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今日的新晉歌手參加《全民造星》、《聲夢傳奇》等歌唱比賽節目,可會令你聯想到當年青澀的新秀Sammi(鄭秀文)?
曾經,香港巨星的風采引領着兩岸三地以至整個亞洲的潮流,「港星」風頭一時無兩。走進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瞧潮香港 60+》展覽,讓人完整地看到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是如斯的豐盛多元。
由戰後經濟起飛後的百花齊放,60年代蕭芳芳帶動的迷你裙熱潮、70年代反映小市民「搵食艱難」的電影《半斤八両》、唱出香港精神的《獅子山下》、80年代樂壇巨星如張國榮、葉麗儀 、羅文、梅艷芳及Beyond、港產片除了受到港人喜愛,更踏上了國際舞台⋯⋯香港流行文化潮來潮去,一浪接一浪的歌、影、視經典走進香港人的生活,隨着時代變遷,沉澱又演化,遂成為專屬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除了提供娛樂,流行文化其實也在回應社會需要,例如1991年華東水災,電影界製作了《豪門夜宴》,是一部雲集當年業界巨星的大電影;1972年六一八雨災的時候,電視業界也相應做一些慈善籌款的活動,例如有創新的馬拉松式籌款節目,這些突破性的節目與創作,其實都有回饋社會的意義。」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特別職務)吳雪君說。
透過豐富的展品,《瞧潮香港 60+》展覽向公眾展出過去六十年間香港的流行文化浪潮,時間線由戰後一代開始伸延至千禧年代,蘊含了幾代香港人的成長回憶。展覽展出多件別具意義的展品,例如電影海報師阮大勇的珍貴手稿、許冠傑的第一張粵語唱片《鬼馬雙星》、黃家駒用積蓄買下的第一枝木結他及多位巨星在紅館登台的華麗服飾等,每一件展品都訴說着一個時代的故事。
吳雪君特別提到,展覽中電視的部分最難收集展品,原因是部分電視台已經結業,「當年電視業界的競爭非常激烈,製作要求很高,作品都非常出色,例如佳藝電視就有不少精彩作品,它也是第一間電視台將金庸武俠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在當年引起廣大迴響。只可惜保存下來可供展覽用的展品不多,於是我們就利用當時的電視周刊,向大家展示當年的劇照和演員的服裝造型。」
懷緬過去的同時,或許有人會感嘆香港流行文化輝煌時代不再。吳雪君館長則有另一看法:「香港娛樂圈標誌性人物,寶珠、芳芳、Sam哥、家駒、梅姐及哥哥,他們都在那個年代冒起,可謂造就了一個時代的高峰。但再看看現時香港的歌唱比賽和音樂節目,我從新晉歌手身上看到了一點Sammi的影子。記得Sammi在訪問時提到,她自己當年毅然進入歌壇,是因為看了梅姐的新秀比賽,她當下就告訴自己,只要一夠歲數就要去參加新秀,最後她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近年,一群對音樂很有熱誠的年青人陸續冒起,他們也各自有自己的啟蒙和榜樣。這種一代影響一代的精神傳承,其實一直在發生。香港流行文化要再創高峰,感覺上並非遙不可及。」
#香港文化博物館 #瞧潮香港60 #香港文化 #流行文化 #傳承 #hongkongpop60 #hkexhibition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康文署
「瞧潮香港60+」展覽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新界沙田文林路1號)
日期:即日起免費入場
開放時間: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一、三至五)
上午10時至晚上7時(周末及公眾假期)
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初二休館
同時也有3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訪問在 #UncleRay 的家進行,這間住了逾五十年的屋,可以說是音樂寶藏,家中那一大幅白牆全掛了樂隊 #TheBeatles 照片,大廳有三組大木櫃收藏了二萬張唱片,Uncle Ray更分門別類,右邊櫃是爵士樂唱片,左邊和中間的櫃則放了流行音樂的唱片,井井有條;還有他喜歡的「#貓王」Elvis ...
「百代唱片香港」的推薦目錄:
- 關於百代唱片香港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百代唱片香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百代唱片香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百代唱片香港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百代唱片香港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百代唱片香港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百代唱片香港 在 香港中文經典- 百代故事千里尋母帶(2) 中文百代的歷史By ... 的評價
- 關於百代唱片香港 在 李香蘭香港百代唱片公司時期作品(1954~1959年) - YouTube 的評價
百代唱片香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9.19更新】
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在《萍聚》原作者~作曲的嚕啦啦11期傅傳傑先生以及作詞的嚕啦啦11期戴榮旭先生的遺孀李玲玲女士出面說明之後,來訊表示對他們很抱歉,並對自己之前信中所言作出以下的解釋:
1985年,知識報出的題目是真的,那時候我才六年級,就把萍聚的歌詞填上去拿獎,結果,誤會就此產生。
那時候全校的同學都以為是我寫的歌,誤會鬧得更大。於是我就當成是我寫的,一個小學生的心態。
直到初中,萍聚這首歌在全世界流行起來,第二個誤會又產生了,我就以為我寫的歌給歌手唱出來了。
誤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我遇到有人跟我說,萍聚在很久以前,已經有人在唱。我就覺得奇怪,為什麼時間不吻合的,但那時,網絡資訊還不發達,我的疑問一直無法解答。
後來,馬來西亞又有傳言說萍聚寫詞人來自吉隆坡尊龍獨中,我的誤會又給放大了,是不是在找我?
網上搜索,萍聚歌詞的原創是個謎,也有人在blog留言尋找嚕啦啦。誤會又來了,我人生哪裡可以得到安靜!
所以我在信裡面提到的事情,一直得不到答案,直到看到你們的貼文,我才確定了錯誤點發生在哪裡,就是小學時候的我所犯的錯誤。
人生的記憶是不能騙人的,假如我在中學時期就確定,歌詞是有主人的,我就沒有今天的誤會和錯誤。
【2021.9.17更新】
嚕啦啦23期王慕榕來函表示,他已與11期傅傳傑學長聯繫上,也告知目前討論的情況。傳傳傑先生確認《萍聚》是由他譜曲,並由同為11期的戴榮旭先生填詞,兩人共同創作完成。
萍水相逢,
有緣相聚!
就是「萍聚」歌名的緣由
【2021.9.17更新】
救國團團康活動歌本上記載的《萍聚》作者戴榮旭的遺孀李玲玲女士來函如下:
張先生您好
我是嚕啦啦十一期戴榮旭的太太
看到這麼多人在談論「萍聚」
實在覺得遺憾
我先生戴榮旭
在民國91年已經過世
所以也無從查證
想請您再詢問曲譜上
寫的作曲人傅傳傑先生
看他是否還記得
當年一同創作萍聚這首歌曲的
戴榮旭?
我很確定的是
民國63-66年左右
在榮旭讀五專時期
他的確時常在救國團服務帶隊
戴榮旭帶過許多霧社先鋒團的
各校年輕朋友
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他
他生前也告訴過我
他曾寫了《萍聚》這首歌
但是當時沒有智慧財產權等法規
隨著他的逝世
我想也就無法
再做什麼說明或澄清了
謝謝大家的熱情及支持
我相信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說已經足夠
感恩
【2021.9.15更新】
謝謝提供相關資訊的網友們,我特地將有關《萍聚》作者的資料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早在1970年代救國團活動的團康歌本裡就已出現《萍聚》這首歌,上面記載的作者為嚕啦啦11期戴榮旭。
而在YouTube 有一個上傳於2017年4月底,由嚕啦啦13期之敏和11期傳傑合唱《萍聚》的影片(https://youtu.be/j-4ThaLm0NU),上面記載《萍聚》的作者是嚕啦啦11期的戴榮旭(作詞)和傅傳傑(作曲)。
不過在2009年有新聞媒體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聲稱自己才是《萍聚》的作曲者,創作時間為1967年,而作詞者則是當時的兩位救國團輔導員。(新聞連結:https://news.tvbs.com.tw/life/119642)
另外,已故歌手江明學曾於2017年在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uHS7tjCQTsw)留言處回覆網友詢問他是否為萍聚的作者時提到:
萍聚的詞曲作者是嚕啦啦,嚕啦啦是一個筆名,這首歌四十年前開始在台灣的團康活動傳唱,至今都還沒找到真正原作者!網路上流傳著各種傳說⋯⋯,我印象中曾經三位人士出來表示自己是原作者,但是因為說法都不夠令大眾及版權團體信服,也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結果全不了了之。因為當年使用過的正版唱片公司,都有提存了一筆詞曲費用在銀行的專戶,多年下來已累積了一筆不小的數字,所以一定要有人、事、物的確定證據,才能領走這筆錢!
如果您也有關於《萍聚》作者的資訊,歡迎您留言或私訊告訴我,謝謝。
——————
今晚我要跟大家分享來自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他才是華語歌曲《萍聚》的詞曲作者,以下是他的來信全文:
張哲生大哥你好,
小弟陸君奕今年48歲,來自馬來西亞怡保,有一件事情埋藏在我身上已經 36年,一點也不虛假,是我人生經歷過的事情。
1985年,當時我小學六年級,因為學校販賣的報紙(名字叫《知識報》)上頭的一個填歌詞遊戲環節,讓我寫成了一首歌的歌詞,後來有人把它取名《隨緣聚首》,也有人把它取名《萍聚》。
我不曉得為什麼網上把《萍聚》說是1967年創作的歌呢?
(編按:根據2009年1月27日的TVBS新聞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表示自己是《萍聚》的作曲人,他說,1967年夏天,他就讀師大二年級,在偶然機會下,接受兩名救國團輔導員委託,為他們寫的《萍聚》歌詞譜曲,當時師大音樂系風氣保守,禁止學生私自參加校外比賽和活動,所以他才沒在創作上留名。)
以下是我當年寫《萍聚》這首歌的來龍去脈,記憶猶新。
1985年,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六年級學生,萬里望萬華二校小學有販賣華文報《知識報》,我是它的忠實讀者;報章第二頁印著有獎遊戲環節題目,題目通常都很簡單,學生只要填對答案,再填寫學校名稱、姓名、班級,然後寄到報館,相隔幾期後,幸運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收到禮物。
就是這一年,春節過了,月考也過了,所以學生們在班上有許多悠閒的時間,這一期《知識報》的有獎遊戲題目顯然不簡單,題目是讓學生們嘗試寫歌詞的機會!
只有一個空白的四方格留在題目下面,方格上面有一段已經寫好詞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四方格下面用比較小的字寫著參賽條規:
(1) 歌詞需要 50/60 個字(已經想不起是50還是60)
(2) 參賽者必須把所有草稿紙都一起跟寫好的歌詞寄去參賽
(那時候我還小,不懂原因,現在懂了,為了確保歌詞是真的本人寫的,我還記得曾經從垃圾桶撿回草稿紙再弄乾淨。)
我起初看過題目後,沒有頭緒,還未想到什麼,不把它當成一回事,直到有一天放學,我在禮堂等父母來接我回家。
放學時段,學校鼓笛隊時常在禮堂旁邊訓練,這天我聽到他們剛開始訓練時有一段交響曲,只有鼓聲響,其它樂器沒有,很自然地,我就念出一句詞語:「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也同時候聯想起《知識報》的題目:「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這時候發現兩句好像有押韻,於是興趣來了,我認真聽著交響曲,再念了一遍這兩句,欸!非常押韻 !
我有了新玩意,寫歌詞,對,有興趣寫歌詞!! 我得想個辦法怎樣才能想到第三句,我數學分數名列前茅,第一句和第二句同樣有九個字,我決定利用 9x9 的表格來想歌詞。
回到家裡,用畫圖用的大白紙,畫成很多橫線和直線,每一行9個格,後來我改用學校的練習簿,學生們都稱呼它為大方格簿。
寫歌詞的方法找到了,就是好像上華文科一樣造句,只不過造句每一行都必須9個字。
第二天,在學校科室裡,我很快就想到第三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可惜這一句不能夠連接我之前的詞語,不押韻,但是我把它保留下來,繼續想第三句歌詞。
有一次開週會,看到兩位女學生互相責罵對方,聲音惹來老師前來看個究竟,經過老師的教導,女生們都互相承諾,說以後不敢再犯錯。
我人在附近望著,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心裡有點靈感,想到一些詞彙,他們互相承諾,又彼此約束;我默默地想一想怎樣用上述的詞彙造個9個字的句子,於是想到啦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一下子,想到兩句歌詞,押韻嗎?心裡想一想跟之前的有一點押韻,然後在心中暗念了一遍: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我覺得押韻也很滿意!
學校的環境清幽,當我回到科室後,只能再暗中從心裡用唱歌的形式唱一遍,我覺得歌的韻律跑出來,歌詞也同時帶出涵義。
對,我真的很滿意歌詞寫到現在的情況。再說,我對寫歌詞的興趣也大大提升!很好玩呢!
在學校嘴巴閉了那麼久,放學回到家裡,終於可以放大聲唱出這些歌詞。我擔心用詞不當,我問爺爺「彼此」是什麼意思,爺爺解釋說:「你我、雙方,或者敵對」,同時我也學會一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想歌詞到現在,4乘9,只有36個字,還得繼續想⋯⋯
一天又一天過去,想不出什麼,沒靈感,怎麼辦 ?
另外,我們陸家的家教很嚴,第一個家規就是不能碰毒品,誰沾染毒品就馬上被踢出陸家,所以爸爸和爺爺都常灌輸思維,做人要知足常樂。
我爺爺是寫詩人,讀春秋書籍,萬里望升旗山,山水觀音亭的詩詞是我爺爺遺留下來的,他的筆名是浩然,原名陸其廣。事實上,歌名「萍聚」是我爺爺取的名字,這還有一段故事可以講,不過以後再說吧!
那時候,我家經營萬里望有名氣的醬油廠,家中環境還算不錯,有錄影機、唱機,錄影帶和卡帶都有很多,那時候流行的歌手有台灣的林淑容Anna、香港的譚詠麟Alan。
受到 Anna 這個英文名字的啓發,我取了 LULALA 作為筆名,主要是因為我性格內向,怕別人嘲笑,所以不敢用真實名字,而用 LULALA 來代替。
然後,我到房間放卡帶的地方參考看看有什麼詞語可以用得上。 就看到一個字「擁」。這時候,我想起第二天想到的那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於是,造句靈感來了:「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我發現將這兩句歌詞合併,不就是代表知足常樂的意思嗎?
好的,重新排列歌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在我想歌詞及韻律的時候,發現「相聚過」和 「擁有過」是可以互換位置來唱的 !但是最後我總覺得,人還是要相聚過,才能夠擁有。
歌詞想到這裡,因為作詞的興趣濃厚,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也不怕羞恥,朗朗上口地把歌詞唱一遍,所以那時,學校有許多老師都知道我曾經寫過一首歌。記得有一次,一位女老師到班上教科(現在已經想不起老師名字),我非常大膽地跟老師說,我有一件事情要做,要不然我會後悔一輩子!老師脾氣真好,不但沒有責怪我,還讓我完成這事情,就是寫完歌詞,老師只是溫柔地提醒我,下一個月考快要到,要快點專心讀書。
這時候的歌詞已有7乘9,共63個字,可以想結尾的歌詞了!畢竟再不專心聽課,老師肯定會責罵我。
我的座位在科室最前排,偏向窗口,萬華小學當時只有一排科室有兩層樓,我的科室在樓上。學校地理位置在萬里望小鎮的正中央,所有本地人辦喪事的出殯隊伍都必須經過小學的大路,小學生都很怕聽到出殯隊伍的敲鑼打鼓聲。
我感慨地想到一句連我自己都會流出眼淚的詞語:「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前前後後,我用了21天寫成歌詞,然後將成品連同草稿紙寄去參賽,大概一個月後,成績出來,我拿了冠軍,學校也把那張《知識報》張貼在學校禮堂。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
【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這首歌詞很單純地是一個小學六年級,身材略胖的男生的作品;
它只不過是《知識報》遊戲環節的一部分,是無心插柳之作。
得獎後,馬上有來自台灣的人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明學,是他教我江字怎樣念,他說跟將來的將同音。
他是第一個要求把歌詞拿去唱的人,我猜《隨緣聚首》這個最初的歌名應該就是他取的吧!他還要求把歌詞裡「的」這個字唱得不一樣,各位可以聽聽他唱的版本。
另外,當時還有人站在我旁邊,要我把歌詞認真唱一遍,他就抄下音符,假如可以聯絡到作曲人孫正明,或許能得到解答。
我那時候還跟他們說,回去台灣找個姓李的人,為他取我的名字當藝名,他一定會把這首歌給唱紅;後來上華唱片為李華苓取個藝名叫李翊君,「翊君」二字恰好是我的名字「君奕」倒過來念。
音符抄完後,他還問我,這首歌你是想單人唱或者是雙人唱,我想一想就問:「可不可以男女合唱?女聲清脆,女先唱,男聲粗壯,跟隨在後,就這樣一前一後,我覺得比較好聽。」我還強調一定要用小鼓作為主要樂曲。
而後來李翊君唱的版本,就和我認真唱的這個版本的音調一模一樣!
所以除了江明學以外,我非常肯定娛樂圈一定有人知道誰是 LULALA,他們肯定有來過我現在住的地方~怡保萬里望。
翌年,1986年,快要上中學,我複印一份寫著我名字和學校名稱的《知識報》放進一個白色信封,信封上我寫上三道題 :
1、萍聚是什麼?
2、萍聚有多少個字?
3、萍聚是誰取的名字?
再托付給爺爺保管,還跟爺爺說等我長大以後交還給我,好讓我留給我的兒孫看。
還有一件事情,我除了把歌詞寄去《知識報》參賽,也另外寄了一份我親手寫的歌詞在白紙上,再寫上我的筆名LULALA,寄去香港 TVB,我還在信封後面留下回郵地址。
1986年,某一天,我家人租錄影帶回家看,是歌唱綜藝節目,鄭裕玲主持,節目的後段,她把我寄過去的歌詞念了一遍,用廣東話說了一句:「你以為香港沒人才,膽敢把歌詞寄來 TVB。」她也提到這封信是來自南洋的。
小學和中學,相比之下真是天淵之別,中文是小學主流教學語言,也是我的強項,中學全部馬來文,是我的最弱,預備班,我迎頭趕上,把馬來文搞好,但是我逐漸把托付爺爺保管的「萍聚」文件遺忘掉。
中學時期初中一,1987年,某一個星期六,我走路經過圖書館,遠處操場傳來收音機聲音,仔細聽,很開心,是我親手寫的歌,跟隨聲音方向走過去看個究竟,收音機裡卡帶還在轉動,旁邊擺放著一個青色封面卡帶盒,後面寫著萍聚,作詞作曲人:嚕啦啦。興奮的心情參雜著後悔的感覺,後悔當初沒有用我自己的本名。
中學時期,我有跟其他同學提起《萍聚》的歌詞是我寫的,但是沒人相信。
事與願違,相隔36年,現在已經是2021年,我的爺爺、爸爸都已不在人世,而且托付保管的確鑿文件已經不復存在,我非常失望,感到非常低落。
人總要面對現實,也想了很久,下一步應該怎樣應對,好的,那就拿起勇氣,把這件事公諸於世。再說,我患有糖尿病30年,現在也正值全球大流行 COVID-19,這病毒對於三高人士有很大的威脅,馬來西亞疫情非常嚴峻,每天超過萬宗確診,我萬一遇到什麼壞情況,這件事情就永遠埋在地下,沒人知曉,值得嗎?
我僥倖寫出那麼令人感觸的歌詞,但其實我的性格時常都保持開朗,且因為家教嚴格,我自認為人正直,但遺憾的是,我的人生總是被《萍聚》困擾著,不但沒人相信我是原作詞人,而且,我曾經從兩位人士的口中得到一些不符合時間邏輯的消息。
第一個人是我的表嫂,她是台灣人,1993、1994年間,表哥表嫂還未結婚,表哥時常往來馬來西亞和台灣兩地,也有把我寫萍聚的事告訴表嫂,她回去台灣問她的長輩,得到的回應是長輩們早已唱過這首歌。
第二個人是我的老同學,他告訴我說2014、2015年時,他去台灣旅行,導遊的車上播放著萍聚歌曲,比我同學大4歲的導遊講,他小學時期也是唱這首歌。
我本人真想搞清楚,1985年的時候,《知識報》從哪裡得到消息,把它作為該報的有獎遊戲題目讓小學生作答 ? 台灣民眾早期曾經唱過的萍聚歌詞又是哪一個版本?
我有從網絡找到信息寫著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於1967年拿到兩位女生交給他的萍聚塗鴉歌詞紙張,又是那一個版本 ?
我很確定李翊君唱的版本是我寫的歌詞,也是我想歌詞時候的旋律,音韻,歌曲長度 3分18秒也是我唱過很多次,估算出的時間。
1993年,我讀學院校時期,有一位理髮店老闆娘跟我說「嚕啦啦」這個名稱在台灣已經有團體把它佔為己有,是一個愛國團體,她還說那在台灣等於是對抗中國的共產黨!也是這個原因,我媽媽吩咐我以後絕對不能夠再說《萍聚》是我寫的歌。
這世界是怎樣了?一位單純的六年級男生,僅僅是學校《知識報》遊戲作品,居然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到現在!
百代唱片香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 Siri,用我喜愛的這首歌展開一天的生活,很不錯!
「一場遊戲一場夢」是1987年王傑第一張個人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裡的首波主打歌,由王文清填詞譜曲、陳志遠編曲。當年這首歌是王小棣與張艾嘉執導的國片《黃色故事》的主題曲,因此飛碟唱片還特地請來該片的女主角,23歲的港星張曼玉與25歲的王傑一同演出此歌的MV。
「昨日的浪子.今日的巨星.明日的傳奇」
這是當年飛碟唱片為新人王傑所下的註腳,果然,王傑並沒有辜負唱片公司的期待。
1987年12月19日,王傑的第一張國語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正式發行,他以獨特的嗓音與浪子的形象迅速走紅台灣歌壇,很快地便灌錄粵語專輯進軍香港;王傑至今所發行的專輯與精選輯已突破80張,累積銷量達到數千萬張,是80至90年代的華語歌壇裡,深具影響力的一位歌手。
王傑本名王大為(英文名字為Dave),父親王俠和母親許英都是邵氏電影公司的演員,因此王傑從小就在邵氏片廠長大,3歲開始當童星,參與過多部邵氏電影的演出與擔任替身,其中包括了1971年的《鬼太監》、1975年的《我在戀愛》、1977年的《洪熙官》,與1978年的《殺絕》等片。
12歲時,父母親離異,王傑被送至基督教教會學校三育書院寄宿,在這段期間,父母親少有探望,甚至沒有替他繳學費,幸有老師的資助,以及學校提供清潔工作給他來賺取學費,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經歷了這些,讓王傑的個性顯得憂鬱、傷感;在求學期間,王傑透過學習樂器與音樂創作來抒發情緒,並且在14歲時,寫下「娃娃在哭了」這首歌。
17歲時,王傑隻身來到臺灣工作,19歲第一次結婚,生了一個女兒。王傑為了取得中華民國護照與長期居留,決定入伍服役,抽到「金馬獎」並接受士官訓,在外島當教育班長三年。退伍之後,妻子早已離去,王傑成為單親爸爸,獨自一人扶養女兒,日子過得相當辛苦。這段期間王傑曾從事過油漆工人、速遞員、計程車司機、貨車司機、侍應、廚師、調酒員、酒廊歌手、特技演員,與作曲等工作,最多曾經一天打四份工,晚上在橋底露宿。電影特技工作更令他受傷多次,最嚴重的一次甚至折斷了手腳,一直到他成為歌手後,經濟狀況才獲得改善。不少人認為王傑的歌聲之所以那麼悲苦動人,應該和他辛苦的成長背景與感情經歷有關。
王傑的嗓音相當獨特,聲音辨識度大,其充滿感情的演唱方式具有相當強烈的感染能力,歌聲流露出悲涼與滄桑的感覺。王傑在演繹歌曲時,往往能透過充滿穿透力與爆發力的嗓音,將歌曲的情緒起伏詮釋得淋漓盡致;而個人形象與唱腔風格的統一,也讓他從第一張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開始,便登上巨星之列。
最後,讓我們來回顧1987年《一場遊戲一場夢》專輯上的文字:
他歌唱的很好
他的眼神深邃銳利
他的感情濃得化不開
他的背影比誰都孤單
和其他很多歌星一樣
他有段長長的過去
雖然不能忘記
卻也不用再提
因為一切正要出發
因為他將成為巨星
BORN TO CONQUER
生來獲勝、生來征服
王傑
站在卑微與高貴的交界
對自己與全世界說:「我來了,一切便不一樣了!」
獻給
在愛情中心靈饑渴
在生活中百無禁忌
在音樂中追求個性的一代
王傑。
《一場遊戲一場夢》
作詞:王文清
作曲:王文清
編曲:陳志遠
演唱:王傑
不要談什麼分離 我不會因為這樣而哭泣
那只是昨夜的一場夢而已
不要說願不願意 我不會因為這樣而在意
那只是昨夜的一場遊戲
那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雖然你影子還出現我眼裡
在我的歌聲中 早已沒有你
那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不要把殘缺的愛留在這裡
在兩個人的世界裡 不該有你
喔 為什麼道別離 又說什麼在一起
如今雖然沒有你 我還是我自己
說什麼此情永不渝 說什麼我愛你
如今依然沒有你 我還是我自己
百代唱片香港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訪問在 #UncleRay 的家進行,這間住了逾五十年的屋,可以說是音樂寶藏,家中那一大幅白牆全掛了樂隊 #TheBeatles 照片,大廳有三組大木櫃收藏了二萬張唱片,Uncle Ray更分門別類,右邊櫃是爵士樂唱片,左邊和中間的櫃則放了流行音樂的唱片,井井有條;還有他喜歡的「#貓王」Elvis Presley的紀念品,他在DJ生涯中得到的榮譽獎座……
他曾說過永不言休,今年決定退下來,與疫情有關外,主要是年事已高,一○年,Uncle Ray曾做過心臟手術,現時要佩戴心臟起脈器;其實○八年之前,他已做過幾次「#通波仔」,始終年紀大和體形較胖,會有心血管病,阻塞血液流動很容易頭暈。「我現在年紀大,每晚做完節目會很累,是一個信號,我要退休了。」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百代唱片香港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加入港台四年,#UncleRay 獲得一次難得機會,到 #英國倫敦廣播電台 #BBC 受訓三個月,那時他已有十五年DJ經驗,對受訓內容感覺是小兒科。受訓完後有兩星期假期,他帶了一封由香港 #EMI(#百代唱片)的介紹信,走到英國的總部,因當時紅遍全球 #披頭四樂隊( #TheBeatles)是EMI旗下。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百代唱片香港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五十年代,在 #麗的呼聲 成名後,他主持過很多不同節目,其中節目《Rumpus Time》有樂隊和歌手表演外,還有遊戲環節讓觀眾參與,捧紅了The Fabulous Echoes、還有駐場歌手 #方逸華(Mona)。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百代唱片香港 在 李香蘭香港百代唱片公司時期作品(1954~1959年)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李香蘭#時代曲#老歌戰後 香港 電影公司邀請李香蘭拍國語片。隨之,她也開始為 香港百代唱片 公司灌錄電影主題曲等 唱片 。①蘭閨寂寂(1954年)00:00 詞一方 ... ... <看更多>
百代唱片香港 在 香港中文經典- 百代故事千里尋母帶(2) 中文百代的歷史By ... 的推薦與評價
374 「百代唱片1907年開張,當時在上海叫「東方百代」。初年選材以戲曲(例如梅蘭芳)佔了主要部分。 1949年因政局撒出大陸,遷至英屬香港。當時未用「母帶」(tapes),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