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卓阿莫多瓦執導、蒂妲絲雲頓主演《The Human Voice》前進第 77 屆威尼斯影展,釋出全新劇照。
《The Human Voice》為西班牙大師阿莫多瓦首部英語發音的短片,片長 30 分鐘,改編自法國全才劇作家 Jean Cocteau 的舞台劇作品,講述一位絕望女人的故事。特別的是,此片是阿莫多瓦在七月才開始拍攝製作,《The Human Voice》將在本屆威尼斯影展放映。
阿莫多瓦聲明:「在如此特殊的一年,我對重返威尼斯感到相當興奮,也很榮幸能陪伴蒂妲絲雲頓,尤其在她獲得了終身成就金獅獎之後。而《The Human Voice》展示了蒂妲絲雲頓無限可能的演員樣貌,能指導她真的很特別。」
威尼斯影展藝術總監Alberto Barbera也稱:「非常榮幸歡迎阿莫多瓦重返威尼斯,有了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的陪伴,再沒有比這更好的方式慶祝人們回到電影院。」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阿莫多瓦是去年威尼斯的終生成就金獅獎得主,今年則是蒂妲絲雲頓。這一前一後,一導一演的金獅組合將在今年攜手前往水都。
#威尼斯影展 #阿莫多瓦 #蒂妲絲雲頓
alberto發音 在 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班牙生活 ~ 互相幫助的骨牌效應】
昨天晚上臨睡前 po 了瓦倫西亞特別的 《la Cridà a la Humanidad(世界遺產的 la Cridà)》,但是,因為家人已上床,我的電腦轉為靜音,我沒有聽到影片上的聲音,今天忙著替家人找聖誕禮物,一整天在外奔波,沒有回頭聽一聽影片上的聲音,今天下午一位在瓦倫西亞教中文的華人朋友跟我說,影片裡有她翻的中文,字幕也有打出來!
這要從幾年前說起 .....
話說,我在幾年前在 IBTM 專業旅遊展認識卡斯提亞-雷昂旅遊局的 Alberto,我們合作愉快,我幫他安排媒體到卡斯提亞-雷昂的產酒區《杜埃羅河岸(Ribera del Duero)》採訪葡萄收成節慶,而他也從中牽線,介紹幾個西班牙不同地區的旅遊局的人給我認識,其中一個是瓦倫西亞旅遊局的 Jorge。
我在今年 11 月 30 日那一天去 IBTM 專業旅遊展,在那裡聽到瓦倫西亞舉世聞名的火節 Las Fallas 在當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到瓦倫西亞旅遊局的攤位跟瓦倫西亞旅遊局的 Jorge 恭喜一下(是他五年前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呈遞申請書的)。他跟我說,他們將舉行一個特別的 Cridà especial(通常 Cridà 是火節的開幕儀式,這次不是為了火節,而是為了世界遺產),由法亞小姐用許多不同的語言致詞,其中包括中文,他有點困擾地跟我說,到現在還不知道要找誰幫忙教法亞小姐講一句中文。
我說,我認識在瓦倫西亞教中文的華人,可以把聯絡方式給他。
他非常高興的跟我要了那位瓦倫西亞華人朋友的手機跟 email,幾天後,他們連絡上那位在瓦倫西亞教中文的華人朋友,她幫瓦倫西亞旅遊局翻譯這一句 Venid y disfrutad de nuestro Patrimonio,並教法亞小姐正確的發音,一個半星期之後,法亞小姐用中文講「歡迎來體驗我們的文化遺產」:
(5:50 分)https://youtu.be/TerXeJBQf4M
(12:32 分)https://youtu.be/S_zEfNW2M7w
在西班牙住了超過二十五年,我非常習慣也非常喜歡西班牙人熱情助人的生活,也因此體驗到西班牙的互助骨牌效應。從幾年前認識的卡斯提亞-雷昂旅遊局的 Alberto 到前兩天法亞小姐講「歡迎來體驗我們的文化遺產」這一句中文,這就是一種互相幫助的骨牌效應!
你呢?在西班牙有體驗過這種互相幫助的骨牌效應嗎?
#西班牙 #生活
alberto發音 在 何嘉麗 call me GaG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秘魯我吃得最多的是Pizza ,原來中國菜在秘魯有這麼一段歷史,走寶!
#何嘉麗CallMeGaGa #何嘉麗 #沈旭暉 #晨光第一線結束得太匆忙一直都沒有機會多謝沈旭暉 #多謝沈旭暉 #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國際隨緣家書 #佢大膽到以為我係70年代嘅DJ
[國際隨緣家書51] 秘魯fusion菜:全球化重要一課
日前遇見剛離開香港電台的資深DJ何嘉麗,我們曾在節目主持一個國際環節,她剛從南美洲秘魯回港,帶了一頭「草泥馬」(即當地羊駝)飾物給我。秘魯好像很遙遠,其實和香港一樣是APEC成員,今年APEC峰會更在秘魯舉行,由於地處太平洋門戶,是不少人到南美的首站。我也曾到秘魯一遊,印象最深的反而不是「新七大奇蹟」Machu Picchu,而是秘魯fusion菜,那一直是我們用來當全球化研究的教材。
「秘魯料理」以多元跨界為特色,基礎是印加帝國傳下的本土食譜,這是秘魯人自豪的歷史和本土圖騰,例如當地人不愛喝「外國勢力」的可樂,自己有一款「印加Kola」,有點像我們的忌廉疏打,是拉美著名「本土汽水」。因為被西班牙殖民,秘魯菜數百年來融合了南歐風味;後來東亞勞工、非洲奴隸相繼出現,日本、中國、非洲特色又相繼滲入了秘魯料理。目前秘魯食譜款色,據說比當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法國菜還要多,同時兼備各大洲風格,已是卓然成家。
其實,單是秘魯的安第斯土著食材與烹飪手法,已比南美鄰國豐富。一來秘魯是印加帝國大本營,文化底藴甚深;二來這國家西臨太平洋、中部被安第斯山脈貫穿、東部又與亞馬遜雨林相接,結果同時有不同特產可用:西部的魚類、貝類、海產,中部高原的馬鈴薯、粟米,東部雨林的野味,已是原始的fusion。秘魯傳統料理最具特色的當屬「Pachamanca」(意即「大地之鍋」):直接在地上刨一大坑,墊上鵝卵石烤熱,加入肉和薯仔,上蓋樹葉泥土,從而烤熟食物。「秘魯烤雞」也是名菜,特色不在雞肉,而在當地植物製成的醬汁,都強調「原生態」。不過最著名的還是「ceviche」,類似日本魚生,以檸汁醃製,由於秘魯和日本一樣有豐盛海產,款色也就千變萬化。
近年西方對秘魯菜青睞,主要卻是因為「秘魯料理」融合了東亞的料理風格。自19世紀末,日本人開始向南美洲移民,秘魯成了南美洲第二大日裔移民聚集地,秘魯前總統藤森就是日裔,雖然因為貪腐下台,他女兒依然是下屆總統的熱門人選之一。到秘魯的日本人將壽司製法傳入,尤其是對生魚片的處理,正好與秘魯傳統海產烹調方式結合:「Nikkei」即「日本-秘魯融合料理」,日本壽司、魚生與秘魯牛油果、調味汁「虎之奶」等結合後,「秘魯壽司」已成了美國新一代潮物。
秘魯料理還有中國風,源自19世紀中期遠赴南美洲的華工,他們多來自廣東、福建。第一批華工經濟穩定後,逐漸經營中餐館,後代被稱「土生」(Tusán),繼而將「炒菜」這一烹調手法引入秘魯。當地融合中式烹飪手法的餐館被稱為「Chifa」(「吃飯」諧音),僅首都利馬就有超過6000間 Chifa 餐廳,不少中式菜直接沿用粵語發音,例如「tipakay」是琵琶雞、「wanta」是雲吞。這些彩色近年與日本化的秘魯菜再交雜,已變成亞洲極難感受的新味道。
從秘魯菜的fusion不難發現,這正是全球化過程的縮影。通過吸納別處文化,融入自身特色,孕育新品牌,到今天秘魯菜已自成一家,經常在各地美食比賽獲獎。年前在加州開關於拉美研究的學術會議時,重點聯誼節目就是品嘗秘魯壽司;近年在港澳也開始有秘魯餐廳進駐,澳門朋友舉辦拉美文化節時,最吸引的就是秘魯廚師;年前早在遊輪旅遊的調劑項目,也是秘魯烹飪班。可見任何在地事物只要堅持,總會開花結果。香港的fusion文化,從前,何嘗不是一樣?
小詞典:藤森時代(1990-2000)
日裔秘魯人藤森(Alberto Fujimori)出生於秘魯,父母是日本熊本市的新移民,持有日秘兩國雙重國籍,1989年組黨參政,1990年爆冷在眾多候選人分票下當選總統。早年政績不俗,曾促進經濟高速增長,讓秘魯加入了不少國際組織,打擊恐怖主義方面頗有成績,處理1996年人質危機的果斷表現亦獲好評。但後期趨向獨裁,被指貪污腐敗、和毒梟勾結,2000年爭議下當選連任,被指舞弊,最終流亡日本,後在秘密返南美時被引導回秘魯受審被判刑,目前服刑中。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2016年2月19日
延伸閱讀:中國人在智利
https://www.facebook.com/…/a.1005773352790…/74127020590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