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的科學實驗室]常見轉向助力有三— 電動助力轉向(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1
【電動助力轉向】
電動助力轉向(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縮寫EPS,是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才逐漸應用到量產車上的轉向系統,與液壓助力系統一樣,仍然是基於齒輪齒條式轉向機構而來,只不過助力機構從複雜的液壓機構變成了依靠電動機產生助力的系統。
【我解釋給您聽,文長必入】
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的結構非常簡單,沒有了液壓泵、儲液罐、液壓管路和轉向柱閥體結構,而是由傳感器、控制單元和助力電機所組成,在轉向柱位置安裝了轉矩傳感器,當方向盤轉動時,轉矩傳感器探測到轉動力矩,並將之轉化成電信號傳給控制器,車速傳感器也同時信號傳給控制器,控制器運算夠供給電機適當的電壓,驅動電機轉動,電動機通過減速機構將扭矩放大推動轉向柱或轉向拉桿運動,進而實現助力;如果不轉向的話,那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就不工作,將處於休眠狀態,而其根據速度可變助力的特性使方向盤在低速時更輕盈,在高速時更穩定,又更因為它不轉向時不工作,所以也多少節省了能源,其實,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普通液壓助力的升級版呀。
-
狂人日誌:http://madvnz.com
狂人日誌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K6e7ynljCtU
狂人日誌微博平台:https://www.weibo.com/6339865792/profile?topnav=1&wvr=6
#馬里的科學實驗室 #電子液壓助力 #EPS #通常配在高級車上 #也有人說低速轉起來假假的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萬的網紅buycar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New Ford Focus ST Wagon具備銳利修長的車身設計,相對於五門掀背版本之New Ford Focus ST車長再增加約280mm,來到4,667mm之譜,簡潔精練的優美線條貫穿車身,映射絕美光影變化,靜則優雅動人、動則帥氣過人,富含先進科技的AFS頭燈主動式轉向照明輔助系統,搭配專...
「轉向 減速機」的推薦目錄:
- 關於轉向 減速機 在 狂人日誌:MadVn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轉向 減速機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轉向 減速機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轉向 減速機 在 buycar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轉向 減速機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轉向 減速機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轉向 減速機 在 鼎縊90度轉向減速機與諧波減速機應用| 這是台噴漆設備機械臂 ... 的評價
- 關於轉向 減速機 在 鼎億GTC-90度轉向器+諧波減速機(噴漆機械手設備) - YouTube 的評價
轉向 減速機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智動化趨勢 工業機器人未來5年出貨看漲
2017年01月16日14:56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表示,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持續穩定成長,2002~2015年間平均每年成長率15.3%,預估今年全球出貨量達34萬台,2018年達40萬台,並在2021年達到將近63萬台,估計2016至2021年之年複合成長率為16.4%。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李亦晴指出,全球人口高齡化趨勢之下,勞動成本勢必提高,人轉向從事更高價值活動,工廠從自動化到「智動化」成為全球產業發展必然趨勢,也促成工業機器人需求看漲、商機可期。根據資策會MIC研究,全球有75%工業機器人市場集中於五大國,其中亞洲區就囊括三名,包含中國、日本、韓國,另外則是美國及德國,除此,台灣也位居市場第六名,儼然亞洲已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銷量重鎮。台灣生產工業機器人最主要以外銷為導向,根據資策會MIC統計,臺灣外銷出口國比例中,中國占58%,其次為德國及以色列的8%,而亞洲地區則有香港、新加坡各占7%、日本與韓國各占3%。李亦晴表示,如何搶進75%主要市場,並開拓其他25%潛在市場會是臺灣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致勝關鍵,未來台灣發展機器人產業,最大的挑戰將會是三大關鍵零組件「減速機」、「伺服馬達」、「控制器」的技術突破,因為即便能夠整合機器人達到整機出貨,只要進口關鍵零組件成本仍高,產品依舊缺乏價格競爭力。不過,台灣向來有ICT產業厚實的產業基礎,當中更有許多業者跨足機器人製造,並配合自身工廠製程需求改良求新,未來產業的努力方向或許應著重於在製造整機過程中累積更多經驗能量,及針對製程需求持續開發機器人整體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E2%80%8B%E6%99%BA%E5%8B%95%…
轉向 減速機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IC新聞
/經濟部:將鬆綁12吋晶圓廠獨資登陸投資
/毛揆:跳脫廉價勞力,應拓展東南亞經貿市場
/張善政:救經濟不能只靠匯率一途
/工研院下修今年IC產業產值成長預估至2%
/研發費用揖注地方特色產業,3D列印進帳
/經濟部:將鬆綁12吋晶圓廠獨資登陸投資
經濟部計畫將鬆綁12吋晶圓廠獨資登陸投資辦法,經濟部長鄧振中今天表示,過去准許晶圓廠登陸參股、合資,使台廠暴露有技術外洩之虞,也就是說,技術可能遭合夥人拿走。但他認為,開放獨資登陸,將可讓技術續留台廠。
考量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以及中國大陸亟欲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以及為要求能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據穩固位置,讓台廠繼續在台灣發展,經濟部今天預告修正「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禁止類製造業產品項目」部分項目,也就是開放12吋晶圓廠獨資登陸,但未來赴大陸投資新設晶圓廠或併購、參股大陸晶圓廠,將不得超過12吋晶圓。
而根據預告內容,新設晶圓廠將採總量管制原則,以核准投資3座12吋廠為上限,併購、參股投資中國大陸晶圓廠,則無數量限制,但投資製程技術須落後該公司在台灣製程技術一個世代以上。
/毛揆:跳脫廉價勞力,應拓展東南亞經貿市場
經濟部今天在行政院會提報「新興市場經貿拓展-東南亞」報告指出,我國近10年來在東協市占率成長已面臨瓶頸,今年上半年更出現出口衰退現象,行政院長毛治國對此表示,未來拓展東南亞經貿市場,應跳脫廉價勞力,而鎖定6億人口的龐大市場。
毛治國指出,我國對東協出口多以零組件、半成品等為主的傳統出口型態,未來應可朝向整案或整廠、系統整合輸出、與當地合資生產、在地品牌合作(OBM),以及聯合他國大型貿易商,或與當地大型流通網絡合作開拓等模式進行合作。
他認為,這也是台灣出口轉型的方向,希望促使我國產業轉型,調整台灣下階段的產業結構。
/張善政:救經濟不能只靠匯率一途
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今天出席「2015大師智庫論壇」時致詞指出,救經濟不能只靠匯率一途,否則會像吃類固醇,他認為,長期藥方在於掌握全球市場轉向東南亞,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讓產業轉型與企業產生合縱連橫效益。
張善政表示,用匯率救經濟將是一只短期策略,像是近期人民幣大貶、台灣出口衰退等問題,都不是短短數週或是幾個月就能解決,而是必須花費幾年時間,他強調,匯率再調整只能獲致短期效果,長期仍須另外尋找經濟藥方。
/工研院下修今年IC產業產值成長預估至2%
工研院下修今年台灣IC產業產值成長預估至2%,預期台灣IC產業今年產值成長幅度恐將低於全球平均水準。
工研院IEK統計,第2季台灣IC產業產值新台幣5559億元,較第1季減少2.6%;其中,以IC製造業表現最差,產值為3054億元,季減6.3%。因個人電腦市場需求低迷不振,手機市場需求復甦力道疲弱,國內半導體廠普遍預期,第3季產業景氣恐將旺季不旺。
IEK預估,第3季台灣IC產業產值約5702億元,將僅較第2季小幅成長2.6%。在第2季表現不如預期,第3季成長也將低於原預期,IEK下修今年台灣IC產業總產值成長預估,從原先預估成長9.3%,調降至成長2%,成長幅度恐將低於3.4%全球半導體業平均水準。
/研發費用揖注地方特色產業,3D列印進帳
協助新竹市中小企業創新轉型,新竹市政府和中央政府去年聯手提供總計2900萬台幣,舉辦新竹市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並甄選出包括科技、文創產業等35家廠商接受研發經費補助,為傳產企業注入創新活水。請聽我們的報導。
以原先從事傳產減速機製造的美洛克為例,接受SBIR計畫一百萬元研發經費補助後,總經理傅文祺指出,該公司再以原有設備做基礎,相對投入數百萬台幣的研發經費共同開發,目前已因此將公司轉型為前瞻的3D列印設備專業製造商,並因此一口氣獲得廠商20台訂單的熱烈挹注,反應3D列印市場少量多樣的精緻化趨勢。
另外原來是機車零件廠的誼騰動力,透過研發補助執行機車用磁電機與穩壓整流器整合開發計畫,讓機車零件跟進環保趨勢,開發出高效能、不發燙的穩壓整流器。
為協助新竹市中小企業創新轉型,新竹市政府和中央政府去年總計聯手提供2900萬台幣,推出新竹市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並甄選出包括光資通產業、機械與民生化工、食品與醫療生技、文化創產與機械服務領域共35家廠商接受研發經費補助,為傳產企業轉型創新發展注入一股活水。
轉向 減速機 在 buycar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New Ford Focus ST Wagon具備銳利修長的車身設計,相對於五門掀背版本之New Ford Focus ST車長再增加約280mm,來到4,667mm之譜,簡潔精練的優美線條貫穿車身,映射絕美光影變化,靜則優雅動人、動則帥氣過人,富含先進科技的AFS頭燈主動式轉向照明輔助系統,搭配專屬「旭日之刃型LED日行燈」,帶出更為醒目的辨識度與出色的照明效果。
New Ford Focus ST Wagon搭載豐富配備,讓日常乘用更為精彩,包含:標配8吋懸浮式全彩LCD觸控螢幕,搭載SYNC®3及原廠中文衛星導航系統,駕駛者亦可透過儀表板中的4.2吋全彩LCD液晶智慧多功能儀表板查看車輛資訊。此外,標配全景式大型電動天窗系統、四門伸縮型防護邊條、丹麥皇室御用B&O重低音環艙音響、Qi無線充電座、HUD智慧型抬頭顯示器等配備,在濃厚性能氛圍中,提供兼具科技便利與舒適宜人的車艙環境。
New Ford Focus ST Wagon搭載雙渦流渦輪增壓2.3L EcoBoost®280引擎,導入多項頂尖科技,在6,000rpm時可輸出280ps最大馬力,並在低轉速區間3,000rpm時即可爆發最大42.3kg-m峰值扭力,其中更導入與Ford GT相同之偏時點火系統(Anti-lag system),使車輛在進彎減速降檔與鬆開油門的空窗期,可透過主動延長節氣門開啟時間,有效抑制渦輪遲滯發生,讓車輛持續擁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同時,與Ford Performance專屬性能調校7速手自排變速箱配置搭配,造就0-100km/h加速6.1秒的亮眼佳績,安全極速達250Km/h,狂放性能實力比肩豪華性能車。
更多影片在Go車誌官網: http://www.buycartv.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LUakKII5X8/hqdefault.jpg)
轉向 減速機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WU33uZh830/hqdefault.jpg)
轉向 減速機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次去意大利Mugello賽車場,主要出席APRILIA ALL STAR派對及APRILIA RSV4 1100 FACTORY發布會,沒想過試車,所以沒有帶備皮衣、皮靴、手套及頭盔。
沒打算試的原因是車輛高達217匹馬力,來意大利之前從未開過1000cc的跑車,還要在MotoGP分站直路車速最高的賽道駕駛,這部車直路可超過時速300km/h,所以沒有信心。還有10年前在珠海賽車場第一次開600就炒車,往後沒有在大賽車場開過車,到現在只在街道上開過幾次600,還有最近才參加使用300cc入門大包圍,在小型賽車場(卡丁車)操練的培訓班,可以說自己沒有開大排車的經驗。
但是同行的Kin說難得來到著名賽車場,別浪費機會,恰巧APRILIA提供全套裝備,所以決定試車。另外,很多豐富經驗的騎士說現在的跑車比以前容易駕駛,自己確實想體驗一下,經過這次測試後,某程度上認同這說法,但在我的角度來說絕對不能說容易駕駛,但是沒想到很快適應。
以前的大馬力跑車難開,是因為又大又重,馬力輸出太狂野,油門很難控制。可是現在的高性能跑車又小又輕,還有配備先進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下輔助騎士控制車輛,還有油門控制寬容度比以前大,讓我自己覺得不是第一次駕駛超跑,可是要開得很好,確實要求更高層次的駕駛技術,正所謂易學難精。
回顧過去20年電單車的發展,電子科技進步神速,如果10年前我駕駛的600擁有循跡系統,很大機會不用炒車。因為現在的超跑推出前,已裝有大量數據,車上的感應器把騎士動作及車子的傾則角度化成數據,萬一數據超出安全範圍,電腦立即減少供油,及早化解炒車危機,可以說補救騎士犯錯及駕駛技術不足,讓騎士更安全,。
先不說最先進的MotoGP戰車,就算高性能市販跑車,已經做到車子仍在傾則,騎士大油門出彎,輪胎都不輕易打滑導致炒車,還有馬力模式能夠壓住馬力輸出,讓新手更容易者適應。其實跟電腦賽車遊戲一樣,在電子系統輔助下,玩家大力按住控制器的油門出彎,可以調校至輪胎輕微打滑,甚至沒有打滑地出彎,可是在現實世界沒有這個膽量。
雖然電子科技很重要,但車輛的設計及各項設定才是最重要,因為它等同穩固地基,否則再多電子科技,都無法彌補硬件上的不足。因為試駕RSV4 1100 FACTORY後兩星期,編者去西班牙JEREZ賽車場,出席輪胎發佈會,有機會試駕不同款式的超跑,在可以比較情況下,發覺RSV4 1100 FACTORY的加速力及轉向靈活性能非常出色。
說回電子科技如何使編者迅速地適應RSV4 1100的大馬力,先說她的座姿,騎上車輛後雙腳像芭蕾舞(編者5呎6吋高),座姿十分俯伏,但車子很小,這是採用V4引擎的好處。
由於我從未駕駛過1000cc跑車,從維修區駛出賽道後立即加速,到現在仍然清楚記得那一刻,她的低扭非常勁強,很爽,雖然力量不斷地湧出來,但來得很順暢,油門控制沒想像中困難,可是最意外是駛過T1、T2及T3三個彎道以後,不知不覺在T4很自然地磨包。可能聽起黎有點誇張,雖然她的操控感未致於編者操練的300cc入門大包圍靈活及輕,但沒想過一部1100cc跑車的壓彎感那麼輕,壓下去可以那麼輕鬆,過彎穩定性能更出色。雖然這樣比較不太合適,主要是因為沒有太多經驗,腦海裡還停留在10年前炒掉的舊款600跑車,又重又大。
其實RSV4 1100 FACTORY有那麼好彎向性能不難解釋,看看她的鋁合金車架及搖臂,還有市販車使用的頂級Ohlins前、後避震,與及賽車胎輪,這些硬件製造出來的穩定感及咬地力,我前之從未體驗過,給我很大信心。當我逐漸熟習戰車及賽道後,出彎打開油門時間越來越早,越來越兇。但是如果有機會檢視行車數據,編者肯定循跡系統在每次出彎都介入,幫手控制馬力,否則以自己的駕駛技術,是沒信心車子還在傾則就大開油門出彎。
其實Mugello賽道的大部份路段是上、落坡彎,看MotoGP直播是無法看到,其中一個彎道可以磨包4-5秒,這反映編者的車速不高,純粹是嘆彎,可是最難忘是全長1.4公里大直路,今年MotoGP又創出356.7km/h新記錄。雖然往上衝看不見T1彎道,可是非常刺激,還有在這條大直路可以徹底感受她的加速力有多利害,從最後的T15彎用2檔出彎後,一直衝到底可以用盡6檔。而她的5檔很大力,沒想到6檔同樣很強,不要忘記,她比一般超電多78cc。
那天共有四節試車,每節15分鐘,由於編者在前兩節試車無法適應大直路的超快車速,所以不敢開油。但適應以後,還有找到煞車點,才大膽地扭油加速,產生的推力對我來說無法形容,即使身體俯伏在風鏡後,但兩側與頭頂的風阻卻非常利害,風聲像轟炸機投下的巨型炸彈,手臂還要用盡力捉緊軑把才可以駕駛,還有首次體驗到高速煞車的俯衝感,雙臂必須撐緊軑把,與及上半身抵受強勁的風阻,現在想起都回味無窮。雖然車速很高,但車輛卻十分穩定,與及非常貼地向前衝,說不定碳纖定風翼正發揮下壓作用。另外還有防起頭電子系統,大油門加速都不容易起頭,這些科技確實了不起。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快速電子轉檔器,由於我的轉檔技巧不高,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神器,因為在賽車場操練,最困難是連續退3個或者4個檔位,如果減慢車速不對,補油與放開離合器時間不準,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使車尾兩邊擺,很恐佈與無法穩定地攻彎。雖然緩和引擎煞車(Engine Brake)的防鎖死離合器或滑動式離合器(Slipper Clutch)已普及,但如果有電子輔助當然更好。
怎樣也好,除了起步入1檔與停車入空檔,RSV4 1100 FACTORY都不需要使用離哈器,趾尖只要頂上或踏下,與及不用放開油門就可轉檔,轉檔聲清脆利落又準確,最利害是在高速大直路從6檔拖到2檔,車子保持高度穩定,因為電腦及節氣閥不動聲色地自動補油,緩和引擎煞車,讓我穩定地攻彎。編者也試過在大直路用傳統的手動轉檔,鬆開油門再扣下離合器,但是由於體力已下降,在高速握緊軑把下轉檔其實不容易,拜科技所賜,不僅減少轉檔動作,而且轉檔速度更快。
還有配備碳纖導風管散熱的煞車卡鉗及330mm大煞車碟,煞車手感非常美妙,在如此高速下減速,好像不費吹灰之力車子就減慢,對我來說又是另一番體驗。
說到現在,從頭到底把車子說得很容易開,某程度來說是沒錯,因為電子科技的確可以馴服一部超過200匹超跑,可是千萬不要輕視她們,當她們發惡起來,又或者無法駕馭,你是無法壓住她;此外,最困難是怎樣用成熟態度去運用強力馬力。總的黎講,雖然很多人說現在的車子電子科技過多,減少操控樂趣,可是對我來說是偉大發明,因為科技可以讓我好快適應大馬力超跑;另外,如果騎士本身有很好的技術,電子科技可讓你如處添翼。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2IPj_kh4T0/hqdefault.jpg)
轉向 減速機 在 鼎億GTC-90度轉向器+諧波減速機(噴漆機械手設備)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以 轉向減速器 +諧波減速機構成機械臂提供平穩流暢的運作環境上方行星 減速機 帶動皮帶驅使機械臂做橫移運動. ... <看更多>
轉向 減速機 在 鼎縊90度轉向減速機與諧波減速機應用| 這是台噴漆設備機械臂 ...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台噴漆設備機械臂的部分採用90度 轉向減速機 與諧波 減速機 提高機械臂的精度解決設備抖動的問題www.gumptious.org.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