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平壓大卡關!原來是鼻涕倒流、過敏、鼻息肉在作怪👃👃👃
35歲的阿德平日工作繁忙,周末最喜歡和朋友相約玩水肺潛水,過去往往都能順利下水。來診時自述這次潛水耳壓平衡一直無法做好,下潛後耳朵本來很痛但突然間便不痛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陣天旋地轉,發現自己完全失去方向感,所幸身旁潛伴很快意識到阿德的異狀,趕緊將他拉出水面。
經過問診與檢查,原來阿德在潛水的前一天晚上和朋友開心飲酒,結果喝到吐,以致胃酸逆流至耳咽管開口,造成鼻咽部有腫脹發炎現象,因此耳壓平衡才會發生困難。下潛後耳朵痛感消失又暈眩,則是因為他下水用力過猛不僅僅使得耳膜用力過猛而破裂,他的內耳淋巴管也因為壓力失調而引發眩暈。
有鑑於熱愛潛水的人越來越多,但卻未必認識潛水時可能遇到的耳鼻喉相關問題,以下就來針對幾個常見狀況為大家解說吧!
⭕做好耳壓平衡關鍵:將耳咽管順利打開
我們的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結構組成,平常中耳腔內充滿了空氣,並透過耳咽管和咽喉連接,讓氣體得以進出。不過,耳咽管一般都是關閉的,需藉由打呵欠、吞口水、收下巴等動作,使提顎張肌和顎環張肌收縮而將耳咽管打開,達到耳壓能和外界壓力平衡的作用。
依據波以爾定律,當溫度處於穩定狀態時,氣體的體積和壓力成反比。下潛時因為壓力變大、氣體體積變小,中耳腔裡感受的壓力就會和外界壓力不同,這時便需要耳咽管來幫助平衡中耳腔內外的壓力,即所謂的「平壓」。一般潛水最常使用的平壓方式有兩種:
1.閥式耳壓平衡法:用手指將鼻子捏住,嘴巴吸氣後緊
閉,之後再輕輕從鼻子吐氣。當氣體停留在鼻子中間時
壓力增加,耳咽管就會開啟並把空氣送至中耳腔,所以
會感覺到耳朵有嗡嗡的響聲。
2.法蘭左耳壓平衡法:這是許多自由潛水者常做的一種方
法,同樣是把鼻子捏住,但卻是透由吞嚥口水的動作,
讓肌肉帶動耳咽管使其打開。簡單來說,是用自主肌肉
來調控耳咽管的開關。
⭕鼻塞別輕忽!耳咽管恐被阻塞難平壓
因此,假使鼻腔和耳咽管不夠健康、功能不佳,自然會導致平壓過程出現困難,甚至使耳膜受到擠壓有疼痛感。包含過敏性鼻炎、鼻涕倒流、鼻竇炎、感冒等等,都可能會讓耳咽管變得腫大或有堵塞現象。有趣的是,臨床上碰到不少病人平日多有鼻塞症狀,卻不覺得需要就醫找出問題,直到開始接觸潛水之後發現耳咽管打不開,這才到耳鼻喉科求救。
之前曾有位二十多歲的女病患,十分嚮往不需背氧氣瓶、裝備很輕簡的自由潛水,可是在試著做平壓時卻頻頻失敗,非常挫折來到診所。檢查後才發現她鼻腔內長了一顆很大的鼻息肉,導致只要一吸氣息肉便會將耳咽管開口塞住。經手術切除後再搭配沖洗鼻腔與使用鼻噴劑,情況就此改善許多。
⭕潛水常見不適症狀有哪些?
海水壓力會隨著深度而增加,代表身體進入水中時也會因氣壓帶來變化,其中要格外小心的像是鼻竇、中耳腔、腹部、肺部、胃等空腔,在氣體體積改變後可能造成組織變形或損傷的「擠壓傷害」。因潛水引起的不適,大致有以下幾種常見症狀:
#頭痛:病人經常主述只要一下潛就會感覺頭痛,包括頭部、眼睛上方、臉頰兩側等部位。問題主要出在很靠近腦部的鼻竇,當開口有阻塞或有通氣不順致使壓力不協調,便會引發頭痛。
#流鼻血:有些人甚至是一潛水完就有大量流鼻血的現象,這是因為氣體的擠壓傷害導致鼻黏膜撕裂出血,只不過一開始出血時可能會先積在鼻竇裡,等到出水後 壓力釋放才會一次流出。此外,有蛀牙的人可能也會在下水後因氣體的壓力傷害而有牙齒出血症狀。
#暈眩:若平壓過程過於用力或姿勢不對,亦可能造成內耳圓窗破裂,導致內耳淋巴流出而發生嚴重暈眩,在海底下形成致命風險。
#空氣栓塞:這是一個常見但非耳鼻喉科的症狀,即血管被空氣堵塞。通常是因為下潛與上浮速度過快,氣泡或其他氣體跑到關節、血管裡,或是氣體在肺部過度膨脹,而有胸悶、胸痛、氣胸、肺氣腫、局部皮下氣腫或頭痛、關節痛等栓塞不適。
⭕把握6要點,避免潛水傷害
希望享受潛入海底的樂趣,無論是哪一種潛水方式,安全絕對是第一守則,建議務必注意幾點:
✅有任何鼻子或感冒問題需先妥善處理,特別是有用藥者
要先和醫生討論,因為某些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導致嗜
睡,以致下水後容易迷失方向感或發生其他意想不到的
危險。
✅若是因內耳不平衡或耳朵構造有問題造成的暈眩,比較
不建議進行潛水。假如是因為貧血或血壓較高導致暈
眩,經醫師評估安全無虞後,原則上應該也不會有什麼
問題。
✅下水遇到阻礙如耳壓無法平衡時,都不可有用力過猛或
逞強行為,一旦超過身體能負荷的範圍,也會提升危險
性。
✅盡量避開菸酒,可能會讓鼻黏膜變得腫脹或引發胃食道
逆流,難以有效做好平壓。
✅不可戴耳塞,耳塞會將外耳道和耳膜之間的氣體壓住,
反而使擠壓情形變得更嚴重。
✅不可單獨進行,無論是多麼熟悉的海域或以前潛水一直
都很順利,每一次下水皆應有潛伴陪同,彼此支援。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雖然潛水有助放鬆、紓壓,很多人都把它視為一種休閒運動,我也碰到不少人常常是朋友一揪就去上課、接著便馬上下水了。可是潛水對我們的身體來說其實是一種極限運動,如果沒有經過合格專業的醫師評估,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建議除了遵從潛水教練的指導之外,下水前應向耳鼻喉科醫師諮詢,經整體評估確保適合從事後再進行,且須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為。
#潛水醫學門診
#好久沒潛水了
#快悶壞了
吸氣肌有哪些 在 阿舟物理治療小教室-疼痛處理與動作優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配戴口罩對人體有哪些影響? 頭痛、頭暈、疲勞與呼吸短促都與口罩有關?】
.
長期配戴口罩,對人體會有哪些影響呢?
目前新冠肺炎席捲全球
配戴口罩成為了最基礎且必要手段
然而過去有許多朋友跟我說
自從新冠肺炎爆發後
脖子和頭部變得特別容易緊繃
也發生了過去從沒發生的
嚴重頭暈和頭痛問題
這到底是發生什麼事呢?
.
口罩真的會導致頭痛頭暈嗎?
這次我找了許多文獻發現
口罩似乎對人體造成了許多的影響
.
#1_口罩對於呼吸的影響
.
許多人在長期配戴口罩後
總會抱怨覺得呼吸似乎變得
比以前更為費力
甚至有時會有點呼吸困難的感覺
然而這是真的嗎?
配戴口罩真的會影響呼吸的狀態嗎?
.
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
呼吸對於人體來說
可分為外呼吸與內呼吸:
.
【外呼吸】
指的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呼吸方式
是指將身體外面的空氣進入到肺臟的過程。
.
【內呼吸】
則是更進一步
是指將肺臟的氧氣運送到細胞的過程。
.
科學家測量肺部功能的各種數據,包括了
(1)潮氣量/從正常吸氣到吐氣的容量
(2)呼吸頻率/每分鐘呼吸次數和
(3)總通氣量/潮氣量與呼吸頻率的乘積
去推測口罩對於外呼吸的影響
.
在2010年的研究發現
#配戴口罩並不會影響以上數值
.
之後學者們更進一步
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更長時間的模擬
他們使用三種不同N95口罩
進行4個小時的模擬實驗後發現
吸氣與吐氣的空氣阻力增加了3%,
.
而這個阻力的來源並不是源自於布料的因素
而是可能由於面罩保留的呼出水分引起
這樣的改變代表我們在配戴口罩時
會需要吸更大口氣才能讓空氣通過
可能會進一部增加呼吸肌的負荷
.
#2_口罩會影響血氧嗎?
那口罩對於內呼吸
將氧氣送到細胞的過程會有影響嗎?
.
將氧氣送到細胞的過程
多數的氧氣由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攜帶
我們可以用血血氧飽和度
又稱血氧濃度代表
.
人體正常的動脈血氧飽和度為95-100%
如果該水平低於90%
則被認為是低氧血症。
一篇在2020年的觀察性研究
觀察了52名帶著醫療口罩的外科醫師
從手術前的98%到手術後的96%
手術時間為1~4小時不等
.
在 2013 年Rebmann 及其同事
研究了單獨使用 N95口罩
和同時佩戴外科口罩與N95口罩
對於需要輪班12小時的護士
是否會造成生理上的影響
他們發現不管是哪一種
經過12小時的輪班期間
他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均顯著性的升高
不過依然都在正常範圍內 (< 45 mmHg)。
.
看到這裡,會發現長期配戴口罩
有可能會導致血氧略為下降
二氧化碳濃度略為升高
但依然在正常的範圍內
並不具有臨床上的意義
.
#三_關於配戴口罩的各種不適
配戴口罩舒服嗎?
顯然是不舒服的
對於要長期配戴口罩的人來說更是
.
過去的文獻發現
長期配戴口罩(>12小時)
與頭痛、頭暈、疲勞與呼吸短促有關
.
另一篇研究統計了158名新加坡
平均配戴口罩與防護眼鏡
持續6小時的醫療人員
有81%的人有頭痛的問題
.
配戴口罩時的頭痛
有許多因素皆有可能有影響
包含口罩的設計、綁帶的鬆緊
飲水不足、飲食不規律
或是工作時的壓力等
也都有可能與頭痛有關
尤其是疫情爆發的情況下更是
.
除了頭痛外,
研究中還報告了
戴口罩時的各種其他不適
像是痤瘡(=痘痘)、鼻樑疤痕、
面部瘙癢 、皮疹
和增加臉部溫度等
.
#結論_配戴口罩對身體的影響有哪些?
.
根據目前的研究來說
儘管長期配戴口罩
會導致血氧略為下降
二氧化碳濃度略為升高
但程度都不具有臨床意義
簡單來說戴口罩對於沒有太大的影響
.
而長期配戴口罩(>4小時)
由於口罩內滯留的水分
會導致吸氣與吐氣的阻力增加(3%)
可能會對呼吸肌肉產生額外的壓力
.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
長期配戴口罩容易引起頭痛和頭暈
尤其是過去曾有頭痛病史的人
.
從上述的結論來看
有可能是因為呼吸阻力增加
導致脖子周圍的肌肉需要更加出力
造成的頸因性頭痛
.
以我們過去的臨床經驗中
放鬆呼吸附屬肌群:
胸鎖乳突肌、斜角肌、枕下肌群等
都能有效地減緩
因為配戴口罩導致的頭痛頭暈問題
.
現在由於疫情持續中
配戴口罩對於阻擋病毒
有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我們可以藉由放鬆特定肌肉
緩解過程中的不適
讓我們可以繼續抗疫下去
.
#阿舟物理治療小教室
#口罩
#口罩引起的頭痛問題
吸氣肌有哪些 在 好好睡覺,好好吃飯 - 李承翰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不是厭世,你只是 #不會呼吸」
⠀⠀
你也經常這樣嗎?
△ 在非工作時間,也不自覺 #唉聲嘆氣
△ 明明還沒到就寢時間卻 #哈欠連連
△ 白天起床覺得兩頰、太陽穴 #痠痠的
△ 整天工作下來覺得 #後頸和肩膀很緊
△ 身體越來越 #疲勞,假日怎麼睡都補不回來
⠀⠀
你知道嗎?這些可能都和 #你的呼吸方式 有關。
⠀⠀
⠀⠀
「我活了50多年,怎麼可能不會呼吸?」這是我許多患者的第一反應,的確,人在出生爆出哭聲那瞬間,就學會了呼吸,那是我們的本能。
⠀⠀
然而,呼吸不只是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這麼簡單,呼吸可以看出一個人面對周遭人、事、物的態度,正如日本沖道瑜伽大師龍村修先生所觀察到的:
⠀⠀
#呼吸短淺急促的人,脾氣較暴躁、容易衝動;
#呼吸短淺又微弱者,常因小事煩惱、心思細膩敏感;
#呼吸深沉緩慢的人,通常個性比較樂觀。
⠀⠀
也就是說,呼吸的方式造就 #性格。
其實,呼吸的方式也註定了你的 #生活品質。
⠀⠀
⠀⠀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這些 #微困擾 其實都與呼吸方式有關,別小看它對生活造成的負擔。
據說,平均每人每日呼吸 22,500 次,也就是說,我們每天經歷了 22,500 次 #不自覺的呼吸練習,幾秒之間的輕微吐納,在龐大次數下,對身體與精神都是極巨的影響,更何況是錯誤的呼吸方式。
⠀⠀
到底呼吸錯誤,會對身體與精神造成哪些影響呢?英國南丁格爾醫院的生理心理學家瑞姆拉漢(Nerina Ramlakhan)就指出,當出現以下狀況,很有可能是呼吸錯誤了:
⠀⠀
▐ #打哈欠
打哈欠是正常行為,然而經常性打哈欠可能是呼吸太淺。當正常呼吸無法獲得足夠氧氣,大腦就會透過無意識的哈欠來進行深呼吸運動,以緩解缺氧狀態。
⠀⠀
根據臨床實驗,打一次哈欠,吸入的氧氣量是 #正常呼吸的5倍之多。所以經常打哈欠,有可能是為了彌補不正確呼吸造成的缺氧。
⠀⠀
▐ #嘆氣
當人只用到三分之一的肺呼吸時,另外三分之二的肺便無法交換到氣體,底下充滿著二氧化碳,最後只能以嘆氣的方式,每隔一段時間 #把二氧化碳呼出來,因此經常唉聲嘆氣的人不一定是因為煩惱,而是因為呼吸太淺。
⠀⠀
▐ #後頸與脖子酸痛
當呼吸不正確時,為了吸入足夠的氧氣,肺周圍的部位如脖子、肩頸、背部會 #不自覺錯誤發力,因此這些部位的肌肉經常出現僵硬、痠痛的現象。
⠀⠀
▐ #身體疲倦出現毛病
慢性疲勞可能由長期呼吸不正確所致,人可以幾天不吃飯,但是不能幾分鐘不呼吸。尤其是睡著的時候,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缺氧,會使醒著的時候身體疲累,並出現連帶性傷害,比如頭痛、頭暈、高血壓、糖尿病、記憶力衰退等等。
⠀⠀
▐ #磨牙
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中,呼吸會變得又快又淺,同時還會伴隨著不自覺咬牙切齒的磨牙狀況,而這樣的人又容易養成脾氣暴躁、衝動的性格, #心理與生理相互影響,需要從壓力源根治。
⠀⠀
⠀⠀
想知道自己呼吸是否正確?有個簡易的方式:
⠀⠀
現在試著吐納一次,如果 #只有胸部起伏,代表你用的是 #胸式呼吸,胸式呼吸只能將空氣送到肺的上半部,底下肺泡沒有徹底擴張與收縮,就不能充分送到身體所有部位,長期下來就會缺氧。
⠀⠀
相對的,是現在最推崇的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在吸氣時,可使橫膈膜下降,把臟器往下壓,肚子漸漸膨脹;在呼氣時,橫膈膜上升,將肺底部的二氧化碳吐出。
⠀⠀
——#腹式呼吸小撇步——
① 輕鬆坐著、肩膀放鬆,剛開始可躺著練習,對氣體的感受比較明顯。
② 舌頭輕輕放在門牙背面,這樣可以協助你閉好嘴巴,接著鼻子緩慢吸氣 5 秒,想像氣往下 #沉到腹部,練習時可摸著腹部感受氣體,吸氣時肚子往外頂,呼氣時縮起肚子微微用力,過程緩慢,直到所有氣體吐出,時間大約 8 秒。
③ 每天練習5分鐘即可,慢慢養成習慣即可,#不需要有壓力。
⠀⠀
呼吸很簡單,但要 #改變呼吸習慣 不簡單。然而,就因為呼吸是每分每秒的事,只要每天改善一點點,長久下來就能感受到生活品質的巨大改變。
⠀⠀
——
願你能好好睡覺,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口腔健康,少看牙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