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總算打了兩針滿五歲的疫苗
#為什麼說總算呢🤨
因為我從今年3月開始~
#已經接到至少7通以上的衛生所電話
提醒我們要去打針
大概過了第五次後~
我看到衛生所的電話,第一句話問我「請問是某某某的家長們?」
我就會馬上回「好,我們會儘快去打針」
真的不得不說,他們好盡責👍🏻
弟弟這次超勇敢,兩針連唉一聲都沒有喔!
總算長大了🥳
帶弟弟去打疫苗時
也想到我也好多針疫苗還沒去打完
哈哈~我真的很認真愛護自己健康
跟大家分享一下!
建議大家也都可以去打喔
(以下資料是我自己上網查整理後,因為畢竟我不是醫學專家,如果有錯誤歡迎糾正喔🤓)
🔗 #HPV9價疫苗 #打三劑 💰6000
#目前追蹤受試者最長為約12年,所以尚無法證實接種可維持多長保護效期。
可以預防60-90%HPV感染。
但因為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
#所以還是要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另外,#每年檢查抹片時不要忘記順便自費檢查HPV
但12年我也覺得很值得喔!之後要打再繼續打
✔️醫生建議男生女生都要打喔
🔗 #A肝疫苗 #打兩劑 💰1800
#提供20年的保護力
主要是我年初健檢時,看到其中一個紅字
就是我沒有A肝抗體
詢問醫生後,雖然他說多數成年人都沒有很正常
但我問醫生:「得到會怎樣?」
他說:「臉會變黃」
我就說:「那我要打」,所以我就打了
臉變黃還得了啊!就成了標準黃臉婆
而且醫生說,如果跟有A肝的人共用餐就可能被傳染,感覺也太容易!
所以也是打一下安心😂
✔️醫生本身建議常出國或是慢性B、C肝都可以打
最近朋友跟Lu爸都因為打完 #新冠疫苗
#得到了帶狀皰疹疫苗就是俗稱皮蛇啊!
聽說痛不欲生啊😰
而且得過還有可能再復發耶!
他們說好了要去打帶狀皰疹疫苗
(得了至少要一年後再去打喔,因為一年內有保護力了)
我聽到有疫苗我就趕緊上網查
因為我以前查過記得他們是建議60-80歲施打
所以我就沒特別研究
但看到周圍有人得讓我猶豫是否也要去打了😅
🔗 #帶狀皰疹疫苗 #打一劑 💰6000
#保護力5到10年不等
✔️從未得過帶狀皰疹者,施打疫苗的保護力最好。
✔️不建議和 23 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請間隔 4 週以上。
以上分享我覺得可去打,我也有打的疫苗😍
#自己的健康自己顧 #健康無價
最後聊一下就是 #新冠疫苗了
不知道哪時候排到我啊!
等到天荒地老了😂
大家都打到了嗎?
如果真的排到我打還真怕所謂的副作用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洪培芸 心理師 內容簡介: 你所不知,但卻時時痛苦。 一種在華人文化裡,扼殺關係的最大劊子手──人際剝削。 領先全球,由洪培芸心理師首度提出,在華人文化中,總是以不公平,甚...
衛生所電話沒接到 在 林叨囝仔 The Lins' Kid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打預防針💉不拐不騙、不哭不鬧】
疫情趨緩,大家有沒有接到衛生所電話轟炸,要大家趕緊到診所把該打的疫苗補上啊!?今天,臨時起意要帶心心&悠悠去打預防針,但要帶一個3歲有主見又惜皮的女孩去打預防針,談何容易啊~
早上,我跟心心說要去打預防針,她第一句話說:「我才不要哩!」
我:「我知道妳不喜歡打針,但是如果不打針,可能會生更嚴重的病,可能需要打更多的針⋯⋯」
大哥參一腳說:「可能還要抽血、上點滴,還有可能會要住院不能回家!」#他在說他小時候的住院經歷
心心:「可是打針會痛,我討厭打針!」
我:「媽咪知道打針會痛,痛的時候妳可以哭,可以抱著媽咪,媽咪會陪著妳,妳不用怕!下午我們跟悠悠一起去打針喔!」
心心:「好!」
到了診所,心心知道自己要去打針,也毫無抗拒地跟我們進了診所,看完診到了注射室,我主動跟她說:「心心我們準備要打針囉,妳記得害怕的時候怎麼辦嗎?可以哭一下,媽咪也會抱著妳喲!」當然,一躺上檯子當然要害怕哭一下XD打完哭了幾秒,接著我把悠悠從揹巾卸下,換心心看悠悠打,她就冷靜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希望跟孩子說實話,就像我們教導他們的實事求是一樣。我們也發現,他們的安全感來源不是來自於擁有的多少,而是大人說的話是不是真的!
如果今天騙孩子說打針是要去玩、打針不會痛,但是當他們親身經歷了之後,他們就會對於大人的話語打折,也可能從此不再信任別人,當然,最明顯的是在打針這件事情上極度抗拒,看到醫生就害怕,缺乏安全感。
今天看見心心勇敢地走進去打針,真的覺得自己好像做對了什麼,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教導 #雖然害怕但還是勇敢面對
話說,在家防疫的三個月養胖了悠悠,終於要破9kg,生長曲線接近10%!!正當醫生要開口安慰我時,我大笑說:「太棒了!從3%變到10%!」醫生說:「媽媽妳很棒,其實只要跟自己比就好,不用跟別人比,也不用太擔心!」#當期待降低一切都會很美好❤️
睽違快一年,明天要開透氣揹巾團啦~首發團超優惠65折的價格,前20名還送同款口水巾,明天9點不見不散啊!
衛生所電話沒接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周五下班後電話接到一位新病人的通知,手上沒有任何資料,再怎麼急也要星期一才處理。今天上班在我還沒拿到書面資料前,家屬已經等不急打電話來辦公室找我。確認個案的病歷號碼,一邊上線查病歷紀錄,一邊安撫家人。
家:護理師妳可以馬上來看看我爸爸嗎?
護:怎麼了?這兩天有什麼緊急狀況?
家:我爸爸癌症末期,吃不下,一直昏睡,出院的時候醫師有說要有心裡準備。
護:爸爸診斷是肝膽周圍的腫瘤,醫師紀錄上好像腸道都被腫瘤堵住了,我們先討論一下,你覺得如果現在還要爸爸進食,勉強吃了但是消不下去了,怎麼辦?若是吐,會不會更不舒服?你說他現在一直昏睡,怎麼餵?安全嗎?如果試試看用棉棒或滴管給爸爸一點水滋潤口腔黏膜,不要強迫他吃,但是維持舒適就好,這樣好嗎?
家:你們可以來幫爸爸打點滴嗎?
護:所有的醫療處置要醫師評估後才可以確定是否恰當,我沒見過爸爸,暫時不能答應你的要求,很抱歉。生命的末期若身體處於微乾的狀態爸爸比較舒服,呼吸不會像淹水一樣喉嚨有淅瀝呼嚕的聲音,四肢才不會因為點滴水分不吸收導致局部浮腫。
家:看他有時痛到會發出呻吟的聲音,但是止痛藥吞不下,很不忍心。
護:出院時的止痛藥確實是口服藥物,我幫爸爸掛號回來請安寧門診醫師先開嗎啡貼片好嗎?你回來門診拿藥,不用帶爸爸回來醫院,我跟安寧團隊約好時間盡快去幫助你,讓爸爸舒服一些,這樣好嗎?
家:我爸爸會很快離開我們嗎?
護:爸爸知道你們都很愛他,相信出院回家這兩天你們家人都陪著他,應該講很多話吧!你看到爸爸雖然昏睡但是我猜想他一定覺得很平安,因為他在他一輩子熟悉的地方休息,家人講話他都聽到,如果可以,請你與家人握著他的手好好謝謝他栽培你們兄弟姊妹,請他不用掛心家裡的事情,你會好好照顧媽媽並撐起這個家的未來,以前如果有什麼小爭執請爸爸原諒,向爸爸道歉,說家人對他的愛,希望他沒有罣礙。陪媽媽一起替爸爸選一套他最喜歡的衣服備著,不管他什麼時間要出發遠行,都有家人滿滿的愛與祝福。(我一邊講,電話那頭一邊傳來啜泣聲)你還好嗎?再交代一件重要的事情,等一下回來開嗎啡貼片時,請醫師開一張疾病診斷書,我希望爸爸不會太快用到,但是如果必須派上用場時,不必慌張,拿給來家裡鑑定的衛生所醫師參考,那是最後那張畢業證書的參考依據。可以嗎?
#接近生命末期時需要的食物與水分可能極少
#人工營養對於安寧療護病人的存活並無明顯助益
#家人與照顧者可以透過提供食物以外的其他方式對病人表示關愛
「人生」這本書,沒有人讀得透
衛生所電話沒接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洪培芸 心理師
內容簡介:
你所不知,但卻時時痛苦。
一種在華人文化裡,扼殺關係的最大劊子手──人際剝削。
領先全球,由洪培芸心理師首度提出,在華人文化中,總是以不公平,甚至是殘忍方式壓榨對方、扼殺彼此關係的「人際剝削」。
到底是從哪一個時間點或環節開始改變的呢?
對方的得寸進尺,以及無理不饒人。
婆媳:「你究竟是有沒有打算要生啊?」媳婦不斷接到婆婆的「催生」電話。
職場:「這次外派,還是你去好了。」單身的她,永遠是老闆外派的第一人選。
婚姻:「我老公三年不工作,全家都靠我養,我好累……」
情侶:「我們在一起一年多了,但他從不對外公開我們的關係……」
在強調以和為貴、為大局著想、鼓勵大家當好人,彼此界限不明的華人社會裡,我們很難拒絕被人際剝削,甚至我們更常──
自我安慰:「他都是為我好。」
自我麻痺:「我再忍一下,他就不會再氣了。」
自我催眠:「我是因為在乎對方感受。」
自我歸咎:「是我不夠乖(孝順),爸媽才會這樣對我。」
但,這些只會豢養出關係裡的怪物,讓彼此的關係更走向凌遲與傾斜。
曾經是妻子、媳婦角色,如今卸下的洪心理師,她能理解一般人面對人際剝削的難處,但她更想表達,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處理「人際剝削」的困境。
首先,請正視你心裡的不舒服。其次,你的犧牲與隱忍,只會讓對方軟土深掘,所以學習說不,以及立下界限,才是長遠地對關係好。
最後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傷,這些傷一寸寸地斲傷自我,但現在長大了的你,除了為傷口上藥,你還可以一片片地將自我尋覓回來。而在這過程裡,你會疼痛、受挫,但你也會看見越來越茁壯的自己,以及越來越喜歡,且能接納的「不完美」的自己。如此,你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
培芸心理師:「在我人生最低潮的那一年,跟多數人一樣,有過不想活的念頭,我在心中死過無數回。
受重傷後的每個瞬間,我都有機會變成一條毒蛇,去反擊這些在關係裡剝削我、傷害我的人。可是我沒有,即使很痛,即使很難過。
不是因為我修養甚好,更不是因為我神經大條。而是因為我深切知道,剝削別人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剝削別人,可以轉移心中的痛楚,圖得一時痛快,可是長遠下來,只是把「受害者」這個角色演得稱職又熟練,然後把悲劇活成了我的這一生。」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現任養心心理治療所心理師、新北衛生所駐點心理師、桃園特殊教育團隊特約心理師、台灣菲斯特─心職場系列講師。
曾應邀到News98電台、台北愛樂電台及環宇廣播電台分享。目前在《今周刊》、《大人學》擔任專欄作家。文章持續受到《商業周刊》、《Cheers快樂工作人》、《業務講堂》……等媒體轉載,也是大專院校常邀請的心理學專家。如果你聽說有個人不是在西班牙,就是在前往西班牙的途中,那人就是老蝦我。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rKzq5lR7j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