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馬影展短評系列二
第5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即將於今晚舉行,轉眼間影展也到了尾聲,在這之前繼續跟大家分享四部影展電影短評:
👉點入閱讀完整文章與預告連結>http://bit.ly/2D5Np8y
1.《#波蘿蜜》|台灣|2019
⠀⠀⠀⠀⠀
以出生於波蘿蜜的孩子為主角,展開一段尋根、異地漂泊之旅,定錨台灣為異地思鄉的中繼站,逐步架構出另一平行時空下,馬來西亞殖民逃亡的兒時印記。或許因兩個主場景之間的連結過於薄弱,鏡位轉換上有種不連貫之感,導致在觀影完當下的感受並不太深刻,建議在觀影之前,可以先對馬共政府、馬來西亞反殖民抗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個人評分:3.5/5
⠀⠀⠀⠀⠀
2.《#花生醬獵鷹的願望》|美國|2019
⠀⠀⠀⠀⠀
絕對是本屆金馬影展最暖心又驚喜的作品,當罹患唐氏症患者遇上被仇家追殺的逃亡者,意外在逐夢之路上並肩而行,來自不同背景、生長環境下的人事碰撞,激盪出彼此生命非凡的花火,褪去對刻板印象不必要的軀殼,展開一段難忘刺激的友誼之旅,在跌宕多端的路途上,重新定義人生的意義。
⠀⠀⠀⠀⠀
🌟個人評分:4/5
⠀⠀⠀⠀⠀
3.《#金都》|香港|2019
⠀⠀⠀⠀⠀
本屆金馬影展最喜歡的電影Top3,《金都》以步調快速的香港社會作為背景,當愛情長跑多年,即將邁入婚姻的大齡女子,在自我身份定位與社會期待的傳統價值中,重新探討婚姻的意義,制度的存在原是將愛賦予身份的確立,卻不知不覺成為關係束縛的契約,《金都》以幽默的日常對談,揭露導演對社會議題的關切,整體敘事流暢、貼近在地生活卻不失格局,絕對是今年影展的一大收穫。
⠀⠀⠀⠀⠀
🌟個人評分:4.5/5
⠀⠀⠀⠀⠀
4.《#聖人大盜》|台灣|2019
⠀⠀⠀⠀⠀
身為從網路影集《Mr. Bartender》與《私室》即有在追蹤導演徐嘉凱的觀眾之一,《聖人大盜》承襲之前作品對社會批判的風格,並搭載金融科技的新潮流區塊鏈,可略見導演大膽的企圖心,欲打造有如華爾街商戰的金融電影,可惜不少片段流於形式,反而略顯失焦而刻意,但期待日後電影所結合的沈浸式娛樂活動,值得持續追蹤下去。
⠀⠀⠀⠀⠀
🌟個人評分:3/5
[延伸閱讀]
#2019金馬影展短評系列一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未來的彼方有我嗎、我的寶貝男孩、迷走蘿拉):http://sc.piee.pw/MHXS4
想知道大家在這次影展期間看了哪些電影~~
歡迎與艾斯特分享!
金馬影展 TGHFF 菠蘿蜜 Boluomi 采昌國際多媒體 SELF PIC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臺灣青年導演的未來想像 《十年台灣》 府中15特映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 【記者周貞伶、王志誠/新北報導】 2019年1月21日 府中十五「亞洲連線」主題影展,選映獲得香港金像獎的話題電影《十年》,配合影展於昨(二十)日特別邀請即將上映的《十年台灣》舉辦特映會,文化局副局長于玟、監製劉嘉明出...
2019金馬影展短評系列一 在 艾斯特的電影紀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金馬影展短評系列一
2019金馬影展已於11/8揭開序幕,在此將會陸續跟大家分享一系列影展電影觀後感。(部分電影之後會再以長篇影評文章形式呈現)
👉點入閱讀>http://sc.piee.pw/MHXS4
1.《#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 Synapses|台灣,2019
作為本屆金馬影展開幕片,《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成功掀起影迷的共鳴,以及對情感不同面向的漣漪,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千古謎題中,以成長中的孩子阿全作為第一視角,洞悉構成家庭的元素,進而在不同的角色互動間,勾勒出人生的殘缺不堪。有名無實的親人,對比盡忠職守的伴侶,兩者在愛裡的來去徘徊,形同陌路的與家人吃著一頓頓的飯,慢速回放著日復一日,不完美的家中故事。演員部分尤以 #呂雪鳳 所飾演的阿嬤最令人驚艷,而其他角色的人物設定頗耐人尋味,知名影評人 #李幼鸚鵡鵪鶉 飾演的火雞哥一角更有畫龍點睛之要。人生中重要的回憶根深蒂固,帶不走的光、留不住的人,都記載在鏡頭世界,烙印在心裡,如電影中採用大量的分隔式片段,拍下了此刻之影,便是永遠。
⠀⠀⠀⠀⠀
🌟個人給分:4/5
2.《#未來的彼方有我嗎》Where We Belong|泰國,2019
以女主角決定出國唸書拉開序幕,一心ㄧ意想逃離這個平凡無趣的生活,卻意外掀開與友人、親人的爭吵。事件主體帶來的變化看似無邊無際,整體步調卻十分緩慢,意象大於實質的鋪陳,不少片段因鋪墊甚少,來去迅速顯得失焦,但在女孩們間的互動,不時流露出情感上的依歸,成長之路上的自省之餘,也互相陪著彼此面對各自的人生課題。
⠀⠀⠀⠀⠀
🌟個人給分:3/5
3.《#我的寶貝男孩》Honey Boy|美國,2019
如果可以,誰都希望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存在,可惜事與願違,卻成了男主角心中永遠難以釋懷的痛。整部電影帶來的後座力遠比預期強烈,回憶的不堪回首,想起一次又任結了痂的瘡疤再次復發。面對酒癮的父親,不平等的照顧與對待,被迫著在大多數人純真美好的兒童時期迅速成長,僅存著勞資雙方冰冷的協議關係,令人心疼 ; 特別對男孩所飾演的童年一角印象深刻,一個盼望獲得父愛的孩子,卻在一次次的渴求與等待中,換來更多的失落。整體敘事流暢,故事深植人心,尋求自我平衡更需要的是與父親及自身的和解。 ⠀⠀⠀⠀⠀
🌟個人給分:3.5/5
4.《#迷走蘿拉》The Ground Beneath My Feet|奧地利,2019
角色取材自 #希區考克 名作《#艷賊》,面對患有精神疾病的姊姊,主角面對工作上的緊繃、姊姊不穩定的精神狀態與同志情人兼上司的身份,反映其壓抑已久的性格與生活。電影以懸疑手法作為劇情推演的方式(個人認為比起放在金馬影展放映,更適合放在金馬奇幻影展),在場景與人物設定上也埋下不少伏筆,遊走在潛意識與現實生活間的徘徊,看似逼真且難以分割,如不穩定的情緒般一觸即發。奧地利影后 #瓦萊瑞帕赫納 的精湛演技令人折服,在如此沈重的角色上表現極大的張力,角色前後深刻、內斂轉而全然釋放,同時也從中深覺同理與自我情緒覺察的重要。
⠀⠀⠀⠀⠀
🌟個人給分:3.5/5
也歡迎大家與我分享你的影展觀後感👏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 - Synapses
金馬影展 TGHFF
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
2019金馬影展短評系列一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臺灣青年導演的未來想像 《十年台灣》 府中15特映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
【記者周貞伶、王志誠/新北報導】
2019年1月21日
府中十五「亞洲連線」主題影展,選映獲得香港金像獎的話題電影《十年》,配合影展於昨(二十)日特別邀請即將上映的《十年台灣》舉辦特映會,文化局副局長于玟、監製劉嘉明出席參與,並邀請本片五位新導演及劇組團隊,蒞臨府中十五與觀眾分享創作理念。
《十年台灣》五位導演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包括阿美族原住民、臺菲新住民二代、馬來西亞華僑及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勒嘎.舒米曾與鄭有傑導演共同執導《太陽的孩子》入圍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鄒隆娜作品《阿尼》則曾入圍二○一五年坎城影展,呂柏勳短片《野潮》獲得第十九屆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謝沛如以短片企劃《TheLonelyHopper》入圍二○一七東京國際短片電影節Short Film Pitch Competition決選,廖克發則以紀錄片《不即不離》獲得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獎」首獎,也成為今年度府中十五紀錄片駐館導師之一。
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于玟表示,年輕影像創作導演最需要展演平臺,不論是劇情片、紀錄片還是動畫片,府中十五鼓勵年輕創作者不遺餘力,長期提供音像創作者放映空間,透過音像作品發表計畫,年輕導演的多元觀點及創作精神可直接傳遞訊息給觀眾。
她非常認同《十年台灣》電影中五位年輕導演勇於表達對臺灣現況的批評與觀察,也鼓勵年輕影像創作者盡量展現其創作能量,促進多元觀點的對話。
監製劉嘉明表示,十年系列電影拍攝計畫讓臺灣新導演各自展現特色,也讓年輕導演有更多國際交流機會及經驗,對於《十年台灣》所聚焦的面向,他認為,臺灣最寶貴的價值就是多元,「因為有各種聲音穿透出來,人人皆有自由表達的機會」。
《十年台灣》由劉嘉明擔監製,五位導演為鄒隆娜、 廖克發、呂柏勳、謝沛如和勒嘎舒米。五支影片風格各異,但主題都跟台灣緊緊相扣,承載了對台灣不遠未來十年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