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素食部:
阿嬤味 少見的菜大腸/
遠離了鹽埕的觀光熱區,往愛河方向走,有個「邊陲地帶」至今仍少有遊客拜訪,老社區裡依舊保有恬靜的生活感,許多美味的古老小吃隱身其中或附近,台式熱湯、鱉店、素菜、油飯、辦桌羹、金桔豆花、排骨飯、杏仁茶,甚至是已不見蹤跡的台南米糕,都讓街區四溢著家常飯菜香。
.
會以家常來形容,除了是因為各色吃食口味都貼近市井外,打開google map地圖,鳥瞰這個區域,形狀也真的就像一棟房子:用富野路和瀨南街架出屋頂、府北路是支撐的橫樑、河西路是地基,「我家門前有小河」,大門一開,愛河眼前穿行而過。
.
大約位在「二樓右側」,大有街60號的「#大眾素食部」,門口的三輪推車訴說著過往故事,爐火燒著,老闆娘熟稔地操控全場菜料烹煮的速度,店內以各色充滿媽媽味的簡單素食為主,有麵、米粉、冬粉、壽司和一些滷素菜,麵和米粉拌進自家炒製菜料,澆淋不是素肉臊而是燉菜留存的滷汁後,滋味樸實耐吃。
.
而「菜大腸」和「餛飩羹」絕對是這間店的隱藏版擔當,幾乎是只有熟門熟路者才懂得點,但還是常常火速賣光。特別是那條菜大腸,外形與葷食的糯米腸極為相似,用豆皮取代了豬腸衣來包裹糯米,豆皮薄弱,若非擁有靈巧手技與專注心靈,大概成品一切也容易因為包不緊而歪七扭八,米粒裡同樣散落著花生,上桌後蘸著芥末和醬油膏同食,新奇,美味,再搭配一碗什錦素羹或餛飩羹,填飽肚子,愉快輕鬆……
(圖為兩年前舊照)
_____
☆ 「躲避觀光客的眼睛,高雄老城區的私隱小食三選」,八月,#島嶼晃遊者 專欄,即將上線。
_____
☆ 延伸閱讀:台灣高鐵TLife雜誌,八月號 #美食地圖 專欄,「祖孫的小食追憶 / 愛河流域特色美食精選」,線上連結 📰 http://foritech-tlife.cloudapp.net/archives/7948
_____
#雄好呷475
鱉 爐 高雄 在 日常食札 Diary of Foodi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次看完都想分享,市場的風景用文字刻畫得很生動,實在太喜歡了❤️
#台東食育提案所 x 蘇菜日記 —— 逛的時候會唱歌:馬蘭市場
人家說馬蘭市場得早點去,聽說會有一群阿美族長輩,清晨五六點就出動,扛著剛摘的菜和醃漬物來市場外邊擺賣,每種東西都可能只限量一份,六點就搶才會贏。沒錯,依台灣阿嬤每天三點起床五點出門買菜的通則來看,要跟阿嬤競爭,前一晚就不要睡。
結果我們七點才到,一秒輸在起跑點,遂將輸就輸,先吃早餐。市場口的鐵皮屋早餐店只賣蛋餅、肉羹和紅茶,大姐清晨四點十五就抵達市場調製粉漿煎蛋餅,前置工作剁肉、拌魚漿、煮紅茶,都得在四點前完成,所以大姐到底幾點起床?「一點半。」好熟悉的數字,不就是我昨天的睡覺時間嗎。
隔壁菜攤阿姨正清點一箱一箱的蔬菜,在表格填上蔬菜名稱和今日價格,那是附近居民請阿姨選菜裝填、準備寄給高雄親友的東部蔬菜箱。叔叔也坐在後頭小板凳上,為那些喜歡口感「幼」一點的客人挑地瓜葉。與其說是個菜攤,這裡還比較像個兼賣少量蔬菜的物流中心,為大家給親友的一箱心意出貨。
一輛轎車開來,保全小哥下車,買了袋蒜頭,阿姨找錢的同時也塞了兩粒檳榔到小哥手心。至於我們,阿姨一人給了一顆炸好的手工獅子頭,想起以前家後面的雜貨店,常晃了晃也沒買什麼,老闆依然送大家一塊綠豆糕。接著有個阿伯經過,大概是好久不見,菜攤阿姨招呼的方式竟然是「喂,失業了喔?」阿伯配合演出:「對啊沒工作了。」
「那來我這裡工作啊!負責喝酒就好了。」
馬蘭市場外邊小路,由一凳一桌即成的小攤夾道而成,過去的上班族都會早起來買菜,方便晚上回家煮,但自從附近的大超市開了之後,攤位大幅縮減,賣芭樂的阿姨忍不住慶幸孩子已經長大,否則現在賺的錢早供不了孩子讀書了。這個芭樂阿姨的個性和她的笑聲一樣不顧一切,講的是心酸,卻老是笑得露出二十四顆牙齒,人生簡直被她說成一場脫口秀。阿姨二十一歲結婚後,在東河包芭樂、種芭樂、賣芭樂,說著又笑得露齒:「再來一次不結婚了!」
對面整排阿美族菜攤,清早就被台啤逗得很嗨,和隔壁扯淡之餘還積極推銷產品,指著一根綠色的東西說是「易頭的消海」......呃,我猜她們說的是「芋頭的小孩」,也就是連著葉梗的未成熟小芋頭「芋槐」,和薑一起煮再淋點醬油,「保證吃完浮起來」。隔壁阿伯跨攤來逗陣、遞來薑黃一塊,說腳扭到的話,敷點薑黃片在患部,「第二天就可以跑步」。
豬肉、魚卵、豬油等醃漬物幾乎是各攤必備,山苦瓜、木鱉果、麵包果、粗肥肥的野莧菜莖等野菜,因攤而異,不過問了一輪,幾乎所有菜的煮法,都是「用水煮,加鹽巴」。不需醬油,鹽巴帶路,帶你深入野味。
外頭的菜攤熱熱鬧鬧一團和氣,挑高的市場建築裡頭也有小小的騷動,賣雞肉的阿姨善用斜對角的閒置攤台,兼賣自栽水果蔬菜,常雞腿剁到一半又跑到對面去秤茄子;賣海鮮阿姨老早就安頓好蛤仔吐沙,忙著教我們如何分辨「正土魠」和「假土魠(石橋仔)」。開業攤位不多,倒沒一樣東西少,把居民的日常需求打理得妥貼,鹹食早餐攤爐上的小餛飩照舊滾著,角落的土地公神像,還是日日奉上鮮果,偌大的市場依然每日由人們撐起。
離開市場前,回到路邊的阿美族菜攤,卻不見剛才預定的一包辣椒葉……阿姨用力打了一下額頭:「啊,我忘記嘞!」便推薦我改買一罐酸筍、綠辣椒、紅辣椒浸泡的「阿美族酸辣湯」,理由是「吃的時候會唱歌」。
究竟什麼叫做吃了會「唱歌」?似乎不是一個需要究底的問題,大概就和吃到芋槐會「浮起來」一樣,是身體能給予最美好的反應。
好,買了!
——
執筆者蘇凌 -
劇場演員,並於「蘇菜日記」龜速書寫著菜市場踏查文。
#台東Taitung
#馬蘭市場
鱉 爐 高雄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辦桌採訪側記
「辦桌迷人之處,就是在哪都能辦,
辦的不只菜,而是巧妙把各種情誼聚攏起來。」
.
高雄內門,曾是台灣總舖師養成的重鎮,全盛時期,此區域同時以辦桌為業的總舖師高達200多位,團隊裡的「水腳」和師傅們,更是難以計數,還記得兒時至今,聽南部長一輩者談辦桌菜色時,泰半會把總舖師用台灣話喚作「刀煮師」。想必多數人都曾經吃過辦桌,但如何辦,始終感覺是件神神秘秘的事情。上個月,在南部自由工作者聯合尾牙宴第一次吃到高雄內門辦桌-翔龍筵席,今天花了整天時間前往採訪,想透過故事,推開那神秘大門。
.
從第一代人稱「正嫂」的阿嬤開始辦,在第二代人稱棧哥(阿棧師)的父親手中,菜系臻至輝煌,第三代回來接棒,在祖厝前架起爐具和裝飾圓桌,別具意義的是那眼神裡專注的熱情,和一雙氤氳在白煙裡承接的手……
.
幾道經典菜餚陸續上桌,現炸八寶丸(銷魂)、赤肉香菇油飯、清蒸鱸魚、大封、雞仔豬肚鱉,有些是尾牙上沒吃到的,充滿驚喜,受訪的阿輝夫妻加上我們,雖然桌邊只有四人,但辦桌就是有種好似喜運相逢的魔力,快速瓦解隔閡,在吃喝之間熱絡地談天話地。
.
除了辦桌可找翔龍,#這幾年他們也把經典的手路菜做成年菜推出,今年訂單已八成滿,想在家圍爐享受,動作要加快了!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long1953/
#完整文章會另寫一篇
#雄好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