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聊瑜伽哲學]
.
.
.
我們前面講到了心理變化的幾個層次。
𝙼𝚊𝚗𝚊𝚜 想法 是由感官而產生,
𝙱𝚞𝚍𝚍𝚑𝚒 菩提智 會去判斷分析。
.
.
.
今天想要特別延伸討論:
𝙱𝚞𝚍𝚍𝚑𝚒 雖然能幫我們分辨是非、是我們的智力,但所有事情都只用𝙱𝚞𝚍𝚍𝚑𝚒來分析理解,也就是從小教育就一直強調的智力,其實不一定對身心會有完全正面的幫助🥺
.
.
.
在阿育吠陀與印度悉達系統裡強調,五種感官都有對應的元素、對應的內臟。
如果所有資訊、智慧都是直接用書本、手機而來,而非由我們的感官去領會這個世界,單純只用𝙱𝚞𝚍𝚍𝚑𝚒智力在運作,我們就失去了感官對應內臟的刺激。
.
.
.
所有事情都寫在書本裡、所有資訊都在手機電腦裡,大家都覺得自己知道了,但也許都沒有真正去用自己的感官去體會。
就像小時後我們學習植物的運作方式,光合作用、葉綠素等等,但有沒有花點時間去好好看看大自然?還是到大自然之後又開始滑手機或拍照呢?
.
.
.
一直使用腦袋在工作只會讓我們的身體與生命覺得愈來愈無趣。
.
.
.
願我們都還能夠像孩子一樣,好好的用感官去探索這個世界;像孩子一樣,可以因為一片樹葉一隻螞蟻就玩得、觀察得很開心,而不是沒了手機電腦網路,就彷彿人生了無生趣。
.
.
.
最美妙的智慧是用心用身體去體會,不是用頭腦想出來的🥰
讓我們用五知根(五種感覺器官) 𝙿𝚊𝚗𝚌𝚑𝚊 𝙹𝚗𝚊𝚗𝚎𝚗𝚍𝚛𝚒𝚢𝚊𝚜:
𝙶𝚛𝚊𝚑𝚗𝚊 鼻👃🏻
𝙹𝚒𝚟𝚑𝚊 舌👅
𝙲𝚑𝚊𝚔𝚜𝚑𝚞 眼👀
𝚃𝚟𝚊𝚔 皮膚 🦵🏻
𝚂𝚑𝚘𝚝𝚛𝚊 耳👂🏻
好好去感受這個世界吧!
.
.
.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wellness #being #yogaphilosophy #ayurveda #siddha #illustration #procreate #瑜伽哲學 #阿育吠陀 #悉達
追蹤紅豆的IG💁🏻♀️
instagram.com/yogabeanbea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葉綠素層析」的推薦目錄:
- 關於葉綠素層析 在 Yoga Bean 瑜珈豆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葉綠素層析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葉綠素層析 在 阿榮自然農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葉綠素層析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葉綠素層析 在 [問題] 一題生物~色素層析- 看板SENIORHIG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葉綠素層析 在 「層」黃「集」綠—光合色素受光降解之探討 - Encore 的評價
- 關於葉綠素層析 在 《臺灣化學教育》Chemistry Education in Taiwan ... - Facebook 的評價
葉綠素層析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農業物聯網如何實現智慧感知、預測?未來發展路徑會怎樣?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來源:RFID世界网 作者:烽云物联
作為整合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策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物聯網備受各界關注。農業是物聯網技術的重點應用領域之一,也是物聯網技術應用需求最迫切、難度最大、整合性特徵最明顯的領域。
近幾年,物聯網技術已被應用到農業的諸多領域,包括農業環境監測、溫室大棚生產控制、節水灌溉、氣象監測、產品安全與溯源、設備智慧診斷管理等方方面面。
對於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基礎技術是感測器網路的完善。感測系統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農業物聯網技術的運行。
農業物聯網由感知層、傳輸層和處理層構成。感知層的感測器技術、條碼技術、全球定位等技術採集的數據資訊,透過傳輸層的有線、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和行動通信技術,傳輸到處理層的農業預測、診斷、控制、決策,以及預警等智慧化模組。
一、關鍵技術
1、農業物聯網感知技術
感知層主要包括各類感測器及節點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和條碼技術等,實現對土壤水分、環境溫濕度、家禽水產健康狀況等資訊的採集功能,是農業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目前,光溫水氣熱等環境感測器應用相對成熟,土壤感測器是研究的熱點,透過電磁波反射或吸收能量水平的大小,可判斷土壤結構,根據離子選擇性膜電極,與被測離子溶液間的點位輸出,可測定土壤裡的特定離子。利用光學和電磁學原理,製成的動植物生命資訊感測器,也是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
2、農業物聯網傳輸技術
當前,農業物聯網中的傳輸技術,主要為無線和有線感測網路技術,以及行動通信技術。其中,無線感測網路技術的應用最為普遍,國際上無線感測器網路應用,已經到了實踐階段。
荷蘭的一個農業物聯網項目,將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應用到馬鈴薯生長環境的監測中,生產者可根據監測結果控制疫病,從而實現防患於未然。
農業物聯網的資訊傳輸技術處於試驗階段,有學者建構無線傳感網路監控系統,該系統可對種植環境進行即時監測,園區佈置的感測器節點,可採集土壤與空氣的溫濕度、CO2 的濃度以及光照強度等參數。
3、農業物聯網處理技術
農業物聯網處理層的技術,包括雲計算、雲服務和模組化決策,這個層面是將採集的數據資訊,轉化為實際的操作,利用控制模型和策略,對相關農業設施進行智慧控制,比如打開水龍頭、關閉燈光、自動施肥等。
智慧決策是預先把經驗,和專家知識輸入模組,透過推理模擬思維,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參考,比如對農田肥力、灌溉、病蟲防治、動物飼料配方和園藝設施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智慧預警是以數學模型為手段,對實際不正常狀態進行警示,給出危害提醒。
二、核心應用領域
按照監測對象的不同,物聯網系統可以分為農業生產環境監控物聯網、動植物生命資訊監控物聯網、農機作業監控物聯網、農產品品質檢測,與品質安全追溯物聯網等。
1、農業生產環境監控物聯網
農業生產監控物聯網,主要指利用傳感器技術採集,和獲取農業生產環境各要素資訊,如種植業中的光照、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等參數,水產養殖業中的酸鹼度、溶解氧、氨、氮、濁度和電導率,畜禽養殖業中的氨氣、二氧化硫、粉塵等有害物質濃度等參數,透過對採集資訊的分析決策,來指導農業生產環境的調控,實現種養殖業的高產高效。
農業感測器
農業生產環境複雜,需要在高溫、高濕、低溫、雨水等惡劣多變環境下,連續不間斷運行,且感測器節點佈置稀疏不規則,布線不方便;而無線傳感器網路組網簡單、無需布線,具有低成本、靈活的優勢,成為當前農業生產環境監控系統主要應用方式。
2、動植物生命資訊監控物聯網
對植物資訊採集的研究,主要包括表觀可視資訊的獲取,和內在資訊的獲取,表觀資訊如作物苗情長勢、病蟲害、果實膨大狀況、生物量、莖乾直徑、葉面積等資訊。內在資訊包括葉綠素含量、作物氮素、光合速率、種子活力、葉片溫濕度等,主要監測手段,為光譜技術及圖像分析等;
對動物生命資訊的監測,主要包括動物的體溫、體重、行為、運動量、取食量、疾病資訊等,透過相關監測,瞭解動物自身的生理狀況和營養狀況,以及對外界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確保動物個體健康生長,主要監測手段包括動物本體監測感測器、影像分析等。
3、智慧農機物聯網
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的進行,農機作業範圍不斷擴大,農機作業資訊滯後、時效性差、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機收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對資訊快捷、準確、詳細的要求,難以滿足等問題逐漸突顯。
如何透過技術手段,有效地進行農機作業遠端監控與調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作業品質,尤其是保障農機夜間作業品質,和農機裝備的智慧化水平,是農機物聯網發展的迫切需求之一。
農機物聯網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農機作業導航自動駕駛技術、農機具遠端監控與調度、農機作業品質監控等方面。
4、農產品質安全追溯物聯網
農產品資訊感知技術,主要包括農產品顏色、大小、形狀及缺陷損傷等外觀資訊,和農產品成熟度、糖度、酸度、硬度、農藥殘留等內在品質資訊。
農產品質安全與追溯,對農業物聯網的運用,集中在農產品倉儲及農產品物流配送等環節,透過電子數據交換技術、條碼技術和 RFID 電子標籤等技術,實現物品的自動辨識和出入庫,利用無線感測器網路,對倉儲車間及物流配送車輛,進行即時監控,從而實現主要農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的目標。
在未來,隨著農業物聯網的發展不斷深入,從政府推動企業變革轉變為企業主動變革,這是未來農業物聯網化的終極趨勢。未來有部分企業,將會依靠大量農業數據的分析、共享,挖掘利用來賺錢,改變農產品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4HBlOf5ZDA
資料來源:https://3smarket-info.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17.html?m=1&fbclid=IwAR07Hvz7yYgnvPuwMrDayBSKdOoSzoOynnFo_-jBVfYGnEwQE2xOWAiVu3Y
葉綠素層析 在 阿榮自然農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茶葉烘焙方法論述-02 丁得富 撰文
關於茶葉烘焙方法,筆者於本刊第29期(第130頁)中,針對烘焙茶葉之起源,焙茶器具的使用及茶葉烘焙理論,已做大略闡述,今再作深入探討。烘茶沒有一定的準則,任何一種茶葉都可以先經過焙火後再飲用,但並非所有茶葉都需要經過焙火才算是好茶品,其取捨端視製茶者、茶行或飲茶者,對市場銷售的判斷或個人口感的偏好而定。
茶葉烘焙,據唐代烹飲茶記述,芽葉採收後的處理分為兩種製造方法,其一為蒸青法(註一);其二為炒青法(註二)。茶葉於製造完成後必須藉高溫烘乾,此謂之「烘焙」。陸羽《茶經》中的「二之具」云:「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後文又曰:「貯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可知古人對茶葉的烘焙、貯藏與飲用是非常講究的。
茶葉於製造完成後,必須保持一定的乾燥度,茶品才不容易變質。台灣地區屬於海島型氣候,相對濕度約為百分之八十左右,茶葉極易受潮,對茶葉之保存更應予重視。否則茶葉一旦受潮,容易變質(註:以葉茶為主,普洱茶的餅、磚、沱較不受潮度影響,但以不超過百分之十為佳),受潮的茶葉必須經過烘焙,但再次烘焙時,其茶質中的芳香油以及葉綠素,會因溫熱而部份揮發掉,茶葉中所含的許多元素如胺基酸、葉綠素、咖啡因、茶單寧、維生素A、E、C、B…等有機元素,亦會於受熱時部分流失,由於茶多酚的轉化,使茶質中的茶黃素、茶紅素相對提高,此時茶湯會轉變成泛紅色。
故一般消費者飲用新鮮茶,尤其是台灣烏龍茶、高山茶,大都喜歡引用茶農剛製成的當季茶品,一旦經過再次烘焙,其花香味或葉青味會轉變,在品茗的口感上就有差異了。但是,也有部份好飲茶的老饕,喜選擇烘焙過的茶品,其感覺較不刺激傷胃;另外有部份好飲者,以欣賞的角度來品啜熟火香茶品,別有一番風味。
近十年來,台灣流行喝陳年老茶,陳年老茶乃經過長年的儲藏,其品質變化非常大。目前台灣坊間對陳年老茶的風味,有兩種品飲方式,其一維持原有陳年風味,如梅酸味、沉香味、淡花香味、稠狀的杏仁味…等;其二以溫火除去雜濕,再次呈現茶葉原有的花香,活絡茶質中的有機物質等。以上兩種對老茶的品啜方式,依飲茶者個人之喜好而定。
至於如何烘焙茶葉,才能將茶品較佳的一面展現出來;另有關陳年茶的整理與火候問題,筆者願將長年研究焙茶火侯的一些心得,略述於后,提供業者及飲茶同好一些參考意見,不足之處,敬請賜教。
焙茶前先檢視茶品───
當我們判斷茶葉必須進行烘焙時,首先必須了解茶葉的品質與屬性,亦即要清楚茶葉的品種、採收季節、茶品的屬性是強、弱、苦、澀,有否潮溼過度或雜味,茶葉中有否留存花香或果香,茶葉發生質變後的優缺點,如何藉烘焙技術達到理想的茶品展現…等問題。筆者以往上課時常告訴茶藝班的學員們:「烘焙茶之前,必先試飲,以了解茶性,再思考如何著手整理,是以輕火焙茶或乾燥即可。欲使茶葉達到最佳狀態,其重點為:如果無法了解對象茶品,不諳對象茶性,則無法掌握此泡茶的茶質在烘焙過程中的變化,若冒然焙茶,可能會失敗,請慎思;若無把握,寧可保持茶的原來風味,此為處理茶葉的較佳方法」。
至於烘焙茶葉的場所與位置,切忌於屋內的入風口處,環境溼氣勿太重,室內循環對流要暢通,焙爐放置於略靠牆壁處,以免風直接穿越。室內溫度以26~30度為宜,焙茶進行中不可開冷氣或電扇,以免焙火聚熱不足,影響焙茶品質。
茶葉焙好後要攤開使其降溫,切忌使用風扇或冷氣加速茶葉降溫,應在自然狀態下回溫,並且勿將有異味或刺激性物品置放於茶葉旁邊,以免茶葉在回溫時吸入外來的氣味包括水份等。俟茶葉回溫後收藏入袋或容器內,袋子或容器必須為不透明材質,防止光線照射產生還原作用。
有關焙茶火候之問題───
焙茶之火候,除了能使茶葉乾燥外,如果需要再次烘焙,則依個人的口感喜好而定。
台灣早期剛開始流行品茗時,南投縣鹿谷鄉、名間鄉所生產的烏龍茶,皆採用發酵再經過烘焙的製法,由於茶葉改良場研發新品種茶葉的問市,其茶湯花香味更具特色,廣受消費者的青睞,茶農為供應市場的需求,於製茶過程中降低發酵度(輕萎凋、輕發酵),使茶湯呈清澈碧綠,從此對焙茶工法逐漸省略,除了少數消費者還保持喜歡飲用傳統的焙火茶外,大部份消費者都改飲青花香茶,成為市場的主流。
台灣地區,從一九七六開始舉行春、冬兩季茶葉比賽,參與比賽的茶農為求得名,對茶葉品質的要求更加精緻,茶葉均經過揀剔枝梗、袪黃葉之後再經烘焙,使茶湯展現的色、香、味更趨完美。然各地區的茶葉比賽,對烘焙火候的標準不一,略可分為兩種,其一微入火而強調香高味醇,並且保有青花香,呈現新鮮的口感,最重要的是能凸顯「山頭」韻味;其二經焙火而產生一股蜜果香,或茶質中的桂、茉香;蘭、桂香…等,甚至藉由高溫焙火,使之呈現蜜糖香、蔗糖香、火香…等。
現將幾種焙茶火候的問題做以下分析:
漸進式烘焙法───
漸進式焙茶法,可以炭爐或電焙籠為工具,投葉量約五斤~六斤(投葉量厚度不可超過 六公分 ),溫度訂於70~75度,進行烘焙二十~三十分鐘,重覆三次,每次必須翻動,此處理法之重點在除去茶葉的濕氣與雜氣,此時茶葉會逐漸乾燥,再以蓋布做第四次烘焙。從第四次烘焙開始,溫度漸次增加到為80~85度,烘焙兩次,每次烘焙20~25分鐘,每次仍必須取出翻動;再進行第六次~第八次烘焙,逐漸加溫至95~100度,時間為25~30分鐘,取出翻動後再次烘焙。於第九次~第十次烘焙定溫在110度,烘焙時間為20~25分鐘;可再逐漸加溫至120度。(此烘焙時間乃用於春、夏、秋季;冬季氣溫較低,烘焙時間每次必須再加10分鐘)。
漸進式焙茶,是於每階段烘茶溫度逐漸增加,其重點在於茶葉受熱時,漸漸由茶葉內部的有機成分產生變化,而茶葉的內部構造又分為數層,(如以低溫開始烘焙後、其溫度的提昇、滲透入茶葉中的角質層、海棉體,最後進入茶葉內部。)在漸進式的焙茶法裏,最後兩次焙火溫度增加到110度、甚至120度,採用高溫的目的為,係藉著高溫促使茶葉中的多項元素,再次呈現出來,使茶的品質穩定。這種烘焙方法,適用於烏龍茶、金萱茶或高山茶,而微入火的鐵觀音茶亦可採用,其焙火為一~二分火候。
如果要延伸焙茶時間或繼續加溫至130度亦無不可,但時間的控制必須拿捏得宜。這種烘焙方法其茶湯的顏色會呈泛紅,但有一股迷人的火香味及麥香味,此法焙茶之次數,依個人對火候的喜好而定。
循環式焙茶法───
循環式焙茶法,其方式為保持恆溫狀態,將茶葉做數次或十幾次循環焙火。此法是在恆溫狀態下,逐漸活絡茶葉中的有機物質,促其產生交互作用,此種烘焙方法其茶湯較柔和溫順,適用於舊茶、烏龍茶、綠茶、紅茶等。
循環式焙茶方法為:投茶葉於焙籠中,溫度定為70度~75度,烏龍茶則定為80度左右,進行烘焙(電焙籠開起內線),第一次~第三次烘焙時間為20分~25分鐘,每次必須翻動,其用意為褪袪茶葉中陳舊氣味,及去除溼氣與雜氣。第四次開始烘焙時,焙籠上要蓋布,但蓋布要留通風缺口,直至第七次~第八次為止,烘焙時間每次為20分~25分鐘,以茶葉散出的香氣清爽,不入火味為原則。若第八次烘焙終了,茶葉香氣仍不理想時,可增加烘焙次數至十二次(冬季烘焙時間約加長10分鐘);此種循環式烘焙方法,可做為烘焙入火茶的基本處理法。
如果欲以此循環恆溫烘焙法焙製中火茶,其溫度應定在100度~110度,每次烘焙時間為一小時左右,連續烘焙十二次以上,直至茶質熟化及茶多酚轉變,才能達到理想的火候,其茶香氣之掌控,如焦糖香、麥芽糖香、蔗糖香、麥火香等,依個人喜愛而定。
循環式焙茶方法,可廣泛用於多種茶類,烘焙時間可長可短,烘焙次數亦可依個人需要而異,此法焙茶較無固定規範,但有一原則,烘焙後不能有雜味殘留在茶葉中,若有雜氣殘留,可能是焙茶時投葉量太多,因茶葉堆疊太厚,致使高溫氣體積悶在茶堆中,無法得到均勻擴散,因而造成濁雜氣味殘留。
跳躍式烘焙法(鐵觀音烘焙)───
早期香港銷售的鐵觀音茶,其茶湯韻味有多層次變化,飲後會感覺醇厚而回甘,展現「熟火」烘焙的特色。鐵觀音茶的烘焙,其火候不容易定型,依筆者經驗,此種茶葉必須分兩次至三次烘焙(輕焙火,進行一次即可),每次烘焙間隔三個月~六個月,如果以一次完成烘焙中火茶的方式,存放六個月後,其茶湯韻味及火候會逐漸還原,必須分次再焙,茶葉的品質會比較穩定。
大部份茶葉經營者,都使用冰箱式的焙茶機,一次投葉量數十斤,用一~二天的時間連續焙茶,溫度調至90~100度,亦有調至100~110度,若烘焙熟茶有調到110~130度,甚至高達140度者。此種焙茶法,當茶葉焙妥時,其外表烏黑而呈油光面,此時茶質已產生炭化(茶葉硬化無彈性),此法俗稱「武火焙法」。筆者認為鐵觀音茶烘焙的最適溫度從90度開始,逐漸增溫至110度,每次烘焙40分~50分鐘,每次必須翻拌二~三次,連續烘焙13~15次,即可焙成香醇的中火茶,若在密閉式空間焙茶,溫度要略減。
陳年茶的焙火問題───
陳年茶的焙火,為保留其陳年的特殊韻味,如梅酸味、蔘香味、木香味、沉香味等,在處理上較複雜。當茶葉經過長期儲存,其含水份會增加,濁雜味會滲透,飲啜時口感較為遜色。但是喜愛飲用陳舊風味的老饕,有喜歡保留其原有的陳年韻味,以及柔軟清甜的口感,不再烘焙。惟陳年老茶如果不經過再焙手續,其茶湯會較為清淡而略帶霉酸味,沖泡次數亦會略減。
就茶葉儲藏而言,每三年翻焙一次,是為了保持其乾燥度,使茶性活絡。故陳年茶飲用前如適度烘焙,將溼氣與雜味袪除,其茶葉原有的香氣會再次活絡起來,品茗時茶韻的轉化會更豐富,且可享受陳年老茶獨特的香醇。
陳年茶的烘焙分兩種方法,其一使茶葉乾燥即可,其方法以文火方式進行烘焙,溫度設定在70~75度左右(電焙籠用內線圈),每次20~25分鐘,連續烘焙六~七次即可。若用木炭焙茶,溫度約在75~80度,每次烘焙25~30分鐘,每次必須取出翻拌,再連續烘焙,共計六次即可。其二適度調整茶葉中的有機質,進行烘焙時亦以文火70~75度烘焙三次,每次約25分鐘,焙籠不要蓋布,藉文火去除溼氣與濁氣,第四次至第六次烘焙,溫度增至85度左右,每次約為25分鐘;第七次至第九次烘焙,溫度增至95~100度,每次烘焙時間約為20分鐘,此三次至為重要,藉高溫除去殘餘濁雜氣味,且不使茶葉入火,保存陳年茶特有的風味。如果陳年茶的濁度與溼度太重時,烘焙亦可增加至12次。冬季因氣溫較低,烘焙時間可略微加長或溫度略增高10度左右;總之,應視焙茶者的經驗而斟酌之。
儲藏與再焙───
茶葉烘焙完成後應予攤開回溫,茶葉回溫時切忌置於地上,因為茶葉在冷卻過程中,很容易吸收外來的氣味與水份。待茶葉回溫後放入鋁鉑袋或甕內封存,保存茶葉的容器或袋子不能透光,防止茶葉因還原而產生菁味,增加口感上的乾澀。
台灣坊間收藏珍貴的茶品,一般皆儲存在甕裡,陶瓷甕的毛細孔透氣度佳,為收藏茶葉的良好容器;但是經長時間儲存,空氣中的溼氣多少會滲入茶葉中,故建議三~五年最好能翻焙一次,用乾燥烘焙的方法即可。如果需要長期貯存,則以重焙火方式,較有利於茶葉品質的穩定。
結論───
烘焙茶葉的技術始自清代,當時在中國閩南地區,常將製好的茶葉經過烘焙後貯存於陶甕內,做為長期品飲之用。關於烘焙茶葉的火候技術問題,自古較少記載於茶藝典籍中或闕如,而茶農製茶只依循上一代的老師傅口耳相授,代代相傳。
關於焙茶火候的技術問題,筆者曾於第九講討論過焙茶的基本原理,對焙茶火候之拿捏,因牽涉到天候、溫度、季節,茶葉的種類、茶品之新舊、以及茶葉文面(外觀的直條或捲曲形狀)等變因,對焙茶時間及溫度的增、減有絕對的關係,很難訂定統一適用的標準,或用文章予以表述清楚;必須靠經驗的傳承及累積,才能完全掌控焙茶的要領。
對於剛入門學習焙茶的茶界同好,筆者建議先以季節性的烏龍茶,溫度訂為75~80度之間,每次以20~25分鐘,採用循環式烘焙法。烘焙茶葉時一定要掌握「清」(去溼、去濁氣)的原則。以上謹以微薄之經驗提供參考,如有需要討論,歡迎接洽本刊編輯部轉知。
葉綠素層析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葉綠素層析 在 「層」黃「集」綠—光合色素受光降解之探討 - Encore 的推薦與評價
將吸收度的變化除以照光時間(小時),得出分解速率。 不同光合色素照UV變色情形實驗. 使用管柱層析法,分離菠菜萃取液中的葉黃素、葉綠素以及 ... ... <看更多>
葉綠素層析 在 《臺灣化學教育》Chemistry Education in Taiwan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鴨跖草為主角,透過淺顯易懂的萃取原理,有效分離植物中的葉綠素與花青 ... 當中,非極性層內的混合物,主要是葉綠素與葉黃素,可利用色層分析法 ... ... <看更多>
葉綠素層析 在 [問題] 一題生物~色素層析- 看板SENIORHIG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91 指考中一題說
光合色素層析所行距離大小:胡蘿蔔素>葉綠素a>葉綠素b>葉黃素
可是書上又說色素層析由上而下依序:
胡蘿蔔素 葉黃素 葉綠素a 葉綠素b
感覺好矛盾~
一般的說法是葉綠素b分子量最大~上升最慢
胡蘿蔔素分子量最小~上升最快
指考的題目~好像有考慮"極性"?
想請問那一種才是正確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229.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