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輔助外傷影像診斷 準確度95%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1年4月20日 週二 下午10:26•
為提升外傷急症醫療品質,林口長庚收集外傷資料庫高達五千張的骨盆X光片,設計出一套嶄新的AI演算法,能判讀發生骨折的可能部位,輔助第一線急診醫師診斷及掌握黃金治療時機,平均準確度超過九十五%,目前連美國史丹佛醫院、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和新加坡樟宜醫院等國際多家知名醫院和外傷中心都已使用此演算法。
由於此演算法突破了種種過去醫療AI無法達到的效果,打破過去AI的屏障,成果輝煌,因此研究報告也登上自然(Nature)期刊二○二十年二月的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世界展現台灣和林口長庚在醫療人工智慧之強大實力。
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鄭啟桐醫師表示,一位工地工人自高處跌落,右大腿骨骨折,血壓一直不穩定,外院找不到正確病因,只能進行輸液和輸血治療。轉送本院時病患已呈半休克狀態,外傷科醫師進行評估時同步調閱外院X光片,並利用本院AI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利用熱點電腦視覺處理,發現病患除了有左側股骨骨折外,另有左側恥骨骨盆骨折。
由於骨盆骨折出血會隨時致命,林口長庚外傷團隊馬上安排後續檢查和血管攝影,找到出血點,即時止血,病患血壓馬上回穩。隔日接受大腿骨手術,於一週後平安出院。
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廖健宏醫師表示,以往的AI演算法,大都是針對單一部位的單一病灶進行分析判讀,在臨床情境上使用,相對的有侷限性,當多任務同時進行時,準確度就會下降,這也是目前AI還無法於臨床普及的原因。他解釋,在臨床上發現,骨盆X光片還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結構,如:髖骨、股骨、脊椎骨、坐骨、骨盆和許多不同的病灶。如果人工智慧只能認出髖骨骨折,對於醫療上的幫助非常侷限。尤其骨盆骨折是外傷中最可能致命的傷害,在重大車禍或者嚴重外傷時會出現,所以如何利用一張骨盆X光片,就可以診斷出各種不同傷害,是臨床上最希望達到的理想。
鄭啟桐醫師醫師指出,過去需要兩到三個不同的程式才能完成這項工作,長庚外傷團隊利用醫院自身龐大的外傷資料庫,收集過去十年高達五千張骨盆X光片,訓練及新設計出AI演算法,能同時辨識各種不同位置及不同類別的外傷型態,還能利用熱點標示,精準指出病人受傷的位置,呈現給第一線醫師參考。經由這種人機合讀機制,輔助醫師快速精準診治病人,大幅提升外傷的醫療品質。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ai%E8%BC%94%E5%8A%A9%E5%A4%96%E5%82%B7%E5%BD%B1%E5%83%8F%E8%A8%BA%E6%96%B7-%E6%BA%96%E7%A2%BA%E5%BA%A695-142615158.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DovL20uZmFjZWJvb2suY29tLw&guce_referrer_sig=AQAAAIAJo6RyvAR-fbjyTvJiXDlKx1Y86j3IV8GomZbfHnPjfFfU3XKaZVCoJIVrXyzaZeTdmrHJbL14Kgej1_WzHugjoNsei24ErgEM2b9ri3nPuGjwlR3tL5ZkSBnNnshUIFKM7nE_UZEkLZu7_f4TikrHNrDUdT4RZc3m-tBK0J_q
髖骨骨折出院 在 骨科戴大為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到【成大老人醫院籌備團隊】分享照顧高齡骨科患者,尤其是骨質疏鬆髖部骨折會者的經驗。
是的,成大體系即將要有新的醫院,坐落在東豐路與林森路口。顧名思義,老人醫院人然是服務高齡患者為主。
骨科的高齡患者主要來自於關節退化(人工關節手術)、脊椎手術、骨質疏鬆所造成的髖部骨折三個大族群。其中又以髖部骨折這一群患者最難照顧。
手術其實不困難,但是後續復健、內科疾病照護、出院後照護資源銜接都是很重要的課題。例如: 手術開完後患者很快可以出院,但是回家後行動不便,沒人照顧,子女都要上班,怎麼辦?
感謝老人醫院籌備院長楊宜青院長以及醫務秘書劉介修醫師的邀請,讓我可以參與團隊討論。期望未來在新的醫院可以建立一個更好更棒的照護模式!
髖骨骨折出院 在 職能治療師王志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91歲骨折阿嬤的故事。
‼️台北忙碌的生活 vs ‼️宜蘭閒賦生活
對習慣台北生活的阿嬤來說,回台北才是健康的選擇
2018/08/11
退休後去鄉下住?
國外研究指出,生活環境的改變,是造成老人失能的危險因素之一!要確保
‼️搬家後的生活參與活動量要能維持身心機能
91歲原本家住台北阿嬤,子女孝順帶阿嬤搬到好山好水的宜蘭,住了半年卻因為跌倒骨折,做了髖關節置換手術。
一次服務過程中得知阿嬤之前住台北30坪家中、每個星期一次去象山爬山或是虎山健行,每天走路到附近500公尺的虎林街市場買菜,也會打掃家裡。
搬到宜蘭美輪美奐的百多坪新家後,不太需要打掃,四周都是田地,需要家人有空開車才能外出採買,更別談爬山或是健行了。
光是盤點因為搬家而造成的作息改變,造成身體活動量下降這麼多,不但造成肌力衰退、無事可做也引發鬱悶情緒。出院後除了早上中午晚上各起來坐在輪椅上兩小時,其他時間都躺在床上,三餐、盥洗、沐浴、如廁,全由本籍看護代勞。
第一次到家,評估阿嬤有能力使用助行器站起走個兩三步,於是定了目標:
每天的生活自理都要自己來,看護僅能在阿嬤行走時保護防止跌倒,
每天要按照住院前的作息:每天坐著、站著活動要超過17小時。
一週後第二次到家,看到阿嬤渴望回台北生活的期待,更進一步教導上下階梯的技巧,也指導家屬在戶外如何注意安全。並訂出「回台北生活」的下一階段目標。
但目前在家還是要避免蹺腳彎腰,好多事都不做,該怎麼樣透過在家簡單的訓練,快速恢復基本的肌力及耐力?根據研究「起立坐下」動作訓練到的肌群,多過於單純站立、行走、上下樓梯。但阿嬤因為髖關節置換沒超過三個月,許多動作要避免。教導阿嬤修正後的起立坐下方法後,一起訂了每日300下目標,希望阿嬤的力氣可以快速恢復。除此之外,進出轎車該注意的姿勢動作,也再三的練習,確保無虞之後才結束這次的訪視,同時還透過以建立的Line群組,隨時可以討論進展或是遇到的困難應該如何處理。
第三次到家,距離第一次到家才一個月,91歲阿嬤笑咪咪的走出房間,告訴我他剛從台北住一週回來,買菜逛街好開心,尤其跟老鄰居噓寒問暖好不親切!生活功能進步不在話下,重要的是阿嬤笑容滿面容光煥發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阿嬤很有毅力,起立坐下動作雖然有點無聊,阿嬤還是每天做到!原本24小時的本籍看護也辭退了,換成外籍看護,工作內容就是陪阿嬤做他想做的事,並且保護他的安全。
後記:
高齡化社會不是問題,老人失能才是問題!以阿嬤為例,搬家後作息改變造成的身體退化埋下了跌倒風險。出院後臥床、整日受照顧更升高了失能的危機。
復能除了透過復健運動訓練喪失的生理功能,或是在家做自我照顧訓練。更需要
🔅找出失能原因
🔅找出病患參與生活的動機
🔅了解共同生活家屬的期待與想法
🔅重新設計生活型態
🔅透過輔具與生活訓練
讓高失能風險老人,透過積極的參與生活,恢復應有的身體功能、認知及健康的心理狀態
要讓各種照護、醫療、復健在最短的時間退場,讓長輩可以
❗️找回主動參與生活的能力與信心❗️
#優效居家職能治療所
#復能 #復健 #輔具評估 #居家好鼓勵
#中風 #骨折 #失能 #長照
髖骨骨折出院 在 成大醫院- 【俠骨柔情專欄】 面對老人家髖部骨折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成大醫院骨科部創傷及手外科吳柏廷醫師與患者及家屬討論後,選擇使用新式髓內釘固定物完成微創手術,黃阿嬤順利在手術隔天就可下床活動。出院後轉至護理之家後續照顧。 ... <看更多>
髖骨骨折出院 在 老人家跌倒骨折手術完沒幾天就要出院!? 家裡沒辦法照顧怎麼辦 ... 的推薦與評價
這個計畫最適合手術後可以 出院 了,但是還是需要復健的病人。 ... 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是針對髖部 骨折 、脊椎 骨折 、骨盆 骨折 、膝關節 骨折 患者來辦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