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市府帶來的那群人,真的是南漂發大財
【韓國瑜牛皮破滅後,北漂青年能回來嗎?】
韓國瑜下台後,許多吹牛皮的政策成果,一一被揭開真面目,例如今日在議會質詢中,勞工局吐實坦承,在韓國瑜上台後推出的「北漂返鄉服務就業」專案,#到今年6月為止僅有14人返鄉。
韓國瑜把「北漂返鄉」當作主要政見,但14人是什麼概念呢? 意思是高鐵的位置坐三排還有空,也難怪666北漂返鄉的遊子,都是回來「非韓不投」,送國瑜上路的。
但其實韓國瑜在其他面向也不是沒有努力,例如在市府小內閣中,包含葉匡時、李四川、陳雄文、鄭照新、王淺秋、潘恆旭、黃文財、吳榕峯、程建騰、高美蘭、趙子淵(高美蘭子)、王秋冬、趙紹廉、林思伶 、林鼎超、邱源寶、田長沛(潘維剛子)、陳燦圖、林宜靜.......等高官,通通是從台北、台中、雲林維多利亞學校等地「南漂」,人人薪水超過返鄉遊子數倍,可見韓國瑜也是嘗試透過高薪工作機會吸引外地人,只是剛好來的都是他和佳芬姐的朋友,並沒有真正嘉惠到北漂高雄人。
不過,在史上最爛的市長被趕下台後,新市長還是得解決「青年北漂」這個問題。
然而,青年北漂是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就算在高雄人口成長最快的1960-70年代,早已因高雄缺乏高等教育與多元產業,而有在地人才外流情形。但因當時台灣都市化比率仍低,農村仍有大量閒置勞動力,移往工業聚集地高雄,而讓人口快速增長。在勞力密集產業衰落,都市化比率已達70%以上之後,這樣的支撐力道已經不再,反而因高雄缺乏一流學府與知識密集產業,年輕學子出外就學後,通常就此在外地成家立業而成為北漂一族。
我們認為此情況需有徹底的結構性改革,希望新市長能特別重視以下三大層面問題,並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通力找尋解答:
1. #青年就業:
青年北漂最大問題仍是產業,除了大家都會講的「招商引資」外,我們更要思考,許多青年無法返鄉,原因在於從高教體系開始的「路徑受限」、知識經濟「生態系統」貧乏、產業多元性不足,缺乏高等服務業等問題。青年返鄉時,常常是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職缺」,例如同類型工作機會高雄根本沒有、薪水差太多、發展性不足等問題。
因此,在規劃高雄產業方向上,市府仍須與中央合作,特別重視產業生態系統的群聚效應,與大學及高等研發機構結合之效應,以發揮知識外溢的成效。包含過去曾提到的材料科技研究中心、AI學校高雄分校、以及諸如許多公營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均是創造產業群聚的媒介,而不只是園區而已。此外,較能吸引年輕人投入的影視、音樂、文創等產業,在韓市府時代被嚴重忽視,新市長必須重新加速發展,和城市特色結合,吸引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移入高雄。
2. #青年宜居:
相對於台北而言,高雄房價/所得比僅約一半,然而,對於普遍低薪,且先是得償還學貸、又要面臨育兒費用的青年而言,住宅問題仍是心中之痛。特別在去年高雄經濟衰退下,房地產竟然仍呈現上漲,投資集中於炒房,對城市發展並無助益。
以台灣一般家庭而言,花費在居住(房租、房貸費用),大約佔可支配所得的1/3以上,甚至近半,遠比食衣行育樂來得多。讓居住成本可以負擔,將有助鼓勵青年購買力上升,多消費於其他在地經濟,增加生育意願。
韓國瑜任內,興建之社會住宅極少,目前市府進行中之最大案,仍是陳菊任內規劃的凱旋青樹。未來除了社會住宅興建、房租補貼外,在城市的大型建設如黃線捷運、紅線路竹延伸線,均應以TOD精神,推動大型聯開案並制定興建社會宅之比例,促成青年往大眾運輸沿線居住,一併解決交通與居住問題,甚至搭配返鄉就業方案,協助媒合住宅,這都是讓高雄在和其他縣市競爭人才中可以思考的方向。
3. #世代照護:
目前高雄,同時面臨老年化、少子化、青年貧窮的三重困境,由於夾在中間的青年世代面臨扶養比上升、育兒費用膨脹等問題,連帶造成青年生育意願低落,整合性的世代照護,以至於鼓勵生育方案仍不可少。
在育兒部分,2017年陳菊市府時代,加速擴增育兒資源,並開始設置「社區公托家園」,規劃至2020年有17處公托中心,21處育兒資源中心,7處社區公托家園,並啟用老少共融型長青與育兒資源中心。然而,至2020年中,目前有17處公托中心,5處公托家園,設置速度並無長進。另外,在2020年開始中央推動2-3歲延長托育政策,以解決托育與幼稚園銜接問題,但顯然高雄公托資源增加速度不足,無法充分達成與獎勵政策結合之目的。
在幼稚園部分,公幼與準公幼供應量仍不足,常常難以中籤,擴大幼教公共化,以及幼稚園層級「老幼共照共學」的示範據點,甚至發展「照護性創業」等鼓勵市場機制,包含結合共享辦公空間與照護之方案,仍待市府推動。
在銀髮政策部分,加強健康老人與亞健康老人的活動力,推動銀髮再就業、銀髮互助等不同政策,增加長輩之賦能感與延緩失能,均可降低照護支出。而城市在交通安全、休憩空間、公務服務介面,也該以全齡城市、8-80歲城市等概念,讓這些行動弱勢族群能透過大眾運輸等方式,悠遊在城市之間,利用各類公共服務資源。
這些方向,中國黨的韓國瑜做不到,我們期望新任的市長能夠來解決!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70的網紅侯友宜 houyui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新北市正式邁向400萬人口大城,照顧全年齡層的新北市民成為我與市府團隊放在心上的重要任務之一,希望從小孩到長輩,都能受到新北市府完善的照料和服務,安心的長大,快樂的養老。因此,將為全體市民規劃: ✔️雙薪家庭眾多,「#托育」成為重要課題。新北市結合公私立托育中心和居家托育人員,預計四年內讓 #公托...
銀髮再就業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韓國瑜牛皮破滅後,北漂青年能回來嗎?】
(原作者:高雄好過日)
韓國瑜下台後,許多吹牛皮的政策成果,一一被揭開真面目,例如今日在議會質詢中,勞工局吐實坦承,在韓國瑜上台後推出的「北漂返鄉服務就業」專案,#到今年6月為止僅有14人返鄉。
韓國瑜把「北漂返鄉」當作主要政見,但14人是什麼概念呢? 意思是高鐵的位置坐三排還有空,也難怪666北漂返鄉的遊子,都是回來「非韓不投」,送國瑜上路的。
但其實韓國瑜在其他面向也不是沒有努力,例如在市府小內閣中,包含葉匡時、李四川、陳雄文、鄭照新、王淺秋、潘恆旭、黃文財、吳榕峯、程建騰、高美蘭、趙子淵(高美蘭子)、王秋冬、趙紹廉、林思伶 、林鼎超、邱源寶、田長沛(潘維剛子)、陳燦圖、林宜靜.......等高官,通通是從台北、台中、雲林維多利亞學校等地「南漂」,人人薪水超過返鄉遊子數倍,可見韓國瑜也是嘗試透過高薪工作機會吸引外地人,只是剛好來的都是他和佳芬姐的朋友,並沒有真正嘉惠到北漂高雄人。
不過,在史上最爛的市長被趕下台後,新市長還是得解決「青年北漂」這個問題。
然而,青年北漂是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就算在高雄人口成長最快的1960-70年代,早已因高雄缺乏高等教育與多元產業,而有在地人才外流情形。但因當時台灣都市化比率仍低,農村仍有大量閒置勞動力,移往工業聚集地高雄,而讓人口快速增長。在勞力密集產業衰落,都市化比率已達70%以上之後,這樣的支撐力道已經不再,反而因高雄缺乏一流學府與知識密集產業,年輕學子出外就學後,通常就此在外地成家立業而成為北漂一族。
我們認為此情況需有徹底的結構性改革,希望新市長能特別重視以下三大層面問題,並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通力找尋解答:
1. #青年就業:
青年北漂最大問題仍是產業,除了大家都會講的「招商引資」外,我們更要思考,許多青年無法返鄉,原因在於從高教體系開始的「路徑受限」、知識經濟「生態系統」貧乏、產業多元性不足,缺乏高等服務業等問題。青年返鄉時,常常是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職缺」,例如同類型工作機會高雄根本沒有、薪水差太多、發展性不足等問題。
因此,在規劃高雄產業方向上,市府仍須與中央合作,特別重視產業生態系統的群聚效應,與大學及高等研發機構結合之效應,以發揮知識外溢的成效。包含過去曾提到的材料科技研究中心、AI學校高雄分校、以及諸如許多公營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均是創造產業群聚的媒介,而不只是園區而已。此外,較能吸引年輕人投入的影視、音樂、文創等產業,在韓市府時代被嚴重忽視,新市長必須重新加速發展,和城市特色結合,吸引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移入高雄。
2. #青年宜居:
相對於台北而言,高雄房價/所得比僅約一半,然而,對於普遍低薪,且先是得償還學貸、又要面臨育兒費用的青年而言,住宅問題仍是心中之痛。特別在去年高雄經濟衰退下,房地產竟然仍呈現上漲,投資集中於炒房,對城市發展並無助益。
以台灣一般家庭而言,花費在居住(房租、房貸費用),大約佔可支配所得的1/3以上,甚至近半,遠比食衣行育樂來得多。讓居住成本可以負擔,將有助鼓勵青年購買力上升,多消費於其他在地經濟,增加生育意願。
韓國瑜任內,興建之社會住宅極少,目前市府進行中之最大案,仍是陳菊任內規劃的凱旋青樹。未來除了社會住宅興建、房租補貼外,在城市的大型建設如黃線捷運、紅線路竹延伸線,均應以TOD精神,推動大型聯開案並制定興建社會宅之比例,促成青年往大眾運輸沿線居住,一併解決交通與居住問題,甚至搭配返鄉就業方案,協助媒合住宅,這都是讓高雄在和其他縣市競爭人才中可以思考的方向。
3. #世代照護:
目前高雄,同時面臨老年化、少子化、青年貧窮的三重困境,由於夾在中間的青年世代面臨扶養比上升、育兒費用膨脹等問題,連帶造成青年生育意願低落,整合性的世代照護,以至於鼓勵生育方案仍不可少。
在育兒部分,2017年陳菊市府時代,加速擴增育兒資源,並開始設置「社區公托家園」,規劃至2020年有17處公托中心,21處育兒資源中心,7處社區公托家園,並啟用老少共融型長青與育兒資源中心。然而,至2020年中,目前有17處公托中心,5處公托家園,設置速度並無長進。另外,在2020年開始中央推動2-3歲延長托育政策,以解決托育與幼稚園銜接問題,但顯然高雄公托資源增加速度不足,無法充分達成與獎勵政策結合之目的。
在幼稚園部分,公幼與準公幼供應量仍不足,常常難以中籤,擴大幼教公共化,以及幼稚園層級「老幼共照共學」的示範據點,甚至發展「照護性創業」等鼓勵市場機制,包含結合共享辦公空間與照護之方案,仍待市府推動。
在銀髮政策部分,加強健康老人與亞健康老人的活動力,推動銀髮再就業、銀髮互助等不同政策,增加長輩之賦能感與延緩失能,均可降低照護支出。而城市在交通安全、休憩空間、公務服務介面,也該以全齡城市、8-80歲城市等概念,讓這些行動弱勢族群能透過大眾運輸等方式,悠遊在城市之間,利用各類公共服務資源。
這些方向,中國黨的韓國瑜做不到,我們期望新任的市長能夠來解決!
銀髮再就業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韓國瑜牛皮破滅後,北漂青年能回來嗎?】
韓國瑜下台後,許多吹牛皮的政策成果,一一被揭開真面目,例如今日在議會質詢中,勞工局吐實坦承,在韓國瑜上台後推出的「北漂返鄉服務就業」專案,#到今年6月為止僅有14人返鄉。
韓國瑜把「北漂返鄉」當作主要政見,但14人是什麼概念呢? 意思是高鐵的位置坐三排還有空,也難怪666北漂返鄉的遊子,都是回來「非韓不投」,送國瑜上路的。
但其實韓國瑜在其他面向也不是沒有努力,例如在市府小內閣中,包含葉匡時、李四川、陳雄文、鄭照新、王淺秋、潘恆旭、黃文財、吳榕峯、程建騰、高美蘭、趙子淵(高美蘭子)、王秋冬、趙紹廉、林思伶 、林鼎超、邱源寶、田長沛(潘維剛子)、陳燦圖、林宜靜.......等高官,通通是從台北、台中、雲林維多利亞學校等地「南漂」,人人薪水超過返鄉遊子數倍,可見韓國瑜也是嘗試透過高薪工作機會吸引外地人,只是剛好來的都是他和佳芬姐的朋友,並沒有真正嘉惠到北漂高雄人。
不過,在史上最爛的市長被趕下台後,新市長還是得解決「青年北漂」這個問題。
然而,青年北漂是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就算在高雄人口成長最快的1960-70年代,早已因高雄缺乏高等教育與多元產業,而有在地人才外流情形。但因當時台灣都市化比率仍低,農村仍有大量閒置勞動力,移往工業聚集地高雄,而讓人口快速增長。在勞力密集產業衰落,都市化比率已達70%以上之後,這樣的支撐力道已經不再,反而因高雄缺乏一流學府與知識密集產業,年輕學子出外就學後,通常就此在外地成家立業而成為北漂一族。
我們認為此情況需有徹底的結構性改革,希望新市長能特別重視以下三大層面問題,並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通力找尋解答:
1. #青年就業:
青年北漂最大問題仍是產業,除了大家都會講的「招商引資」外,我們更要思考,許多青年無法返鄉,原因在於從高教體系開始的「路徑受限」、知識經濟「生態系統」貧乏、產業多元性不足,缺乏高等服務業等問題。青年返鄉時,常常是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職缺」,例如同類型工作機會高雄根本沒有、薪水差太多、發展性不足等問題。
因此,在規劃高雄產業方向上,市府仍須與中央合作,特別重視產業生態系統的群聚效應,與大學及高等研發機構結合之效應,以發揮知識外溢的成效。包含過去曾提到的材料科技研究中心、AI學校高雄分校、以及諸如許多公營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均是創造產業群聚的媒介,而不只是園區而已。此外,較能吸引年輕人投入的影視、音樂、文創等產業,在韓市府時代被嚴重忽視,新市長必須重新加速發展,和城市特色結合,吸引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移入高雄。
2. #青年宜居:
相對於台北而言,高雄房價/所得比僅約一半,然而,對於普遍低薪,且先是得償還學貸、又要面臨育兒費用的青年而言,住宅問題仍是心中之痛。特別在去年高雄經濟衰退下,房地產竟然仍呈現上漲,投資集中於炒房,對城市發展並無助益。
以台灣一般家庭而言,花費在居住(房租、房貸費用),大約佔可支配所得的1/3以上,甚至近半,遠比食衣行育樂來得多。讓居住成本可以負擔,將有助鼓勵青年購買力上升,多消費於其他在地經濟,增加生育意願。
韓國瑜任內,興建之社會住宅極少,目前市府進行中之最大案,仍是陳菊任內規劃的凱旋青樹。未來除了社會住宅興建、房租補貼外,在城市的大型建設如黃線捷運、紅線路竹延伸線,均應以TOD精神,推動大型聯開案並制定興建社會宅之比例,促成青年往大眾運輸沿線居住,一併解決交通與居住問題,甚至搭配返鄉就業方案,協助媒合住宅,這都是讓高雄在和其他縣市競爭人才中可以思考的方向。
3. #世代照護:
目前高雄,同時面臨老年化、少子化、青年貧窮的三重困境,由於夾在中間的青年世代面臨扶養比上升、育兒費用膨脹等問題,連帶造成青年生育意願低落,整合性的世代照護,以至於鼓勵生育方案仍不可少。
在育兒部分,2017年陳菊市府時代,加速擴增育兒資源,並開始設置「社區公托家園」,規劃至2020年有17處公托中心,21處育兒資源中心,7處社區公托家園,並啟用老少共融型長青與育兒資源中心。然而,至2020年中,目前有17處公托中心,5處公托家園,設置速度並無長進。另外,在2020年開始中央推動2-3歲延長托育政策,以解決托育與幼稚園銜接問題,但顯然高雄公托資源增加速度不足,無法充分達成與獎勵政策結合之目的。
在幼稚園部分,公幼與準公幼供應量仍不足,常常難以中籤,擴大幼教公共化,以及幼稚園層級「老幼共照共學」的示範據點,甚至發展「照護性創業」等鼓勵市場機制,包含結合共享辦公空間與照護之方案,仍待市府推動。
在銀髮政策部分,加強健康老人與亞健康老人的活動力,推動銀髮再就業、銀髮互助等不同政策,增加長輩之賦能感與延緩失能,均可降低照護支出。而城市在交通安全、休憩空間、公務服務介面,也該以全齡城市、8-80歲城市等概念,讓這些行動弱勢族群能透過大眾運輸等方式,悠遊在城市之間,利用各類公共服務資源。
這些方向,中國黨的韓國瑜做不到,我們期望新任的市長能夠來解決!
銀髮再就業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新北市正式邁向400萬人口大城,照顧全年齡層的新北市民成為我與市府團隊放在心上的重要任務之一,希望從小孩到長輩,都能受到新北市府完善的照料和服務,安心的長大,快樂的養老。因此,將為全體市民規劃:
✔️雙薪家庭眾多,「#托育」成為重要課題。新北市結合公私立托育中心和居家托育人員,預計四年內讓 #公托 翻倍。同時擴大第一線通報網絡與1,613家基層診所全面動員,使兒虐通報更有效率,讓孩子遠離傷痛。
✔️為提供更優質且平價的育兒空間,新北市府持續在國中、小內設置公托,同時活化運用學校「#餘裕空間」,四年內於幼兒園增設14座遊戲場,更打造28處以上的特色「#共融公園」,讓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放心的玩,享受歡樂親子時光。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目前每年穩定100處以上的速度成長,今年預計增加123處「#銀髮俱樂部」,預計在民國111年可以達成「里里都有銀髮俱樂部」的目標。新北市的「#青銀共居」透過社會住宅規劃,目前在 #新北三峽 社會住宅已試辦三年,未來也會思考在 #新北中和 等其它更多地點來實施,讓老人家有更多與年輕人相處的機會,得到更多關懷與協助,不再孤單。
由於社會型態轉變,許多65歲以上長輩其實還有相當的就業能量,因此市府也針對中高齡提供職場就業輔導,成立「#中高齡者職場續航中心」,協助他們續留並延續其職場生涯並提升勞動參與率。希望從小到老都能真正落實「安居樂業」,生活在幸福安樂的「新北友好市」。
#安居樂業 #以人為本 #新北好貼心 #新北呷百二 #4ourNewTaipei #新北友好市
-趕快來跟侯市長做朋友吧!-
☑️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houyuih/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ou.yuih/
銀髮再就業 在 涂醒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重整嘉義市都市計畫
※終結派系把持,啟動都市計畫
1. 結合國土永續開發策略
2. 提高土地價值,阻止失序亂象
3. 鼓勵廠商進駐成立企業總部
4. 打造特色商圈,提高居住品質
5. 帶動嘉市經濟、社會、空間轉型
※善用都市更新,改善前後站風貌
1. 改造市區街廓景觀,啟動垂楊路造街計畫
2. 打造觀光夜市文化區、眷村文化區
3. 規劃阿里山茶文化街、彌陀路咖啡街、舊城區徒步街等
※平衡東西區域,全面發展嘉義
1. 建構藝文新廊道,再現「畫都」光榮
2. 成立青年創意產業園區
3. 公園特色化
※縣市合作,互利共榮
1. 推動大阿里山觀光特區
2. 嘉義縣市資源整合,觀光、產業行銷一條龍
3. 嘉義市為研發行銷中心
4. 嘉義縣為製造重鎮
二、打通交通任督二脈
※實現鐵路高架化,整合轉運站機能
1. 優先編列市府預算,協調中央立即動工
2. 檢討火車站周邊土地使用
※廢除垂楊路BRT專用道,打造安全行車環境
1. 恢復機慢車專用道
2. 設置交管行控中心
3. 規劃大眾運輸網絡系統
4. 成立嘉義市公共運輸與智慧發展處
※建立環市自行車系統,形塑單車友善城市
1. 鼓勵市民以自行車取代機車
2. 建構Smart-Bike系統
3. 廣設自行車租借系統
4. 定期舉辦自行車比賽
三、打造健康防老園區
◎涂醒哲:讓嘉義市蛻變為台灣的佛羅里達,是「防老」不是養老!
◎涂醒哲:人口老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就必須有前瞻性的規劃,除了養老,更要防老!我要打造嘉義市為銀髮樂活的健康城市,還要創造就業機會,以吸引年輕人返鄉服務,與老人共享天倫。
※建構衛星防老社區,創造就業機會
1. 成立健康產業研究中心,吸引廠商進駐設立企業總部
2. 導入TMO「Tow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市鎮管理組織)營造機制
3. 提供健康管理、教育與社福、護理師等醫護工作機會。
4. 衛星社區以增加五萬人口數為目標
5. 各行各業預計可增加20%營業額
6. 打造雲嘉嘉特色商圈
※營造幸福住宅社區,共享天倫之樂
1. 吸引有老人的家庭移居嘉義市
2. 標榜環保綠建築、無障礙空間設計
3. 興建出售或出租的一般與老人住宅
4. 公共空間管線地下化
7. 輔導社區營造、商圈經營與城鎮營造
※善用嘉義豐沛醫療資源
1. 全面盤點醫療資源,避免重複浪費
2. 園區規劃電動公車交通服務
3. 開辦日間照護與護理之家
4. 定期舉辦健康講座與健康生活輔導計畫
※提高重陽敬老津貼,老人長壽久久久
1. 設籍本市3個月以上並實際居住者
2. 年滿65歲至79歲,每人新台幣5,000元整
3. 年滿80歲至89歲,每人新台幣6,000元整
4. 年滿90歲至99歲,每人新台幣9,000元整
5. 年滿100以上,每人新台幣12,000元整
四、建構「食品安全」首都
※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1. 培植嘉義市專業認證分析實驗室
2. 推動食育自治條例
3. 仿效日本推動校園食農教育
4. 根據地方特色,建立食品安全優先防禦順序
5. 啟動「在地食材供應計畫」
※嚴格管控、源頭管理
1. 要求食品業者提供添加化學物質清單
2. 訂定新上市食品申報與核可機制
3. 不定期、不定點抽查
4. 加重罰責、提高檢舉獎金
※建立「集體訴訟」求償平台
1. 協助受害者求償(含括民眾、廠商)
2. 由市府協助集體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