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筆記】158:痛,可能就只是痛而已 (芳瑜)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而當年還是小孩的你,是否曾經遭遇過暴力對待呢?言語暴力、肢體暴力,或是冷暴力?
和我同個年代甚至更早以前的人,受限於時代背景與父母的教養承襲,成長過程中幾乎不乏各種暴力對待,只是情節或輕或重而已。
我童年中,那些吼罵的場景、被打的震撼、傷人的話語,以及不明所以的冷戰,只要想起來都會歷歷在目。至於當初我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什麼被如此對待的原因,我幾乎想不起來了。
而有一點我倒是記得,如果哭的話,下場會更慘。
所以我通常拼命忍著,直到鑽進被窩裡才讓淚水奔流。這也讓我的父母不得不認為「這孩子脾氣真硬」,但其實是因為,當時的我沒有感覺自己的情緒被溫柔的承接、寬廣的接納。
雖然如此,我能理解父母已經盡力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付出了他們所有的愛與資源。而現在的我,也已經在經歷人生各階段的轉折與調適之後,接納了過去,能夠好好擁抱現在的一切。
我深愛著父母,沒有因為童年的這些經歷而停止對他們的愛。
除了我所得到的愛其實遠大於傷害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一家人近年都不停在各自喜歡的領域上學習。這些學習讓彼此都試著好好審視各自的內在、修正外在的應對姿態,促進整個家的和諧。
然而,這一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身為家長的你,要如何確認對孩子而言,自己給出的愛比傷害還要多更多?又要如何保證,未來彼此都會經歷必要的人生轉折、調適與學習?
或許現在唯一能控制的是──給孩子的傷害越少越好。
─────
如果有天我失手打了孩子,只要不涉及生命安全,我一定會努力地原諒自己。同時,我也會努力取得孩子的原諒,因為我不認為那是對的事情。
你的身體是我生的,但 #你的身體是你的。
那天看到有讀者轉發我的文章,關於我如何應對孩子的失控情緒,下方有人留言說:「什麼東西啊!⋯⋯那一刻,巴掌就要下去了!」
我知道現今在家庭裡的體罰仍然很尋常,看到留言的當下,沒什麼特別的情緒,只有慶幸我的孩子不是生在他的家庭裡。
─────
想起我還是新手教師的時候,曾經因為每天吼罵而聲帶受損;曾經因為怒拍講桌而弄壞好幾支麥克風;曾經因為學生瘋狂搗蛋而淚灑講台。
嗯,沒錯,這就是情緒失控。
雖然明文禁止體罰,但我當時以為用其他的方式控制學生仍然不失為一個方法。除了原生家庭對我性格上的影響之外,前輩們也說:「妳就是要兇,要下馬威,不要讓學生爬到妳頭頂上。」
後來我接觸到「#薩提爾」,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柔軟地,接納自己與他人的姿態。在有了孩子之後,接觸「#正向教養」,也才知道原來有這麼溫和而堅定的方法。
雖然教養百百種,我的蜜糖或許是你的毒藥。
然而,只要每當我想到⋯⋯
在教育現場的我,即使碰上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講不聽,甚至在課堂上飆我三字經,法規都不允許我動用體罰,那麼,這世界上一定還存在別的辦法,讓那些學生後來願意主動認錯、真心改過。
「那些辦法,只要我願意找、願意試,我一定會找到。」我必須這麼相信⋯⋯
因此,只要每當我想到這些,我就說服不了自己對孩子體罰。
再換個角度想,如果身為家長的你不同意孩子的教師有體罰的權利,是不是也同時相信,除了體罰之外, #教育還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呢?
─────
「#不打不罵不溺愛」對我而言不是一個神話,而是我經過了許多生命歷程與省思之後,認真想要努力的方向。
我的孩子們從小(胎兒?)一路給了我許多考驗,如今偶爾還是有讓我受不了的時候。
但不得不說,不論是到處遊玩、外食,征戰商場、醫院,還有你看過的我和孩子們經歷的種種挑戰,那些在血淚過後看似平凡的日常、穩定的表現,確實也可以來自「不打不罵不溺愛」啊!
#教訓不一定要來自痛
#痛不一定是教訓
#痛可能就只是痛而已
#2y8m
—————
🔸延伸閱讀🔸
📌 抓狂A咖,不打不打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58487505693532/?d=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