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竹共同合作 完成新竹人期待30年的捷運路網
新竹縣政府今天宣布,與交通部共同投入2500萬元的經費,進行新竹縣捷運系統路網評估、大新竹輕軌計畫藍線的可行性研究規劃;未來大新竹輕軌路網將會以環狀線的形式,串連大新竹生活圈。
竹科每天有將近15萬人次就業人士,以及約6萬人次的中小學生跨縣市通勤,新竹縣市間的來往人潮相當可觀。但是既有的大眾運輸系統不足,導致平面道路不僅在尖峰時刻壅塞,也無法提供外縣市觀光客便利的交通方案。
串連新竹縣市的大新竹輕軌捷運網路,將可緩解通勤車潮,也能夠串起跨縣市的景點,兼具日常交通與觀光等功能。
今年四月,新竹市政府將輕軌路網計畫送交交通部備查,規劃以新竹車站為起點,延伸至竹科、高鐵特定區與竹北生活圈。新竹縣政府也在今年五月獲得交通部補助,宣布以竹北生活圈為主軸,展開可行性研究。
大新竹輕軌捷運網路的規劃,需要新竹市政府、新竹縣政府共同合作,以人民福祉為優先進行研究。我期待,未來新竹市的延續執政,也要繼續秉持以人民福祉與區域發展為優先的信念,打造便利的大新竹生活圈,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大新竹大建設 #大新竹捷運 #會做事 #鄭宏輝
———
放大新竹,找回新竹城市光榮感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463128221/posts/288334459325323
大新竹大建設,中央與地方的合作:營建署長吳欣修引言
https://www.facebook.com/766804583451824/posts/2338163039649296
台中捷運通車,下一站在哪?大新竹捷運!
https://www.facebook.com/766804583451824/posts/2365021960296737
近鐵運通新竹 在 鄭宏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竹市要改變,我們要有新竹捷運。
時空壓縮已然成為現代趨勢,交通路網的分布以及運輸效率是衡量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由其對一個產業集中、經濟高度發展且人口持續正成長的新竹市來說,交通的重要性不僅決定了產業的興衰,同樣也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品質。突破移動往來的障礙、改善道路使用問題,建立一個高效率、高品質的交通系統,新竹市要改變,我們要有新竹捷運。
新竹市的大眾運輸建設在竹科興起後的90年代便受到政府的關注,從7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科學園區帶動了舊城區的住商發展,至今園區帶來的人口移入與經濟效應仍向竹北與其周邊拓展。再加上清交大、工研院等學術機構,幾個鄰近的區域組成了跨越新竹縣市的大新竹生活圈。區域間彼此位址緊密、來往頻繁,在尖峰時刻主要幹道的壅塞可見一斑,更凸顯了交通建設的迫切需求。
儘管在這幾十年間陸續就鐵路、公路、公車等方面進行改善,但經過三十餘載的發展,這些交通改善措施早已不足以面對每日約15萬的竹科就業人士以及約6萬的中小學生通勤,更不用說位處交通要道上的工研院、清大、交大了。據研究資料顯示,平日通勤之尖峰時段,新竹交通要道的行車時間約為正常耗時的3~4倍,若遇天候不佳或是車禍意外,則有可能提升至6倍以上。
新竹市屬於產業集中、經濟高度發展且人口密集的城市類型,且仍在持續發展中。面對當下的問題、展望未來的發展,大新竹地區的交通建設不僅要對症下藥,且還需多管齊下,力求構建一個打通縣市的大新竹交通網。
新竹地區的交通問題大約可歸因至以下三個面向:道路空間不足、離尖峰流量差距過大、大眾運輸成效不彰,這三個因素彼此之間相互牽連,糾纏成一個難解的交通死結。若要解開這個難題,就大眾運輸的改善著手是最有效也最具可行性的方案──透過大眾運輸的改善,可以使汽機車自駕比例降低,舒緩道路空間不足的問題,也可透過班次頻率的調整,消化尖峰時刻的交通需求。
面對新竹地區大量的通勤人口──公車作為大眾運輸的手段顯然不足以達到以上的目標。首要原因在於公車的運輸路網與時間不夠完備,不符合通勤群眾的各種需求,往往在等待、轉乘的過程中耗費更多時間成本。二來,若要進行班次的調整則需投入長期成本,離尖峰的輸運量差距過大也不利營運,於客運業者與地方政府的經濟效益不合。三者,公車與一般車輛共用一般道路,對紓解道路空間的幫助有限,公車到班時間亦受路況影響,更遑論大客車可能造成的安全疑慮。
由此對比,捷運的設置不僅具有班次密集度調整的彈性、不與車爭道的優勢,更能夠在規劃階段貼合使用者的需求,降低等待、轉乘的時間成本。根據今年四月交通部審查的可行性評估報告,目前的捷運設計透過東西向的路線含括南寮-舊城區-工研院與清交大-科學園區等人口集散地,滿足觀光、就學、就業、居住等各種機能。此種貼合交通要道的設計,契合捷運通行快速、班次緊密的性質,可以想像在天氣、路況不佳的情況下,其疏運效果將尤為顯著。配合公車網絡的機動性,組構出大新竹地區主幹便捷、分支細密的交通藍圖。
竹科40年,新竹已然成為一座科技城,面對產業經貿帶動的人口移入、生活機能需求的擴大,交通改革必然要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未來10年的新竹,將迎來科學園區寶山二期的擴建、竹科X產業創新園區以及國際AI園區的成立,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正在這座城市中萌芽。我認為新竹市作為台灣的科技重鎮,更需要有前瞻的交通規劃,用智慧交通打通新竹市的任督二脈,建立一個高效率且高品質的新創新竹。
#大新竹大建設
#進步城市光榮市民
———
鄭宏輝觀點:竹科40年,期待新竹捷運元年到來
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article/3322864
近鐵運通新竹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Q的高雄鐵路地下化運量剖析
文:三民惟新 陳柏惟
去年(2018)年台鐵各站運量出爐,也是10/14通車的鐵路地下化第一次公佈運量。這邊就帶大家分三個部分來分析:
#地下化新站部分
在新增的七個全新地下化車站中,我們三民的正義站、科工館站分居一、三名,接著是美術館區域的美術館站和內惟站,民族站、三塊厝站、鼓山站則尚待努力。這顯示,過去缺乏軌道運輸的東三民、美術館區域,都有相當大潛在運量。
雖然各站運量僅有數百至千餘人,但主要還是車次密度太低,大約僅有捷運系統1/4。若依照車次換算,則台鐵各通勤站大約是捷運橘線的水準(每站1300-6500人),這和目前各站缺乏聯合開發,過去靠鐵道區域不易形成商圈、住宅密集區有關,需要改善接駁和持續鼓勵TOD推展後,才會逐漸上升。
#原有車站部分
在新左營、左營、高雄、鳳山四個舊車站中,大致維持了這幾年高雄站持續下滑,新左營持續上升的趨勢。其中高雄站從過去運量高於台中台南的標準,在捷運通車後一路下滑,目前已經滑落到比新竹還少的全台第八名。
至於新左營站運量一路上升,目前已經超越2萬人,接近屏東站,而新左營三鐵合計進出人次也遠超過高雄站,成為高雄第一大複合車站。
儘管鐵路地下化後高雄站班次有所提升,但在2023年站體完成前,站區商業機能突破仍然較為困難。但鳳山站反倒可能隨著接駁與站外聯外道路的改善,而延續穩定成長。
#整體效能分析
單就市區十個車站來看,2018年運量成長約11%,由於高雄車站和新左營消長抵銷,這大部分來自新增7站的運量。
而若以高雄至枋寮的屏東線來看,相較於去年7至9月平均運量69.5萬人次,去年10月的運量增加至79萬人次、11月更增加至82.1萬人次,成長達18%。可見高屏間增加的區間快等運能,對高屏間的定點運輸也有所幫助。
通勤鐵路的優勢區間是比捷運搭乘距離還略長的區域乃至城際運輸,因此對於屏東、岡山、路竹到高雄的旅次較有競爭力,未來台鐵調度或排點,宜將區域性的規劃納入考量。
而以高雄市區的地下化各站而言,目前的班次和運量,相對於投入的預算均不成比例。仍宜儘速研擬合理的班次調度、人力增加、增購高性能車輛、改善閉塞控制,讓班次能「接近」捷運。而站外的轉乘設施與軌道路網擴充(例如要被斷頭的輕軌,就是很好的轉乘配套),也須持續推動,才能讓高雄的大眾運輸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