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亞馬遜併購米高梅】
全球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 宣布,斥資84.5億美元正式收購好萊塢電影製片米高梅公司,該筆交易也是亞馬遜史上第二大的併購案,僅次於2017年以137億美元收購Whole Foods。
而米高梅影業累計擁有4千部電影、1.7萬部電視影集,影視資源豐沛,預計併購後將能拓展 Amazon Studios在電影產業版圖,也意味熱門電影未來將有望登上 Prime Video 影音串流平台,吸引更多用戶加入。
究竟亞馬遜併購米高梅還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呢?就讓 Collaborator Intern 呂宜臻 林子倫 高迎萱 劉芳均 蔡芸瑄帶我們一探究竟吧!
#Collaborator
#Event
#小編L
「amazon whole foods併購」的推薦目錄:
- 關於amazon whole foods併購 在 Collaborator產經共學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mazon whole foods併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mazon whole foods併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mazon whole foods併購 在 How The Amazon-Whole Foods Deal Changed The Grocery ... 的評價
- 關於amazon whole foods併購 在 四騎士主宰的未來: 解析地表最強四巨頭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的兆演算法, ... 的評價
amazon whole foods併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葉郎每日讀報 #娛樂產業國際要聞揀三條
1.MGM併購案面臨新官上任三把火
2.Jay-Z首張專輯的NFT叫賣喊卡
3.寧願置日本人命於險地也要轉播奧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Amazon's Planned Purchase of MGM Faces FTC Scrutiny(https://flip.it/1bAS7f)
│
華爾街日報獨家報導知情人士消息指出 Amazon 併購龐德電影背後的好萊塢片廠 MGM 一案,已經確定將轉由 FTC 聯邦貿易委員會進行反壟斷審查。美國反壟斷調查權分別由司法部和FTC 共有,而根據兩機關先前的分工協調四家科技巨頭的監督分別是 Apple 和 Google 歸司法部、Facebook 和 Amazon 歸 FTC。最新消息是 FTC 已經出面協調司法部,認為 MGM 併購案事涉 FTC 過往就很熟悉的 Amazon,因此管轄權應該歸於 FTC。企業向來比較喜歡被程序比較簡單的司法部管,而不願意走比較難搞的 FTC 的流程。而對 Amazon 來說更糟糕的是他們還要在 FTC 面對上週才剛剛通過人事任命的新官員——對 Amazon 非常不友善的 FTC 新主席 Lina Khan。Khan 不只寫過論文分析 Amazon 的壟斷威脅,並且對於川普政府時代的 FTC 批准 Amazon 併購 Whole Foods 超市的決定向來極力批判。MGM 在好萊塢算是小型片廠,除了龐德電影之外影響力相對有限,但這次因為牽扯到 Amazon 使他們的出售平添了不確定因素。
│
│
▼ 2.An NFT of Jay-Z’s first album has sparked a record label lawsuit(https://flip.it/nSSvX5)
│
這一波 NFT 熱潮終於在娛樂產業引爆首宗訴訟案。歌手 Jay-z 參與創辦的唱片公司 RAF(Roc-A-Fella Records)成功透過法院阻止該公司的另一個共同創辦人 Damon Dash 試圖叫賣 Jay-Z 的首張專輯《Reasonable Doubt》的 NFT。唱片公司在一個名為 SuperFarm 的平臺上發現該專輯的 NFT 權力被拿來競標,強調得標者未來還可以分到該專輯的版稅收益,並宣傳該專輯為截至目前為止最厲害的 NFT 拍賣品。唱片公司的律師向法院主張專輯的版權是公司財產,並非任何股東可以私自決定出售。被告 Damon Dash 則辯稱他企圖出售的是他的股東權益,並沒有叫賣該專輯的版權。然而 SuperFarm 平臺上的用語 “auction for Jay-Z’s iconic album Reasonable Doubt” 也確實有意誤導讓人以為買到的是專輯的版權。
│
│
▼ 3. NBC Approaches “Moral Hazard” Amid Tokyo Olympics Push During Pandemic(https://flip.it/Sr_r34)
│
日本剛剛解除九個地區的緊急事態宣言,以為來自全世界的選手進入東京參與奧運賽事做準備。對於一個打完兩劑疫苗的人口只有6%比例的國家來說,這完全是搏命演出。而這個不負責任決定背後的兩個主要推手則是國際奧會以及美國電視台 NBC。國際奧會有75%收入來自轉播權,而其中又以擁有美國轉播權的 NBCUniversal 權利金高居第一,而擁有全歐洲轉播權的 Discovery 集團居次。NBC 為2014~2020年的奧運付了44億美金權利金,又為接下來2032年之前的六屆又付了77.5億。對主辦國日本而言,完全沒有國際觀光客效益下舉辦的奧運已註定是虧本生意,當各國選手和日本人冒著生命危險的時候只有國際奧會是穩賺不賠的一方。另一個關鍵決策者 NBCUniversal 執行長 Jeff Shell 則事不關己地安撫華爾街投資人,說倫敦奧運的時候每個人都在擔心交通,里約奧運的時候每個人都在擔心茲卡病毒,然而17天的奧運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忘掉這些憂慮盡情享受比賽。他並向股東保證這會是 NBC 史上最賺錢的一次轉播。脫口秀主持人 Jimmy Kimmel 則嘲諷地評論道 NBC 根本是不惜殺死日本列島上的每一個活人也要確保奧運照常舉行。
amazon whole foods併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MealKit版矽谷群瞎傳
(這篇文章是昨天發表的〈 #獨立餐廳做MealKit有優勢嗎?〉 的補充,對於美國meal kit業者的發展過程有更詳細的介紹,歡迎大家一起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437269572/posts/343162000508373/?d=n
#BlueApron的暴起狂飆
曾經,meal kit是矽谷創投最看好的項目,皇冠上的那顆寶石。它被期待能改變消費習慣,撼動飲食產業,進軍全世界,the next big thing。這一切,卻在Blue Apron災難性的IPO後,大夢初醒。
Blue Apron是美國meal kit產業的先行者,2012年誕生,雖然同期有HelloFresh(總部在德國)、Plated二家競業,但Blue Apron獲得的媒體聲量與創投資金始終走在前面。如果新創事業能像明星一夕爆紅,其成名時刻,就是有人拿大量的錢砸你。Blue Apron成立不到二年,就獲得三輪募資,估值5億美元。
活生生的《矽谷群瞎傳》劇情是這樣:Matt Salzberg從事投資業,畢業於哈佛商學院,曾任職於知名投資機構Blackstone與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Ilia Papas是一位軟體工程師,有十年的軟體工作經驗。二人想創業,原本的構想是給科學家使用的群眾募資平台,卻因為Papas某天花了大量時間買菜備料只為做一頓經典的牛排晚餐,而靈機一動:做飯這件事,一定有更好的方法。他們想到了meal kit,參考的對象是瑞典業者「Linas Matkasse」,但二人都不會做菜,於是找來Salzberg的家族友人、專業廚師Matt Wadiak一起合夥。
Blue Apron的第一份餐點在2012年8月送出。當時,三人在租來的商業廚房裡,親自烹煮、包裝餐點,如果臨時欠缺食材,其中一人還得跑去超市買。募資計畫也快速展開,2013年2月,Blue Apron從Bessemer、First Round等創投機構與其他投資人募得3百萬美元,公司估值9百萬美元;六個月後,他們又募得5百萬美元,公司估值3千萬美元;2014年4月,他們進一步募得5千萬美元,公司估值飆漲到5億美元,是一年二個月前的17倍。可以看出Matt Salzberg的學經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銀彈多到滿出來,Blue Apron進入一段瘋狂成長期。2014年,其營收是7千8百萬美元,至2016年,營收已衝破7.95億美元,員工人數擴增到5千人。然而,公司始終不賺錢,虧損隨同營收逐年擴大,2014年的營運成本與費用共1.08億美元,其中有 1千4百萬美元花在行銷上;至2016年,營運成本與費用已來到8.5億美元,行銷費用更飆漲到1.44億美元。
#MealKit賺錢嗎?
Blue Apron飆速成長的同時,美國meal kit產業也蓬勃發展。除了HelloFresh、Plated,其他競爭者如Sun Basket、Home Chef也積極搶市,Marley Spoon更找來美國生活產業教母Martha Stewart聯名,另也開始出現專攻某類飲食的meal kit公司,例如植物性飲食的Purple Carrot。2016年,美國已有超過150間meal kit業者。
Meal kit也成為創投鍾愛的項目。2011年,全世界只有一間得到創投支持的meal kit公司(應是德國的HelloFresh);2015年,創投業者投了25個meal kit業者,總金額3.08億美元。
然而,也就在這段時間,眾人發現meal kit的商業模式很難賺錢。從Blue Apron連級跳的行銷費用就可得知,開發新客非常花錢,而一旦客人上門,留住他們也很困難。2017年,Emory University的行銷學助理教授Daniel McCarthy就曾估算,Blue Apron有72%的用戶在頭六個月內取消訂閱。
Meal kit的供應鏈也暗藏許多風險。料理懶人包的設計天生複雜,一道菜的零組件很多,主食材、配料、醬汁都要分開包裝,有生鮮有調理,每樣零件要放進正確的地方,而消費者只要拿到一次裝箱有缺陷的meal kit,可能就沒有下次了;包裝也要小心,必須在低溫環境下,盒子要經過冷藏;從農場運食材到包裝中心,再從包裝中心運meal kit到消費者家,稍有不慎,也都有食安風險。
加總各項環節,你會得出這項結論:meal kit是一種資本密集的行業。高營運成本、低顧客忠誠度,導致業者必須燒錢才開得下去。
#零售巨擘加入戰局
2015年6月,Blue Apron取得最後一輪創投募資,挹注資金高達1.35億美元,使公司估值來到20億美元,晉升獨角獸俱樂部。
然而,2016年、2017年,正是整個行業競爭加劇、創投開始收手的時期,幾間較大規模的meal kit業者都在尋求出場機會。Blue Apron並不求售,他們選擇的路是公開上市,向大眾募集資金。2017年6月1日,Blue Apron向紐約證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計畫以每股15美元至17美元的價格銷售3千萬股。
好巧不巧,就在Blue Apron申請上市二週後,Amazon宣布併購美國有機超市Whole Foods。震撼彈炸開來,Amazon積極擴展生鮮雜貨事業,新創業者還要玩嗎?
2017年6月29日,Blue Apron正式在紐約公開上市,開盤價是每股10美元,比原先希望的15至17美元低上許多,公司估值也低於2015年最後一輪募資時的20億美元。市場信心明顯不足,除了質疑Blue Apron本身的獲利能力,Amazon併購Whole Foods也有影響。
2017年11月,HelloFresh在德國上市了,也發生公司估值低於最後一輪創投募資的情形。Plated則採取另一條出場路徑:被美國超市Albertsons收購,價格據傳為2億美元(有趣的是,Plated的二位創辦人其實是Matt Salzberg在哈佛商學院的同學!);2018年6月,則換Home Chef被另一美國超市Kroger收購。
你應該看出來了,meal kit新創業者的一條出路是傳統雜貨零售商。超市有完整的基礎建設,成熟的供應鏈,可以解決meal kit一部分營運成本的問題,若在實體門店販售,也沒有線上綁定訂閱的沈重感。對於超市而言,它們獲得一種新產品,也打進一種新業態。
2018年3月,Walmart推出自己的meal kit,起初在美國250間門市上架,後推行到2000間門市。也曾與另一meal kit業者Gobble合作,在Walmart線上商店販售Gobble的產品。
Amazon則在2017年7月推出meal kit服務,原限定於芝加哥地區,2019年擴展至某些Whole Foods門市與Amazon Go無人超市,2020年才真正將線上訂購擴展至全美國。線上訂購,用戶必須是有訂閱Amazon Fresh(月費14.99美元)的Amazon Prime會員(年費99美元),訂閱的費用算在這裡,即便Amazon的meal kit定價比較便宜,加上這些訂閱費用,就沒有省到;原即Amazon Fresh的會員就有利了,等於新增一種產品可以買,繼續享受當日到貨的便利性。
#疫情推了一把
Blue Apron上市後,命運多舛。股價起不來,裁員頻頻,IPO 後不到四個月就裁了6%的員工(約300名),2018年11月又裁了4%的員工(約100名),同年12月,股價探到1美元以下。2019年5月,紐約證交所通知Blue Apron可能下市的危機,Blue Apron只好進行反向股票分割,減少股數、提高股價。
侵襲全球的COVID-19,卻像一場及時雨,灌溉了Blue Apron的業績。
2020年第二季,Blue Apron 新增2萬名客戶,IPO後首度轉虧為盈,獲利110萬美元,前一年同期可是虧損770萬美元。不過,2020年Blue Apron全年營收為4.6億美元,和2019年相比,僅有微幅增長。
疫情下,在十四個國家營運的德商HelloFresh則表現傑出許多。HelloFresh視美國為主要市場,從2018年起就超越Blue Apron,現為美國市占最高的meal kit業者,其2020年第四季營收為7億美元,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成長了99.3%,全年營收逼近25億美元,年成長率102.3%,送餐數也倍增,來到278萬份,更有260萬名活躍客戶。相較之下,同為2020年第四季數據,Blue Apron的活躍客戶只有35.3萬名。
不過,市場分析預期,美國疫苗施打普及、全面解封後,疫情推升的meal kit銷售熱潮,將會逐漸回穩。
#TheNextBigThing?
繼meal kit之後,下一個熱門的食物外送網路新創是什麼呢?我看到科技商業策略作者 Manny Li 分享 #生鮮雜貨10分鐘外送 的新創募資浪潮。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74418342970627&set=a.214707742275030
他提到歐洲多家生鮮雜貨外送新創的募資成績,包括英國的Dija,主打10至20分鐘內到貨,2020年12月完成2000萬美元種子輪募資;英國的Weezy,同樣訴求,今年完成2000萬英鎊的A輪募資;德國的Gorillas,成立不到一年,今年3月完成2.9億美元B輪募資;德國的Flink,同樣成立不到一年,今年6月完成2.4億美元的A輪募資。
以後,當我們準備晚餐臨時欠一把蔥時,是否能按按手機就在10分鐘後開門取貨呢?
商業世界裡,永遠不缺改變世界的野心家。
amazon whole foods併購 在 四騎士主宰的未來: 解析地表最強四巨頭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的兆演算法, ... 的推薦與評價
Amazon 買下Whole Foods超市的同一天,沃爾瑪買下擁有實體店面的線上男裝零售 ... 如同Jet的併購案,沃爾瑪希望靠著收購小型零售商學習電商精神,和Amazon一較高下, ... ... <看更多>
amazon whole foods併購 在 How The Amazon-Whole Foods Deal Changed The Grocery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