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寫呢啲]傻咗,整咗好多篇Facebook Post,明顯因為月頭吸下新讀者,記住月頭訂最抵!邁向2000人!
==============
月頭訂最抵!一週年!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100,已經19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20/40年費VIP 送本人著作一本。
==============
講返大市,美股冇乜特別。ADP「小非農」係同預期爭好遠,但疫後都同官方數字成日打交,不用過份演繹。
美股呢?今年53次新高,史上冇試過頭8個月咁勁。只係8月就已經12次破頂,差不多兩日就一次。極之易玩,你只需要唔好自爆。跟返我在Patreon講嗰啲基本法則就得。
不過,9月傳統上係美股最差嘅一個月。咁點部署?亦係文入面會講。
港股呢?之前星期二咪V型反彈700點?2000億成交。但嗰日MSCI換馬嘛,所以睇定啲。咁去到昨日星期三,一樣未散,仲有1800億成交,見底啦啩?仲有啲中概股都大升返晒(Fuck that 政策風險冇得量化冇人敢買啦),餐飲股賭股都強。咁應該買乜?Patreon講
大師冇點你嘅,不再重覆,你見我耐唔耐就「吼~」。係喎,樓上講,美股8月都12次新高,咁我堆嘢日日有幾隻新高又幾奇?但,你又係咪跟得上指數?我唔明啲人做乜話「升咗好多」—添曲上任時,人人都話增長見晒頂,結果蘋果再升咗十倍。而知唔知咩叫做「創新高」?,即係你任何位買都贏錢,包括我之前「吼~」時你話「升咗好多」時。Big Tech 郁得慢?ASML 同Google今年都升咗9成,咁你都唔滿意嘅,我都冇乜好講。遲早我連呢啲都唔貼,我知有啲人唔入Patreon只係睇呢度啲冧把,咁當然都得,等於你唔幫襯去麥當勞坐之嘛,冇搞到人咪得。但,既然成日嚟坐,就買返杯嘢飲嘛。一舊手個月肯定唔夠你去麥當勞坐一個月啦老細。
但講返,其實個垃圾股社會實驗先玩到我懷疑人生。都話上個月睇美股分析員啲細價股心水,亂咁買,完全唔知係乜。結果?一個月升咗15%!勁過咩畢菲特同契媽,真係令我覺得使鬼分析咁多嘢睇咁多嘢。但其實都唔係嘅,正係因為我冇信心,所以買咁少當實驗嘛。30000蚊而家贏咗4500蚊,「都夠我打一個月邊爐」。想知係乜?文入面有講,列晒出嚟的,但都只係垃圾,你鍾意摷垃圾桶嘅都可以嘅
每日一圖嘅,第一個冇特別,蘋果25000億市值。留意10000億市值係2018年嘅事,後來跌返(都話2018年第四季一季跌咗三成),然後2019年9月左右再上返10000億。升咗兩倍幾唔係最大重點,重點係由第二次10000億計呢,跑贏其他幾間。但你由今年開始呢?就跑輪咗。有乜啟示?文入面講
第二圖,今次收水,同2013年,有乜分別?咁都話咗你知,債市表現好唔同。2013年嗰次債息大升,震散股市。今次呢?債息仲要跌。點解會咁?定時辰未到?Patreon講
Good Read兩篇,第一篇講啲「Big Picture」嘢。冇錯,近N年嘅大還境,就係低息,人口老化,同社會財富不均。而呢三樣嘢互為影響(低息咪股樓狂升,咪加深財富不均)。有人話之前中國嘅年青平價勞力令到世界冇通脹,但之後中國都老化,咁全世界人工成本一定大升,就會通脹。但又有另一講法話,科技先進,仲邊使咁多人做嘢?況且,人口老化亦令啲消費能力低咗。當然早兩日我都睇論文又見到,其實係貧富不均先再導致低通脹 — 因為同你第一下諗法唔同,有錢人其實係唔消費的。唔信?文入面講。
第二篇,講航海,講畢菲特,講Captain Scully.牛市個個股神(但,呢兩年都有人話冇乜贏錢,甚至輸錢,都幾高難度),但梗係惡劣環境先見真章。你冇人mark射三分就十射十中,但場上有人mark住呢?得返半秒呢?入就反勝唔入就輸波呢?完全唔同。 今年呢啲市都話又驚又冇買嘅,之後點算?Patreon詳細講
==============
月頭訂最抵!一週年!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100,已經19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20/40年費VIP 送本人著作一本。
==============
量化分析論文 在 雷司紀的小道投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其實這個東西過去我只會跟內部團隊分享而已,主要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
但之前收到(免費) LINE 群不少朋友的反饋,說之前我在群內分享對 PLTR、GPRO 的看法,讓他們學習到很多。
-
對某些人來說,看別人怎麼分析股票正是他們的學習管道,可以從中體會到什麼、感悟到什麼、學習到什麼的。這樣的做法,一方面讓他們更加遠離賠錢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更熟悉要怎麼分析一間企業的基本面(及未來價值)。
這是今天分享這份文件的用意。
-
這樣的投資(分析)方法/策略並不是市場上最強的(現在最強者非瘋狗流莫屬),畢竟我也不是專業的全職投資人,還有其他事業正在進行。但過去的這幾年,我自個兒的投資也僥倖贏了大盤數年,或許還是有那麼一咪咪參考之處吧(?)
-
我堅信一個理念:「投資,invest,in vest,就是把自己 in 進去這套背心(vest)裡,就是我們常說的『入坑』。」對我來說,買入一間公司的股份,背後本質是信任經營公司的那群人,同時看到企業成長的未來性,因此希望他們未來做得越來越好、營運越來越好,然後把超額報酬反饋給我——把錢投下去,便等同於穿上這家企業的背心的感覺。
-
基於這樣的理念,當看中一檔股票時,我便會和團隊開始深入研究,過程中將會不斷發問、然後找資料解答、再發問、再找資料解答......然後把一項項的重點、思維脈絡給簡單紀錄下來,最後判斷這檔股票是否具有所謂的「未來性」?最後,我會稱這些「具有未來性」的股票叫做「寶藏股」(當然這裡所謂的未來性,也是我自己判斷的),並且真金白銀投資下去,自行承擔所有盈虧結果。
-
我很重視企業的基本面,同時又會透過商業的角度(如創業、經營),來推論它未來可能想做什麼?是否有跟上目前世界的發展趨勢?除了數值分析以外(如財報資訊、總經數據),同時也會進行質性分析,像是企業過去歷史、目前產業中的定位、與競爭對手的關係、執行長(決策團隊)的個性及品德、商業思維、說過什麼話、未來的世界需求......甚至可以說,這些不可量化的因子有時候更需要重視,畢竟每間企業都是由人撐起來的,成也是人,敗也是人。透過思辨來盡可能完善各方面的資訊、再加上時間(歷史)與空間(定位)的因素,來判斷這間公司目前是好是壞,以及是否具有「未來性」。
-
我並不擅長技術分析(但我團隊有人擅長),也不習慣對股票作估值(我有大神朋友超會估值),而是憑這間企業的「未來性」來做投資依據,也就是所謂的「買入/持有理由」。過去有很多人問我目標價多少、停損價多少,我都會回答不知道。因為對我而言,最終會讓我出掉股票的理由只有三個:(1) 當初買入的理由消失了;(2) 看到更好的寶藏股(機會成本角度);(3) 急需用錢(為了活下去)。
故我的買法,不會說一買就大漲 (去年 PLTR 純屬運氣好),持有股票也不會是幾天的事,更常會是持有數個月以上。
畢竟,也要給企業時間來實踐/驗證/搞砸這份「未來性」才行。
-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套投資策略,不如說更接近於一種思維模型。我認為或許有點難解釋,但真要說的話,就是結合了「思辨」、「獨立思考」、「本質思考」的思考方式,並且能追溯到大前研一的《新.企業參謀》、《思考的技術》這兩本書。
我只是把這一套思維模型(可能也學得不紮實) 應用到投資上而已。
其實並不難啦,只是需要花點時間去「刻意練習」一下。
-
在不同領域,我看過很多強者神人都有很紮實的思維模型,並且做得比我更好,我到現在也都還在從他們身上學習。
-
因此透過這份文件,或許我更想呈現出來給新手的是這一套思維模型。如果感覺太玄,那也可以說是「如何分析公司基本面&未來性」的方法。
-
我承認這份文件整理得很雜很亂,或許也很難從中看出什麼方法。因為我本來就不是在寫論文、甚至也不是在寫文章,反而是很隨興地把分析這間企業後的重點、推論、投資看法給紀錄下來。
如果看不下去,完全不需要勉強自己。去看看其他投資大神們的分享,一定會對你更有幫助。
-
而對我來說,如果這樣的分享能讓少數人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習到什麼,那就夠了。
-
因此這份文件,完全不是投資建議,「寶藏股」一詞也無任何鼓勵投資的涵義。大家都成年人了,請為自己負責,謝謝!
-
再說一次,請務必衡量自己的投資組合、風險承擔,拜託千萬別看了這份文件就無腦跟單,我會怕爆。我過去也不是沒看錯股票,如果這次不小心烙屎了,打開箱子發現不是寶藏而是大便,結果你在那邊和我一起吃大便,就一起互相用臭嘴噴笑吧!
-
當然,如果從文件中有找出任何盲點、反面意見、或想要討論的地方,都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
也希望這樣的分享,能對台灣的投資(學習)環境有正面影響力。
-
【寶藏股分析:CRSR 海盜船-20210715】
https://rayskyinvest.notion.site/CRSR-20210715-2d4268d864ad4e7a8c0580aed5032116
-
【雷司紀 Linktree 免費資源大全】
https://linktr.ee/raysky.investment
量化分析論文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選櫻桃的人](六之六)
國安法專家證人對壘,進入了最後一天。過去一星期,控辯雙方對「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的爭辯,尤如走在平行時空。
雙方對此八字的歷史典故、在近代香港公眾領域中如何冒起,口號因為為甚麼事件而爆紅,到解讀八字含意是否與「分裂國家」有關,開展激烈爭辯。
控方的歷史學者劉智鵬,追溯了中國古籍,並引述2016梁天琦競選活動節錄,並以2019年7.21中聯辦外示威者的「反中國政府」行為,加上警方點算示威錄影片段口號與顛覆行為同時出現作為論據,指「光時」數千年意義不變,必然與把香港從中國國土分裂出來有關。
辯方的兩位李姓社會科學學者,則使用多種社科分析工具,以大數據及訪問等量化及質化研究,說明「光時」意義開放多樣,與「港獨」關係不強。
這天早上,李立峯(Francis)進入最後階段作供。今天法庭內對答互相穿插,你來我往,因為程序原因,辯方補問後,控方又可覆問;三位法官亦有提問,其後,控辯雙方亦可進行一輪補問。舌劍唇槍,火花四濺,對量化研究的統計學方法論,展開最後一輪爭辯。
法律人crossover社科人,法庭內社科論述夾雜法律用語,互相澄清,有時理解,有時誤解,有時水火不容,是一種跨專業跨社群的「傳播過程」。
高佻的Francis,今天穿了筆挺的深灰色西裝外套和同款褲子,藍色袜子,配黑色皮鞋。手長腳長的他,坐在那張調得太低的證人辦公室椅子上,大部份時間雙腳交疊着,解說社科原理時,忍不住左右微微搖晃。
Francis的手部動作很多。虛構的符號,概念,時間線,常在空中出現。「這是point A,這是 point B」,左右手好像各自握着一個小球;「時間過了幾個月」,他的右手掌竪起,在枱面上從左掃向右;「事情慢慢發酵」,他又會凌空做出像搞動手動原筆刨的動作。證人枱,尤如學術講堂。
Francis作供到了第三天,法庭裡的所有人,從庭警到保安,從記者到市民,從法官到律師們,都像接受了社科特訓。今天的對答,涉及更深入地提問,用甚麼樣的嚴謹精神,檢視事物的意思,確立事物的關係,作出任何一個聲稱。
控方曾指出,「光時」口號的出現日期,來自7.21白天,中聯辦外「反中國政府」的示威,故口號含意和「反中國政府」有關。
Francis反駁,電腦分析連登討論區,發現「光時」於網上出現的時間,要比7.21早兩星期。他解釋,2019年7月初,有人舉行「光復屯門公園」活動;7月中,有「光復上水」活動。他留意到網上已出現「光時」口號完整八字或部分。在他看來,社會運動一直發展,社運進程和口號如何出現有動態關係。
「心理學上有Priming (促發效應) 這概念。7月初至中的光復行動,讓『光復』二字開始重新在人們腦海出現,心理上作出了提示,並驅使人們回想起幾年前的社區光復行動,為『光時』口號後來再出現製造充足背景。」
控方亦挑戰,7.21日後,「光時」口號廣泛被傳播,是因為人們對「反中國政府」的意思認同。
Francis用數據反駁。Francis披露,他於2019年11月替進行全港電話民意調查,其中一個問題問受訪市民:「過去幾個月那一件事令你對警方產生負面印象。」Francis指出,大部份回應(逾八成人)均指出「元朗襲擊」有關。此民調是當時由警監會委托Francis團隊進行的。
「這數據顯示,721之後,公眾關注是元朗襲擊,而非中聯辦。對支持反修例運動的人來說,元朗襲擊引起巨大的集體不滿和憤懣。『光時』口號夠抽象,讓人們在示威現場吶喊出來,可以表達他們的情緒、憤怒和怨氣。」Francis補充,口號出現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忽然出現。
另一個討論重點是,唐英傑案發生在2020年7月1日。而Francis的示威現場調查、電話民意調查及焦點小組等,均於2020初完成。法律上,十分強調證據之相關性 (relevance),如此,好像有段時間的空白。
今早,辯方完成覆問後,三位法官先曾退庭25分鐘,卻沒有讓Francis離開。重新開庭後,唯一的男官陳嘉信娓娓道來:「李教授,請給我們一點耐性……」說了一大堆開場白,原來就是問及這個在法官們心中的「空白時段(gap)」。
意思是,Francis如何說服法庭,他對「光時」口號意思乃開放性的看法,在案件事發時及之前 (2020年初至中),並沒有改變?如此這樣,Francis又以理論輔以數據回答。
首先,Francis以控方專家的說話反問:「我們在2020初,以多方法去找『光時』口號的意義,數據及焦點小組都確認『光時』可以有多種意思,與『港獨』關係不強烈。」
「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認為,『光時』口號千百年不變,那忽然有人告訴我,在我的研究之後6至8個月內,口號的意義有改變,那就請證明給看,相關理論及證據。現在不只是說意義出現了改變,而且是變得極單一,出現了很具體的轉變。作為社會學家,我看不到相關證據。」
Francis提供自己的證據。他從連登不同時段,搜刮了大數據,嘗試彌補這個「關鍵空白」。
Francis詳細解釋研究方法:
在2019年11月到2020年2月,從連登「時事台」看不同口號出現的情況。
團隊發現,「光復香港」與「香港獨立」的統計學上關係疲弱,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只有0.295;「時代革命」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亦只有0.353。而另一個口號「五大訴求」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也差不多,只有0.371 。
Francis解釋,「1」是統計學上「完全有關」。「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出現的統計學上關係很強,高達0.99 。
而統計學上,「0.3」只能說是弱到中度有關,Francis指出,這是國際學術圈子共同認知的解讀。由於「五大訴求」中的具體訴求內容,與追求港獨沒有關係,也可以說明,「光時」口號和「港獨」沒明顯關係。
Francis指,若「光時」真是於2020年出現意義上的轉變,同一個研究於2020年初至中進行,相關係數會上升。但團隊真是把連登於2020年案發前一段時間的數據再以電腦分析,得出結果是,統計學上,「光時」口號與「港獨」關係維持疲弱。
團隊於2020年3月至7月,從連登找一樣的口號。發現「光復香港」與「港獨」的相關係數,維持在0.291, 而「時代革命」和「港獨」字眼的相關係數,亦維持在0.2652 。
「若『光時』口號在案發現時間,與『港獨』意思變得更緊密,數字應該上升,但數據維持差不多。這測試說明,沒有證據去說『光時』與『港獨』的意思變得越來越相近。我們知道案發現時間有個隙縫,我們盡力嘗試去以數據回答。」
面對統計學上的關係,法官和控方代表,都作出追問。
這天法官杜麗冰戴了色彩繽紛的膠框眼鏡,她問道,「會不會只是後來少了人談『港獨』,少了人上網討論?」
Francis指出:「相關係數與數量的多少沒關,而是兩個變項(variable)的強弱關係。」
Francis早前提過,意義十分雷同的字眼,人們不會兩個都使用:「好像我說『你很醒目』和『你很聰明』(clever及smart),人們會只選一個字,否則是太累贅(redundant)。」
彭寶琴法官學以致用,立即追問,如果「光時」和「港獨」意思接近,這個方法怎樣有效?因為說了「光時」等於說了「港獨」,人們不用說兩次同一件事。
Francis的「社科狂熱」又燒起來,指彭官點出了一個重要問題:
「所以研究的設計,非常講究。這裡關鍵是我是以『每一天』為計算單位,而非『每一個帖子』。人們發一個帖,不會重覆使用同義字,但於同一日,總的來說,若當時『港獨』是熱話題,不同的人同日使用『光時』口號會不會多了?」這是設計的精要。
Francis後來再解釋得更具體。
「例如,某一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0%;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0%。
第二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5%;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5%。
第三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2%;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2%。
如此這樣,我們拿200天的數據,看關係是否一起上升和一起下滑, 即是看兩組數字是否齊上齊落。最後算出來的『相關係數』就會是『1』.」
然而,控方的報告,是由幾位警員,回看百計遊行錄影,然後數算有多少天有人揮舞「光時」旗幟或有喊「光時」口號,而再紀錄這天有沒有人進行「顛覆行為」,例如喊港獨口號、進行破壞或使用暴力等。
早幾天,Francis批評,警察的做法,不能建立「光時」與「港獨」意思相,因為兩者只是同時出現 (co-appearance)。
控方代表周天行檢控專員,還是堅持挑戰Francis,指出Francis沒有把連登裡刪掉了的帖子,計算在內。
Francis回應說:「我們的數據包含2千5百萬個帖子或回應,刪掉了一些帖子,不會影響結果。」
周專員追問:「你知道有多少帖子被刪掉了?」
Francis答得巧妙:「我不需要知道。」
周專員再拿出那疊人手從連登萃取下來的帖子影印本,指出個別帖子,叫Francis回應。帖子裡,有個別網民留言,指「光時」意思就是「港獨」。
Francis忍不住回應:「這裡顯示的是,有人把『光時』理解為與『港獨』有關。這和我們的焦點小組發現一樣。的確有人從『光時』看到有『港獨』意義。」早前,Francis在庭上有從其報告讀出有焦點小組參加者,指『光時』有『少少港獨意味』,但同時有其他人看不到港獨意思。
Francis語帶雙關:「但我看的是2千5百萬留言,人們不可以 “cherry pick”(挑選櫻桃,指只選取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漠視對自己不利的東西)。」
Francis說到不可以cherry pick時,一頓,望着周專員說:「我不是批評你,而是我們如何防止包括我自己也做了cherry picking。(I am not criticizing you, but how can we prevent myself from cherry picking)」
Francis續說:「當然,研究員可以從2千5百萬個留言逐個查看是否與『港獨』有關,但現實上沒可能,所以我們才用這個統計學方法去看關聯。若你提及的這個帖,持續頻密在連登出現,數據上會見到強關係,但這類帖子只是零星出現,沒有成為一個主流。」
辯方代表劉偉聰大狀坐着,聽到這裡,微微一笑。
周專員還是不放棄找Francis研究的漏洞:「你沒有調查過連登以外,例如現實生活上,有人用其他方法喊口號?」
Francis重新讓數據說話:「我們已有2千5百萬個留言,多達20萬用家的意見,結果我們找不到統計學上的強烈關係。你問可不可以再做其他研究?當然可以。」
連登大數據分析,把「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分拆,不是把八個字一次過與「香港獨立」作電腦運算。
Francis解釋他背後想法:「網民留言很短的,只寫『光復香港』或只寫『時代革命』已經代表了整個口號。連劉智鵬教授也說過,他認為把整個口號分開來分析也含有分裂國家意思,劉教授也有拆過口號作理解。」
周專員再嘗試進攻:「警察做的示威錄像調查具相關性(relevant),有助(helpful)我們理解口號意義。」
Francis:「我不認為有幫助,我會說不相關(irrelevant)。」
周專員瞪大了眼,眼神穿透了長方型金屬眼鏡:「完全不相關(not relevant at all)?」
Francis反駁:「如果你是指警察報告,能支持『光時』意思是『港獨』,那警察報告不成立,清楚不能作出這個總結。我抱歉只能說,我不認為是相關的。(Sorry to say I don’t think it is relevant)。」
周專員質疑,警察報告中,百計示威錄影片段,Francis有沒有看過。
Francis回應:「我信任警察,在點算數目字上沒有問題。(I trust police on how they count them)我沒有理由自己去看一次,為了挑戰警察點算是否準確。」
周專員轉向發問統計學問題,叫Francis拿着控方影印的連登帖子,即場示範運算「相關係數」。
此時,彭寶琴法官插話,指這疊資料未必對法庭有幫助,「除非你對李教授的方法論有質疑」。
周說:「就是要看李教授從連登找到的結果有多可靠。」周繼續要求Francis拿着影印的連登帖子示範做統計運算。
時近中午,彭寶琴終於解說了她整個早上學習到的統計學知識:
「李教授解釋得好詳細了。當一個變項的百分比,與另一個變項的百分比,在一段長時間內,可以檢視兩者是一起上升,還是一起下降,如兩者趨勢一樣,則『相關係數』等於『1』.」說完,彭官望着Francis。
Francis微笑說:「很接近了(Close Enough)。」
此後,周天行專員就說,沒有提問,然後坐下。
兩位社會學家,連續五天在香港法院講解社會科學方法、理論,解釋如何以不同工具怎樣去探視、切割、理解社會運動。本來大家以為只是虛浮懸空又抽象的文字意思,透過社科工具,學者對社會深切的認知熱情,原來可以從人們的腦海中,抽取一些集體認知和意義。
按李立峯所說,他認為這些意思,雖然觸不到,也是可以科學化去檢視和驗証的社會性事實(social facts)。
兩位學者的多項關於反修例運動的研究,早在2019年已經開展,當時沒有國安法,唐英傑亦未成為被告。而再回溯過去幾十年,社科學者一直有研讀社會運動,撰寫學術論文和著書。
七一遊行,六四晚會,派研究員到現場做問卷調查,打電話到府上問大家的各種想法,在學術圈子不是新鮮事。
只是以往這些艱澀的知識,只會出現在大學班房裡,供學者們互相辯論,或學子們修讀學習。
如今社科學者走進法庭,把他們畢生研究的成果,於審訊中呈上。法官們在審訊中,不時對這批「專家證人」強調:「教授,請問你/妳如何可以協助法庭理解這或這?」「教授,若我有錯請糾正我。」
至於法庭與社科世界的奇異交雜,最終對判決是否有影響,還待揭曉。
不過,Francis已不是第一次以社科學者身份,出現在香港法庭。2017年佔中九子案開審,他是香港近代法庭史上,第一位以「民調學者」身份作供的專家證人。
控辯雙方的律師代表,曾於今次國安法第一審中,就Francis上一次於佔中案作專家證人的結果,各有不同解讀,各自做了自己的Cherry Picking。
控方周天行問:「李教授,上次於佔中案你以『民意調查』專家身份作供,最後法庭判詞下來,是否不給予你的專家報告任何比重?」
Francis答是。
然而辯方劉偉聰大狀亦曾問及:「李教授,雖然佔中案法官沒有對你的供詞給予任何比重,但判詞中卻形容,你在民意調查的作供過程裡『既有誠信亦可靠』。」
Francis亦答是。
是否徒勞?視乎觀點與角度。
(圖為兩位辯方專家證人離開高等法院)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量化分析論文 在 SSCI論文常見的量化分析方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_巨大數據官網‣ https://www.papersmap.com.tw/全球 量化 研究網‣ https://www.papersmap.com/FB ... SSCI 論文 常見的 量化分析 方法. ... <看更多>
量化分析論文 在 中華量化分析研究學會| Kaohsiung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三月場報名表:https://www.surveycake. com/s/WK84L #量化研究 #論文寫作 #研討會論文 ... ... <看更多>
量化分析論文 在 Re: [分享] 質化和量化研究比較- 看板Master_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整理量化(/定量)和質化(/定性)研究的分別時,找到了這篇PO文,消費者行為也算是一個社會科學?想以業界做市場研究的角度來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樣本數
量化:上百到上萬個受訪者。考慮樣本數時,除了考量誤差(樣本數越少,誤差越大),也要考量次族群分析的組數,為了讓每一次族群都有統計上的代表意義(至少30個樣本數,但業界會高出這數字許多),若要分析很多次族群,那麼整體樣本就較多。
質化:個位數到二、三十個受訪者。通常最少有6位,能有比較足夠的意見做分析。
執行形式:
量化:電話訪問(主要用來接觸較常待在家、較少使用手機的族群,如年長者)、街頭訪問、網路問卷
質化:1對1或1對2深度訪談、6-8人座談會(小型為3-4人)、伴隨購物(觀察消費者購物過程)、日誌法(受訪者自行紀錄每日行為)、工作坊(發想新點子的探討會議)
設計題目的方向:
量化:「廣納」考慮各種情境、列出各種問題和選項,主要為封閉式問題。
質化:「聚焦」針對議題、深入追問,開放式發問。
分析:
量化:「統計分析」、比較數字、觀察數字趨勢、做檢定找出顯著差異、做迴歸分析、集群分析、象限分析觀察不同面向之間的關係,主要就是讓數字說話,分析時,除了呈現數字上的意義外,也要有邏輯地呈現出整份研究,讓整份問卷的結果呈現出一個故事,而不是一個題目一個數據分析。
質化:「觀察與歸納」在訪談中便開始分析,觀察受訪的回答、反應,了解受訪者真實意見並懂得追問。在撰寫報告時整理、歸納大量受訪者回答/語料,重視什麼樣的背景/動機,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因此著重在解釋受訪者會有這樣的行為,是基於什麼樣的特質、背景和動機,找到背後的原因後,便能做出較明確的結論和建議了。
如何避免偏誤?
量化:問卷「有邏輯且容易回答」,若不易回答,可能讓受訪者誤會或沒耐心而亂答。正式上線之前,會試做各種可能的答題路徑、測試邏輯。身為業界人士,有時候幫忙朋友填碩士論文問卷都能找出許多問題呀><
質化:訪問者「開放地發問」、訪問者必須意識到自己也是研究工具之一,若帶有偏見或引導式發問就會影響研究。除了做確認以外,不引導受訪者回答。
採用範例:
量化:「了解趨勢和組成」,例如年度生育率、知名度成長趨勢、使用族群性別年齡分佈
質化:「深入挖掘或探索」,例如了解Z世代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一開始較難量化研究,需要透過質化去瞭解)、對於創新商品概念的想法(需要先開放地了解消費者的瞭解和認知是什麼?)
在商業上,都會採用到量化和質化研究(先質再量、先量再質都有可能),去研究不同議題,更全面了解市場面貌和目標族群!
我在我的IG帳號@cindyanalyst也分享許多研究分析的想法,歡迎大家來交流!
※ 引述《newman168 (謝謝提供資訊)》之銘言:
: 質化做到後來還是覺得量化研究比較好
: 或許是我還不太懂質化研究的要點在哪
: 量化研究我也太懂
: 但我總覺得質化研究做到最後很難去做一個收斂
: 是我還沒有得到質化研究的要點在哪嗎
: 有可能吧
: 量化比較有數據可以參考
: 1就是1,100就是100
: 這不是說哪一種研究方法比較好
: 只是好奇想知道有哪個研究者可以在質化跟量化兩個研究方法跑來跑去的
: 特別在社會科學領域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226.13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ster_D/M.1631286873.A.22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