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 3 個月,慣例於溽暑陪伴影迷的 #台北電影節 今年移至秋季舉行,幾經波折後也總算在今天開賣,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買到想看的電影?(《月老》真的超搶)
在售票之前先看過幾部片,心中喜歡的《引言》、《戰地微光》,前者完售、後者也僅剩下少量座位,原本想說推文催票,但看來好像也沒必要了。不過,台北電影節另一大單元「#XR全浸界」將於明(14)日中午啟動售票,藉此機會推一下其中的作品,尤其《#霧中》相當值得一看。
全文如下:
在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當下,實體被阻斷封閉,進而開啟各方雲端連線,更加速了「網路」的崛起,「實體」與「虛擬」間的關係就更加不斷被翻覆、挑戰。
也就是說,拜疫情所賜,從日常生活到藝術創作,數位應用變得更加被重視,而當藝術、影像的呈現方式,從實體轉入虛擬之後,就創造了觀眾不同的身體經驗與存在方式。換句話說,現在的人們的活動軌跡更是存於虛擬(網路)空間,藝術也就被數位化。然而,在這樣的浪潮中,身體感知的經驗轉換,恰恰正是虛擬實境所強調的。
虛擬實境在某程度上,帶來實體無法給予的特殊體驗,越來越多的影像創作者也試圖透過實體/虛擬的混合空間,創造人、事、物的嶄新經驗,未來虛擬實境能拓展至何種地方不得而知,但可以知曉的是,當技術、經驗、創意不斷交織,虛實整合已然是趨勢。至此,在虛擬實境技術逐漸成熟的當代,窺探全新的「說故事方式」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除了南台灣的高雄電影節持續耕耘虛擬實境領域之外,台北電影節也自 2018 年起,將注意力放置於 XR 作品的展示,北台灣就屬台北電影節有意識地持續策展 XR 單元,一南一北,成為台灣觀眾關注此領域藝術的重要渠道。
至於今年台北電影節「XR 全浸界」單元,帶來 10 部虛擬實境的影像作品,在此前先看過聚焦中國新疆的《#我在再教育營的日子》、描述蔡明亮童年往事的《#大師狂想曲:#蔡明亮》以及同志情慾話題作品《霧中》。這三部作品中又以《霧中》最有共鳴,本文就談這部 VR 作品。
【周東彥——《霧中》】
有「影像劇場詩人」之稱的周東彥,首部 VR 原創作品《霧中》去(2020)年在高雄電影節首映引起討論,作品聚焦於男同志的三溫暖蒸氣室,窺視男同志的情慾世界,並號稱台灣有史以來尺度最大的虛擬實境影片。
《霧中》也在今(2021)年順利入圍威尼斯影展 VR 特別選映單元(Venice VR Expanded),周東彥更入選文策院與法國新影像藝術節合作之「台法 XR 人才交流計畫」,在此領域上逐漸邁出步伐。
實際看完《霧中》,第一時間確實被片中實打實的「群交性愛」震懾,但安神定睛一看,《霧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除了所謂的「大尺度性愛」之外,影像有更深層的編排處理。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首先提到「觀看先於言語」,在約翰伯格的論述中,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
在上述簡短的陳詞論調中,可以視作約翰伯格某程度捨棄了言語的功能性,將「觀看」的動作置放於「言語」之前,或許這恰恰可以挪移理解《霧中》的核心內裡,甚至將 VR 技術的體驗做更近一步的詮釋。
《霧中》全片無對白,周東彥同樣抹除言語帶來的特性,從畫面一開始就將觀者釘在角落,強迫觀者貼合牆壁,透過主觀視角讓觀者浸身於三溫暖的場域,並凝視男同志觸發的性與慾,在此建構的,是觀者與被觀者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在觀者不斷將視線游移,找尋自身的「位置」時,便已經在摸索人、事、物間的多重關係。
而在這樣的關係被建立之時,周東彥在觀者的凝視之外,更積極地透過角色「打破第四道牆」的處理方式,強勢破除觀者與被觀者的距離,重新定義兩者間關係,觀者是「看」的一方,同時也是「被看」的一方。
就在「看」與「被看」同時存在之際,此刻,觀者在這種目光交會中,真正在實質意義上,毫無疑問地完全體認到正處於三溫暖的世界當中,是煙霧彌漫、潮濕春光的三溫暖中的一部份。闖入異域的觀者透過觀看試圖探詢、架構不一樣的世界,而這樣的視覺交流就無需對白交談,甚至更是人類初始的體驗——「觀看先於言語」,先會觀看和辨識,才會說話。
至於,在 VR 的技術應用之下,進一步讓觀者的身體「消失」,當觀者透過裝置,所謂的物質性(實體)被非物質性(虛擬)拋進一個全新的感官體驗時,《霧中》三溫暖的情色場域就並非是滿足某種獵奇式的偷窺癖好,歸結上述而論,創作者是以一種「感同身受」的切身性去述說、包覆著同志經驗,並希冀觀者也置身其中。這樣「實體」與「虛擬」展延而出的對話,反倒給予觀眾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身體經驗,這正是 VR 技術帶來的突破性感知。
然而,也值得一提的是,周東彥除了運用「打破第四道牆」讓觀者身歷其境之外,更透過「西裝筆挺」的異者闖入「裸體肉身」的場域之中,這名西裝筆挺的異者,在我看來有某種對比觀者的意味(觀者等同於西裝),同時象徵制序文明的介入,但這種衣裝文明顯然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偽善,立刻被周東彥削去了文明性,終成身體慾望的霧中份子之一。此作法也能暗示觀者與三溫暖中的男同志們緩緩趨於同化。
因此,短短 14 分鐘的《霧中》,周東彥除了拍攝性愛、口交等赤骨畫面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作者筆觸是一步步說服/催眠觀眾置身其中,這不僅是 VR 的表面技術,更多是來自於周東彥深層的影像鋪陳與核心概念。
不過,周東彥的《霧中》也挑戰了 VR 的 360 度環景的「自主性」。VR 說故事的特性是開放性而非限制性,更多的參與、體驗,讓觀者自由找到視角,能有效將 VR 的 360 度環景優勢發揮,當中的「自主性」儼然極為重要。
但周東彥顯然限制了觀者的自主性,因背後永遠是牆壁死角,便缺少真正的 360 度視野。然而,我認為這樣的限制性是有必要的,周東彥利用「牆壁」的特色,提醒了觀者「三溫暖場域」的封閉性,在此,周東彥則利用演員的位置與鏡位變換,在場面調度之下或放大、或深入、或遠離其感受,給予觀眾不同的覺知刺激。
而「牆壁」帶來的限制與封閉在《霧中》是重要的,影像到了最後,隨著鏡頭緩緩上升,四面牆壁逐步倒塌,三溫暖也不復存在,這樣的瓦解直接宣告男同志宣洩性慾的秘密場域隨之消散,當褪去了集體性,最終留下個人與其影子,都再再揭示了三溫暖此符號存在的特質與集體性。反向來看,流露出的是男同志「禁錮」在「牆壁」之中的寂寞以及「被保護力」,與外界阻斷、難以言喻的同志心情也就不辯自明了。
總結而言,《霧中》以「裸露性愛」為號召,試圖帶領觀眾步入同志情慾集合體的三溫暖中,而周東彥在 VR 影像獨有的敘事技法以及傳統調度之中,進一步創造出衝擊性的視覺體驗,令人歎為觀止,印象深刻。
圖片來源:【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介紹 訪問作者:皮國立 內容簡介: 如何寫歷史?最強的實作力! 第一本以臺灣及華文視角, 談論史學閱讀、寫作與教學的整合性專書, 文史學生和人文愛好者的必備工具。 以嶄新的視角重新認識史家的閱讀與寫作, ...
詮釋整合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哉問:你累積的是增值資產,還是貶值資產?
前幾天,在語音社交平台 Clubhouse 發現一間很有意思的房間,主題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結婚算不算某種程度的「下市」?兩個原本有很多選擇的人,一起從名為愛情的股市下市。
我不是經濟學專家,但多年中文系、話劇社和廣告業的歷練,讓我很習慣去探究文字底層和語言背後的意義,也經常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或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所以當我看到這個主題的時候,忍不住舉手上台分享我的感受。
在表達我的觀點前,我想先分享一則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自認年輕貌美、身材姣好的美國女孩,在美國某個大型論壇的金融版上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怎麼樣才能嫁給年薪五十萬美元以上的有錢人?
有一位自稱華爾街投資專家的男子回覆了她的問題,內容很長,但總結來說就是:外貌是一種貶值資產,不宜長期買斷,只能短期持有。白話文就是玩玩可以,結婚免談...
聽起來像是個笑話,但又有多少人看透笑話背後的殘酷真相?其實何止外貌,身材、年紀、體力也都是一種貶值資產,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貶值的幅度只會越來越大。我們當然可以透過保養或運動延緩貶值的速度,但終究會逐漸凋零,宛如海市蜃樓。
但「財富」則不然,透過妥善的投資與財務規劃,財富通常只會越來越多、越滾越快,屬於一種「增值資產」。若想拿「貶值資產」交換「增值資產」(也就是結婚),當心背後隱藏著極度不平等的「附加條款」。
回到主題,如果真的要從經濟學的角度詮釋婚姻,我認為婚姻有點像「期貨投資」,簡單來說就是「約定未來交易」。
戀愛是「用我的現在交換你的的現在」。例如,用我的年輕貌美交換你的青春無敵,用我的才華洋溢交換你的一片癡心,用我的名牌贈與交換你的姣好肉體...堪稱某種程度的銀貨兩訖,公平交易。但,倘若當初交換的東西貶值了,例如不再年輕或貌美、不再有才或有財了,彼此還會像當初這麼喜歡這麼愛嗎?
但婚姻就不一樣了,婚姻是「用我的未來交換你的未來」。例如,用我的執子之手交換你的與子偕老,用我的生死相許交換你的不離不棄,用我的霜雪白髮交換你的眼角刻痕...這是一種以承諾為基礎的契約精神,即使當初所喜歡的外在條件貶值了,依舊無損彼此的愛意,因為雙方交換的從來不是短暫的現在,而是長遠的未來。
另外,與其說是從戀愛市場「下市」,我傾向用「企業合併」的角度來看待婚姻關係,兩個名為「個人」的公司,合併成為名為「家庭」的企業,目的是為了整合雙方的資源,創造雙贏與更好的未來。如果結婚不會讓雙方變得更好,何必勉強將就彼此?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避險」的概念,也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所以,該如何增加個人的合併選項,提高合併價值呢?答案很簡單,讓自己成為「增值資產」!
例如,持續學習增加多元知識、廣結善緣建立人脈資產、長期投資創造被動收入,認真工作累積專業能力,或是開始斜槓打造個人事業...想方設法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長線增值空間的人,就會有更多人願意跟你交換未來。
話雖如此,延緩外在條件的貶值速度和幅度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同時,也別忘了對自己好一點,透過調整生活作息、有紀律的運動、適度補充營養補充品,讓自己成為「更好看的人」囉~
話說~你所追求並累積的究竟是「增值資產」還是「貶值資產」呢?
🤝懇請動動手指衝人氣🤝
➡️ POTATO:https://www.potatomedia.co/s/TCubOaef
➡️ IG:https://www.instagram.com/chuhanchang_0617/
➡️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toryofShoppingfans
#愛情 #婚姻
#資產 #投資 #經濟學 #增值 #貶值
#團購先生 #團購先生的創業日記
詮釋整合意思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談論感受,與傾聽感受是兩回事。
前幾天和我的諮商師討論到一個挺有趣的現象,我們一般都能談論感受(除非是極度抗拒逃避的),但是當我們需要傾聽感受時,困難就顯現了。原因在於我們太習慣用「認知」去理解「感受」,而不是用「心」在同理。
簡單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說今天早上你的一句話讓我很傷心,我感覺到自己不被受重視。這時的你,會如何回答我呢?十之八九會「解釋」你的那一句話沒有這個意思,是基於什麼狀態或背景所講出來的。「解釋」的背後,在說明的是我的感覺不是正確的,我誤解了你。這就是一個很常鬼打牆的例子。
當我們用「認知」在理解「感受」時,很容易淪為「對與錯的爭執」,因為只要我們的認知不同,就無法理解對方的感受,而認為對方的感受不是正確的,對方「誤解」了我。而真正在談論感受時,是很主觀的。一個人的感受,一定是出自於他的立場、背景、主觀意識及環境條件,那是一種真實的感覺,但並不客觀。因此,若是對方跟我說他感到很傷心時,不論使他傷心的原由是否來自於「真實」的我,但那一刻若是能傾聽對方談論他的感受,而不坐進去「造成他難過的主角」的受害者寶座裡,就能夠跳脫因為認知所產生的差距而起的爭執了。
詭辯的是,當對方談論感受時,若內容有涵蓋我,而我會因為被誤解而想要加以解釋,而這個解釋又間接抹滅了對方的感受,於是對方愈是渴望我理解而談論感受,我愈是感到自己也被誤解而解釋,而愈解釋就愈抹滅對方的感受。最終雙方的溝通,只會更加的困難。這其中摻雜了用認知在理解感受的迷霧,以及無法尊重對方有自己感受的權利。簡單說就是,一用認知在理解感受(我不是這樣的,你怎麼會有那種感受呢?),二是無法尊重對方有感受的權利(既然我沒有這個意思,你就不該有那種感受)。
這樣的情況據我的觀察,在我們的文化中無時無刻地存在著。因為我們從小並沒有被教導去談論感受,如何去辨別自己的情緒、定義它、理解它、同理它並且接納它。也因此我們對他人也是如此,一個渴望在感受層面交流的人,在我們聽來會是滿滿的責怪與誤解,甚至會評判他哪來這麼多感受(你就是太敏感啦)等等。也因此除了學會談論感受,對於傾聽感受這件事,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靈魂之旅課G班週三晚上
#剩最後幾位名額
⭕️ 靈魂之旅課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週故事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詮釋整合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介紹
訪問作者:皮國立
內容簡介:
如何寫歷史?最強的實作力!
第一本以臺灣及華文視角,
談論史學閱讀、寫作與教學的整合性專書,
文史學生和人文愛好者的必備工具。
以嶄新的視角重新認識史家的閱讀與寫作,
用通俗筆調詮釋高深的史學方法,
將人文素養轉化成執行實務的基本功。
讓史家的技藝,貼近真實生活,
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實作和訓練,
應用於文史系所、中學新課綱,
甚至職場、學術江湖、生命態度,
一般人都能受用的實務史學方法。
非虛構的閱讀與寫作,有核心,有步驟,
解決問題,提升思考力,
改變看世界的眼光。
史家的閱讀與寫作不只是技巧與方法,更是一種真切的日常態度與精神!
本書從「個人的歷史經驗」與「近代歷史人物的經驗」兩者出發,以歷史學者的閱讀和寫作技藝為主,用實際的情境案例,搭配歷史人物的經歷,來為讀者闡釋史家的閱讀、寫作和日常生活、心靈與思考等方方面面的故事,讓讀者讀過後能習得方法並有實際的收穫,進而增強寫作力,並將閱讀融入自己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中。
作者簡介: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
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中醫抗菌史:近代中西醫的博弈》、《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等專書,並合編《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等論集。另有學術論文、專書篇章等70餘篇。
出版社粉絲頁: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詮釋整合意思 在 陳新豐博士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閱讀策略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 ... 的推薦與評價
理解歷程的直接提取推論分析和解釋理解歷程的詮釋整合和比較評估。直接提取 ... 我會查看前後文的意思,來檢核自己是否已讀懂原本不了解的地方。 ... <看更多>
詮釋整合意思 在 pirls提問的四個層次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讀者需詮釋訊息、歸納出重要的觀點及以批判的方式檢視文章的特性(例如,內容、情緒、架構等),包括「詮釋整合」和「比較評估文章內容、表達方式及寫作特色」。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