒絕那些讓你分心的事,或者是那些一時吸引你,卻沒有辦法為你帶來長期價值的東西。
然而至於要怎麼做到這件事?這裡給你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請你問自己:「如果往後的人生只能做一件事,那會是哪一件事呢?」
如果你一時半刻,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你可以參考第二個方法,那就是加入我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的學習。
我在「過好人生學」裡面喔,會陪伴你找出人生真正「要的」是什麼?
透過人生羅盤的確立,讓你在時間的汪洋裡面,知道什麼事情該聚焦跟堅持,而什麼事情可以刪減跟放棄,期待你的加入。
然而,不管你會不會加入我的線上課程的學習,我都希望你能夠長出「放棄的勇氣」!
因為這樣子,你才能夠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裡,成為一個在演化長河中,能夠被留下來的「超人」。
而不是為了堅持擁有強大的咬合能力,可是到最後卻被滅絕、或者是只能生活在動物園裡面的猿猴~祝福你!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過好人生學】。
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們很期待你的加入,希望透過學習,能夠讓你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