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身為游泳選手看到這篇太有感,必!須!分!享!
#以下節錄自內文
『奧運水域項目79項,台灣只參加七項?
奧運的比賽項目中,「田徑」與「游泳」因為獎牌眾多,一直以來都是各國相當重視的戰場。其中游泳項目37項,自然水域項目包括輕艇、划船、帆船與衝浪等等,總共有42項。如果單純計算跟「水」有關的項目,數量多達79項,占奧運總比賽項目的23%。
不過,雖然水域項目在奧運佔比超過20%,但台灣選手參賽比例低,總共只有七項、共四人具有參賽資格。
台灣明明是個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溪河遍布全台,但水域活動發展卻一直停滯不前。其原因可以透過歷史脈絡爬梳到一些端倪,普遍台灣人都是在「恐水教育」的體制下長大。
即便到了這幾年的玩水風氣越來越盛行,但發展速度依舊緩慢。
筆者認為可以歸咎於兩個原因:
游泳教育落實不夠完整。
水域遊憩活動限制多。
在我們的求學階段,體育永遠是最早被放棄的術科之一。台灣的游泳教育體制偏向「競技式」的游泳教學,從最入門的自由式、仰式、蛙式、蝶式......等順序依循學習。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幾乎沒有接觸過任何有關「防止溺水」的教育內容,也沒有教學除了游泳以外的水域活動。
因此,很多人離開學校環境以後,就停止從事任何跟水有關的活動。根據筆者多年在海邊當救生員的經驗,發現很多溺水的人都是會游泳的人。也因為層出不窮的溺水事件與媒體報導,許多家長也會禁止孩子去溪邊、海邊戲水,進而降低大家體驗水上活動的頻率.....』
水域環境原本就千變萬化且複雜,絕對不能只用安全、危險的簡單二分法,而是應該學會判讀各種環境狀況,挑選適合從事的水域活動。在很多高緯度國家,在冬天水域甚至會結冰,水域活動的發展空間反而限制更多;相比之下,台灣的水域可說是豐富又多元。
『現行的游泳教育政策與台灣長年來的「先禁國家」文化,扼殺了水域活動的蓬勃發展。我們必須拋開媒體、歷史塑造的刻板印象,督促地方政府早日解除水域禁令。期望這一次東京東奧能夠讓政府覺醒、讓民眾省思,破除對水域環境的恐懼,讓台灣有朝一日能活用自身四面環海的優勢,成為真正的水域活動大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