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終端筋膜的心得---(下)橫軸終端筋膜 手指與肋骨
最近發現縱軸與橫軸在處理邏輯上其實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由端點到軀幹分別是指頭、多塊小骨、兩根旋轉骨、連接軀幹大範圍活動圓軸骨,肌肉上也是類似狀態結構,在調理上要注意的事項其實是差不多的,股四頭肌/三頭肌、脛腓骨/尺橈骨、舟骰骨/豆骰骨,在處理的想法上其實有蠻多相似之處,但是又不是完全相同的狀態,因為結構本質上有蠻明顯的差異,這跟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蠻有關係的,縱軸主要在於支撐,橫軸主要在於活動,橫軸的活動範圍比縱軸大非常多,關節間的愛恨情愁複雜度也就大很多,同時也意味著可以借用挪動的空間比縱軸簡單許多,這也是我在最一開始的時候覺得橫軸比較容易,只要稍微挪一挪就會變鬆,變鬆了就以為是好了,但是實際上問題沒有真正解決,直到發現怎麼每次每次都在同樣的問題無限輪迴才驚覺到有問題,經過一些思考與實驗得到結論是我"借"太多"解"太少,尤其是我師兄的頸部問題,每次每次都是一樣的問題,都解了快2年了,卻還是不見改善,直到放棄基本手法開始找張力源頭,找到身體藏著的擒拿印記才慢慢有了起色,剛好那時上完老師終端筋膜的課程,讓這個方向更加明確,必須找到手指到肋骨間筋膜的連動才算是真的解決橫軸的問題。擒拿的部分就不再敘述,可以看前面的連集。
橫軸終端筋膜處理時的”暴力”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很容易在”暴力”的過程中拉扯到其他的空間,拉來拉去,這邊鬆那邊就緊了,好一點症狀當下解除,但是動一動就又壞了,差一點就是症狀沒有任何改善,最慘是原本問題沒有解決還多出新的問題點,所以在處理的時候要特別小心。而且腳趾頭與手指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差異,腳趾頭是站立時重心平衡,手指頭是精密細部操作,腳趾頭在解的時候相對暴力也相對的比較明確的方向性,平常走路習慣、扭傷、撞傷、運動習慣等,活動範圍我覺得比較好掌握,但是手指頭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了。
手指可約略分成兩部分:大拇指與其他四指。大拇指本身佔了抓握一半以上的力量,同時可動角度非常大,六條不同方向的筋讓他可以非常靈活,所以在處理終端筋膜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在"暴力"的過程中,不能夠把六條筋轉死也不能把皮筋骨任何一層繃死。做工或是廚師這一類需要強大握力的族群,大魚際肌群常常會很緊,要慢慢從第一指節對上才會慢慢鬆掉,最終是希望指甲周圍的皮膚都是順的。
而其他四根手指頭活動方式比較類似,手指可動的方向性比較接近,其中食指是比較常用的指頭,很多人都可以發現第一指節旋轉的比較厲害,跟常常用滑鼠、手機有關,有這種狀況的時候可以發現第一指節的紋路會特別深,壓下去的時候會感覺到有一圈很緊的張力,因為太緊了,在處理的過程中可能會比較有感一點,這一圈鬆掉之後,指甲周圍的張力也會消除很多,大拇指也有類似的情況。
另外手指常常見到的問題是戳到東西,比如打球吃蘿蔔干、撞到牆、車禍等等強大外力撞到手指、指關節造成的腫脹,就算不處理,看筋膜結構受損的程度過幾天、幾個月也會自己消腫,只是外型上可能會改變,然後漸漸地就會有一些硬皮產生,因為張力過大,自然增生的角質層,至於會不會導致活動上的限制倒也不一定,主要是看嚴重程度,理論上沒有骨折、韌帶肌肉斷裂、沒有關節變形應該可以調理到不會影響正常生活,而且腫大的地方也能夠慢慢消下去。
其實在筋膜層一些鎖的比較嚴重的地方會有硬皮產生,不管是縱橫軸都是一樣的,手有腳也有,輕一點的摸起來皮膚比較厚實或是粗粗的,嚴重一點角質層增生變成繭,如果又剛好在關節處,常常要動來動去,有時候就會自己裂開,而這個厚繭就算你用一些果酸、海鹽去做去角質,過一段時間又會反覆的長出來,那是因為結構的關係,當結構張力消失之後,這些結構導致的厚繭是會消下去的,粗糙的地方調順了之後摸起來會平滑很多。像是前一些日子有遇到一個單腳腳踝硬皮裂開,很像是香港腳,但卻有不是的例子,那個是結構造成的,之後有空再寫。
橫軸終端筋膜怎麼樣算是處理好了,其實有一點難用言語解釋,我自己的感覺是要能夠讓手指頭的皮經骨連線能夠一路對應到肋骨,我自己的經驗上,第一指節是第一個關卡,接著是豆舟狀骨與尺橈的關節面,這邊張力常常會在下臂曲肌群,還有曲池穴少海穴附近的肌腱,最後一關是肩關節,也是人體關節最複雜的地方,要活動範圍角度最大的地方,這裡就幾乎甚麼肌肉都有可能會有問題,其中蠻重要的是肩胛骨要能夠活動,而肩胛骨又是縱橫軸的交會點,這也是縱橫軸比較常會出現交互影響的地方,可能是骨盆導致肩胛骨掉不下來,也可能是鎖骨、肋骨卡住,這之中的差異還需要時間經驗累積以及手感上的培養才能慢慢體會其中的差異。最後就是肋骨與每一根手指間的對應,肋骨我自己目前感覺可以分三個區塊,背側、腹側跟側面,每一個地方對應手不同的位置,這個對應方式是從擒拿的手感來的,去找到能夠從末段甚麼地方直接擒到肋骨的感覺,然後讓這條連線是順接上的活動,最後再用擒拿做一個檢查,當然是在不把結構弄壞的前提下檢查看橫軸是否都有連上了,這是我現在建立身體藍圖,深淺層3D的結構的方法。
#橫軸終端筋膜
#手指與肋骨
2019.8.4 豆花藥傷科
腳踝韌帶斷裂症狀 在 Vicky Hung (洪雅琦)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Vicky Time】
🍀Foot Hygiene「足部健康」🍀
一直以來出國都會幫選手
找尋對他們有幫助的器材
無論是強化、保養還是恢復
每次回來,一定會有一箱行李
放的都是訓練工具
這次找了幾個很有趣的東西回來
其中一個叫做「Toe Separator」
對運動員而言>>「#腳掌健康度」
直接影響著下肢甚至下背的健康度
長期穿鞋,會讓選手的腳趾全都擠在一起
尤其是棒球的釘鞋、籃球具高腳踝保護的球鞋
拇指外翻是選手很常見的症狀
不健康的腳趾與腳掌
第一個增加的就是腳踝的負擔
偏態的腳踝,將會導致膝蓋、髖部的壓力
腳趾全都糾結在一起,尤其是拇指
將無法透過腳趾與腳掌的內質肌
有效地分散垂直負荷
甚至會讓推蹬地面的接觸面積變小
使得反作用力變少、力量變為集中
導致下肢出現單點壓力與負擔
我個人就是個腳掌超不健康的人
長期練體操的扭傷,導致前後距腓韌帶斷裂
腓骨外髁外凸、中掌骨頭變形、前掌與腳趾擠壓
足底筋膜炎對我來說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今天套了toe separator來運動
先做登階、再慢跑、再衝刺
全程我的腳趾(尤其是後三指)超不開心
一直有強大的異物感
但跑步過程中,我往常會出現的膝蓋不適
以及足底緊繃的現象竟然消失
戴著做下肢重量也很有趣
弓箭步變得不太穩定(應該是不適應)
但關節壓力變小,回來的推蹬力量變好
對下肢肌肉的鍛鍊變的更有感
為此~特別設計了一些髖部驅動的訓練
做起來,真的很不一樣
離開前把它拿了下來
試著正常走,卻發現我的小腿前側超酸
應該是我改變了腳掌序列
因此誘發更多小腿不同肌肉的參與
效果是好?是壞?很難斷定
我只知道,拿下來後我受過傷的右腳踝
足弓更為明顯、足底壓力更為分散
脛前肌肉酸到快要爆炸
這是個超好的現象
因為脛骨前肌、姆長伸肌、趾長伸肌
這些都是我平時很想鍛鍊
卻很難正確誘發的肌群
一次的訓練效用只是「反應」
還是要靠長時間的持續使用
才能確認是否能有笑的產生「訓練適應」
接著會讓選手嘗試
尤其是腳踝長時間有狀況的選手
甚至因為腳踝、腳趾導致膝蓋與髖部不舒服的
更可以透過對腳趾與腳掌的鍛鍊
試著改變訓練序列與肌群驅動時間差
然而~這只是一個工具
真正的效用,還是要透過穿戴後
給予正確的訓練刺激
判斷使用的訓練策略與時機
經過長時間的溝通與討論後
才能評估訓練成果
#長期的介入才能產生長效的成果
這個「Toe Separator」
我的選手、我的小孩、甚至我自己
都已經用來當作日常腳掌保養
每個人~每一天~
腳掌都必須跟地面接觸
它的健康度,必須是下肢訓練的原始考量
然而~我個人並不建議過度的做赤足訓練
腳掌內質肌是個非常微小的肌肉
需要更多的是穩定、耐力與微量刺激
過度對這些平時「懶」掉的肌肉做過量刺激
只會導致過度疲勞或衰竭的反效果
我更喜歡的是「適度的改變腳掌腳趾定位下」
進行慣常常見的訓練活動
甚至在暖身前,特別設計腳掌、腳踝的暖身
幫助活化這些小肌肉,並給予血循與神經驅動
目的不在「強化」他們
而是在「活化」或「叫醒」
讓他們做該做的事
進而使其他該做工的大肌肉
做他們該做的事情!
就像我剛剛一樣
介入的是腳掌,然而酸的部位是大肌肉
這樣的訓練~對我而言
才是良好的「腳掌健康度」訓練
#不要過度濫用了赤足
#赤足不該是一堂訓練課程
#應該是一堂日常保養的教育手段
#BelieveTraining
#信念功能教育學院
腳踝韌帶斷裂症狀 在 十字韌帶撕裂傷治療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