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 解讀恐怖電影《#糖果人》| 黑色的都市傳說 | #主流文化介入種族階層體制的隱喻 | 從後殖民理論觀看糖果人 // 李長潔 🎩
.
「對著鏡子說5次就會被糖果人殺死」,這個「糖果人」都市傳說文本,先誕生於1992年Bernard Rose的恐怖片《腥風怒吼》(#Candyman),在29年後,由Nia DaCosta導演再度演繹《糖果人》(Candyman)。我們透過後殖民理論家Frantz #Fanon的《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1952)的黑色批評,來解析電影中黑人社會處境的寓言。
.
2021年的《糖果人》,指出了自由主義、後殖民主義之間的矛盾:過了29年,黑人的政經地位、社會角色已大幅改善(變),黑人的中產階級化,大大削弱了後殖民主義的批評。這正是新版《糖果人》所要辯證的事情。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部恐怖電影!
.
📌 #本集內容有:
.
▶ 以都市傳說做為基礎的恐怖電影
▶ 血腥瑪麗與鐵鉤手的結合
▶ 作為黑色批判的糖果人
▶ 中產階級化的黑人
▶ 現代都市更新的隱喻
▶ 藝術領域的層層剝削與宰制
▶ 從法農的暴力理論詮釋《糖果人》
▶ 黑皮膚白面具
▶ 算是好看的種族議題娛樂片
|
📣 #firstory 聽這裡 |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u7ptnz43a5i0808ux2jxsdw?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 |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7JMqCJK4xj3gDMqWOqNPV4?si=dXa7IbwoQAmvykFN2ZM3sg&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 #kkbox 聽這裡 | https://kkbox.fm/2y0sA8
.
📣 #apple 聽這裡 | https://reurl.cc/EZRvQ0
//
#黑皮膚白面具
#後殖民解讀
同時也有1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藝術家 #林亦軒 甫結束 #亞紀畫廊 的個展「 #一個叫木材的傢伙」。近年長居 #巴西、往返拉丁美洲 與台灣等地發表創作的他,在異地流浪的陌生化經驗中,標示出其繪畫鮮明的反叛性格。本集「V-Touch人物」追隨林亦軒造訪他的家鄉——#宜蘭,除嘗試貼近藝術家平時的漫無目的與遊蕩視角,理解其如何轉化為畫...
辯證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際橋牌社2】
「政治」在一般大眾的想像裡,似乎跟日常生活有些疏離,政治似乎是權貴們的利益爭奪,或是國際領袖的角力。《國際橋牌社》系列企圖以戲劇的方式,重現台灣這塊土地上複雜的政治鬥爭,竭力在通俗的載體裡傾訴被遺忘的歷史。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在戲劇的品質上呈現強烈的企圖心,但在劇情上稍微紛亂了些,過多的角色支線稀釋了戲劇的張力。然而《國際橋牌社2》馬上修正了第一季的缺陷,以記者蘇婉甄為主要切入點的視角,帶出臺海危機背後的陰謀。
政治劇最大的難處,就是要清晰的描述眾多勢力的立場,若安排不恰當,整齣劇就會像是交代事件的流水帳,更容易與觀眾的生活經驗產生疏遠。《國際橋牌社2》以千島湖事件做開場,迅速帶起強烈的危機感,從民間的危機引爆一連串政治風暴,前後因果都有強烈的關聯,所有劇情的推進都在一條直線上,少了許多分岔出去的支線,劇情推進的步調就能更不疾不徐,沒有顧此失彼的慌亂感。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劇情像是散狀湖泊的結構,每個人物的背景來不及深刻的營造,馬力歐飾演的王照陽算是勉強抓住整個劇情的重心。《國際橋牌社》第二季把許多角色的戲份精簡刪略,將重心約束於男、女主角身上,女主角是為社會正義熱血的記者蘇婉甄,男主角則是來自於台南百年商人大家族的繼承人陳慶堂,藉由平民與商人兩個懸殊地位的立場摩擦,凝聚出更明確的劇情核心,蘇婉甄更是穿針引線的角色,營造出平民與政商名流都在同一條命運列車上的感覺,誰也無法置身事外,當平民的篇幅更多,權貴的身影似乎也沒那麼遙不可及。。
路斯明飾演的陳慶堂,頗有蝙蝠俠與布魯斯偉恩與鋼鐵人的紳士風範,既有公子哥兒的玩世不恭,也有沉穩的瀟灑,他在不同的勢力間來去遊走,負責維持政商的關係,藉此鞏固家族的利益。范宸菲飾演的女記者蘇婉甄,總是熱心地想要藉由自己的身分替弱勢發聲,兩人相左的立場激發了個人與政治關係的辯證,男女曖昧的情愫更柔化了可能過於生硬的政治情節,私人情感與大局的掙扎產生精采的張力,兩人的角色也都有明顯的成長,運籌帷幄的手腕與橫衝直撞的正義似乎能有緊密的交集。
臺海危機事件已經有些遙遠,有一點距離的年代很難讓年輕觀眾產生共鳴,所以政治劇的通俗化是很重要的事情。《國際橋牌社》第二季試圖跳脫政治本位的角度,去挖掘快要被人們遺忘的歷史,更褪去艱澀的政治術語。歷史需要更通俗的載體來延續其精神,日本動漫大膽的重新解構他們自己的歷史,成為文創產業很重要的一環,要將歷史深刻的植入年輕世代,就必須要用年輕世代能接受的語言來重新詮釋,《國際橋牌社》第二季的年代設定於稍微遙遠的臺海危機,但敘述故事的方式上更貼近近代韓劇與偶像劇的風格,政治人物角色的戲份雖然略減,但在資深的演員基礎下,反而成為年輕演員最有力的後盾,使得整齣戲既有清新的面貌,也有長久歲月的穩重感。
以小老百姓的立場看待歷史人物,角度更加銳利而真實,也喚起了這份歷史為什麼必須被記住的理由,再加上現在台灣國際情勢使然,任何世代都會意識到彼此遇到的危機都是相同的。政治劇的製作比起台灣其他類型的劇,存在更高的門檻,製作上有些問題並非充裕的資金就能解決。《國際橋牌社》系列難能可貴的是,除了在荊棘林突破台灣缺乏政治劇類型的窘境外,更在第二季積極改進戲劇的質量,兩季的劇集有著顯著的進步,我很期盼這樣的政治類型的劇本能在台灣市場繼續深耕,並在未來開花結果。
----------
《國際橋牌社2》購買網址:
https://reurl.cc/KrQM0q
辯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辯證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藝術家 #林亦軒 甫結束 #亞紀畫廊 的個展「 #一個叫木材的傢伙」。近年長居 #巴西、往返拉丁美洲 與台灣等地發表創作的他,在異地流浪的陌生化經驗中,標示出其繪畫鮮明的反叛性格。本集「V-Touch人物」追隨林亦軒造訪他的家鄉——#宜蘭,除嘗試貼近藝術家平時的漫無目的與遊蕩視角,理解其如何轉化為畫作中的線條、顏色、空間感等外,更與藝術家回頭檢視過去十年移居 #拉丁美洲 的經驗,如何形塑其創作的整體精神,並持續深化與問題化。
從 #旅遊文學 如 #垮掉的一代,鼓舞他對 #移動 的嚮往,嘗試去目的的從混亂中尋找更深刻的表達與能量;來到拉丁美洲後,穿梭於各種階級之間,愈發偏離學院訓練下的職涯常軌,發展出自身的「#忽略」方法;再至近年逐漸轉型為居住者後,逐漸收起過去的符號,將流浪的自由辯證推展至既內又外的旁觀視角,並放慢腳步回到繪畫中,對此媒材與外部世界的觀看關係行再提問。
「其實在剛開始的時候,還在搖擺,重要是要堅持很久。那個堅持會形成一個是忽略。我覺得那個忽略,會變成一個很好的養分,因為你已經習慣,習慣是可能不會追著一些主流或是一些現在熱門的東西,所以你有自己的節奏可以走。」林亦軒說道。
相關閱讀|
林亦軒個人網站: https://bit.ly/3nidWYm
林亦軒@亞紀畫廊:https://bit.ly/3z0gJHO
林亦軒:一個叫木材的傢伙: https://bit.ly/2X3LvlZ
辯證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MoCA Video【籠罩下的巨大哀愁】藝術家訪談 Part.6 蔡傑
--------------------
藝術家簡介
--------------------
擅長以較為多樣化的角度觀看/檢視/梳理所企圖要詮釋的對象及物件乃至於現象到架構。
在表現 手法上傾向於帶有較為濃厚的詩性和文學性,作品內容及其狀態呈現的語境思辨迴路上不論是發 想的動機還是到完成皆含有相當大的成分是為戲謔甚至嘲諷的意味在。
在處理的題材選擇上從帶 有個人感受性抒發/家族記憶/世代作用於個體或群體後所產生的聚合物/文本的再現及詮釋/族群 種族/宏觀事實的辯證。
--------------------
作品介紹
--------------------
「塵埃微粒在暗示內的一束陽光柱中旋轉。」魯克瑞修斯
「再來看一眼這個小點。就在這裡。這就是家。這就是我們。在這個小點上,每一個你愛的人,每一個你認識的人,每一個你聽說過的人,每一個人,無論他是誰,都曾經生活過。我們所有的快樂和掙扎,數以千萬自傲的宗教信仰、思想體系觀念意識,以及經濟學原理教義,每一個獵人或征服者,每一位勇士或是懦夫,每一個文明的締造者或摧毀者,每一位君王或農夫,每一對陷入愛河的年輕伴侶,每一位為人父母者,所有充滿希望的小孩,發明家或探險者,每一位靈魂導師,每一個腐敗的政客,每一個所謂的『超級巨星』,每一個所謂的『最偉大領袖』,每一位我們人類史上的聖人或是罪人……我們的一切一切,全部都存在於這樣一粒懸浮在一束陽光中的塵埃上。」卡爾薩根
-----------------------------------------------------------------------------------------------------------------------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 The great sorrow under the shroud】
日期 Date|2021/08/7-09/12
地點 Location|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藝術家|Artist
王鼎曄 Wang Ding-Yeh
吳柏賢 Wu Bo-Sian
陳嘉壬 Chen Chia-jen
黃彥超 Huan Yen-Chiao
黃淑蓮 Wong Shu-Lian
蔡傑 Tsai Jie
鄭爾褀 Zheng Er-Qi
鍾知庭 Chung Chih-Ting
影片拍攝與製作 Film production | Shane 影像工作室
音樂製作 Music production | 黃柏諺 PKG
動畫製作 Animation production | 羅悅慈 Lo Rax
設計 Design|蔡傑 Tsai Jie
翻譯 Translation | 黃文 Huang Wen
策展人|Curator
林郁晉 Lin Yu-Chin
協同策展 | Co-curator
黃鼎鈞 Huang Ding-Jun
感謝贊助|Sponsors
厭世會社The Misanthrope Society
果拾 Pick Up
特別感謝|Special thanks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掀牆藝術聚落 Open Wide
打開藝術工作站 OCAC
嘖嘖 Zeczec
張喬翔 Shane
陳小乖
劉柏承
辯證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獲取Surfshark VPN: https://surfshark.deals/SuperY
👍輸入折扣碼SuperY 可獲得83%的折扣和3個月的免費試用期!
-
牛津通識書籍優惠購:https://activity.sanmin.com.tw/promotions/oxford/0626/index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995254147294910 就有機會抽《牛津通識:蘇格拉底》一本。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1.6.26 - 2021.7.3
👍感謝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提供5本贈書
-
►本集語錄:
「離別的時候到了。我們各走各的路─我去死,你們去活。哪一條路更好,只有老天知道。」-《辯護篇》
「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活。」-《辯護篇》
-
►本集關鍵字:智者派 | 相對主義 | 懷疑主義 | Protagoras | Gorgias | 蘇格拉底式對話 | 精神助產術 | 知識即德性 | John Mill | 雅典民主 | Asclepius | 黑格爾 | 齊克果 | 尼采
-
►本集推薦書目:
C. C. W. Taylor《【牛津通識】蘇格拉底》
Aviezer Tucker《如果你遇見我的朋友蘇格拉底》
Karl Jaspers《四大聖哲》
Christopher Phillips《蘇格拉底咖啡館》
辯證 在 【動畫懶人包】馬克思主義簡介:辯證唯物主義(普通話版) 的推薦與評價
在#社會科學、 #政治經濟學的範疇,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繞不過題目,必須認識。馬克思主義聽起來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但是要理解其實也不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