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黃線2028年全線完工,對於區段房市發展勢必將有深遠影響( ͡° ͜ʖ ͡°)
👆新聞大爆炸 《蘋果》什麼都有
【捷運黃線拼明年動工 南高雄新屋3字頭成交有譜】
https://bit.ly/3hd8aUo
🔴《蘋果》YouTube頻道→
https://bit.ly/3oL5vTn
🍎蘋果播客 請你來作客
🎧SoundOn:https://bit.ly/3q6PCa0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nAIuBa
🎧Google Podcast:http://bit.ly/3spdRT9
🎧Spotify:https://spoti.fi/2LIBhlv
🎧KKBOX:https://bit.ly/3nAI8e2
📱0元下載《蘋果》App抽TOYOTA👉https://bit.ly/3wlpvzy
#蘋果地產 #地產 #高捷 #捷運 #高雄 #房價
高捷黃線動工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林園線延伸線地下化:效益須審慎思考!】
林園延伸線今晚召開說明會,市府提出「#全線地下化方案」,希望在2022年9月動工,工期7年。好過日過去就有論述,林園延伸線絕非捷運二期路網的「優先路線」,甚至在自償率上排不上路網前10,會被拉到優先計畫,原因在於:1. #補償小港林園居民長期受工業污染之害 2. #作為延伸屏東的優先路廊。
然而,捷運林園線規劃近十年,財報一直慘不忍睹,也因此計畫根本無法通過,上一版2018年的評估中有兩種計畫:
#高架輕軌捷運案
經費198.33億元,預估2041年運量11,360人次。經濟效益(綜合效益/興建+營運重置成本)1.09倍,營運收支(營運收入/營運成本)0.47。
#紅線捷運地下轉高架延伸案
經費454.99億元,預估2041年運量13,500人次。也就是增加250億元成本只換來2000人次運量,因次益本比掉到0.47倍,營運收支比掉到0.33。
也就是說,林園延伸線「20年後」的輸送密度,大約是紅線「目前」的1/4,比「目前」輕軌一階還低,相當於BRT的運送量改以捷運系統興建,完全不符合邏輯。不要說收回建造成本,光是開門營業,林園延伸線每年就會淨損3~4億元以上(營運成本以紅橘線1/4估計),這會立刻吃掉目前紅橘線營運的盈餘,讓高捷從每年賺錢變成負債。
但有趣的是,本次經過修改過後:
#紅線捷運地下化延伸案
經費537.11億元,預估2041年日運量40,000人次,經濟效益1.24倍,營運收支比1.01,自償率25.1%。
效益大幅改善,甚至營運收支也打平,然而卻是建立在日運量「大增為3倍」,且自償性經費達135.27億元的前提上。
試問,一條站點、速度、車廂幾乎都不變的捷運系統,預估日運量為何會大幅上升? 原因可能在於捷運局「樂觀估計」沿線聯開效益,並估計新建園區利用捷運比例高,但以林園人口不過7萬多人,且開發密度低的狀況,此處土地聯開的吸引力,遠遠不及黃線等市區路線。同樣是捷運站聯開,廠商當然寧願去投標市區站點,林園線周邊聯開恐不斷流標。再者,若市府將招商精力都放在林園,相對稀釋市區軌道TOD發展的力道,反而對於軌道路網的建設是負面影響。
林園線未來延伸東港與大鵬灣,雖採高架興建,然而沿線居住人口不到紅線市區段1/10,仍是屏東縣財政巨大負擔,恐排擠高屏未來十年投資於其他重大建設之經費,影響城市命運甚巨!
這已經不是「中央支持建造經費」可以解決的了,捷運路網往郊區一再延伸而不增加市區路網覆蓋率,將拖垮捷運公司財政,最糟狀況下,高雄捷運將必須挹注大量公務預算營運。
我們當然認為林園應有良好的大眾運輸系統,但以林園東港延伸線的定位來說,較接近「#郊區通勤鐵路」,如法國RER(Réseau Express Régional)、德國S-bahn,或日本常見傳統鐵路與地鐵系統直通運轉模式。在市區固然為地下化,但郊區則以平面或高架為主,並簡化車站、拉大站距、加快車速,以達郊區居民快速抵達市區的需求,而非在郊區也如市區地下化密集設站。
而若市府要增加市政投資,改善長期被忽視的林園生活環境,以當地人口與生活圈特性而言,與其大量投資於地鐵,不如改為通勤鐵路興建,減少站點,省下成本配合主要車站站場共構,提供更多社宅、運動中心、公托公幼、長照、圖書館等更多元服務。
市府在地下化必要性中,以沿海路有高壓電塔、未來國七路廊、地下有管線等理由,因而必須地下化,此理由也難稱充分。例如總電塔遷移費用為2.8億,遠比高架改地下每公里增加的20億元來得少,而且以有國七路廊為理由,未來興建國七高架橋時,還不是要遷移電塔? 再者,因為地下有管線所以潛盾隧道要埋更深,那就直接保持高架,和國七部分墩柱共構就好。工程上均有解決方式,但捷運局選擇價昂者,考量難稱完整。
我們擔心的是,最新報告中,存在為了迎合計畫而調整數字之痕跡(營運收支比從0.33變成剛好1.01),更令人擔憂落入紅橘線興建初始運量預估過於樂觀之陷阱中。
懇請市府回歸專業,以務實態度,尋找以合理經費興建林園延伸線之最佳方案!
高捷黃線動工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過日評論:陳其邁就職百日!十件事看高雄市政重點】
昨天(12/1)是陳其邁市長就職百日,去年3月韓國瑜前市長就職百日時,好過日也曾評論其施政作風與政見執行狀況(見連結),因此同樣的我們也要來檢視當前陳其邁市長在上任後的表現,以及高雄市政發生的變化。
一、韓國瑜百廢待舉爛攤如何收拾?
根據中國國民黨自行指出,高雄市上半年青年高達失業率13.9%,六都第一;中國黨議員也主動提及《遠見雜誌》調查,去年數據顯示高雄在六都競爭力最低。在經濟不振民生凋敝的狀況下,中國黨以「百廢待舉」形容韓國瑜執政一年半後的高雄市,強調新市長將接受莫大考驗。由於韓國瑜實在太廢,陳其邁上台後,就職典禮低調不鋪張,市長佔用的辦公室回歸公務員使用,市長每天準時上班、假日沒有休假跑市政行程、恢復早上八點晨會、議會質詢準時參加不看稿......等等作為,看起來都是一種進步,但其實只是達到「#基本要求」而已,如何復原韓國瑜破壞的市政建設延續性,並重塑社會對「鋪馬路通水溝修電燈」以外議題的關心,是高雄政治界的重要課題。
二、新市府回歸常態、小內閣接軌中央與地方
陳其邁本屆任期僅有2年4個月,因此快速讓市政上軌道極為重要。在上任前三天,陳其邁已確定三位副市長和大部分局處首長,特點是大量「事務官拔擢」維持體系穩定;由「中央借將」來導入一致性的經濟產業政策,另外也將前市府破壞官箴,安插在高捷公司的「招待所」老闆、安插在輪船公司的記者好朋友等缺乏能力的酬庸官員,一一拔除。然而,值得觀察的是,至今農業局與海洋局長仍由事務官代理,近期才會確定人選;另外陳其邁在缺乏黨內派系基礎下,仍有部分首長具派系平衡意味,表現如何,或是否磨合良好,還需後續觀察。
三、加速招商拼產業轉型
高雄的產業問題涉及到國家區域發展的資源分配議題,一直是歷任市長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也是陳其邁首要政見。陳其邁挑選副市長羅達生主掌招商相關業務,並成立專責團隊推動橋頭科學園區,成立高雄招商事務所進行專案服務,並加速讓74公頃的仁武產業園區動工,提出亞洲新灣區5G+AIOT計畫,爭取中央同意設立高軟二期園區與前鎮創新園區,啟動前鎮漁港改建。另外,陳其邁上任後,亦有台郡、台灣默克、穎崴、穩懋、長華、緯創以及華新科等新宣布較大投資案,總投資超過千億,以百日可見的成果而言可說豐碩。另外,和石化業未來轉型相關的大林蒲遷村案終於出現較明確方案,能否充分與居民溝通找出最佳方案,則需要更多努力。
四、大眾運輸發展加速但仍不夠周全
高雄輕軌二階本來就獲得大部分市民支持,在韓國瑜任內開過5場公聽會、20場專家會議,繞了一大圈後,韓市府終於維持承認原路線最佳,但在韓國瑜擺爛下遲遲無進度,陳其邁上任兩個月後,經過一再溝通調整,終於宣布輕軌復工。另外,岡山站土建持續進行,黃線也進入環評階段。但在後續路網方面,目前府會重點均放在效益較低的林園線,但對於市區路網的強化卻未見後續考量。我們仍期待遠期路網滾動修正能秉持最大效益,不受政治力影響來進行。而公車路網配合輕軌通車調整,以及幹線與接駁公車路網的持續強化亦尚未見規劃,較為可惜。
五、城市形象開始找回活力與設計感
對比前兩年城市形象之崩壞與政策錯亂,陳其邁上任後找戴資穎為秋冬觀光大使,全力支持大港開唱復辦,文化局推出高雄百年意象與相關活動等多項措施,設計感明顯復活。和前市府打壓非主流文化相比,亦讓民間創意得以發揮。然而,各局處施政作為未必都能跟上,未來在更多市政層面能否引進設計元素,融入市民生活,市府宜有更進一步的規劃。
六、陳菊市長規劃場館進入營運期
陳其邁上任後,包含高齡整合長照中心完工、逍遙園、見城計畫舊城護城河修復陸續完成;海洋流行音樂中心西區、總圖二期近期將啟用,某種層面上,或許有許多政績都是「收割」,然而為何「別人」割不到其邁就割得到? 另一個問題則是,完成的建設妥善營運才是問題,例如社區長照的覆蓋率、流行音樂中心複雜的場館應用及和在地音樂產業鍊的合作關係、總圖二期轉型為創新基地後的未來計畫、甚至之後的港埠旅運中心等,都是陳其邁的挑戰,也是表現的機會。百日或許只看得到剪綵,但下次就得以績效來評斷。
七、環境治理緩慢向前
陳其邁將空汙改善列為最重要政見之一,上任百日期間,空氣品質(AQI)良率(<100 比率)為63.4%,較去年同期54.5%略微改善,PM2.5下降9.5%。然而,近年興達電廠持續減載、加速改善鍋爐達燃氣標準、汰換高污染運具,均是陳菊市長任內就開始推動的政策。其邁上任後加速要求國營企業設備與製程更新,擴大劃設空品區等,則可能要明年才能見成效。但在空汙智慧偵測普及化,綠能運具與大眾運輸使用率的推升上,市府應能有更積極作為。而新市長上任百日內,高雄亦有旗山爐渣清運處理過慢之開罰,前鎮地下水污染造成乙烯滲漏事件引起關注,雖市府均快速應對,但在眾多工業污染源的稽查與裁罰上,未來仍將受嚴格檢視。
八、青年政策有藍圖但待實現
前市府期間,青年失業率攀升,青年就業或返鄉計畫成效不彰,青創基金跳票等問題,都是青年選票崩盤的推力,前市長找來連勝文特助(同樣是富豪二代)擔任青年局長亦無法挽救。針對這些狀況,陳其邁上任後加速科技業招商,推出 #8800戶社會住宅計畫,初步規劃數字令人期待,就看兩年內是否會有初步成果。
九、跨域治理未見實質動作
陳其邁競選時提出恢復「#南部區域治理平台」,作為南台灣縣市首長溝通之用,但上任後並未有實質運作成效。包含區域交通規劃的地方方案,南台灣產業走廊之規劃,聯合觀光行銷之計畫,以及中央「大南方計畫」之執行,都應有更近一步合作的可能。唯在陳其邁剛上任,黃偉哲自顧不暇下,似乎並無進一步密切交流。
十、高雄政治關注度下降、在野黨缺乏監督能力
罷韓過後,不少韓天台突然對高雄失去興趣,若有報導也僅止於負面新聞,和過去某市長新聞可佔有50%甚至80%時段的狀況相差甚遠,另外市長也沒有一天到晚跑去敵國朝貢,或宣布參選新職位,也讓高雄政治熱度明顯下降。在議會開議後,民進黨議員或許有所顧忌,但在野黨議員因質詢品質太差,對於陳其邁施政眾多可加強之處並未著墨,雖佔據議會絕對優勢,卻缺乏監督能力,對鞭策市政進步相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