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這本書的心得:我要轉職成為大魔法師🧙♂️惹!!!(誤)
好啦認真說,這是一本全部都是中文、每一個字你都會念,但整本看你就是不知道到底在供三小的書,真的太難XD 即使如此,它竟然有一種魔力,讓我在早上6點起床吃完早餐後,認真細讀它兩小時的書。
你問我到底看懂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的意識像是LCL(詳見新世紀福音戰士)一樣,我可以感知到、感覺到,腦子裡就是有什麼東西正在重新建構、組成,進入一種忘我的冥想和感知中......
總之這是一本太神秘的書了,我還在參悟中。
不過個人覺得這本書的直譯詞讓我有一些困擾,比如希伯來文Malkuth(國度、王國),它直接音譯成「瑪互特」、Hod(榮耀)直接音譯為「侯德」之類的,雖然看久了也就習慣,但一開始真的不知道是這些音譯詞是在指什麼,是否這也增添了閱讀上的困難呢?需要思考一下。
#生命之樹
#秘法卡巴拉
#新世紀福音戰士
#楓樹林出版社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20的網紅牧庫恩,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丹吉尼基逆"是布農族語音譯,有極為孤獨的意思。原曲取自布農族經典民謠"Tancinicin mudan踽踽獨行",出自南投信義鄉東埔的伍清光作詞與王拓南作曲,抒發在生命中那些孤寂與懊悔的惆悵感,成為在布農族之間廣為流傳、朗朗上口的神曲。本次翻唱版本選自後期由跋尼杜尔牧師微改編的"我的心很惶恐",意...
「音譯詞」的推薦目錄:
- 關於音譯詞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音譯詞 在 與芬尼學英語 Finnie's Language A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音譯詞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音譯詞 在 牧庫恩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音譯詞 在 C.C. Music Studio 姜采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音譯詞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音譯詞 在 來看看二語兒童是如何預測華語「音譯字」的!...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音譯詞 在 混凝土居然是音译?【十大毫无违和的音译词】 - YouTube 的評價
音譯詞 在 與芬尼學英語 Finnie's Language A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先發現原來「老笠」係音譯詞!!!!!
音譯詞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意思。
China、秦、『支那』和『中國』之簡略梳理
最初的「中國」僅限夏、殷、周過去首都所在的陝西省、河南省、山東省,但之後逐漸擴張,成為代表現在「中國」的名詞,#而這背後其實受到十七世紀滿洲人和現代日本人的影響。(岡田英弘語)
首先來看滿洲人。一六四四年,中國失去了統治者,順治帝進入北京坐上中國皇位。就這樣,滿洲語稱經過整合的滿洲和中國為「dulimba i gurun」。「dulimba」代表「正中央」,「i」是「的」,「gurun」則是「國」,漢字寫作「中國」。相對於此,滿洲人將蒙古、西藏,以及說著突厥語的伊斯蘭教徒地區,總稱「tulergi」,代表「外面」的意思,漢字寫作「外藩」(外面的藩籬)。這是「中國」意思的擴展。而現代中國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出現的。
接下來說明現在「中國」這個稱呼的起源。現在中國國土的中央部分,秦始皇於西元前二二一年將其統一而成為了最初的皇帝。外國人於是將這個地方稱作「秦」,當地的人民稱作「秦人」。秦雖然滅亡,但這個稱呼永久保存了下來。漢武帝於西元前八九年下詔停止外征,詔書中有一句寫道:「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丐若馬』。」(出自東漢班固《漢書》〈西域傳〉)。可以看出,漢朝時匈奴等外國人依舊將中國稱作「秦」,將中國人稱作「秦人」。
這個「秦」進入波斯語系成了「Chin」,進入阿拉伯語系成了「Sin」。進入印度各語系,成了「Cina」、「秦國」為「Cinasthana」,等到東漢開始漢譯佛教經典的時候,「Cina」和「Cinasthana」分別被音譯為「支那」和「震旦」。
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在繞過非洲好望角的航路而抵達印度。在印度時,他們聽說在更東邊的地方,有一個名為「Cina」的國家。並在一五一一年占領馬來半島的麻六甲後,才實際遇到「Cina」的商船。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獲得「Cina」(也就是明國的嘉靖帝)的許可,得以定居澳門並通商。就這樣,「Cina」之名透過葡萄牙語傳到其他歐洲語系。現在的中國,英語稱作「China」、法語稱作「Chine」、德語稱作「China」、義大利語稱作「Cina」,皆是源自葡萄牙語。
一七○八年,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傳教士希多啟(Giovanni Battista Sidotti)來日本宣教,但立刻遭到江戶德川家族的逮捕。他接受新井白石四次問訊,新井白石根據希多啟所說,以歐洲人的知識為基礎,發現歐洲人將日本人稱作「漢土」或「唐土」的地方稱作「Cina」,於是從古代漢譯佛典當中找出「支那」的音譯詞彙,加以使用。之後,「支那」就成為了「China」等的固定翻譯。
日清戰爭戰敗的清國以日本為範本,開始實施西洋化。第一批留學生在日本發現,原來日本人將自己的故鄉稱作「支那」。因此跟著日本人的習慣,稱自己的國土為「支那」,自己為「支那人」。然而,「支那」沒有特別的意思,對於屬於表意文字的漢字來說很不方便。以表意來說,「支」代表「庶子」、「那」代表「那個」的意思。於是,便逐漸擴張「中國」的意思,取代「支那」的稱呼;這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發展,「中國」一直到這個時候,才成為代表全國的稱呼。
摘自岡田英弘《中國文明的歷史》
音譯詞 在 牧庫恩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丹吉尼基逆"是布農族語音譯,有極為孤獨的意思。原曲取自布農族經典民謠"Tancinicin mudan踽踽獨行",出自南投信義鄉東埔的伍清光作詞與王拓南作曲,抒發在生命中那些孤寂與懊悔的惆悵感,成為在布農族之間廣為流傳、朗朗上口的神曲。本次翻唱版本選自後期由跋尼杜尔牧師微改編的"我的心很惶恐",意境與原作相符,把對於家人的那份懊悔更深層的轉化為對天父的懺悔,並且喚醒那些離開部落到都市的年輕人,不要忘記自己回家的路、根源、你是誰。
這首歌被翻唱的版本很多,我這次翻唱是使用類藍調風格,帶有一些憂傷鬱悶,以一人分飾兩角的方式呈現心靈深處的一些矛盾與掙扎,最後在劇烈的思考中重新得到釋放與慰藉。
原作:http://languagesoftaiwan.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_20.html
音譯詞 在 C.C. Music Studio 姜采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哦,蘇珊娜」Oh! Susanna
1847年美國作曲家史蒂芬·福斯特所編寫的一首鄉村民謠,隔年發佈後風靡全球
不但是史蒂芬·福斯特所著的最有名歌曲之一,也是歷史上最有名和最流行的美國歌曲之一
1932年,該歌曲傳入中國,由著名音樂人黎錦暉作詞改編為中文歌曲《蘇三不要哭》,歌詞中的地名也改成了中國地名,並加入了一些符合中國歷史環境的新內容,人名也由蘇珊娜音譯成了中文名蘇三(與傳統戲曲《玉堂春》裡的蘇三並非同一人)。演唱者為王人美,1961年的粵劇電影《戇姑爺》中姐妹相認的橋段也使用了這段旋律。
最近這曲因大陸飲料品牌蜜雪冰城
又再次席捲抖音 B站等影音平台
我還是喜歡英文原版🤣
輕快的旋律陪伴大家悶雨的週一🔔
音譯詞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華工泛指於晚清時,前赴海外工作的華人勞工以至苦力,通常是來自窮鄉僻壤的農民或漁民(特別是廣東五邑地區),被招工館等仲介公司欺騙或詐騙至海外謀生,他們會收到首期的預付薪酬,但是需要扣除一筆介紹費用、交通費用和傭金(這種做法被廣東人稱為「賣豬仔」,而招工館則又被稱為「豬仔館」。他們當中不少人因為無法返回中國,而且得不到僑居地的公民權利、無法獲得移民資格而客死異鄉。在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由於這些出國的勞工都會簽約,稱為契約華工,俗稱為賣豬仔。販運、交易豬仔的地方名為招工館,俗稱為豬仔館,葡話叫Barracoon(音譯名巴拉坑)。澳門在19世紀時期是人口販賣中心。聖安多尼教堂與大三巴牌坊之間是豬仔館林立的地方。2006年,加拿大總理哈珀以廣州話就百多年前政府向華工徵收人頭稅道歉,並且宣佈賠償方案。在西方人發現新大陸和開拓南亞殖民地之後,他們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開採殖民地的資源,從非洲引進黑奴。1800年代初,英國等殖民者禁止非洲奴隸貿易後,轉從印度和中國引進豬仔。賣豬仔一詞,是中國人的自嘲之稱,西方人稱「苦力」Coolie Labor。最早的「豬仔」是去南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等地)。豬仔的本質上是契約勞工(contract labor)。契約(合同)載明工作期限和工資待遇。期限一般有三年、五年和十年等三種。待遇根據合同長短而定。十年期的「豬仔」預付安家費二十銀元,五年的十五元,三年的十三元,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1849年之前,美國華人人數很少,只有區區325人,他們大多是官員,商人,也有少量學生和馬戲演員。1848年1月,美國舊金山(舊金山)發現金礦,同年3月小道消息傳開,各地淘金者蜂擁而至。1849年消息傳到中國,隨即有323個廣東人前往淘金。1849年又有450人達到舊金山,1852年有兩萬人到達。他們主要來自於廣東臺山、開平和恩平地區,比如1854年寧陽會館就接待臺山籍人8349人。雖然金礦在法律上歸美國聯邦政府所有,但當時民間金礦開採通行規矩是打樁劃界,誰有效開發,歸誰所有。1850年加州政府開始徵收每月20美元的開礦稅。1852年改徵每月3美元/人的外籍礦工稅。到1860年代,河床表面金礦大部分被淘走,唯有實力大公司才有能力繼續開採,當時礦工工資在1-3美元/天之間。淘金發財機會大大減少,一些中國人打道回府,一些人轉道去澳大利亞或加拿大溫哥華繼續淘金,一些人轉行開洗衣店和中餐館,還有一些人去修鐵路。1863年開工的橫跨美國東西海岸的鐵路工程開工,吸引了大量華工。鐵路華工月薪為30美元,食宿基本自理,鐵路公司也會提供一些生活幫助。和歐洲移民攜全家定居不同,華工前往美洲的目的是賺錢回鄉買田置產,所以85%以上為單身青壯年文盲男性,少量女性基本上作為性服務提供者存在。1862年《反苦力法》生效,不鼓勵外籍勞工入境,並向外籍勞工徵收每月2.5美元的「人頭稅」。到1870年,雖然中國人佔加州總人口比例只有8.6%,但佔勞動力的比例高達25%。到1880年,舊金山地區,華工佔總勞動力的1/3。19世紀中葉以後,社會主義傳入美國,美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要求提高工資待遇和改善工作條件的罷工活動此起彼伏。但每當歐洲移民勞工罷工,華工就「乘虛而入」。歐洲白人移民將勞工工資大幅下降歸咎於中國「苦力」,針對華工的暴行屢有發生。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任何華工入境(但官員、商人、學者和學生等其他人員不受影響),而且規定已經在美的中國「苦力」需要在離境前事先申請「回美證」才能返回美國,意圖減少中國「豬仔」的數量。在1900年前,到達加州的中國人高達30萬人,留下來的大約為10.7萬人。1862年美國《反苦力法》生效後,契約勞工(contract labor,又譯合同工)獲得自由,他們可以自行選擇僱主。但舊金山中國六大公司(The Chinese Six Companies,中華總會的前身)宣稱,他們早在1853年就停止輸入契約勞工,改用「信用票」制度(Credit-ticket System)。當時,從香港到美國加州需要2-3個月的海上航行時間,中途可能遭遇海盜和風暴,風險極大。而且勞務公司(中國六大公司)一般需要替赴美華工預支三筆費用:給華工父母的寬慰金(20美元左右,一般家庭選擇不要),船票(40-50美元)和路途開銷(20美元)左右。運送一名華工,成本在60-90美元之間。華工可以自由選擇僱主,只要按照合同每月償還這筆「貸款」就行。這樣的系統理論上符合美國法律。但中國放貸公司為了盡快收回成本,常會和華工的工頭勾結,讓他們每月代扣工資用於還貸,還會對華工本人和其在中國的家人採取威脅手段,脅迫盡快還貸。還款總額依還貸期的長短而不同,一般來說,華工需要為他們的美國之行付出200-300美元的代價。一些華工,選擇向親友借錢,或等待哥哥從美國寄錢回來成行。親戚帶親戚,老鄉帶老鄉,有的村莊幾乎家家有人出洋謀生,比如1877年有200多人跟隨海宴沙欄村華工李仍去了美國。
音譯詞 在 來看看二語兒童是如何預測華語「音譯字」的!...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