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持新一代設計展以設計分區方式展出》
新一代設計展今天落幕了,為了 #第5屆後浪賞 的評選連續看了三天,這次看了產品工藝類所有45間學校的作品,加上6個跨領域及5間學校的視傳,雖然累翻天也很開心能與同學交流。後浪賞是一個非常任性的獎項,評選方式除了我喜歡之外,也必須是在如新一代設計展、A+創意季、青春設計節亦或是校外畢業展中 #沒有獲得任何官方獎項的作品,是個遺珠沙龍的概念。
想這麼做的原因是,不管每一年評審怎麼換,就算評審是與我口味相近的同溫層,始終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其實概念不錯,但完成度稍嫌青澀因而沒有得獎的作品。我的任務便是從未完成中發現具有未來可能性的原石,將他仔細琢磨使其發光發熱。當然如果該年是與我口味相當不同的評審陣容,我就會選得格外痛苦,因為很好的遺珠太多,但後浪賞的獎項位置也是有限。
新一代設計展從一開始只有產品設計,到現在囊括多元領域設計作品,經過37屆的洗鍊仍是有褒有貶,今年堪稱改變最大的一年。不僅成大、台科等幾所龍頭學校出走自行尋覓場地舉辦之外,新一代設計展甚至免除場地費,更首次以「設計領域」分區展覽,試圖改變以往以學校為單位展出的樣貌。對於以設計領域分區展覽的形式目前網路上有諸多正反討論聲浪,#但我個人支持這樣的分區展出方式,理由如下。
#1_提升觀展舒適度
新一代設計展場地廣大,去看展的人通常都是抱有某個目的去看,有人對工設感興趣,有人想看視傳,#用數字分區能有效導引人流,緩解名校有太多不同科系時造成的人潮擁擠狀況。甚至觀者不小心迷路也能先找到自己想看的設計區域,減少迷路的機會。我實際感覺今年人潮雖然還是擁擠,但看展舒適度明顯增加,甚至叫賣的情形也減少很多,以往那種像是一個鬧哄哄的創意市集感幾乎消失,或許也是因為分區之後,比較會發生創意市集感的商設系集中在視覺傳達設計展區,因此在產品工藝區塊其實觀展體驗比起以往都優化許多。
#2_策展主導權還給各系
對於學校裡有各種設計科系的學校來說,這樣的分類或許會被校方認為是瓜分學校資源,原本一個場地可以解決的事情必須分兩、三個場地展出,對於用在場地設計上的資金也會變少,但卻能因為展覽主導權回到各系身上,使得策展方向更為集中。我就拿實踐為例,今年普遍都會聽到一個印象:好像實踐沒有之前那麼聲勢浩大的感覺。但其實你去看實踐服設展區,整個展場就像一個showroom一樣,model排成一排的服裝作品聲勢仍然驚人,實踐工設展區則是將光環還給作品本身,樸實的陳列方式讓觀者看作品變得很方便,不像之前幾年展區有太多干擾看產品的空間因素,也能依據各設計專業領域需求提升展覽展出的專業形象,我個人覺得是好事。
#3_破除設計展等於招生展的印象
以往跨系聯合展出的方式主導權放在設計學院或校方,資金雖然多,但決定事情的層級越高就越壓縮學生想像的空間,最後學校也會覺得既然插手了就要有效益,KPI 就會變成要招生。學校要招生一年裡有太多機會可以做,畢業展對設計系學生來說是一生一次的機會,#應該要把舞台主控權還給每個學生,讓他們為自己人生設計第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畢業設計展。
#4_跨領域專區的設置
未來的設計趨勢勢必會走到跨領域這塊,設計專業分工雖然仍是王道,但越是能結合不同專業領域的創意人才就越有機會做出具有獨特性的作品。如果你去找資料,你會發現很多你所崇尚的設計大師,其實有很高機會原本都不是所謂設計專業背景。原因在於他們正因原本不是設計背景出身,更能用跳脫設計窠臼的思維與眼光去重新看待設計這件事。而我個人非常支持新一代設計展未來都能用設計專業領域分區的方式來設計展場,如果真的有學校堅持要將不同設計科系集中展出,那就把他們放來跨領域專區其實也無妨,但我會覺得既然如此不如就直接出去新一代設計展外面的空間展出,反而可以集中媒體資源曝光,我相信對學校來說一定也樂見其成。
#5_各種獎項的評審方便
這是一個非常個人的理由,就是我在評後浪賞的速度變得加快很多。以往為了找到所有學校的產品工藝設計類,走進學校時還要特別找一下產品類的展區,其實很不方便,有時候都會怕漏掉什麼。但現在以設計領域分區之後只要一間間按照順序走下去就能看完所有產品類,看作品的時候也能維持一個一貫的邏輯,其實對我來說非常便利。實際上問了一些參與金點新秀評選的設計師朋友,他們也說今年評起來變得很輕鬆,入圍作品都放在同一區,不像之前要整個世貿這樣跑。
無論如何,新一代設計展求新求變、希望與時俱進的態度是好事,樂於看見新一代設計展的進化,也希望各學校高層能想起學生時代做設計的初衷,把人生可能只有一次機會的畢業設計展的舞台主導權還給學生。
#對於分區展出有什麼看法也可以回在留言處
#或許有機會彙整給新一代設計展主辦單位看
#新一代設計展
#畢業設計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