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社會習慣了以短線思考來面對長期問題,
這個社會就會陷入第五風暴之中......
#第五風暴
#MichaelLewis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michaellewis」的推薦目錄:
michaellewis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篇推薦文章與【博客來新書閱讀俱樂部】合作,文末有驚喜抽獎活動與限量單品折價券!)
"For there is nothing hidden that will not become evident" Luke 8:17("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 -- 聖經)
一年前疫情開始發酵時,美國政府領導階層向大眾表達一切都在掌握中,病毒很快就會消失。當時就有這麼一群人,心中帶著不祥的預感。他們之前在不同地方積累了危機處理經驗,對傳染疾病的研究,以及對於DNA蛋白質最新的了解。但事後卻證明,國家似乎沒有辦法受益於有許多聰明熱心,並總是準備要迎戰這種看不見敵人的戰士。當時到底他們看到了什麼,讓他們如此警覺呢?當負責公共衛生的官長們,以消極的態度和官僚姿態來回應他們的時候,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這就是這本書所要說的故事。
一個參加科展的少女,和她的科學家爸爸
一個外表像金髮芭比,內心卻是一條猛龍的加州地方衛生官員
一個疾管局裡面的熱血小咖
一個文質彬彬的斜槓詩人醫生
一個熱血找碴的退休軍人醫院院長
一個想用晶片做出DNA排序比對的阿宅
人們對於流行傳染病的措手不及,是因為無法直覺的理解指數成長的威力 -- 就像燃燒了數個小時的森林大火,可能不到10分鐘就可以燒盡剩下的一半。疫情一開始如果沒有及時抑制,瞬間就會大爆發。
這些人從不同的背景,思考傳染病對公共衛生的影響。透過1918年大流感,美國過去禽流感,還有亞洲SARS的歷史,拼湊出不同的大數據模型和思考模式,可以幫助國家面對下一次的危機。老布希執政的時代,一度閱讀了關於大流感歷史的書,於是要求衛生官員和研究人員擬出一套因應的辦法。但這套辦法不久後就束之高閣。2009年一度有禽流感的危機,號稱“金鋼狼”的這一批戰士,摩拳擦掌要迎戰,卻發現大自然只是牛刀小試,用BB槍攻擊他們。當這次肺炎疫情在亞洲開始時,他們內心看到擔心已久的狀況就要實現了。於是用盡各種方式,希望上頭領袖,可以站出來果斷做出困難的決定。卻發現消極官僚衍生的許多荒唐狀態。例如政府的醫療體系沒有辦法接受免費的檢測結果,需要鼻腔拭子時,政府的醫療用品庫存竟然是棉花棒,甚至有熱心的企業家捐贈,寄來的竟然是美容用品。
許多重要的醫療發現,常常就是有人仔細觀察,稍感不對勁就願意追根究柢。這樣的精神,在這批金鋼狼身上顯露無遺。他們如何進到小學去觀察孩子們社交互動的模式,在網路上找尋武漢的相關新聞,還有追蹤鑽石公主號的發展並計算預測數據等。在美國覺得染疫的人都是外來者時,他們意識到這個看不見的敵人早在社區中了,而且最開始的快速回應會決定之後的發展。面對這樣的敵人,並沒有一顆銀色子彈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必須實行層層的措施,包括停課,社交距離,口罩,接觸追蹤,等等。像是一層一層的瑞士起司片,雖然各自都有漏洞,但是疊在一起可以讓漏洞被堵住。
讀這本書讓我思考,整體的社會如果價值觀全然商業化,那會讓很多應該是公共事務的事情,例如醫療和教育和公共衛生,沒有辦法公正的執行。因為這類型的公共需要,必須看長期的效益,也必須要為這不一定會發生的危機而預備。而同等重要的,是在社會希望民主自由的同時,大家也必須承擔其所需要負的公民責任,並且社會是否願意獎賞那些有勇氣的人,也是社會價值觀的一種體現。
▲【博客來新書閱讀俱樂部╳讀書e誌】5月選讀:《疫兆The Premonition》
https://activity.books.com.tw/crosscat/show/A00000024291
▲讀書e誌粉絲專屬!100元E-Coupon抽獎活動(共5名)
2021/5/27晚上21:00前,於本篇貼文下方,留言「#防疫居家讀起來」,並tag兩位好友,即有機會抽中博客來100元E-Coupon一份(可使用至2021/12/31)。
中獎名單將於5/27晚上22:00於讀書e誌粉絲專頁公布(E-Coupon代碼將於6/8私訊提供中獎讀者)。
▲讀書e誌粉絲專屬!25元單品折價券
2021/5/25-2021/6/8點擊以下活動連結,登入博客來會員帳號,即可領用!折價券可使用至2021/7/31,每一會員帳號限領一份,數量有限,領完為止。
活動連結:https://activity.books.com.tw/login/icoupon/?id=pX0xwuOZ%2FJhWI1gki%2BoMrg%3D%3D
全文與延伸閱讀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premonition-疫兆/
#ThePremonition #MichaelLewis #疫兆
michaellewis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毫秒之間,幾公尺之差,上下幾個億
"As the US stock market had grown less comprehensible, it had also become more sensationally erratic" -- Flash Boy
("在美國股市越來越難以理解之際,它越發不可預測的波動性也更加引人注目”)
***有中文版!****
一名曾經在高盛銀行工作的俄羅斯裔工程師,離職後有一天下飛機的時候被一群FBI帶走,說他竊取了高盛機密的軟體程式。在他想法裡面那大部分是開源碼,他想帶走的是他技術上得意的想法,有點像是自己的工作筆記一般。在面對偵訊,法官,及陪審團的時候,即便他就像是個一般的只愛技術的工程師,但仍然被判了幾年牢獄。到底,他拿走的這些程式嗎是什麼了不起的機密?還是說,這些程式碼背後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驚動了那些既得利益者?一切從這一場逮捕開始,回溯著華爾街在那幾年,股票交易與電腦科技碰撞時,產生的巨大利益衝突。
在金融產業逐步資訊化的同時,電腦交易取代人為交易,人們發現一切決戰點都在於速度。而原本政府立意良善希望讓自動交易透明化的法規,反而成為有心人士利用特權,造成更大的資訊不對等,撈取投資人的利益,甚至是退休基金也免不了受到這樣的剝削。因著利用這些高速交易,他們看似神不知鬼不覺的獲取利益,卻讓美國股市更加不穩定,開始不時的出現崩盤的現象。
如同 Michael Lewis其他的書一般,當中人物的刻畫就是如此鮮明而且引人入勝。這個真實故事裡面的主角,都是一群非典型華爾街人士。主要的一位是日本裔的加拿大金融主管,還有沉默寡言的俄羅斯程式設計者,有在家鄉快要餓死才移民到美國的愛爾蘭工程師,也有善於解密拼圖的華裔阿宅,等等。在當時的華爾街,這些工程師常常什麼名其妙被徵召到銀行當中,後來被重金挖角到所謂的高速交易所 (high frequency trading HFT)。常常他們會低著頭做事,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對公司的價值何在。而另一面是少數知道內幕的人士,他們利用這種資訊與速度的不對稱性,就像是在賭場當中,你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動機,然後找他們幾步取得大部分的利益,或甚至是跟自己的客戶對賭。
這幾位非典型人士,最後拋棄百萬甚至千萬美金的年薪,自行組成一個交易圈,希望用公正透明的方式,能夠拆穿華爾街的謊言。他們在一個極度不被看好,甚至受到黑函威脅的情況之下,逆勢操作,才讓整個不對等的現象逐漸受到大眾矚目。
其中我覺得很酷的一點,是所謂半個局外人的那種眼光。正因這些人物都不是典型的華爾街人士,他們才看得見問題,或甚至與制度衝撞。日裔加拿大人的正直,讓他有一種要拯救世界的使命感。俄羅斯工程師在鐵幕下對抗不透明的製度,讓他習慣一眼看到制度中的漏洞。貧窮出生的愛爾蘭工程師,因著無法理解美國人的金錢價值觀,想要做對得起良心的事。而華裔阿宅,善於看見拼圖中的固定模式,就可以幫助其他人用更直覺的方式把複雜的情況變得容易理解。
當產業更加的資訊化之際,人們很容易推給電腦和機器,或是因為不懂電腦運算的方式,被有心人士佔便宜。對科技和AI的素養會越來越重要,但對每個領域都有基本的了解,就像查理蒙格說的 “工具箱要有多種工具”,才能讓資訊化的產業,仍然是人們可以當責的。
另外一提的是,這本2014年買的書,也是我的另一本斷頭書 (有開始沒有結束😅) 。事隔六年多以後,讀起來容易多了。雖然很多股票交易的背景和名詞不是太理解,但作者總是可以用一些讓人秒懂的比喻,維持我的興趣。Michael Lewis講故事的手法,彷彿是看到電影中一幕幕的編劇方式,加上刻畫鮮明的人物,讀他的書完全就是一種看劇的 fu啊!
📚延伸閱讀📚
一切經濟現像都是人為的
“The narrative economy" (故事經濟學)
https://dushuyizhi.net/narrative-economics-故事經濟學/
資訊爆炸時代,如何訓練思考的能力
“Poor Charlie's Almanack"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https://dushuyizhi.net/poor-charlies-almanack-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全文與中文版的連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flash-boys-快閃大對決/
#MichaelLewis #FlashBoys #WallStreet #快閃大對決 #華爾街
michaellewis 在 楊照- Michael Lewis寫出了暢銷書「魔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Michael Lewis 寫出了暢銷書「魔球」,書中內容又被改編為由Brad Pitt 主演的暢銷電影,讓很多人重新了解、重新認識什麼是「數據」,看到了大家認為傳統上應該是極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