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星期四 絕對音樂】
「做人,要努力得到的不是呼風喚雨的能力,而是淡看風雲的胸懷。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淡才能放得下。
背負太多,就會活得很累,放下即是解脫。
淡看人生榮辱得失,一切均如過眼煙雲,去留無痕,這才是淡定人生的最高境界!」
SO~~能笑是因為有胸襟,能傲是因為有實力,所以才能笑傲江湖…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就在南投廣播 FM99.7
把耳朵借給我,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請點這裡-- http:// fm997.cityfm.tw
*************************
《《富哥哥窮弟弟》,貧富命運的分水嶺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有一個哥哥,你和他從同一個老媽肚子裡出來,從小一起長大,是這世上血濃於水的親兄弟,可是成年後你們卻過起了「天上地下」的不同生活,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這是部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中兩兄弟的真實故事。
一個典型的窮人——沒有房子,沒有家庭,孤身漂泊。經濟的窘迫讓他時常陷入饑一頓飽一頓的境地,節衣縮食是常態。
不過他本人倒挺想得開,認為在底層待著沒啥不好,無拘無束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主角大衛眼中的「上層」,大概就是他那身家千萬的哥哥伊凡。「金融界精英」、「保守黨政要」是外界給他貼的標籤,而在記者詢問資產數量時,只會微微一笑:「無可奉告。」
一個是富豪,一個是窮人,很難想像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竟然是親兄弟。
但事實的確如此,只是在過去25年來,個人財富與社會地位的巨大差異讓他們越走越遠。
他們誰都無法理解對方,隔閡漸深。要不是連著一層血緣關係,可能早已成陌生人。
有好事的英國媒體,專門給這兩兄弟拍了個紀錄片,還別出心裁地搞了個「變形計」,提出讓他們住進對方家裡8天,看看是否能緩解兄弟倆緊張的關係,或是帶來什麼改變。這就是《富哥哥窮弟弟》要講述的故事。
命運的分水嶺——
無法磨滅的偏見
兄弟倆不同的命運,可以追溯到童年。
哥哥伊凡比弟弟大衛年長一歲,兩人都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員警,媽媽是銀行小職員,家裡沒啥存款,但尚能養活孩子。
兄弟倆小時候都吃著差不多的食物,穿著差不多的衣服,上著差不多的學校,唯一不同的是,由於大衛是弟弟,所以被格外寵愛。
伊凡猶記得當自己大一些,需要早起送報紙修草坪賺些小錢補貼家用時,大衛卻依然可以睡大覺,然後享用母親準備的餐點。
「我起早貪黑打零工,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時,經常會發現大衛整天沒做任何事。」
如果要說大衛實在做了啥,無非就是些破壞公物、賣小黃書來賺香煙錢的「蠢事」。
但因為大衛是弟弟,所以總能得到父母特別的優容與寬待。想起小時候父母總是護著弟弟的場面,伊凡心裡很不是滋味。
但正如那句俗語「慣子如殺子」,過分的縱容無疑給大衛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小時候的調皮搗蛋變成了成年後的遊手好閒,很早就承擔養家糊口責任的哥哥伊凡,反而被錘煉得獨立能幹,極富商業頭腦。
伊凡21歲離家創業,通過做小生意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隨後他將那個生意轉手他人,賣得了100萬英鎊,他再拿這筆錢作為啟動資金進行創業,成功後再轉賣,如此周而復始,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千萬富翁。
就當伊凡的創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大衛卻沒考上大學,他跑到修理廠做了一段時間學徒,但沒能堅持下來。為了到哥哥所在的城市「見世面」,他還放棄了工廠的轉正考核,和本可擁有的穩定生活徹底告別。
他們的人生分水嶺,可能就是從那時開始。
哥哥的事業愈做愈紅火,弟弟則眼紅於哥哥迅速積累的財富,不甘心只做個打工者。為了能像哥哥那樣「一夜暴富」,大衛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職業,但總是三分鐘熱度。
久而久之,大衛開始自暴自棄,他變得憤世嫉俗「富人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靠著吸窮人的血嗎?」 在鏡頭前,他不止一次地表達了對哥哥和他的巨額財富的反感。
好像躋身富豪階層的哥哥,令他噁心想吐。
對於弟弟的現狀以及對自己的偏見,哥哥心知肚明。他覺得,如果當初弟弟能夠腳踏實地地幹好一份工作,比如在工廠當修理工,而非好高騖遠,境況會比現在好很多。
可惜歷史從來都不存在假設。
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弟弟,就這樣日復一日地沉淪了下去。他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唯一的謀生手段是到建築工地幹苦力,唯一的棲身之所是一輛破破舊舊的房車。
而哥哥則努力地開拓著更大的商業版圖,並試著在政壇發出自己的聲音。他購置了若干座豪宅,僅出現在紀錄片中的,就有倫敦的四層聯排別墅、東薩塞克斯的13世紀古宅以及巴賽隆納上流社區的假日公寓這三所。
兩人的處境,早已是天壤之別。
哥哥想不通弟弟為何不能找一份穩定工作,告別漂泊的生活;正如弟弟對哥哥的致富之道深惡痛絕,諷刺哥哥是「虛偽的資本家」。
整整25年,兩人獨處的時間不超過兩天。
在重重誤會與偏見中,改變似乎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直到持續8天的「變形計」完成,兩人多年以來的心結才稍稍有了鬆動。
體驗8天對方的人生——
親兄弟版「變形計」
當哥哥不得不在弟弟的房車待上8天時,他的內心是崩潰的。房車的空間狹窄,而且沒有洗澡如廁的設施。推門進去還亂糟糟的。
「這個真的太恐怖了,我有點想哭。」
當伊凡硬著頭皮在房車裡吃完弟弟所做的半生不熟的羊排之後,弟弟主動提出要帶哥哥感受一下自己的日常活動,哥哥欣然應允。其實他也是十分好奇,弟弟怎麼就不能好好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他每天到底在幹嘛。
「他應該有個房子,有個正常的家,真的。」
很快他就發現了弟弟存在的最大問題。
首先是自由散漫。弟弟告訴哥哥,次日上午10點,他在某個市民廣場有個新書發布會,說是發布會,其實就是擺個街邊小攤賣賣書。那麼弟弟賣的書是什麼呢?是一本自費出版的根據吸毒嗑藥經歷寫成的小說。
當哥哥看到穿著黃色西裝的弟弟晚了1小時才出現,他覺得有種一言難盡的荒唐。
現代文明社會對一個公民提出的正常要求,比如在公開場合露面著裝的得體、守時等等,弟弟心裡似乎沒有這樣的概念。
這也是哥哥認為弟弟所缺乏的高度自律。
其次,他的精神世界是荒蕪的。在政治方面,弟弟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他嘲弄英國奉行的現有社會體系,認定其終將瓦解。
弟弟定期會參加一些政治聚會,在會上與各種擁有極端思想的人們討論。隨行的哥哥一臉迷惘地看著這些人誇誇其談,卻發現他們的觀點論據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比如有些人謊稱自己的政治見解在大憲章裡有條款明列,但當哥哥一提出質疑,那人連最基本的事實都搞不清楚,開始支支吾吾。
「我想不出這種脫離現實的古怪言論有何意義。」 哥哥苦笑著,他也終於瞭解到其實在底層,擁有類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不滿於現狀,便強烈地抨擊現實,否定一切。
弟弟也處於這樣一個圈子裡,耳濡目染。
兄弟倆的僵持在一次精英派對中有所好轉。
就像弟弟帶著哥哥參與到自己的日常中來一樣,哥哥也帶弟弟做了自己平常會做的事,比如出席上流社會晚宴、會見各個圈子的佼佼者、參加慈善藝術展、進行馬術訓練等。
讓他意外的是,弟弟比想像中做得好太多。
在精英派對中,弟弟與各路有頭有臉的人物侃侃而談,他收起了自己一貫奉行的激進思想,開始認真聆聽一些主流的價值觀。
在慈善藝術展中,對藝術極其感興趣的弟弟終於找到了向人求教的機會,他甚至親自動手做了一些可愛的小玩意兒,出色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獲得了在場許多人的好評。
大衛很聰明,學習馬術也是一點就通,反應能力超快的他很快就策馬奔騰了起來。
在哥哥日常所處的環境下,弟弟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他一改過往頹廢萎靡的風氣,兄弟倆之間的感情也親厚了許多。
哥哥發現弟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身上有眾多隱藏極深的閃光點,只是缺少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充分發揮人性中向上的一面。
弟弟也看到了哥哥同時要安排好工作、社交、慈善、愛好等各方面的事務,所謂「虛偽的資本家」也並非不勞而獲地吸血,財富與成就背後,多的是辛苦的耕耘與付出。
最讓哥哥感動的,大概就是弟弟看到自己參加比賽不慎從馬上摔下時顯得憂心忡忡,要知道在以前,弟弟只會幸災樂禍,可如今卻開始關心哥哥,還在賽後跑來寬慰。
作者觀點:環境影響及造就了一個人的思惟方式,而思惟又決定了一個人的行事態度和成就高度,在透過不同階級間的學習,窮人有機會逐漸的脫貧,而富人也會更樂於協助窮人逐漸的改變思惟和生活態度。
作者:胡偉良
(文章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68211?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GV_banner&utm_campaign=daily)
***************************
黃禍小說線上 在 康妮可電影影評 connicol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八月有好多電影要上映呀!這次的片單真的是選了很久才選出想推薦的十部!快來看看下個月可以進戲院觀賞哪些電影吧!
🕐以下電影依照上映日期排序
🎞《媽媽咪呀!回來了》Mamma Mia! Here We Go Again
環球影片粉絲專頁
🕐2018-08-01
十年的等待是否值得,就看《媽媽咪呀!回來了》怎麼出招了!續集的故事發生在第一集事件後的五年,Sophie準備重啟母親Donna的旅館。續集的重點將會聚焦在Donna年輕的時候的故事。故事線將會是過去與現在交錯,並且充滿著瑞典天團ABBA的經典歌曲。
-
🎞《怒火邊界2:毒刑者》Sicario: Day of the Soldado
CATCHPLAY
🕐2018-08-03
2015年上映的《怒火邊界》是由🦄編很喜歡的導演之一Denis Villeneuve所導的。雖然續集導演換人,不過故事主軸仍舊設定在美墨邊界猖獗的毒品交易,FBI探員Matt與特工Alejandro聯手直搗毒窟,打擊販毒集團。
-
🎞《與神同行:最終審判》Along with the Gods: The Last 49 Days
采昌亞洲電影世界 CAI CHANG Asia
🕐2018-08-08
還記得去年底在台灣掀起轟動的《與神同行》嗎?它的續集以及完結篇《與神同行:最終審判》即將在這個月上映了!回想第一集的轟動程度,究竟第二集要排幾個月才能進電影院看到呢?如果你不想錯過這部奇幻鉅片,趕快手刀去訂票吧!
-
🎞《永遠愛妳,惠妮!》Whitney
威視電影
🕐2018-08-10
2012年2月11日,樂壇天后惠妮休斯頓逝世的消息震驚了全球。她的音樂作品直到現在都為人所傳唱,舉凡I Will Always Love You、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歌曲。《永遠愛妳,惠妮!》將揭開這位天后的成長過程以及其演藝之路上所遇見的風風雨雨,讓觀眾看見螢光幕背後,最真實的惠妮休斯頓。
-
🎞《范保德》Father to Son
鏡象電影 Mirror Stage Films
🕐2018-08-17
《范保德》為2018台北電影節開幕片,故事敘述范保德(黃仲崑 飾)年幼時,父親為求發展前往日本,卻再也沒有回來過。在父親缺席下成長,范保德也曾想過要和父親走一樣的路,最後卻選擇留在小鎮上。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范保德發現自己病了,卻突然發起帶著兒子到日本尋找父親的念頭。希望能知道父親的消息,卻又怕傷害了和兒子間的感情,究竟這個父子間的故事會如何展開?
-
🎞《闇黑之心》The Darkest Minds
福斯影片 20th Century Fox
🕐2018-08-24
《闇黑之心》背景設在未來的美國,一種流行病殺死了98%的孩子。倖存的孩子們發展出各種神秘的超能力,他們被政府視為危險份子,並且被集中囚禁。女主角Ruby擁有前所未有的強大力量,在反政府份子的幫助下,Ruby逃出了營區,並找到了與自己相同的一群年輕人。他們必須想盡辦法逃離政府的捉捕,活出自己的人生。
-
🎞《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
Warner Bros Pictures TW
🕐2018-08-24
《舞力全開》系列電影導演朱浩威的最新作品,卡司完全由亞裔演員演員組成的一部電影。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敘述亞裔美籍的Rachel在陪同男友回新加坡參加婚禮時,意外發現男友家世顯赫,並且是每個女生心中的夢中情人。而在美國長大的Rachel,又該怎麼融入亞洲的生活以及應對男友的婆婆?
-
🎞《我願意》Adrift
CATCHPLAY
🕐2018-08-24
《我願意》改編自真實故事。熱愛冒險的女孩Tami與享受航行的男孩Richard在大溪地相遇,兩人很快地愛上了彼此。在一次出航時,兩人的船遇上了颶風;風雨過後,Tami發現Richard身受重傷。然而船上的通訊設施受損,在汪洋大海中求助無援的兩人,究竟該怎麼挺過這個困境?相愛的兩人是否能長相廝守?
-
🎞《私刑教育2》The Equalizer 2
Sony Pictures 索尼影業
🕐2018-08-30
丹佐華盛頓的首部續集電影!經過第一集的事件後,Robert搬到麻塞諸塞周的某棟社區大樓,轉任Lyft司機,持續為乘客討公道。然而在朋友Susan辦案時慘遭殺害後,Robert持續的調查這起謀殺案,卻發現整起事件和Susan的夥伴有極大的關聯。為了幫朋友討回公道,自己也不得不與國際犯罪集團交手。
-
🎞《捍衛生死線》Replicas
海樂大電影
🕐2018-08-31
基努李維飾演致力於研究人類意識移植的科學家William,他在一場死亡車禍倖存,但他的妻小卻難逃死劫。為了親愛的家人,威廉不計代價地試圖讓老婆和孩子起死回生,除了將自己所研究的意識移植派上用場外,還請了另一位科學家協助培育複製人體。然而這樣鋌而走險的大膽行徑,卻為威廉招致難以想像的後果⋯⋯
-
Photo Credit: IMDB
#康妮可影視 #connicole #院線上映預告 #whatsintheaters #august #看電影 #看什麼
黃禍小說線上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談到「城市人」,香港人只能算半桶水(而我大概是八分一桶吧)。對一個完全的城市人來說,在辦公室勞碌了八小時之後,生活才算真正開始,像農夫收成後的一場慶典。可是香港人命苦,低薪加班透支身心,大部分人一放工就只想遁入家中,根本沒有餘閑漫遊城際。人們迷戀「The city is dying」這句話,歸咎政治是謀殺香港的禍首,卻遺忘了夜生活之死才是城市之死的真兇。
資本主義誘人的是多勞多得的幸福,共產主義則宣導在生產線上勞動便是幸福,舊紐約的平面廣告往往描繪兩個笑得很滿的男女在盛宴中碰杯,而蘇俄的文宣照則會強調麥田或工廠裡農工們積極奮鬥的面容,歷史證明前者較能俘虜人心,人們亦判定了馬克思共產主義是一場失敗的社會實驗。可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馬克思的共產理想畫面是從城市的資本腐敗演替過來,但實存的共產意識形態卻是從中俄的鄉土上發育而生,沒有經歷城市化的洗禮。因此,共產主義的失敗不完全是共產本身的失敗,而是錯在那些領導選擇了鄉土,摒棄了城市。
意識到這個背景,環顧一下香港,它有甚麼值得城市人寄寓呢?廣告是一支良好的探針,你會發現時下的廣告很強調香港人有愛拚搏精神,喜歡找曹星如爬起身再打過,賣個傷風藥亦提醒你病好後要精神飽滿投入工作,類似的例子可以枚舉更多,但終歸證明現實之悲涼——現今資本主義已無法提供一個幸福畫面供人們信奉,唯在挪用共產那種生產線上的幸福姑且充當。「勞動就是幸福」,這句謊言掩飾了人民的徒勞。
如今會供應資本社會幸福畫面的恐怕只剩樓盤廣告,洋美女換上晚裝,在金黃的大廳上啜飲香檳,看起來不設實際,遙不可及,卻不失為一種象徵,象徵你累積了足夠資本買下這個單位,你就會得到類近的幸福。此外,它也強調摩廈傲視群樓,愈高意味愈成功,城市淪為腳下的凡間,廣告還是迴避了城市生活的內涵。那當然,擁有了這般豪宅,誰還蠢得流連城中?
我們活在這個城市,高樓商場環繞,形上的城市卻沒有活過。當城市不再誘惑人,人們便開始嚮往田園了,週末郊遊塞滿了避難的人,國外旅遊變成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這要怪誰呢?沒有民主?資本家剝削?民智?文化?
沒有誰要怪,人未經選擇就被迫存在了。活在香港的被迫愛香港,活在城市的被迫愛城市,活在共產的被迫愛共產,不自主便是人的普遍處境。香港人有不做城市人的自由,也許亦算一種幸福。
作者
=========
作者首本小說《地球另一端》序言書室有售,亦已接受網購,每本連郵費港幣$75,歡迎inbox洽訂。下一本小說《捉姦》亦即將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