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溫層外雅量的修行】
這是一篇冗長而不太有趣的文章,但這念頭一直在我腦中揮之不去,只好先寫出來釐清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身邊大部分的德國媽媽都至少會請一年的育嬰假,加上非德國人的圈子不大,誇張一點可以說圈子中同年的寶寶或媽媽們都互相認識,然後依照實際月齡、參加的活動、和育兒理念等再分成幾個不同的「育兒同溫層」。
我有很多不同個性的好朋友,而我年紀在漸長後,可以慢慢不帶批評地坦率接受「他就是這樣的人」而繼續來往。可是在當媽媽之後,我發現自己彷彿打回原形,很難跟育兒教養觀念大相逕庭的媽媽們當朋友。甚至在低潮時,會帶點惡意地在理念相近的同溫層中評論「這未免也太誇張了吧」。
為什麼呢?我發現之後反覆問自己為什麼不能接受不同的想法,終於得到一個可能的答案:#每一個媽媽的育兒理念,#都是在腦中千錘百鍊反覆思索後,#對寶寶和家庭最好的方法。
既然我們都是用自己覺得最好的方法在帶小孩,自然對於不同的作法特別敏感,因為如果承認別人的想法作法比較好的話,不就是承認自己是用錯誤的方法來對待自己的寶寶和家庭嗎?
我曾經跟幾個媽媽朋友聊天,提到我想讓妮妮秋天滿一歲之後開始上學,然後我才知道她們通通都自己帶小孩到至少三歲而且樂在其中。人家明明只說了陪伴小孩長大很好,沒有說上學不好,我心裡卻像是被打一拳般悶悶不樂,回家還憤憤不平地跟老公抱怨說「難道我生了小孩就只能當媽媽?我也有我的人生要過啊!」,還很幼稚地說之後不敢跟她們出去了因為我們想法太不同。
當然老公識相地支持我,但是也指出和不同想法的人相處可以讓我們有反思的機會,畢竟這不是對與錯的二分法問題。
#這不是對與錯的二分法問題。
最近網路上一篇據說很紅的文章在批評德國的教育制度,作者也幾乎是指名道姓地批評一個最近出德國育兒書的媽媽部落客過度美化德國,說其實德國的小孩很不快樂,來台灣搞不好還比較幸福。
我跟一個朋友針對那篇批評文在討論,我說文中說「德國教育太早分流」這一點我是贊同的,因為在10歲就要決定能不能念大學的確是過早。朋友也舉出了許多身邊的例子,說之後還是有機會可以改變,或是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念大學。我重申自己的想法只是覺得10歲實在太小,朋友很誠懇地建議「很擔心的話,那要不要讓妮妮念國際學校?」
我當下其實是有點覺得WTF你在說什麼,但因為知道朋友是個誠懇不打嘴砲的人,加上她解釋自己對台灣填鴨式教育的不滿,就含糊用「我們的想法並不互斥」帶過結束了這個沒有交集的話題。
這幾天想了想,是啊,我的朋友說的都是真的,我說的也都是真的。出書的部落客說的是真的,批評的部落客舉出的報導等等也不能說錯。錯的是我們無法馬上接受這世界上存在著不只一個面相,錯的是我們用我們的解讀試著去說服別人。#這本來就不是對與錯的二分法問題。
我有一個很敬佩的西班牙教授,某次跟他抱怨某些人都故意曲解事情,他很淡然地說:「他們可能不是故意要曲解,而是那是他們所唯一能理解的,#人只能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解讀事情。」
Agree to disagree 同意彼此的分歧。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往往在當下無法爽快執行。我還要繼續練習,若不理解至少能坦然面對同溫層外的想法。
圖片是我最喜歡的巴塞隆納裡的高第建築,聖家堂外觀、內觀一角。囧臉是米拉之家的頂樓透氣窗戶,反應了我在同溫層外偶爾的囧囧心理。
#寫這麼不討喜的長文真的會有人看完嗎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