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堂課
翻转僵局的勇氣
楊蓓老師演講
20/06/2021
2:30 p.m. – 4 p.m.
馮以量記錄
#這是一篇百分百還原記錄
#完全是給楊蓓老師忠實粉絲們閱讀的
這堂課,有點難整理。這週內,我足足整理了三回。因為要認真聽及思考,才能聽懂老師說的話背後有一個很立體的脈絡。
這是老師自己省思生命的思考脈絡,她表達出來,無非就是希望我們省思屬於自己的生命。 做完這個紀錄,我要開始寫一篇屬於自己的日記,做我自己對生命的省思。
如是我聞。如是我記。
#開始了
1. #了解執著與堅持之間的差異
回頭看看過去,也看看現在,這幾年其實比以前更忙碌了。自己年紀大了,有很多事情有點著急,覺得能夠多做一些就多一些,才不會感覺浪費生命。所以就不知覺就會讓自己愈來愈忙。
我之前曾有過傳承的念頭,我對於心理輔導、心理諮商以及社會工作的專業,我這些年教過的學生們,我其實會希望有一種傳承的念頭。就覺得一路走來,雖然沒有走得像別人想像得這麼好,可是自己心裡有數,這些傳承的念頭其實是可以讓我的學生們可以省一點繞彎子的機會。那個時候,我其實有很強烈傳承的心情。那個時候,而我也做了一些事情。
可是,在那個努力的過程當中,我很努力的想要把自己做好;可是經歷了自己體力不足,雖然心力還足夠。後來因為大環境的變化、專業文化整個趨勢,讓我有一些反思。反思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而這些做的事情,會不會很像唐吉柯特自己拿了一個破矛然後對著風車,在那邊叫囂。所以在那個階段裏頭,我重新檢視自己以及環境(尤其是專業環境)。
回頭問我自己:“這是我要的嗎?”
這個檢視的過程裏頭,我覺得讓我釐清了什麼東西是執著、什麼東西是堅持。
在這歷程裡面,我發現我自己,我發現我的堅持其實是讓我身邊的人,讓我周圍跟我有關係連結的人,可以都因為我的存在,而能夠有所助益、有所幫助。
可是,我問回我自己:“那我一定要在這個專業裡面嗎?我在專業裡面,特別是我自己教書幾十年的經驗裏頭,我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這無關乎是否成功、或者是否可以名利雙收。
一直這樣堅持下去,當我到了60歲,我發現當初我的確對這個專業有很強烈的承諾。這承諾與我的堅持是有關係。我也發現這裏頭有一個連結,我站在我自己過去的經驗,站在自己過去投入的角色上,來看待我自己的專業堅持。
所以,#我有一個領悟,#我問自己真的有必要那麼堅持嗎?
我發現我對自己專業裏頭的人,我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我知道這些人,他們會去第一線面對需要幫助的人。
我覺得我的情感是在於我希望這一些跟我有過連結的人,他們在第一線去接觸需要幫助人的時候,他們可以有一種裝備。那個裝備是讓他自己的能量可以源源不斷出現了,而不是要常常去靠我懂了這個技術、我拿了那個證照,好像才會有安全感。
當我有這份發現的時候,我終於明白我這麼多年來的堅持,其實是來自於我非常非常憐惜我身邊這些跟我同行的人。因為我自己在這個行業裡面,我知道這裏頭的辛苦,我也知道這行業裏頭的殺傷力。所以我希望我這些學生們,以及曾經跟我有過緣分可以連結的人,當他去面對弱勢的人時候,他自己是可以有一個關關難過,他關關還是可以過得了的。
有了這樣理解後,我漸漸才明白 #原來這個堅持裏頭,#有我自己的情感、#有我自己的使命。所以這也為什麼我後來接觸佛法、禪修,我沒有什麼覺得我這樣的一種跨領域是不妥的事情。我自己將它看成是觀念上的“打通”。
所以這樣下來以後,我覺得我就不再堅持。因為在那個領悟當中,我明白了在那個階段裏頭是一個執著。
所以執著和堅持這兩件事情,#當你今天不明白自己為何要這麼用力的時候,#它可能是一份執著。可是當你越往深處去理解,你自己為什麼要這麼黏在那件事情上,或是那個使命上的時候,我也曾經在這個過程上問過我自己:“如果我今天沒有做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我會怎麼樣?我會懊惱嗎?我會痛苦嗎?”
我也接受。
有時候,我看到我自己的學生,在職場上,面對助人專業不可掌控的殺傷力的時候,我會心痛。然後,我也會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能夠幫得上忙的地方,我去幫忙。
#我知道我的情感上的確有執著的地方。因為被我學生幫助的人,我反而沒有把他們放在第一優先。然後,我把我的學生們能夠全身而退,這件事情當作第一優先。我發現這個是一個執著。在當時我不認為那個是一個執著,我會說那個是堅持。
可是這個裡面我就發現之所以它會執著是因為這裡裡面有我的情感所在。我不否定這種情感的連結,這種心痛的感覺。可是我知道,那個是我的執著。
我可能不一定真的放掉那個執著。因為我想到現在,我還是想要當我的學生需要的時候,我還是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能做的還是會去做。可是,因為我明白這是我的情執的一部分。所以,我不會太要求自己。我只能夠說,我把我能做的,都做到了。我寧可在一個範圍更大的堅持上,去擺放我自己的目標。
這樣子一個轉變,讓我開始去區分堅持是什麼、執著是什麼。對我來講,它不是一個固定的答案,它可能是一個逐漸在進行省思的過程。在這種情況是,你會發現自己自在很多。因為其實時時刻刻的反思、覺察,和自己對話,這是我的執著呢?還是我的堅持?
這個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
#當執著的時候,#這裡面有很多是為了要滿足自己的部分。我不否定,我需要去滿足別人。我也不否定我需要去滿足我自己。可是當這裡面有一些成分是我其實是要滿足我自己在在情感上的時候,我就會把自己放鬆。
當我把自己放鬆的時候,我就看見,原來我就是有那麼一個有情感的人。#人活著有情感這件事,#我覺得是可貴的。
我覺得我珍惜這份可貴,而且我也去做我能做的事情。可是不是我所有的力氣都要放在這裡。
執著和堅持,不但是一個交錯進行的元素,而且是讓你時時刻刻去分辨事情。我目前在做的,而且我認定的,是不是真的是我想要的?這個部分,其實,我覺得是我年紀大了以後,自己其實覺得我自己也很珍惜。
人年紀大了,體力有限。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優先順序,所以那些事情盡多少力,而且盡力到什麼程度,可能都需要盤算。
****
****
2. #如何符合社會的規範而形塑你自己
用我自己已經進入中老階段的省思例子來說,你會發現我們的僵局,其實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建構了。
因為在年輕時想辦法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件事情,絕對不會有人和你說,你錯了。特別是年輕的時候,這些角色的形塑,這件事,其實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這樣子努力讓自己 fit in 那個社會角色的期待的時候,其實我們很難在這個社會上逐漸的爭取到你可以生存下去的資源。
當你如果把儒家的規範當作你的生命其中一個方向的時候,我覺得儒家的確幫了很大的忙,可是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從佛家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當中也是我們的習性。不僅僅只是上輩子帶來的,還要這輩子被 shaping(形塑)。
其實我們每個人看到過往的生命歷程的時候,在按照社會要你走這條路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的,走上一條讓自己覺得是對的道路。
說的好聽就是形塑,說的難聽一點,它就養成了你的習慣,造成你的舒適圈。
因為你今天不這麼做,你就不會跟被人一樣。你會跟別人不一樣,這個不一樣裡面,會帶一點貶低的味道。
像以前的人啊,當你是一個左撇子的時候,你吃飯的時候,人家一定會說,嘿,你坐這一邊去,因為你是左撇子。
這種事情的發生其實層出不窮。都是一些小事,#可是就是在這些小事當中,#一點一滴、#一點一滴,#我們開始建構我們對世界的觀感,#包括要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子的人。
怎麼樣可以努力把自己做好這件事情,我會說:“我們前半輩子,真的都非常用力。 用力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心目中還不錯的人。這一個過程,幾乎每一個人都走過。”
可是等到它變成習以為常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被形塑成那個樣子。
那個時候,#你會發現你的舒適也在這裡。#你會發現你的自在也在這裡。#因為如果你是成功的話,#你就會真的能得到某種程度的自在。 可是,#當社會的規範,#當眾人的期待 #跟我們自己格格不入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痛苦了。
#所以我們為何有這麼多人,在生命歷程當中,#哭著喊著要做自己。
其實是因為前面形塑的過程所造成的,往往我們是不知不覺的。
我剛剛用了兩個詞,一個是舒適、一個是自在、然後又加上格格不入。 那個格格不入,只會讓我們更用力、更努力。那我們從來沒有機會想過,那種喊着要做自己的聲音常常是很微弱的,因為外在的社會的期待其實是非常非常強大的。
那在這樣的情形下,#什麼樣是一個好人,#什麼樣是一個合適恰當的人的這件事情,#其實一直不停的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扮演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驅動力。借著這個驅動力,我們可以讓我們自己,逐漸的做到我們認為一個我們認為理想的狀態。
可是你也會發現理想狀態裏頭,我們面對這麼多格格不入的時候,事實上,是挺辛酸的。
****
****
****
3. #尋思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不管你是面臨到那些重大的創傷、重大的挫敗,或者是只是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累積,你會看到這個裡面,人真的是活在那個僵局裏邊。可是那個僵局呢,常常不容易讓我們打破,或者是把它們給消融掉。
所以,才會有很多的人在中年以後,開始有很多的反思、很多的追尋、或者是有很多的挑戰。 挑戰自己,挑戰或者追尋一些不一樣的路徑。
那我相信很多的心理工作者,也是在這個時候進入心理輔導領域來。希望自己在裡頭當中得到釋放也好、肯定也好。也幫助跟他一樣的人,可以從中得到釋放跟肯定。
這樣子的歷程裏頭,#你會發現做自己的時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困難是你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哪一個樣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當然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不同的定義出來。
可是,對於一個助人工作者來講,想要是一個稱職的心理工作者來講,對自己的要求,我相信相對有更嚴格一些。
那,我這邊要說的事情是,其實我們在前面形塑的過程當中的時候,我會說,這個路其實不是白走的。而是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的時候,你走過的路,它都會成為你的鏡子。
所以人在自己曾經走過的路上去尋思,去回憶、去整理的時候,特別是你的整理愈來愈多。你會發現你的記憶,也會愈來愈多。
因為我們的記憶,常常都是有選擇性的。#當你的整理愈來愈多的時候,#你才能夠漸漸看見一個比較整體的自己的時候。#當你漸漸看見一個比較整體的自己的時候,#你才有能力回頭問自己:“那,我是誰?”
#其實這個整理自己的過程,#其實是要看見自己過去是如何被困在一個僵局裏頭。
那,看見了,而且是深刻看見的時候,那個會是一個轉機。那個轉機也常常會是一個當我們有一個看見完整的自己的時候,我可以重新出發了。
那個時候,我們才會有比較多的材料,來告訴自己,我想要的路,往後我的堅持是什麼。 我過去的執著是什麼。
當然這個東西沒有辦法,告訴你說我現在發現的堅持,可能我十年後,又覺得那個是執著。其實這個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我覺得無所謂。
人在不同的階段,你有看清的歷程,有一個可以深刻反省你自己的歷程的時候,這個你得到的答案,那一定是當下你自己覺得最心安理得的。
這個心安理得的部分,會讓你的心裡頭很踏實的去做你所謂的自己。而這個東西是不會停留下來的,而是一直不停的往前走的。在這個不停的往前走過程裏頭的時候,你也就漸漸地,可能又發現自己的執著。
這個時候,你可能又有一些新的省思會出現。那這個時候,你再來統整你自己,然後再來把自己再看一邊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可能又有新的堅持出現。
我覺得這就是生命有趣的地方。這個有趣,我覺得比較關乎在一個,#人他對自己是不是真的要建構一個他自己比較喜歡的自己。這樣子的一個過程裏頭,他的建構裏頭,#他自己是不是心甘情願去做。
我會這樣講的原因,是因為其實我也發現我們很多助人工作者,對於這個自己能夠助人這個件事情,有著一種,剛開始,你會覺得這是一種使命感。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助人為善啊。
也就是在我們整個社會道德上來講,它真的是一個美德。可是今天你在助人的過程當中,如果你沒有真正回頭去看見你自己,其實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的時候,我們去助人的時候,就很容易掉到那一個助人的陷阱裡面。
這也就是我書上講的那個光環。
****
****
****
****
4. #省思助人者的光環 #避免掉入助人光环的陷阱
其實我碰過很多這樣的人,帶著自己生命當中的一些印記,然後想要投入助人的工作。可是在投入助人工作當中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一個滿足,其實是一個彌補自己對於自己不足的部分的一個肯定。
這個東西,我覺得以前我會說這個東西不為過。為什麼? 畢竟我們這個社會它是一個可以相互往來,可以你幫助我、我幫助你的社會。
所以在這樣的互動下,可是這裏頭有一個很細膩的東西就是,當我們對於自己的堅持與執著沒有一個深刻的反思的時候,這一個助人的光環會讓我們反而掉到五里霧中。
我們可能會有很好的技術、我們可能會有頭頭是道的說法、然後我們可以有相當程度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可是我要說的是,我想我現在要講的這個東西,其實是從我一開始所說的我關懷我的學生,還有關懷我周邊的人, 他們怎麼樣可以在面對第一線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至少自己是不會被傷害的很厲害。
在這一個出發點上的時候,我們再回頭來看這個助人的光環陷阱的時候,這一個陷阱有時候會讓我們跳過了自己對於自己的,不管是覺察也好,省思也好;#跳過這個部分的時候,#你會發現那個助人的光環會讓我們覺得我們有一個很虛假的自我價值感。
#而那個虛假的自我價值感,#常常也就會在你的執著與堅持之間,#混淆你的視聽。
這個部分其實是,一個比較隱藏起來,然後我們有的時候不太去願意去面對的部分。因為不管怎麼樣,今天在一個社會當中,你今天如果成為一個專業助人者的時候,它是一個行業、它也是一個專業、然後它又是一個符合社會美德的行業。
那這樣子的情形,會讓我們因為在那個裡面的能力,於是讓我們有某種程度的滿足的時候,這樣子的東西會讓我們反而障礙了我們跟人之間的一個直接的連結。
這一個東西其實是一個,我會說,這是一個我們的陷阱。#因為助人工作這一件事,#我一直把它當成是修行來看待。
****
****
****
****
****
5. 結語:#持續省思在堅持與執著里头的自己就是翻轉僵局的勇氣。
所以今天我們從前面來講,執著跟堅持的差異。然後到你今天如何去符合社會的規範,形塑你自己。然後,到你回頭來尋思你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然後到,你今天成為一個助人工作者的時候,#你如何來面對你服務的對象,#而這個裡面,#你如何看待你自己,這件事情上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一連串下來:如果這個功課沒有做的踏實的時候,那個助人的光環,它就很容易被放大。
當它被放大到某個程度的時候,它不但會形成在專業上的瓶頸、也會形成一個我們自己在看待我們進入老年的時候的一個限制。
為什麼呢?因為專業上的瓶頸,我想這個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為不管是你的投射也好,你的移情、反移情這些東西,它都會可能發生。那這個東西將會是你的專業上成長的瓶頸,我覺得這個都無可厚非。一定很容易就理解了。
可是他怎麼樣會變成你進入老年的一個困境?其實是因為,我先說一個例子。
我在道場裡面發現的,特別是在佛教的道場裡面。幫助人這件事,是有credit。然後,可是道場有道場的規則,所以在道場裡面,它其實也是一個小社會。
在這樣的一個小社會裏頭,當它用這樣的規則去運作的時候,它也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所有在整個社會里結構裏頭都會產生的現象。這個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我們常常會把宗教道場視為一個神聖的場域。那這樣的一個神聖的場域裏頭,跟那個所謂的助人的美德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那這樣子的相輔相成裏頭,我們很容易就會用一個可能是宗教的立場、也可能是助人的立場,然後很自以為是地去把我們認為好的、我們認為自己覺得對的事情,框在別人身上。
那,這樣子的一個事情,說實話,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挺粗糙的。因為,任何人來到道場、甚至任何人來到我們這個心理輔導的單位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其來有自。
那這樣子其來有自的人,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讓自己作為一個助人工作者很清晰地去看見自己如果有某些執著點,特別是對宗教的執著點,特別是對道場的執著點;你就會用一個自己的姿態,去面對這些可能跟你不是同卦的人。
這個點上,其實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需要自己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觀點從哪裡來。
其實我們今天不管愿大、還是小;我們都會對於此時此刻的時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責任的。包括助人工作者。
#可是這裡面我們要如何能夠很有自信的說出自己的觀點,#那個背後,#其實就有我們自己認定的堅持是什麼。 #你怎麼樣看待自己,#然後你怎麼樣看待你的服務對象。
這些東西,它都源自於你自己這個人對於你的信念、你的世界觀是什麼。你對於這整個社會,你的社會觀是什麼。如果這些東西,它漸漸地可以在你的腦子裏頭擺脫掉過去整個社會對與你的形塑。
有的時候,不一定是擺脫掉,#而是你有更深刻的看到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真的產生出來一個你要怎麼去應對這個社會及這個世界的立場。
當這個立場出來的時候,那個會是你的堅持。
因為在那個堅持裏頭,你對於自己、對於生命當中其他的人、你對於這個社會、甚至於你對於這個世界,你都有了一個立場。清楚,而且你知道你的先後順序的一個安定。這個安定的出現,我會覺得那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堅持。
所以,所謂的自在是什麼,#那個自在是你清楚自己的立場。
#你清楚這個環境是怎麼回事。於是呢,你也很清楚的知道,我要在這個裡面要發揮的堅持是什麼?然後我在這個地方盡力就好了。於是這個盡力可能會隨著你今天精神狀況比較好、體力比較好的時候,你就可以多做一些。
如果今天你人的狀況不太好,你不能做的這麼多,那就少做一些。因為一個限定的狀態,一個穩定的狀態,會讓我們對於變動的事情,包括自己自身變動的事情,它都會有一個更寬闊的空間,來讓你自己可以變動。同樣的,你也可以有一個寬闊的空間可以來讓別人也一起變動。
這個時候,我覺得人在沒有開悟之前,能夠有這種的生命態度,到老了,可能都還可以活到很開心。我想這也是我對我自己的期許。
所以我身邊的一些朋友,跟我同輩,常常笑我:“楊蓓你看你幾歲了。到現在都還在幹這些事。”的時候,我也會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把自己搞得這麼忙?
以前的急迫感,其實沒有了。
#因為我不覺得人的一生當中,#他得把他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依我自己對我自己的了解,我是一個好奇心奇重的人,然後對一些事情,當我有興趣的時候,我就是會一直不停的想辦法去了解。
那我在想,我這一輩子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了解到。所以呢,我能夠玩到什麼程度,就玩到什麼程度。
可是,我清楚我自己的立場,我清楚自己的堅持,我也時時刻刻檢查我的堅持裡面是不是有執著?
如果有的時候,我就調整一下。然後,可是呢,方向不變。這樣的時候,我想我就,活得忙碌,還挺自在的。
所以這個僵局這件事情,其實不是不能突破,不是不能翻轉。
那個翻轉的鑰匙,其實是在自己的身上,你能不能夠為自己找到一個穩定的立場,一個看得更清楚的堅持。
我想有了這些的時候,人,安定下來了,一步一腳印。能走多少,算多少。而我自己呢,還在走著這條路。
我覺得能夠有機會跟大家分享這個心路歷程,我覺得對我來說也是一次整理的機會。 人在反思的時候,總是有收穫的。
我也希望我自己的反省,帶動你自己的省思。 好嗎?
#楊蓓老師演講
#聽了滿心感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老頭 OldM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馬上訂閱YouTube頻道,接收最新影片消息:http://bit.ly/1OnlTWy #方舟 生存進化 所有系列 【播放清單】:http://bit.ly/2bOpMDq YouTube直播台:http://bit.ly/2d5ERkv #歡迎贊助老頭養老 單位美金:http://bit.ly...
知覺的相對性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智化 #重磅上市 #經典好書 #十年磨一書
#摘自本書前言 #依附 #情感調節 #自我發展
.
書名: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作者:彼得.馮納吉、喬治.葛瑞蓋、艾略特.朱里斯特、瑪莉.漢普沃斯
譯者:楊舒涵、魏與晟
.
本書的付梓仰賴於許多事物的貢獻。我們引進了多方的資源,雄心壯志地期待本書能針對多重的讀者群,包括心理學研究人員、臨床心理學家以及心理治療師,同時也包含了其他領域的發展學家。從最一般的層面來說,我們希望可以突顯 #發展心理學對於心理治療與心理病理學有多麼重要。我們整合了心理學發展的科學知識,以及與成人及兒童工作的臨床經驗,來解釋心理治療。我們相信,只有在個別心理治療師與專業研究人員雙方能持續合作的情況下,患者才能受到最好的照顧。像這樣的整合,其價值當然無法馬上獲得所有人的接受(見Green 2000; Wolff 1996),也確實不需如此。心理治療師主要是透過談話來給予病人臨床上的幫助,因為這些病人所尋找的幫助不(只)是藥物,更是一個願意對他將心比心的人。相關學科在科學上的進展不一定會對心理治療的實務有所幫助,比如說,1940與1950年代霍爾(Hull)與史金納(Skinner)所提出的學習理論研究,對當時的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就沒什麼幫助,卻有益於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比較強調行為與環境,較少關注個人與意義。
.
我們的工作立基於那些傑出的前輩們,他們在精神分析與發展的理論上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也建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如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馬勒(Margaret Mahler)、布洛迪(Brody)、埃姆德(Emde)、史騰(Stern),與其他許多人士。特別鼓舞我們的例子是安妮‧柏格曼(Anni Bergman 1999),她是分析師瑪格莉特‧馬勒知名的共同研究者,在她的書中,完美地整合了發展理論與臨床思維。讀者們也可在本書中發現柏格曼書中的許多想法,只是換成稍微不同的觀點來講。所有心理治療的發展都是起源於對人類發展的觀察,因此必然會共同享有許多重要的特色。同時我們也相信,在本書中討論的許多想法──像是父母鏡映的社會生物回饋理論、目的論與意圖位置、反思功能、精神現實中的精神等同與假扮模式、異化自我、心智歷程、情感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情感調節與心智化──都為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提供了真正的新方向。
.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書的思維與關注的方向並不侷限於精神分析,我們還運用了心智哲學的概念,以捕捉與描述嬰兒是如何透過探索他人的心智,來成就自身心智的歷程。人類會透過他人來探索自己,這個概念源自於德國的唯心主義,而後精神分析式的心智哲學觀又進一步地拓展了這樣的想法(Jurist 2000)。在社會認知的領域中,心智哲學的運用相當普遍。但我們的理論導向有些不同,因為除了認知外,我們也同樣關注情感。也因此我們援引了依附理論,依附理論強調嬰兒與原初照顧者的關係品質會影響到嬰兒的自我感(sense of self),並且有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確切來說,我們的工作不只借用了依附理論,更對依附理論做了重大的重新概念化。我們認為,依附並不只有依附關係本身而已,而是能更進一步發展出表徵系統的能力,這可能是人類為了有助於存活而演化出來的功能。因此本書另一個具有貢獻的面向,便是舒緩了過往精神分析與依附理論的一些長期緊張關係 (Fonagy 2001)。
.
本書的書名是由三個標題(情感調節、心智化、自我發展)組合而成,主要內容就是在談這三個主題與其相互間的關係。我們主要關注嬰兒、孩童、青少年到成人的心智中,對心理狀態表徵的發展。心智化是一個發展理論界很熟悉的概念,論述了 #個體是如何理解到自己運用心智的方法,#好用以調整對於外在世界的經驗。心智化可說是自我發展的根本,因為心智化會逐漸豐厚內在組織,讓個體能參與社會,並與共享此能力的他人構築出複雜的人際關係。另外,我們也用「反思功能」這個詞,為「個體有多少心智化的能力」做出操作型的定義 (Fonagy, Target, Steele, & Steele 1998)。
.
心智化會立即令人聯想到自我的兩個層面:主體性(agentive)與表徵性(representational),也就是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90)所說的「主格我」(I)與「受格我」(Me)。自我表徵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受到學者的高度關注,詹姆斯的「受格我」,或是「實體自我」(empirical self)(Lewis & Brooks-Gunn 1979),指的是我們認為自己身上所真實擁有的一系列特徵發展,儘管這可能是藉由推論外在環境對我們的反應而得來(Harter 1999)。因此,心智化的這層面在精神分析理論與認知理論中,都是有著長久歷史淵源的概念(Morton & Frith 1995)。但是自我做為心智主體,或我們在他處所說的「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這個概念(Fonagy, Moran, & Target 1993; Fonagy & Target 1995),相對來說是常被忽視的研究主題。心理學家與精神分析學者對鞏固自我主體性的發展歷程這個議題的漠視,可能是因為在傳統上受到太多笛卡兒主義者「第一人稱權威」的影響,認為個體能夠直接並正確無誤地得知內在的心智狀態,而不是將其看成是一個困難重重的發展成就。瑪西亞‧卡佛爾(Marcia Cavell 1988, 1994, 2000)的工作尤其提醒了大家,精神分析的後設心理學其實與笛卡兒主義相差無幾。精神分析與人類發展學經常附和笛卡兒的傳統假設,認為心智主體性的經驗是天生的。我們試圖在本書打破這個主流哲學傳統,提倡心智主體性應該是種逐漸發展或建構出來的能力。
.
對於意圖行動之表徵的發展與哲學研究都顯示出,意圖心智狀態的表徵可能有更為複雜的內在結構。個體可能可以部分意識到這些意圖結構,也可能完全無法意識到。這件事情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要能理解到自我是個心智主體,就得透過人際經驗,特別是與原初客體相處的經驗。#心智化包含自我反思與人際知覺,這兩種要素結合在一起,就可以使兒童區分內在與外在的現實,也能從人際溝通中區分出內在心智與情緒歷程。在本書中,我們會同時運用臨床材料與實證研究,佐以發展上的觀察,來呈現嬰兒能經驗到自己是個擁有心智的有機體,或是經驗到他自己的心理自我這件事,並非先天固有,而是從嬰兒期至兒童期逐漸演化出的一種結構。這樣的發展極為仰賴兒童與更為成熟、友善及具有反思的成人進行互動才能完成。
.
我們認為,心智化不僅只是一種認知歷程,同時也是透過與原初客體的互動來「發現」情感的過程。因此,本書也會把重點放在「情感調節」這個概念上。在許多發展理論與心理病理學的領域中,這個概念都十分重要(例如Clarkin & Lenzenweger 1996)。情感調節就是主動調整情感狀態的能力,與心智化關係密切,因為心智化就是自我感與主體感的基石。在我們的想法中,情感調節是心智化的前提;但是我們也相信,一旦個體開始心智化,情感調節的本質便會有所轉變。在此我們辨識出情感調節可以是種情感狀態的適應,若發展出更複雜的型態,也能運用情感來調節自我。「心智化情感體會」這個概念,指的是一種更成熟的情感調節能力,讓個體能在自身情感狀態中,發現主觀的意義。我們認為,在每一種心理治療取向當中,心智化情感體會都是療效的核心,這代表著 #個體能在經驗上理解自己的感受,而 #這種經驗遠遠超出了僅能在理智上理解感受的狀況。也是在這種境界中,患者的抗拒與防衛才有意義,因為此時治療者對抗的不只是特定的情緒經驗,同時還是一整個心智模式的功能;這些受損的模式不只會扭曲心智表徵,阻礙療效的進展,同時也抑制了心智功能 (Fonagy, Edgcumbe, Moran, Kennedy, & Target 1993)。所以我們可能會誤解自身的感覺,以為自己處於某種感受,但實際上真正感覺到的卻可能是另一種情緒。不僅如此,個體甚至有可能會把自己從情感豐富的經驗世界中踢出。比如說,有些人沒有能力從心理和心理社會的前因後果設想而一再重蹈覆轍,這可能就是因為此人的心理歷程受到了廣泛的抑制,或是鞏固這些能力的心理歷程發展出了問題。
.
我們的情感調節與心智化理論更豐厚了先前的理論學家所提出的論點,如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談的依附的演化功能。我們認為,早期客體關係的演化功能是為了使幼兒打造出某種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充分地開展出理解他者與自我心智狀態的能力。我們假設,對於自我與他人心智的反思,都是建構出來的能力,是由早期關係演化而來。對人類而言,發展出能解讀人際互動的心智結構非常重要,而由於心智化又是人際功能的核心,由此推論,心智化在演化上必定有其特別的地位。語言當然是象徵性互動的主要方式,但為了要適當地運用語言,就需要組織主觀世界。內在狀態必須要有其意義,才能夠用來與他人溝通;同時我們也要有能力解讀他人的心智,才能在工作、情愛與遊玩時與他人合作。
.
本書會清楚強調,早期的人際經驗是最初的中介變項,影響著往後心理疾患與心理治療中會出現的心智能力。某種層面上,我們延續了心理社會取向的傳統,認為親職與早期的人際環境是發展病理學中的關鍵 (Cicchetti & Cohen 1995; A. Freud 1981; Masten & Braswell 1991; Rutter 1993; Sameroff 1995; Sroufe 1996)。儘管我們支持上述的觀點,但在上個世紀的精神病學與社會科學中,隨著領養與雙生子行為基因學研究證據出爐,上述觀點也開始陸續遭到批判(Eaves et al. 1997; Hewitt et al. 1997)。這些研究者們認為,過去的研究因為無法控制好基因上的變項,而過度高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然而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的精神病學文獻都變成了單純的先天論觀點,覺得只有基因資料是寶貴的,而且還有著精神分析這種只注重心理層面資訊的學門所無法提供的價值。其結果就是,早期環境只剩下少許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還是由於生理因素的緣故,而非心理因素(例如Marenco & Weinberger 2000)。
.
(未完待續,更多詳請請見本書)
.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心靈工坊文化 出版
📖 https://tinyurl.com/4j7sms3h
知覺的相對性例子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身體記憶比大腦學習更可靠》
這是一本”找感受度”的書
當你要教一個小朋友騎腳車, 游泳, 或是任何技能時, 會鉅細彌遺地把所有執行方法交代清楚才讓他們開始嘗試嗎? 又或者說, 每一個人都會騎腳踏車, 但是隨便找一個人描述一下他們怎麼可以一遍前進一邊維持平恆其實是有困難的
在近代, 絕大多數的學校教育都遵行的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的身心二元論: 人類的心智是由大腦發展出來的, 而身體只是智慧的一個載體. 因此所有學校教育全力注重在語文數學社會之類的理論課程上, 體育課的時間相對被壓縮. 因為人們相信使用統計化與系統化的學習, 可以有效地提升邏輯與辯思能力, 這也是被認為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要方式
從傳說笛卡爾製造了一個女兒的機器人開始, 人類就開始醉心於人工智能的開發. 而過去幾年, 機器首先在西洋棋盤上擊敗了人類之後, 最新的技術AlphaGo也在數年前連續三次完勝人類的圍棋冠軍柯潔! 至此, 人工智能的新紀元降臨, 電腦的運算速度與儲存資訊量是人類所遙不可及的!
完了完了, “機械公敵”的電影世界要成真了..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在街上可以看見越來越多裝配有輔助駕駛的車子, 但是不管什麼品牌的車商, 一開始信誓旦旦的跨下海口他們可以在幾年知道製造出第五級自動駕駛的汽車商 (100%不需要人類), 在過去幾年之中紛紛宣布: 要達到這個目標比他們想像中的困難 (但是只有馬斯克對此還表示出非常大的信心)
在自動駕駛系統中, 設計師把所有的汽車動作透過數據而模組化, 讓它們可以經過運算而在路上控制車體的動作. 但是最大的困難就是在不管是任何道路之中的實際情況是瞬息萬變的, 包含突然改變的風速, 掉落的障礙物, 無預警闖入小動物等等, 這些都與在有固定範圍以及明確規則下的棋盤內不同. 所以我們知道, 將一個醫療機器人放在手機製作的生產線上一定會出現大問題, 因為外在環境已經改變了, 與在電腦內原先預設的演算程式不一樣, 工作人員除了改造外形之外, 也需要重新設計所有軟體
當你聞到了一個熟悉的麵包味道, 回憶會馬上把你拉回兒時放學時經過一家麵包店的情景; 當你看到了前男/女友留下來的一個小物品時, 腦中馬上會浮現在當初在相處時對於這個東西的回憶; 當你聽到了一首流行老歌時, 時空在瞬時間會轉換回到學生時代, 可以讓你徜徉其中不可自拔
我們所認知的世界, 除了先經過大腦的思考與分析之外, 也靠我們其他的感官所汲取的資訊同時輸入所建構起來, 這就是”體驗”. 身體的感知能力, 就是記憶的中心. 在學習時, 讓全身的感官同時參與, 就可以幫我們打造更多層次的大腦地題, 這也是我們在運動時常常提到的”本體感覺”. 我們的五感 (視覺, 聽覺, 觸覺, 味覺與嗅覺) 從身體各處接收到無數資訊後, 轉化為電位傳回中樞神經系統, 而形成了第六感: 直覺
有的時候迷路時, 你會很自然地知道要往哪一個方向轉彎; 在很短時間內要做一個決定時, 你當下會不假思索地做出選擇; 甚至是你可以下意識的分辨出你眼前的這個人是否在說謊. 這些都是直覺, 而直覺靠的就是所有感官經驗的累績. 這不是透過系統模組化與運算就可以做得到的
書中有提到好幾個例子: 華爾街的金融顧問僅僅使用統計分析的數字來決定未來的投資方向, 但是到最後對於市場的預測往往與實際上有很大的落差; 一些消費用品的廣告鎖定了特定的目標族群, 但是經常發現與與想像中買氣完全不一致. 因為第一, 數據呈現的是一個平均值, 無法表明一些誤差的來源, 第二, 冷冰冰的統計結果沒有情感, 無法體現消費者實際市場上瞬息萬變的思考模式
在我個人的記憶力就有一個印相很深的例子: 在某一年, 我服務的某一間公司很大器的砸重金買了上海地鐵二號線一個月的廣告, 二號線總長度接近70公里. 他們在車廂內所有的拉環上都貼上了健身房的廣告, 主打: 在每一站的出口都會有一間xx健身房! 他們希望透過這一波宣傳來大力提昇該月的來訪數. 結果, 隔一個月開高層會議時, 發現前一個月花了大筆鈔票的過靠成效幾乎等於零… 那個月市場部總監被臭幹到差點從樓上跳下去…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假如實際每天坐地鐵通勤的人都會知道, 沒人真的去看拉環上寫的是什麼, 所有人都是瘋狂低頭滑手機! 而偏偏當初做這個決定的人, 每天都是開車上下班, 就算有搭乘地鐵, 也只有偶一為之, 所以無法真正的掌握實際狀況
打不死的蟑螂, 存在在地球上的歷史比人類還久, 時至今日, 他們唯一的天敵就是拖鞋. 而我們都有過滿屋子追著小強跑的經驗, 有的時候快把家都翻過來了還不一定打得到牠們, 更別說牠們給你來一了一個更大的驚喜, 飛了起來!!!
蟑螂的大腦只有一百萬的神經元, 而人類卻有一千億個. 但是牠們的腳上卻有無數的知覺接收器官, 可以接收外在的溫度, 壓力, 以及物體移動. 其實另外一個更好的例子就是章魚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我的章魚老師”)
人類有模仿的本能, 之前1977年的一個實驗就發現出生僅12天的嬰兒的表情就會隨著在他們面前實驗人員的改變而改變. 所以當我們在學習一個新事物的時候, 必須要有一位效仿的對象可以讓我們就近觀察. 在細看他們的過程當中, 我們很自然的會使用上我們所有的感官去做揣摩, 進步是最快的. 所以在每一行業之內, 要最快進入狀況就是找一位師傅或是前輩, 除學習他們的知識以外, 也是吸取他們的技巧與經驗
在看這本書時我一直聯想到我們的這個圈子..
運動也是一樣, 你怎麼可能從書本的圖片就學會怎麼臥推? 你要如何從影片中就學會怎麼深蹲? 這些學習的方式正如人工智能一樣, 把運動分段, 模組化, 但是這些方式無法與你互動, 無法及時給你口令與指導
商業健身房的經理主管每一天瘋狂的開會逼業績, 指責教練為什麼會員約不來? 預約數太少? 他們有沒有實際在健身房中與會員聊過天, 觀察過每一個時段人流的改變? 了解一下目前的環境是否存在一些什麼問題?
有些教練不斷的進修, 認為這樣可以不斷的提升他們的專業度. 但是卻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都這麼苦口婆心了, 會員還是無動於衷? 但是真的願意放慢角度來好好發揮同理心體會一下會員真正想法的教練也不多
因此, 過去我們都把人腦視為一個精密運算的電腦, 但是現在看來, 遠遠不足夠, 還要搭配身體的力行, 強化所有感知與智慧緊密搭配, 才是進步最快的方式
我非常同意功能性訓練大師Michael Boyle的主張: 他完全不建議在健身房內放鏡子. 確實, 在運動時如果我們過度依賴視覺, 反而會削弱其他感官訊息的輸入. 所謂的”本體感覺”, 就是我們可以掌控到我們的身體在什麼速度下, 輸出了多少力量? 移動了多少的距離? 關節與肌肉如何相互的影響?
我覺得這一本書可以讓我們重新的檢視我們學習或是教學的邏輯, 走出過去侷限我們的思考框架, 任何事情使用理智的分析建構固然重要, 但是身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體驗也是不可或缺的, get your hands dirty, 讓我們實際將自身的所有的體驗與大腦連結, 創造出一個更加全面的身心成長!
知覺的相對性例子 在 老頭 OldM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馬上訂閱YouTube頻道,接收最新影片消息:http://bit.ly/1OnlTWy
#方舟 生存進化 所有系列 【播放清單】:http://bit.ly/2bOpMDq
YouTube直播台:http://bit.ly/2d5ERkv
#歡迎贊助老頭養老 單位美金:http://bit.ly/2gbv1lR
#有你支持贊助老頭多了一餐 非常感謝(#僅支持PAYPAL支付)
ARK基本教學 購買/中文/MOD/改等級上限
http://bit.ly/1VssJdT
老頭常用模組:
http://bit.ly/2eZBePk
方舟生存進化購買處:
http://bit.ly/1Iv5HOq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alance0302/
→Twitch直播台:https://www.twitch.tv/balance0302
→全部遊戲撥放清單:http://bit.ly/2aZdC86
→如果你喜歡遊戲,歡迎留言與我交流、分享遊戲資訊
→如果您是遊戲廠商,歡迎洽談合作
聯絡電郵:f0987284469@gmail.com
- 新生物:鉢水母、傷齒龍、托斯特巨魷、強頜龍、鐮刀龍
- 2個全新的水下洞穴
- 聖誕節活動ver2!跟隨聖誕迅猛龍老人遊歷各地圖「舊島,焦土及中央島」,他會降下禮物。煤炭和偶爾堅韌如指甲的創造物,可保持你在夜晚仍然溫暖!許多裝飾品及渡渡暴龍的外觀,以及其他新物品!
物種:鉢水母(刺胞動物)
時間:寒武紀-全新世
飲食:肉食
性情:被動、近距離時攻擊
捕捉:不可
騎乘:不可
特性:深海照明生物、毒液能製作長效鎮靜劑
野生:
鉢水母又是一種本不該存在的生物例子。牠貌似擁有多種水母的特徵,牠繼承了大型蛋黃水母的體型和形態、箱形水母的強力針刺、以及深海水母的生物發光特性。這一切結合而成了這種照亮海洋最深處的危險生物。
馴服:
由於鉢水母的智商只比植物僅僅高一點,所以缺乏有效的方法來馴服牠。儘管這種生物如此危險,一些部落還是會圈養大量鉢水母方便收穫。
已知信息:
鉢水母通常不具有攻擊性,因為牠缺乏正常的感知能力。牠通常只是隨著海流飄浮,直到某些生物足夠接近才能感知,這時候才會發動攻擊。儘管牠的攻擊並非直接有效,但其針刺能注入一種強大的令人難以置信的速效鎮靜劑。大多數部落都會殺掉所遇見的缽水母,以收集其體內的強力鎮靜劑,用來製作技術先進的長效鎮靜劑。
物種:傷齒龍
時間:晚白堊紀
飲食:肉食
性情:被動
捕捉:可
騎乘:不可
特性:首隻沒法以“麻醉和餵食”,需要用"狩獵訓練"捕捉的生物、夜間具侵略性、攻擊帶毒性會消耗獵物體力
野生:
可能是島上最聰明的非人類生物,傷齒龍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快速學習者。牠比其他生物(包括人類)能更快地理解有意義的經驗,牠的社交屬性意味著牠也會教導牠的族群,使牠們更聰明!
馴養:
我認為傷齒龍絕對不能被馴服,直至我終於看到帶著一隻傷齒龍的孤獨生存者。她告訴我,她讓“Troody”狩獵她部落中一些較小的生物作為運動,最後牠開始跟隨她到任何地方。似乎是傷齒龍太聰明以致不適用於“麻醉和餵食”,取而代之的社交途徑是為牠提供狩獵機會可以逐漸獲得牠對你的忠誠。從那以後,我想我知道,一群超級聰明、為戰鬥而生的傷齒龍所帶來的好處,可能給部落帶來足夠的勇氣,去贏得這些聰明的食肉動物的青睞。
已知信息:
如果傷齒龍的聰明沒有使牠強大,那麼牠的強大是來自戰術和生態學。牠特別在我們最脆弱的夜間進行群體狩獵,並將人類看作牠的主要獵物。這種膽量是特別危險的,因為牠鋸齒狀獠牙的毒,會消耗生物的體力,會徹底癱瘓人類。幸運的是,傷齒龍是相當小。如果牠體型更大,牠可能會成為牠的生態系統之中的皇者。
外觀
作為島上的迅猛龍較小的親戚,傷齒龍也沒有較少的危險性。牠有大眼睛,在致命的夜裡完美地暗中偵察獵物,鋸齒狀的牙齒能製造帶有嚴重傷害的不幸受害者。更糟的是,牠是帶有毒性的(在牠們的化石祖先中看不見的特征)。 傷齒龍也有一層羽毛,與島嶼上其他相對“裸體”的小肉食恐龍形成對比。
物種:托斯特巨魷
時間:白堊紀
飲食:肉食
性情:侵略性
捕捉:可
騎乘:可
特性:首隻吸血攻擊能回復生命的生物、受傷逃跑時會噴墨遮蔽攻擊者的視線、能生產高階油墨煉成汽油
野生:
托斯特巨魷是一種非常有攻擊性的水生捕食者。大約30英尺長,托斯特巨魷是深海的夢魘。一旦抓住了獵物,牠會用觸手上的爪吸取和排干受害者的血液,慢慢地強迫獵物就範!
馴養:
馴服托斯特巨魷的主要好處之一是收穫其墨水。與正常油墨不同,托斯特巨魷的油墨非常油膩,甚至可以精煉成如汽油等燃料。這個加上托斯特巨魷獨特的戰鬥能力,使牠能成為極佳的水中馴服寵物,儘管游泳速度緩慢。
已知信息:
托斯特巨魷是一個可怕的對手有幾個原因。首先,牠的抓握使其受害者慢慢失去知覺,所以死亡不是第一顧慮。其次,牠的吸血性即使在戰鬥中也可吸收血液立即復原。最後,如果托斯特巨魷正在一場戰鬥敗北,牠會噴灑一團墨水到周圍的水中,遮蔽攻擊者的視線作掩護以偷偷逃跑。
外觀
一種怪異的吸血鬼魷魚,托斯特巨魷與巨型魷魚非常相似,但卻比那膽小的親戚更加更加可怕。托斯特巨魷具有強大的觸手與帶鉤吸盤,能夠吸取血液和令甚至是巨齒鯊都沒法逃離這可怕的命運。鸚鵡般的喙隱藏在那扭動的團塊中心,把肉、殼和骨撕開成容易吞嚥的小塊。托斯特巨魷也具有在危險中噴吐油性墨水的能力。海裡令人可怕的是滄龍,但托斯特巨魷才是真正深海的夢魘。
物種:強頜龍
時間:早侏羅紀
飲食:草食
性情:防禦性
捕捉:可
騎乘:不可
特性:能收集非常大量的種子和漿果、精於收集稀有的鮮花、蘑菇等烹飪材料
野生:
在島上的恐龍食物鏈的底部有一種叫強頜龍的小型食草動物。牠會獨自花上一整天,狼吞虎咽地進食比你所合理地期望中,這擁有細小身體的生物所能進食的更多的食物。牠的喙似乎是完美地進化成從植物收集食物時,能同時避開不可消化的纖維杆。
馴養:
雖然不漂亮,太小而不能騎乘,部落經常保留強頜龍作務農之用。牠的排取能力意味著牠能收集非常大量的種子和漿果,同時還能輕鬆地收集稀有的鮮花、蘑菇和其他所需材料以烹飪不尋常的調劑。
已知信息:
強頜龍可能會忽略任何附近的生物並繼續覓食,除非牠受到了攻擊。受攻擊時,牠會變成了一種非常具侵略性(雖然不大能成為威脅)的對手,尖叫的聲量遠遠超過其實際的威脅級別。你會期望這個弱小的生物生活在群體中,但是強頜龍似乎本質上相當孤僻。
物種:鐮刀龍
時間:晚白堊紀
飲食:草食
性情:侵略性
捕捉:可
騎乘:可
特性:高效採集資源生物
野生:
我不完全確定鐮刀龍是怎樣維持牠在島上的數量。以體型而言牠是驚人地慢,而且是一種孤僻的生物(所以沒有同伴支援)。我猜想事實上是因為牠那能媲美暴龍的絕對性力量,是唯一原因令這種非常具侵略性的中型草食動物在島上茁壯成長。
馴養:
馴服的鐮刀龍是倖存者可以擁有的最多才多藝的座騎之一。牠可以訓練成粗暴或細緻地使用牠的爪,允許騎手優先收集他或她所需要的特定種類資源,而且是異常極端的有效率。在戰鬥中,這些爪子可以直接穿過最堅韌的盔甲。這種靈活性彌補了牠無法如島上大部份草食馱獸的大負載量。
已知信息:
鐮刀龍的爪子是我所遇到的最萬能生物性工具之一,由擅於清除路上的樹木和樹叢,以致回到戰鬥中穿破島上最具防禦性生物那厚厚的殼和毛皮。
外觀:
鐮刀龍是生存者將在島上遇到的最奇怪的生物之一。雖然牠的形體像一隻暴龍或特異龍,但這種生物是草食動物,使用牠的鐮刀爪拉下枝葉茂盛的植物作食用。巨大的爪子在戰鬥中對削減敵人同樣有效,可以恐嚇除了最飢餓的掠食者以外的所有生物。這種野獸也覆蓋著厚厚的羽毛,很像牠現實生活中的對應生物:龜型鐮刀龍。
來源:http://bit.ly/2hyMpxi
來源2:http://bit.ly/2i07WQv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REap8VTNoQ/hqdefault.jpg)
知覺的相對性例子 在 陳克強心理學- 知覺的特性中 的推薦與評價
1. 多數心理學教科書都會提及知覺具有以下五大特徵:相對性、選擇性、整體性、恆常性及組織性。以往國考心理學若考到知覺特徵相關題目時,多以知覺恆常性 ... ... <看更多>
知覺的相對性例子 在 探索17-5搶先看:知覺與覺知:意識的二重奏/ 葉素玲教授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知覺 的更大覺知存在,這些 例子 ... 此次講座將舉例說明, 相對 於多數宗教觀認為「有一獨立於大腦而自行運作的 ... ... <看更多>
知覺的相對性例子 在 陳克強心理學- Q1請問老師形象背景為何不是屬於知覺選擇 ... 的推薦與評價
形象與背景屬知覺相對性的現象,強調的重點在於兩者之間的關係與相互影響。例如:美好的主旋律總要有動人的和弦來搭配,其中主旋律可視為形象,和弦則可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