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文-『前國家隊自由球員簡偉倫驚喜復出,重返企排,加入太陽神』
(先自首,從沒想過可以幫我老公寫分享文,這種感覺太奇妙XDDD)
當初偉倫跟我說,莊老師問他要不要回去球隊試試看,我還以為只是開玩笑,莊老師也附了但書,如果狀態差太多可能就無法,沒想到第一次練完球之後,竟然得到認可,要他繼續練下去,老實說,我是擔心的,不是擔心他練不起來,而是怕他太累,畢竟還有學校和行政任務,我和女兒在北部,讓他必須每週兩邊跑,真的很辛苦,但他想復出的理由,完全得到我無條件的支持。
「我想讓從沒參與過我球員生涯的老婆還有女兒可以再次看到我在球場上的表現,也希望以球員身份可以跟老婆還有女兒一起在球場上合照。另一方面也想藉此感謝我老婆,因為我現在每周台中台北兩邊跑,陪伴女兒的時間比較少,很謝謝她的體諒及支持。」這是他在新聞稿說的話,我也是今天第一次看到,當初他就有跟我說過,想讓我和女兒看到他打球,真的覺得很感動,畢竟,以家人身份替他加油,我也會更加與有榮焉,以他為榮。
還記得剛開始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他已經退役五年了吧,我一直不懂他為何要那麼早退役,明明就還算年輕,要再拚個幾年絕對不是問題,一直到後來我們結了婚,有了女兒,才真正了解他的選擇。
台灣的排球環境並不是太理想,就算可以打到國內頂尖,後續也不見得有保障,而他從高中時期就加入國家隊,過程中經歷了多少,絕對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他分享過幾個故事給我聽,聽完,我心頭一驚,原來他曾經那麼辛苦,甚至在還是孩子的階段就必須離鄉背井,他也曾說,如果人生可以重回一段時期,他想在還是學生的那段日子,多陪陪他的家人,所以十幾年的排球生涯,真的是足夠了,接下來,他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有能力支撐自己,以及未來的新家庭。
我佩服他果斷的決定,提早為未來鋪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曾經當過國家女排的助理教練,也曾任礁溪國中排球隊教練,後來成為大學體育老師,他曾問過自己,如果把排球抽離,還剩下什麼,所以他證明了自己,有能力去做其他的工作,等到一切都上手了,再來回饋排球也不遲,他現在除了教一般體育,也是一般組校隊的教練,很多學生因為他喜歡打排球。
我認為他的復出,除了單純想讓我們看他打球之外,並不是以球員身份想要得到什麼,而是一種回饋和感謝,希望為排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話題,也是一個正面能量,他能不能像以前一樣厲害,我根本不在乎,重點是他決定了就去做,即便練球累得要命,他也甘之如飴。
另外,我自己也很期待,企排能否更上一層樓!從太陽神最新的形象照就看得出來,真的有下功夫(有花錢XDDD),從偉倫口中聽到的一些球團理念,也感覺得出來他們想要用心長久經營,「太陽神除了積極補強戰力之外,也特別注重體能訓練及防護,與台中在地專業的悍草訓練合作,給運動員最完整的後勤支援。球團也規劃了『階梯計畫』,讓太陽神球員除了完成薪資合約保障之外,也會提供後續的生涯規劃諮詢,讓即使褪下戰袍後的球員在未來的路上可有更多的選擇。」希望這些理念是永續發展,越來越好,讓優秀的排球選手有更好的舞台,更健全的保障。
照片來源:
台中太陽神排球隊
簡偉倫
排球選手 體能訓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四年一度的夏季奧運,觀眾每每為那些超級人類的各種體能表現感到驚歎。不論是屢次打破世界紀錄的牙買加短跑選手波特(Usain Bolt),獲得23面奧運金牌的美國游泳選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或是為美國隊奪下奧運女子體操全能金牌的體操選手道格拉斯(Gabby Douglas),他們驚人的體能與優雅、近乎完美的姿勢與動作,總是在全球觀眾的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
究竟是哪些因素造就奧運選手如此驚人的體能表現?長久以來,無論是專家或是普羅大眾皆認為,基因是決定運動員傑出表現的因素。這些頂尖運動員天生就有異乎常人的體格,讓他們在體能競賽上締造卓越的成績。舉例來說,許多體育評論家把菲爾普斯在四屆奧運的驚人表現,歸功於他伸展開來總長超過兩公尺的雙臂,以及極具彈性的大腳。
然而自1990年以來,運動心理學家開始有了不同的見解,儘管天生的優異體格極為重要,單有這樣的條件並不足以成為偉大的運動員。相反地,卓越的表現似乎與特定的心理素質、長年的嚴格訓練,以及優秀的教練指導等因素有關。了解哪些因素讓運動選手成為體育場上不朽的傳奇,成了許多運動心理學家十分感興趣的研究議題。
美國大峽谷州立大學的田徑教練波茲(Jerry Baltes),常常告訴他的隊員:「我可以讓你跑得更快,但我沒辦法讓你跑得快。」想要成為優秀的體育選手,一些天生條件是不可或缺的。
天賦條件的影響
2014年,美國演化生物學家朗巴杜( Michael Lombardo),研究15名曾獲奧運短跑獎牌的男女運動員、以及20名美國歷史上跑得最快的男性運動選手,發現每位頂尖運動員在接受正式訓練前,已在體育項目上有不凡的傑出表現。同樣地,當他訪談64名在大學層級運動會中,獲得卓越成績的田徑選手,也發現這些運動員在孩童時期,便展現出比同儕優秀許多的運動能力。
這樣的內在體適能(intrinsic fitness)並非唯一與遺傳有關、影響體育成就的重要條件。即使在一群運動選手中,某些幸運兒似乎也比他人具有更佳的可訓練性(trainability),在接受訓練後進步特別迅速。有趣的是,在上述的研究當中,朗巴杜也發現這些優秀短跑選手在接受正式訓練後,進步程度也異於常人。
所謂的可訓練性,與個人的肌肉強度和心肺功能有關。澳洲維多利亞大學的運動學家艾能(Nir Eynon),針對可訓練性進行一連串的研究。他召募數名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受試者,讓他們參與特定體能訓練。
艾能和同事發現,即使所有受試者的訓練量完全相同,他們體能進步的程度卻迥然不同:某些受試者的心肺功能增強了50~80%,有些受試者卻毫無進展。
艾能表示,每個人的可訓練性極為不同,即使兩個人的訓練時間點、運動量和飲食習慣完全一樣,也不會從運動中獲得相同益處;也就是說,即使具有強大的決心與毅力,體能訓練對某些人的幫助仍然有限,這種明顯的個別差異極有可能來自遺傳。
1998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遺傳學家布夏爾(Claude Bouchard)和同事,針對99個家庭的基因進行遺傳分析,發現可訓練性與基因密切相關。儘管眾多研究指出遺傳因子對運動能力的可能影響,直至今日,科學家仍未發現確切的運動遺傳機制。
2016年,布夏爾和同事比對了1520名耐力頂尖的運動選手,和2760名對照組的基因序列,試圖找出與運動能力相關的基因,然而結果讓他們大失所望──兩者間並沒有呈現任何顯著差異。這或許意味著運動能力並非由單一基因所控制,而是反過來──運動能力可能與許多基因有關,但單一基因的影響極為微小。
雖然布夏爾的基因比對研究結果不符合預期,近年來其他遺傳學研究,卻為這個謎團帶來一絲曙光。舉例來說,澳洲墨爾本大學的遺傳學家諾斯(Kathryn North)在過去10多年針對ACTN3基因進行研究,ACTN3負責產生讓肌肉快速收縮、展現出爆發力的蛋白質,諾斯發現,帶有這個基因的小鼠具有較高的肌耐力。
獨特的心理素質
艾能接續諾斯團隊的研究結果,也試圖在人類身上找出ACTN3與運動能力的關係。艾能和同事發現,做為對照組的一般人有16%缺乏此基因,然而實驗組的300名頂尖短跑選手皆帶有ACTN3這個基因。艾能表示,ACTN3基因雖然只能解釋1~1.5%的短跑能力差異,但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個基因或許是成為頂尖短跑選手的必要條件之一。
頂尖運動選手不僅擁有異於常人的傑出體能,更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心理特質。舉例來說,參與國際賽事的運動選手,比常人更容易進入心理學家稱為「神馳」(flow,或譯「心流」)的獨特專注狀態:高度專注於當下所從事的活動,完美的表現也因此自然而然展現。
頂尖運動員也能在巨大的壓力下,展現出過人的專注力和意志力──一種運動學家所說的「讓夢想成真」(making it happen)的能力。
澳洲運動心理學家史旺(Christian Swann)說:「某些時候,運動員不需要體驗所謂神馳狀態,或是發揮讓夢想成真的能力也能贏得比賽。但若要達到個人最佳紀錄的表現,他們必須進入上述其中一種、甚至兩者皆備的心理狀態。」
史旺與同事也發現頂尖運動員所具有的人格特質,包括自信心、競爭能力、樂觀、心理強韌性以及適應完美主義(adaptive perfectionism,一種重視成就、但不會一犯錯便自我否定的完美主義心態)。
頂尖運動員也在某些特定的知覺和認知測驗上,有極佳的表現。2013年,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家艾維斯(Heloisa Alves)召募了87名頂尖的巴西排球選手,和67名非運動員的對照組進行研究,要求他們完成一連串執行控制功能、記憶以及視覺空間注意力的認知測驗。
艾維斯發現,相較於非運動員,這些排球選手在執行控制功能,和視覺空間注意力測驗中,都展現了較快的反應速率和較優異的認知能力。艾維斯認為,長期體能訓練也鍛練了特定的認知功能;正因如此,頂尖運動員自然而然在某些認知能力上表現優異。
排球選手 體能訓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四年一度的夏季奧運,觀眾每每為那些超級人類的各種體能表現感到驚歎。不論是屢次打破世界紀錄的牙買加短跑選手波特(Usain Bolt),獲得23面奧運金牌的美國游泳選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或是為美國隊奪下奧運女子體操全能金牌的體操選手道格拉斯(Gabby Douglas),他們驚人的體能與優雅、近乎完美的姿勢與動作,總是在全球觀眾的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
究竟是哪些因素造就奧運選手如此驚人的體能表現?長久以來,無論是專家或是普羅大眾皆認為,基因是決定運動員傑出表現的因素。這些頂尖運動員天生就有異乎常人的體格,讓他們在體能競賽上締造卓越的成績。舉例來說,許多體育評論家把菲爾普斯在四屆奧運的驚人表現,歸功於他伸展開來總長超過兩公尺的雙臂,以及極具彈性的大腳。
然而自1990年以來,運動心理學家開始有了不同的見解,儘管天生的優異體格極為重要,單有這樣的條件並不足以成為偉大的運動員。相反地,卓越的表現似乎與特定的心理素質、長年的嚴格訓練,以及優秀的教練指導等因素有關。了解哪些因素讓運動選手成為體育場上不朽的傳奇,成了許多運動心理學家十分感興趣的研究議題。
美國大峽谷州立大學的田徑教練波茲(Jerry Baltes),常常告訴他的隊員:「我可以讓你跑得更快,但我沒辦法讓你跑得快。」想要成為優秀的體育選手,一些天生條件是不可或缺的。
天賦條件的影響
2014年,美國演化生物學家朗巴杜( Michael Lombardo),研究15名曾獲奧運短跑獎牌的男女運動員、以及20名美國歷史上跑得最快的男性運動選手,發現每位頂尖運動員在接受正式訓練前,已在體育項目上有不凡的傑出表現。同樣地,當他訪談64名在大學層級運動會中,獲得卓越成績的田徑選手,也發現這些運動員在孩童時期,便展現出比同儕優秀許多的運動能力。
這樣的內在體適能(intrinsic fitness)並非唯一與遺傳有關、影響體育成就的重要條件。即使在一群運動選手中,某些幸運兒似乎也比他人具有更佳的可訓練性(trainability),在接受訓練後進步特別迅速。有趣的是,在上述的研究當中,朗巴杜也發現這些優秀短跑選手在接受正式訓練後,進步程度也異於常人。
所謂的可訓練性,與個人的肌肉強度和心肺功能有關。澳洲維多利亞大學的運動學家艾能(Nir Eynon),針對可訓練性進行一連串的研究。他召募數名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受試者,讓他們參與特定體能訓練。
艾能和同事發現,即使所有受試者的訓練量完全相同,他們體能進步的程度卻迥然不同:某些受試者的心肺功能增強了50~80%,有些受試者卻毫無進展。
艾能表示,每個人的可訓練性極為不同,即使兩個人的訓練時間點、運動量和飲食習慣完全一樣,也不會從運動中獲得相同益處;也就是說,即使具有強大的決心與毅力,體能訓練對某些人的幫助仍然有限,這種明顯的個別差異極有可能來自遺傳。
1998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遺傳學家布夏爾(Claude Bouchard)和同事,針對99個家庭的基因進行遺傳分析,發現可訓練性與基因密切相關。儘管眾多研究指出遺傳因子對運動能力的可能影響,直至今日,科學家仍未發現確切的運動遺傳機制。
2016年,布夏爾和同事比對了1520名耐力頂尖的運動選手,和2760名對照組的基因序列,試圖找出與運動能力相關的基因,然而結果讓他們大失所望──兩者間並沒有呈現任何顯著差異。這或許意味著運動能力並非由單一基因所控制,而是反過來──運動能力可能與許多基因有關,但單一基因的影響極為微小。
雖然布夏爾的基因比對研究結果不符合預期,近年來其他遺傳學研究,卻為這個謎團帶來一絲曙光。舉例來說,澳洲墨爾本大學的遺傳學家諾斯(Kathryn North)在過去10多年針對ACTN3基因進行研究,ACTN3負責產生讓肌肉快速收縮、展現出爆發力的蛋白質,諾斯發現,帶有這個基因的小鼠具有較高的肌耐力。
獨特的心理素質
艾能接續諾斯團隊的研究結果,也試圖在人類身上找出ACTN3與運動能力的關係。艾能和同事發現,做為對照組的一般人有16%缺乏此基因,然而實驗組的300名頂尖短跑選手皆帶有ACTN3這個基因。艾能表示,ACTN3基因雖然只能解釋1~1.5%的短跑能力差異,但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個基因或許是成為頂尖短跑選手的必要條件之一。
頂尖運動選手不僅擁有異於常人的傑出體能,更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心理特質。舉例來說,參與國際賽事的運動選手,比常人更容易進入心理學家稱為「神馳」(flow,或譯「心流」)的獨特專注狀態:高度專注於當下所從事的活動,完美的表現也因此自然而然展現。
頂尖運動員也能在巨大的壓力下,展現出過人的專注力和意志力──一種運動學家所說的「讓夢想成真」(making it happen)的能力。
澳洲運動心理學家史旺(Christian Swann)說:「某些時候,運動員不需要體驗所謂神馳狀態,或是發揮讓夢想成真的能力也能贏得比賽。但若要達到個人最佳紀錄的表現,他們必須進入上述其中一種、甚至兩者皆備的心理狀態。」
史旺與同事也發現頂尖運動員所具有的人格特質,包括自信心、競爭能力、樂觀、心理強韌性以及適應完美主義(adaptive perfectionism,一種重視成就、但不會一犯錯便自我否定的完美主義心態)。
頂尖運動員也在某些特定的知覺和認知測驗上,有極佳的表現。2013年,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家艾維斯(Heloisa Alves)召募了87名頂尖的巴西排球選手,和67名非運動員的對照組進行研究,要求他們完成一連串執行控制功能、記憶以及視覺空間注意力的認知測驗。
艾維斯發現,相較於非運動員,這些排球選手在執行控制功能,和視覺空間注意力測驗中,都展現了較快的反應速率和較優異的認知能力。艾維斯認為,長期體能訓練也鍛練了特定的認知功能;正因如此,頂尖運動員自然而然在某些認知能力上表現優異。
排球選手 體能訓練 在 Re: [請益] 有關排球所需要的自主體力訓練- 看板Volleyball 的推薦與評價
身為一個肌力與體能教練,看了一下回應後,覺得有些錯誤觀念容易造成誤導,
忍不住就來回文一下~
※ 引述《PsMonkey (痞子軍團團長)》之銘言:
: 非本行,純粹是來當磚頭的
: 有錯還請各位大德指正
: ※ 引述《mswangwang (doge)》之銘言:
: : 大家好,本人現在是大學生,有打系隊
: : 有鑑於每次放完寒暑假,也就是長達一兩個月的假之後
: : 每次開學重回訓練都會有長達一個多禮拜的全身痠痛
: 這樣看起來,你似乎完全沒有維持體能的習慣... =="
: 甚至還可能有「放假 = 放縱」的心情 XD
: 你看各種職業選手就知道
: 他們在非賽季還是會保持一定的訓練,最多只是強度 / 頻率變低
: 像 MLB,很多人還會跑去打個冬季聯盟(當然也是有為了賺奶粉錢啦)
: 隨著年齡增長
: 你會發現體能一旦沒維持就會越來越難「恢復」
: 但是年輕的時候是不會相信的... lol
: 很多人都是靠著年輕的肉體在球場上拼搏
: 你現在發現這一點,未嘗不是壞事
: (對,你的體質可能比較早衰 XD)
: 說不定可以讓你打得更久一點
: 另外,你可能要去檢視你一兩個禮拜後就不酸痛的原因
: 有微小的機率是「你的身體不是恢復,而是選擇忽略」
建議原PO可以了解一下一般適應綜合症(GAS),這個理論可以套用在很多東西上,
運動訓練也不例外,簡單來說就是身體能力經過訓練後會稍微衰退,而在休息恢復後
會變得比原本更強,但若沒有持續訓練,就會掉回一開始的狀態。
https://www.dcard.tw/f/sport/p/226214469
所以在寒暑假的這幾個月如果你完全沒去碰球、做肌力體能訓練,那無法維持學期中
訓練的成果也是很正常的。
附帶一提,其實頂尖選手在季外期(off-season)或季前期(pre-season)雖然專項運動訓練
量較少,但肌力與體能訓練的量通常比賽季中多非常多,因為賽季中體力拿來應付比賽就
吃不消了,只能適量的訓練來維持肌力與體能,真正要提升肌力得靠季外期的高量訓練。
有興趣可以拿關鍵字丟youtube來看看他們都做了些甚麼,下面放一支美國沙排選手的
訓練影片給大家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1rW054SqJs&t=2s
: : 然後每個學期累積起來的能力值都像歸零一樣
: : 體力變弱了,跳的高度變低了
: ^^^^^^^^^^
: : 接球噴的次數變多了,總而言之,就是球感變差了
: ^^^^^^^^^^^^^^
: : 所以想問大家平常都怎麼維持,甚至是提升自己的體力的?
: : 目前有想要做的是每天墊牆和跑步
: : 主要是靠墊牆的蹲姿
: : 來讓自己的腿部肌肉在未來這個暑假可以或多或少有些運動
: : 另外體力也是一個蠻困擾我的問題...
: : 小弟雖然沒有長很高 16X
: : 但是跳的高度在同學之間還是有些相對優勢的(自己講
: : 然而就是體力不太行
: ^^^^^^^^^^
: : 我不知道打排球是要學會控制力量還是怎樣
: : 還是說我用力過猛不懂得去留餘力
: : 爆發力甚麼的應該還行但是耐力就有點不滿意...
: ^^^^^^ ^^^^
: : 所以想說趁這個暑假來試看看能不能提升這方面的能力(?
: : 但是想來想去只想到跑操場...剛好家裡附近有個大操場
: : 甚至連是短距離衝刺還是遠距離慢跑都有點不太明白
: : 所以想來這裡請教各位前輩
: : 不小心就打得落落長了,感謝看到這裡...
: 我認為用正確的詞彙(定義)去描述問題
: 才比較能夠找到問題的根源與答案
: 這是我覺得你的問題背後更可怕的問題...
: 雖然我用的詞彙好像也...... (艸
: 不如先從這個問題開始:
: 你覺得馬拉松選手(一般公認的體力強者)
: 排球會打得比(放假後的)你好嗎?
: 除非那個馬拉松選手天生神力
: 不然基本上應該是不會比你好
: 因為打排球除了體力之外,
: 還得講究視力、反射神經、身體協調性等等一堆東西
: 這個問題試圖說明一件事情
: 就是體力跟你在球場上的表現,並不是直接正相關
: 或著這樣講可能比較精確:
: 體力是確保你可以持續有相同水準表現的基礎
: 但是沿著這個觀點繼續下去,又會覺得哪裡怪怪的
: 那是因為「體力」這個詞太過籠統曖昧不明
: 得要先搞清楚才有辦法繼續下去
: 我知道的版本,是這樣定義「體能」的:
: 體能包含四個部份:
: 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
: 這四個詞分別都還有仔細的定義
: 不過現在應該光望文生義就夠了(因為我的程度不夠 Orz)
: 通常一般人的「體力」大概是 80% 的心肺耐力 + 20% 的肌耐力所組成
: 而 20% 的肌耐力又看你是從事什麼運動
: 拳擊用到的肌肉跟排球用到的肌肉不太一樣
: 當然,以一般業餘以下的程度來說
: 通常不會分到那麼細(因為要求的程度比較低)
: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 99% 的人會告訴你「體力不好?用慢跑練阿」
: 因為慢跑是訓練心肺能力最簡單方便而且自然均衡的方法
: 對於排球而言也很適合
: 因為可以訓練下半身(某些)肌肉的肌耐力
: (排球是用腳打的 [無誤])
關於體能的定義我想是各自表述,就不多做討論了,但是對排球這種團隊運動來說,
慢跑絕對不是訓練體能最好的方式,有興趣的人可以查查 能量系統,或是參考我之前
寫的文章: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41448
簡而言之,慢跑屬於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能量系統訓練,對排球運動員來說能夠幫助到
球與球或局與局之間的恢復,但如果想要提升表現,那必須去訓練高強度短時間的無氧
能量系統訓練。但這必須建立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若你已經整整一個月沒運動了,直接
開始做間歇訓練一定很快就掛了,很難做到足夠的強度與組數,這時候先做2~3週每週2~3
次的慢跑倒是不錯,再慢慢加入強度稍低的間歇訓練,能夠達到足夠強度後再增加組數。
而關於肌耐力與最大肌力的迷思剛好是我很想拿出來討論的點,肌耐力代表的是低強度
高反覆次數,而最大肌力代表的是高強度低反覆次數,那大家覺得球場上會出現的跳躍、
扣球、攔網、發球和撲球等動作是高強度還是低強度?在兩次死球之間通常會出現多少次
上述的動作?當然答案會因為比賽層級而有差異,但大多數的情況下,要提升場上的
表現,當然是要往最大肌力的方向進行訓練。
: 然後一般人(尤其是年輕人還很軟Q 的時候)
: 很容易忘記「柔軟度」這件事情
: 實際上柔軟度影響表現甚多,尤其是要往更高層次發展的時候
: 柔軟度會影響爆發力
: 甚至柔軟度也會影響肌耐力
: 當然,直接放大絕的話
: 基本上這些要素之間或多或少都互相影響...
: : 補充個:肌肉量會影響在排球的表現嗎@@
: 好了,現在你應該可以用一個比較清楚的視野來看這個問題了
: 下禮拜二之前交五千字心得... [被毆飛]
: 至於實際要怎麼練習
: 我沒看過你的肉身(?),而且我程度太低 Orz
: 就留給其他大大來開示了
柔軟度這個詞通常是用來說明,關節靠外力輔助能活動的最大範圍,對運動員來說真正
重要的反而是活動度(靠自身力量能達到的關節活動範圍),所以除了結構問題、肌肉緊繃
以外,肌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總結來說,給原po的建議其實很簡單:
1. 維持打球碰球頻率
2. 學習重訓
3. 培養基礎體能,循序漸進
如果有專業的教練可以協助你當然是最好,但自己摸索也不是不行,凡事都是開始最
困難,現在網路上資源很多,學校的體育課程、訓練得不錯的學長姊也都是可以
請教的對象,加油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220.22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Volleyball/M.1499924890.A.41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