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雙碟版CBS,也有前碟後鼓式的CBS
前碟後鼓式 CBS,採用三點共線機構設計的平衡桿,後鼓剎磨損時,仍能維持前後剎車力的配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呂冠緯 / 冠緯學長陪你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三點共線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什麼是身體的Neutral?—皮拉提斯上癮者的煩惱]
對於皮拉提斯練家子的人來說,應該對Neutral這個詞不陌生。遙想我當年剛開始接觸皮拉提斯的時候,也對自己身體到底是不是在中間很苦惱。解剖上有一個最接近理想的中立位置,而因為皮拉提斯的動作每個都是要從所謂中立位置出發,所以在以前接受皮拉提斯認證培訓時,老師會不斷提醒要一直去控制自己的身體在neutral position,也就是後腦勺,胸椎最凸處,以及薦椎三點共線。這個原則現在聽起來就像反射動作一樣,但其實不是適用所有人。
Neutral的翻譯是中性,中立的意思,身體如果可以保持在中性姿勢Neutral position,代表關節可以保有其往各個方向的最完整的活動度,也就是不會對組織造成壓迫以及拉傷。找到自己的中立位是需要一定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本體感覺是身體眾多感覺的其中一種,一般人比較熟知的包含視聽嗅味觸五感,都是讓我們得以向外感知這個世界的途徑之一。而本體感覺對我來說,也像一種「自省」的能力,藉由身體上許多的本體感覺受器,大腦可以獲得身體在空間中位置的資訊,例如方向,距離等,也可以藉此獲知肢體在空間當中怎動,動得快還是慢。配合在醫學大學內大體解剖學的學習,對於身體的理解更深入,因此對於我來說,這種本體感覺可以練的很精細,甚至細到感覺某個肺葉的活動,或是去感覺薦髂關節的相對活動。進一步接觸osteopath之後,關於inner physician或inner wisdom的對話我覺得也可以包含在內,不過這就是另外一個很大的主題了,這邊不做討論。
Panjabi在1992年提出脊椎的穩定系統(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他認為脊椎的穩定是由passive system, active system, control system三個面向所構成,passive system指的是非收縮性的組織,active system是收縮性組織例如肌肉,而control system是神經控制系統,三者缺一不可。被動穩定系統是在關節到終端角度時來產生限制的最後一道防線,例如關節囊、韌帶、一些筋膜…等,它們一旦鬆弛,人體會像是失去抵禦壓倒駱駝那最後一根稻草的防線,所以我們不希望這些結構一直被「放鬆」「拉伸」,也要小心一些拉筋動作,感覺很痛很過癮,但反而錯拉這些應該保持正常長度的結構,這個是另一個很大的申論題,這邊也不多討論。Panjabi提過neutral zone的概念,是指關節在一個由最少被動組織提供限制/穩定的角度,也就是非終端角度的位置。
所以中立位到底在哪裡?
有一個說法我覺得很棒,是kinetic control中的一個概念。所謂的中立位,不用只限制在一個位置(neutral position),其實站遠一點審視這些關於「中間」的理論,是關節不要都卡在終端角度仰賴passive system提供穩定,而是也要由神經肌肉參與控制。所以,只要身體的位置在任何不要「卡在」終端角度的位置,勢必都會有神經肌肉的參與,所以我們只要在這個範圍內,依據每個人的身體情況,找到一個理想解剖位置不要差的太多的位置就可以了。我很喜歡這個概念,他很彈性,給了很多調適的自由,因為任何動作或位置都沒有對錯,畢竟每個人身體狀況不一樣,有些人如果要把身體擺在一個由解剖所定義標準的中間位置,也許那對他來說,就已經是終端角度了。
所以下次當聽到你的皮拉提斯老師要你找到自己身體的中間,莫急莫慌,也不用一定要跟別人一樣。靜下心來感覺,多給自己幾次嘗試的機會,畢竟那是自己的身體。也許每一天,我們的neutral position都會因為身體的僵硬程度、天氣、時節、情緒等,都有變化。所以改成以neutral region來理解這個概念,我覺得是一個更貼切的選擇。我從開始練習皮拉提斯到現在,剛好十年,這十年中,我也還一直在跟自己的身體對話,而且也還會一直有不同的發現。
三點共線 在 麥特教練 x 訓練與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直腿硬舉/羅馬尼亞硬舉 (RDL/SLDL) 以及 屈體槓鈴划船 BentOver Row動作教學 》 (以下以英文簡稱)
RDL是一個訓練髖關節鉸鍊的動作,以運動訓練的觀念來看是一個"下肢拉"的動作,主要的訓練部位是後側鍊(Posterior Chain),動作肌肉群是臀大肌、腿後肌肉以及小腿肌肉群、
因為是一個複合式的動作,上半身需要扮演穩定的工作。
動作執行:
>站姿時維持三點共線((頭部、上背部(胸椎)和屁股會在一個平面上面。
>將槓子抓在身體前方,握寬一班是取肩寬再多一點。
>槓子下引時,保持三點共線,髖關節屈曲(hip flexion),動作過程中要讓槓鈴緊貼身體
>最後想像要站起來的感覺,利用屁股以及大腿後側的力量,回到開始位置,完成一次動作
建議訓練方式:
>動作看似簡單,但其實是一個需要有良好髖關節活動度、以及軀幹穩定度的訓練,如果無法確實掌控訓練的方式,建議尋求專業的教練協助。
>組數與次數端看目前的訓練目標(ex 力量或者肌肥大等等)決定
>休息時間:因為是下肢大肌肉群,建議充足休息後在來執行下一組,我的建議是5RM以上重量可以休息3-5min,6~10RM可以休息2-4min。
注意事項:
>常常有人會覺得這是用來鍛鍊"下背(low back)"的肌肉,站在我個人的立場,我不覺得完全是錯的,但在這個動作中,你的腰椎段(下背部)扮演著穩定的腳色,而非動作過程中移動
>建議開始練習前,可以按照影片那樣先利用棍子或者水管來加以練習,等到技術熟悉後,再加入重量做訓練
#RDL #SLDL
#羅馬尼亞硬舉 #直腿硬舉 #LegTraining
--------------------------------------------------------------------------------------
Bentover Row,是一個上肢拉(水平拉)的訓練動作,是一個發展你背部肌肉的動作,主要發展我的的背闊肌以及其他背部輔助肌肉。
同樣是一個複合式的動作,上半身需要扮演穩定的工作,過程中只有你的手會有移動。
動作執行:
>站姿時維持三點共線((頭部、上背部(胸椎)和屁股會在一個平面上面。
>將槓子抓在身體前方,握寬一班是取肩寬再多一點。
>槓子下引時,保持三點共線,髖關節屈曲(hip flexion),動作過程中要讓槓鈴緊貼身體,此時固定身體的角度
>想像在做划船的姿勢,讓你的槓子往你的身體靠近,手肘往天空方向,順勢將槓鈴拉起
>回到下放的位置,即完成一次動作
建議訓練方式:
>建議操作次數為6-12下,組間休息90-120秒,每次操作3-6組。
>過程中記得包持規律呼吸
>同樣可以使用啞鈴或者棍子來做練習
#BentoverRow
#槓鈴划船
#back
#training
#pullday
#mssc
#personaltrainer
#matteachtime
#sporttraining
Change your thoughts and you change your world.
三點共線 在 Re: [中學] 用斜率證明平面上的三點共線- 看板Math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linda1218 (linda)》之銘言:
: ps:在還沒有推導直線方程式之前, 請問這題該怎麼證明比較完整?
: 平面上相異三點A,B,C共線的充分必要條件為直線AB的斜率等於直線BC的斜率?(除了鉛垂線)
: 謝謝
: 還是這則定理應該在推導完直線方程式之後才會正確?
就用相似形證明
平面上相異三點A, B, C共線 => 直線AB斜率 = 直線BC斜率
這個方向顯然,你自己應該要會證
直線AB斜率 = 直線BC斜率 => 平面上相異三點A, B, C共線
設A不在BC上
過A, B低點做x軸平行線,高點做y軸平行線,兩線交於D
同理過B, C低點做x軸平行線,高點做y軸平行線,兩線交於E
分兩種情況:(1)B在A、C中 與 (2)B不在A、C中
(1)從相似形得出同位角,然後再用x, y軸相互垂直與直角三角形非直角點互餘性質
可得出角ABC = 180,得證
(2)從相似形得出兩個三角形的角B均相等
因為角B其中一邊是同一條直線,
所以BA與BC重合,得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4.107.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th/M.1669877186.A.C9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