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會拼命努力,也要學會如何快樂(#三浦春馬訃聞有感)】
日本男性演員三浦春馬,十八號當天被發現在自宅上吊身亡。
這則新聞在我心頭潑上一桶又黑又冷的污水。
倒不是說我是他的忠實粉絲。雖然我有收看日本影視的習慣,但是之前一直陰錯陽差地錯過他主演的作品,老實說對三浦並不是很熟悉。反倒是新聞當中的一些關鍵字,像是「下半年滿滿的檔期」、「自我要求很高」、「曾經表示累了」等等,讓我想起很多張熟悉的臉孔。
是學生的臉。
還在日本的時候,我在一間大型的英語會話中心工作。同事之間經常戲稱「日本人根本是一種不同的物種」。
舉例來說,課程的開課時間固定,從早上七點開始到晚上十點之間,每四十分鐘一堂,中間休息時間五分鐘。由於是一對一教學,只要學生當下有空,喜歡的老師又有開課,就可以登記上課。
最受學生歡迎的熱門時段,居然是早上七點到八點半之間。
公司經常遇到的困境,是沒有足夠的老師願意早起來開課。我住在離公司中等距離的地點,通勤加上步行的時間大約是五十分鐘,所以如果是七點的課,我必須早上五點就起床,趕搭五點四十五分的電車,這樣才能夠在上班前二十分鐘左右到達公司。冬天的時候,我經常是摸黑出門,整個城市看起來都還在沉睡。
我經常忍不住問早班的學生,我是因為貪求金錢,所以才會勉強坐在這裡而不是在家抱棉被。但你是何苦要這樣折騰自己,天還沒亮就要打起精神來用英文對話?
我問得萬分誠懇,學生卻總是被我的「幽默」逗樂。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我才明白,在他們的觀念裡,「本來就應該這麼努力」。
趁著開會之間的空擋來上一堂英文;加班之後來上一堂英文;三天沒有睡覺趕出上司要的企劃案之後,禮拜天好好的假不放早上九點來上一堂英文。我真心佩服,因為我無法對自己要求到這樣的地步,但是我同時也疑惑,為什麼他們能夠這樣持續不斷地鞭策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黃金週難得放了十二天長假,怕會無聊在放假前一個禮拜找了一個臨時工作把假日塞滿的上班族;每到換季就連續無休假上班三個月,每個月都有一天在深夜不明原因崩潰大哭到天亮的服裝設計師;一個月固定只休假一天,每天都清晨兩點到家六點出門的已婚創業公司老闆;神色有異的智慧財產部員工,在我開口說出「我不相信你真的沒事」之後,直接在半開放的小房間放聲痛哭⋯⋯。
我逐漸很心痛地領悟,他們其實是忘了被裝上「停止鍵」的工蟻,已經喪失停下來休息的能力,不知道除了努力之外,還有什麼不同的生存方式。不知不覺中,如果有一陣子沒有在課堂上遇到熟識的學生,我竟然會不由自主地擔心起來。
某天下午,我在小房間裡等學生。是一個八歲的孩子,遲遲沒有出現,我有點擔心,在猶豫要不要請櫃檯的職員聯絡一下。正準備起身,一個小小的身影衝進來,摔進我面前的椅子。孩子的表情扭曲,顯然被什麼事情困擾,但是他沒有說話,也沒有看我,喘了幾口氣之後就彎下身,很熟練地從書包裡拿出課本、作業本、鉛筆盒,全部翻好攤開擺在桌上。
「健太,你還好嗎?」看著他深鎖眉頭死盯著桌面的側臉,我終於還是問了。
健太像是突然被我從異世界叫醒似地,非常驚訝地轉頭看我。他的眼眶一紅,眼淚幾乎就要湧出來,但他在最後一刻用雙手把臉捂住,抹去差點落下來的淚水。不過短短的幾秒,他的表情就恢復成我平時看慣的平淡,用一種毫無起伏的聲調說:「現在是上課時間。」
「真的可以嗎?」我不死心,又追問了一次。
他的沈默告訴我,門已經關上了。
我難以形容當下感受到的震撼。八歲。才八歲的孩子,就知道不能讓自己的情緒影響表現。無論自己的感覺是什麼,「正事」永遠是第一優先。
下課鐘響,我特地陪著健太一起走到櫃台,發現他的媽媽在沙發區坐著,手裡拿著孩子的便當袋和體育用品。
我突然無法抑制內心的怒氣。
所以你是跟著他來的?你明明知道孩子處在那樣的情緒之下,卻還強迫他來上課?你知不知道你在對你的孩子做什麼?你知不知道你正在殺死孩子的靈魂?你知不知道來上課的那些大人們,多少人都已經成為無法停止努力,不知道活著是什麼感覺的機器?
但是我沒有說出口。因為我知道他的母親也是這樣長大的。她並不知道這樣做有哪裡不妥。語言中心的價格高昂,能夠持續來上課的人都屬於社會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但是在我眼中的他們,好多人都像是滾輪上的黃金鼠,不斷不斷不斷地往前跑。差別在於,黃金鼠累了會跳出來休息,而他們早早就學會把情緒深埋心中,只能不停地跑到全身都損壞為止。
之前在某個討論板,看到有盯孩子寫作業到深夜的爸爸說:「我就是要讓孩子從小就裡解,讀書這件事就是要拼了命不計代價去讀,才會得到你想要的。」
我究竟想說什麼呢?
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不至於像三浦的父母一樣,從孩子四歲開始鞭策他去工作,早早積極耕耘人生。但是台灣也是一個崇尚努力的社會,我經常看見周遭的父母藉由才藝,或是學校的課業,積極教導孩子「要持之以恆」、「努力的態度最重要」、「堅持下去才是你的」、「不要輕言放棄」這些觀念。
這些都是非常棒,非常重要的事。但我誠心地想提醒大家,別忘了把「停止鍵」教給自己,也教給孩子。允許自己休息,允許自己感到疲倦,允許自己放棄某些事。允許孩子無所事事,允許孩子表達疲倦,允許孩子某些事情不想持之以恆。
我們的初心,都是希望親近的人既成功又快樂。努力,是成功的關鍵,而快樂,需要我們學會在某些時刻,不努力。
#願逝者安息
日本地陪哪裡找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勇敢地陪自己再長大一次 #童年逆境
#大腦升級 #永遠都來得及 #ACE
🟧 #對你而言_家是什麼?
家是個奇妙的地方。它可以是讓人慢慢茁壯,找到力量的所在;也可以同時是撼搖一個人自我概念,讓人墜落的地獄。《#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這部作品,正以這樣的矛盾作為主軸,描繪作者的成長故事。
童年時期,還沒有獨立能力的小孩,極度仰賴父母照顧。因此,順從父母,將父母視為「準則」,其實是人類內建的「生存本能」。對小朋友來說父母都是對的,聽父母就對了。
身心狀況好的父母,能提供孩子足夠的愛,促使孩子長出自信,而能勇敢去闖蕩、探索這個世界。但很多時候,父母自顧不暇而沒有能力或心力提供足夠的愛時,身為準則的父母,就會讓孩童陷入焦慮之中。
孩子們擔心著:爸媽不愛我、爸媽生氣了,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我該怎麼做,爸媽才會愛我⋯⋯這些小時候出現的想法,從童年時期開始累積,即便在我們長大後,這些想法還是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 #當你的父母也還沒長大⋯⋯
雖然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許多個案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天下或許真的有「不是的父母」。這幾年在日本流行起「毒親」這個詞,這等同於「不是的父母」,也就是「對孩子成長有害的父母」。
儘管我深信,沒有任何人想成為不是的父母。但說真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去學會成為好的父母。因為,還有一個更根本的任務他們尚未達到,就是學習成為一位大人,在心智上成熟而獨立,能自我照顧、有自我覺察,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大人。
成年其實是沈重的考驗,經濟壓力、養家糊口、教養議題⋯⋯面對這龐大壓力的挑戰,有人挑戰成功,摸索出因應的方法。當然,也有人挑戰失敗,欲振乏力。這些爸媽困在自己的壓力與情緒裡,無法脫身,也難有心力去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 #大人喝酒是有原因的?
作者父親的酗酒行為,貫穿了整部作品。到底,他為什麼要一直喝酒?相信是許多讀者心中的納悶。作者小時候就發現了一個真相:大人喝酒是有原因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句話是對的。不管是作者父親的酗酒,還是母親過度投入宗教的現象,其實都是他們一種「#自我治療」的努力。面對壓力,大人用這樣的方式,治療自己內心的不舒服。他們其實不是「不努力」,只是選擇了「不適當」的方法努力著。這些方法或許短時間有效,長期而言卻造成了更多問題。
你可以想像,這就好像是一位還沒長大的小孩,要去照顧比自己還要小的孩子一樣。許多大人在長大的過程,還沒找到照顧自己與處理壓力的「有效」方法。在孩子出生之後,壓力變得更大了,他們困在壓力裡面,沒有多餘心力能關注與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邊的需求指的不光只是物質上的,還包括心理層面的。好比,在孩子哭泣、遇到挫折、需要安慰時,父母無力回應,甚至覺得無助、無奈而對孩子生氣。
需求不被看見,長久被忽視,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也很可能變成一位「忽視自己需求」的大人,他們可能對自己「無感」,或者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覺。這些真實的感覺不見之後,他們反而常將自己推向某些不好的決定裡。
🟧 #把感覺找回來:
#只有畫漫畫的時候_才能誠實面對自己
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我想起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裡頭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童年曾被繼父毒打的男主角威爾,在某次心理治療時,和治療師尚恩提到了這段往事。威爾在描述受虐的往事時,一開始顯得一派輕鬆、無所謂的樣子。但到後來,卻開始崩潰大哭。因為,治療師一次又一次,真誠而認真地和他說:「孩子, #這不是你的錯。」
為了生存,嬰幼兒把父母視為真理。父母處罰我們、不愛我們時,一定是自己哪裡有問題。小朋友如此深信不疑。長大之後,繼續帶著這些深信不疑的「真理」繼續生活。
在心理諮商時,我們常提醒個案,小朋友的學習力很驚人,但判斷力卻未必。在我們長大之後,我們可以重新去「看見」這些小時候學到的真理,真的都是對的嗎?值得我們繼續相信嗎?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可以如何「砍掉重練」,讓大腦「升級」,重新建立一套自己對自我、他人、世界的新看法。
在作者創作這部作品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走一趟這樣的歷程。她試著以長大後的視角,重新去理解童年經驗是如何影響著現在的自己。為了創作,她一下子進入童年回憶、一下又跳出來回憶,用長大的自己客觀地檢視這些童年過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為了創作,面對童年往事,她不否認也不逃避,而選擇勇敢正視過去。用「長大後的自己」陪伴「小時候的自己」重新面對這些經歷。以心理師觀點來看,這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有點像是將一個陳年的傷口翻出來,幫它消毒,然後敷藥,甚至縫合。我深信在創作這部作品的過程,作者所承受的情緒和壓力必定不小。
透過創作的歷程,作者慢慢地療癒了自己。但這樣的途徑,卻未必適合每一個曾有過類似遭遇的人。那如果自己或親友曾有類似的遭遇,我們可以怎麼去面對呢?一個有效的作法,就是尋找一位合適的專業夥伴,陪你一起面對。
🟧 #不管對方是否改變_我們還是要先照顧自己
「可是,有問題的人是作者爸爸啊,為什麼要來求助、找人討論的卻是作者?更需要來的人不是他爸嗎?」
寫到這邊,我想或許會有讀者這麼問。其實,不只你這樣想,很多個案都曾說過類似的話。在現實生活中,「問題的起因」時常不是最有動力(或能力)去面對問題的人。他不改變的話,我們又能怎麼辦呢?我想借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本例子是從我優秀的同事黃天豪心理師那兒聽到的):
你的房子位於山腳邊,仰賴山頂的泉水生活。但某天,山頂開了一間工廠後,工廠廢水污染到山頭的泉水。不只是你家,連山腰住家的用水都一起受到污染了。
你們很生氣,決定找這間工廠討個公道,叫它儘速處理污水問題,好讓你們的用水可以恢復。不料,這間工廠始終不理不睬,不論你們多用力抗爭,它就是沒有回應。面對這個情境,該怎麼做比較好?
沒錯,這間工廠太可惡了。但同時,我們的日子也還是要過。所以,就算工廠不動作,我們也要想辦法改善自己家的用水問題。如果我們過度執著在「工廠太可惡了」、「工廠快點改變啦」的想法裡,自己卻毫無作為,每天持續喝著被污染的水,那其實是對自己的二度傷害。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期待對方有天會改變,但我們不能只光等待、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就算對方沒有改變,我們也可以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做點什麼。
🟧 #你不孤單_讓專業夥伴陪你面對
在台灣,可以陪伴你面對童年逆境、家庭議題的專家,有醫院或診所裡的「#精神科/#身心科」醫師;或者,各縣市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裡,也有擅長心理諮商的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社工師,這些都是每個人可以使用的專業資源。
你可以用剛剛引號裡面的詞作為關鍵字,從距離住家比較近的機構開始找起。在尋找合適機構時,不妨撥個電話過去,簡單說明你的狀況,詢問機構是否有相關專長的醫師或心理師可以提供服務。和作者用創作療癒自我的過程類似,一開始都會有點辛苦,但走過那段辛苦之後,我們都會變得更勇敢。
本書不是一個純粹溫暖或勵志的故事,但作為心理師的我,其實更樂見這樣寫實、真實,甚至讓人不捨的真實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見。
閱讀時,跟著作者勇敢的自我揭露,看見許多我們一樣的地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看著作者一路從逃避到面對,試著理解自己過往童年經驗,從被動防守到主動跨出第一步,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法。
願本書的出版,能鼓勵到每位曾經受過童年創傷的讀者。
若你願意,我們可以和作者一樣,勇敢地陪自己再長大一次。
🟧 本文為《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漫畫之中文版獨家導讀,作者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 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 尖端出版社
https://tinyurl.com/monsterinhome
🟧 認識心理治療: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videos/1337524426385816/
日本地陪哪裡找 在 葉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
上週為了拔牙去看了郭富城醫師,
我一直因為自己說謊而良心不安,
終於在隔天跟羅比懺悔。
我: 羅比,我有事情跟你說.....
羅比正在玩足球: 說,說什麼?
我:
媽媽之前不是說,我要去拔牙齒嗎?
羅比: 對......
我深吸一口氣:
其實,媽媽不是去看牙,
媽媽喔,是去看演唱會......
彼得坐在對面的沙發上,
突然瞪大了眼睛,
他露出你幹嘛啊下面水很深千萬別跳的臉。
羅比:啊?!
我:
羅比,我跟你說,
其實那個郭醫生是郭富城,
他是歌手,不是牙醫.....
羅比還沒有完全想通,
他皺著眉頭問:
他,他為什麼不是牙醫!
我:
......因為長得那麼帥的人,
就算一開始當牙醫的話,
最後也會去當偶像歌手的。
#這是什麼回答
羅比總算明白我的意思,
他的眼睛巴巴地瞪著我:
所以,所以你是在騙人!
我點點頭:
對,我是騙子,
我向你認錯。
羅比用力踢了一下球,
看了一眼窩在椅子裡的彼得,
彼得心虛地假裝沒事看著天花板。
接著總裁用難以想像的成熟態度,
轉過頭來看著我們兩個說:
以後!
想去看演唱會就去看,
以後!
不要,不要說謊擠較好。
#我跟彼得都低下頭來
#總裁走一個大家長訓話的概念
2.
岔開話題一下下,
這幾天收到網友的信詢問,
"當初為什麼要搬家?"
"是不是想要逃離什麼?"
"你成功了嗎?覺得心情好一點了嗎......"
一時之間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過去的一年發生了很多事,
生孩子的那件事不太順利,
讓我的心情逐漸灰暗下來,
後來出了一本書,
受到很多陌生的人的關心,
又漸漸地升起一種想要振作起來的心情。
心碎其實是一個剖開的過程,
有一些機會讓人看到自己深層一點裡面,
那些東西是怎麼排列的,
而我也從中學到,
與其想破腦袋試圖把人生恢復成原狀,
不如看看有什麼別的方法,
讓它變成一個更不容易碎掉的形式。
我覺得當時的自己,
很像困在還沒有乾掉的柏油裡的小動物,
在某種逐漸凝固的物質裡,
想要奮力找一個跑出來的理由。
我想要重整。
即使從一些小地方開始也很有幫助。
這是我目前的想法。
3.
搬家後的第二個月。
對於新家的布置,
從懵懵懂懂到對自己有一些清楚的認識。
在想法上,
我偶而會作出一點修正。
比如說,
剛開始的時候,
我很著迷於無印良品的風格,
所以當初選了很多木質感的家具。
把地板跟門板的對色,
對得眼冒金星。
家裡的布置非常簡單樸實,
我也覺得很不錯。
一陣子後,
我突然發現一個事實,
那就是我跟彼得的骨子裡面,
有一部分跟日本品牌精神有很大的不同。
那個主要的不同,
就是我們一家人其實非常慵懶。
慵懶,自由而且散漫。
如果你仔細研究無印良品的產品照,
就會發現在圖畫裡面的人都很規矩,
每個家具都有各自的功能。
日本人本身就是這樣,
他們很乾淨整齊,
適合那種很有禮貌的家具。
但我在家的時候,
大部分時間都東倒西歪的賴著,
更不要說彼得,
他是肉色很多的一根大型漂流木。
舉例來說,
我倒臥在沙發上的時間比好好坐著的時候多,
彼得躺在地上的時間也很長,
有時候為了求安靜,
我會跑去書桌吃飯,
而相較於一般人,
我更常在床上看書,打電腦,跟家人聊天,
有時還會吃餅乾喝飲料(髒)。
我是一個很喜歡待在床上的人,
有時躺著,有時坐著,
有時聽總裁教訓,還得跪著呢。
慵懶,自由而且散漫。
我想我是在某一天突然明白的:
我想要我的床,
是一個如我一般,
鬆鬆軟軟,平易近人,懶散而照著溫暖的地方。
4.
新的家比上一個的家稍微大一點,
讓我終於有機會,
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空間。
搞定了基本的客廳,
我跟彼得決定來個寢室對決。
他挑他的,我挑我的。
於是我們出發到內湖的賣場去。
在寢具用品區,
彼得問:
你是說,
我挑什麼你都沒有意見嗎?
我猶豫了一下:
......對,對吧,
你跟羅比那間,歸你管。
彼得高興表示:
你說的喔?
我點點頭。
羅比頭也不回地就說要跟爸爸一隊,
我也立刻同意。
(可以不用帶兒子逛街我只會買更爽而已)
反正人多也不一定會贏,
三隻小豬總是要有兩隻小豬很遜,
仙杜瑞拉也要有兩個姐姐很醜。
看著他們父子倆挺著胸膛,
根本不是居家購物的料,
還在那邊裝模作樣指指點點的,
我也覺得有一種幽默感。
#我看到他們兩人在那邊認真研究浴室掛勾好一陣子就覺得自己贏定了
5.
關於臥房布置,我作了一大堆功課,
那一陣子存下來的照片,
感覺比當月的羅比照片還多,
有時候我都好希望我可以變成家配師,
有一百個臥房可以布置。
後來我冷靜下來,
把我喜歡的照片仔細看了看,
就看出了一些端倪--
我還是喜歡白色,
喜歡大地色系,
彼得說的沒錯,
我就是喜歡紙箱的顏色。
因為從舊家帶來的枕頭很多,
我跟彼得說:
不如這次我們來作得澎湃一點,
所以你可以選四個枕頭套,
兩個抱枕,床包跟棉被,我也一樣。
我宣稱:
我要做得跟設計飯店一模一樣!!!
羅比你慘了,
這次媽媽一定會打敗你的羅比小酒店。
羅比露出憂愁的臉。
彼得自己則是宣稱要作成太空感,
他在賣場用一種林志穎帥氣轉身的姿勢指著我的臉。
彼得:
有銀灰,有靛藍,
我要建造宇宙銀河系寢室我告訴你。
沒想到夫妻間的競賽,
居然進展成地球與太空的對決。
#終於得跟外星生物對決了眭澔平你在哪裡
6.
挑選的時候,
我像個小學生一樣,
在寢具區走來走去,
一直狂問附近的店員十萬個為什麼。
賣場有很多床,
我還把我想要的抱枕毯子放來放去試試看,
都沒有被罵,
店員還笑嘻嘻地幫助我,
我只能說台灣是很友善的國家。
後來的結果如照片顯示,
我雖然很不願意承認,
但男孩組的成果出乎我意料,
彼得說他跟羅比選了藍色當作主調,
然後店員就幫忙配了一些異材質的抱枕。
我:什麼叫做異材質?
彼得:
我哪知道,
但是異材質這三個字聽起來就是好~~~
彼得還選了有圖騰的地毯,
他說全部裡面他最喜歡的就是圖騰地毯。
(外星人當然要用圖騰不然彼此要怎麼溝通!!)
彼得得意地表示:
哈哈我們很快就用好了,
剩下的時間我都在玩手機上APP遊戲!!!
#然後羅比坐在旁邊吃不知道哪裡來的紅豆餅
7.
以下幾個小心得分享給正在布置臥房的你。
1)
就我之前收集的美麗臥房照片來說,
我深深明白兩毯(披毯跟地毯)的重要,
只要出現這兩毯,
整個臥房就會有一種優雅的感覺。
而地毯的觸感跟圖案一樣重要,
賣場的地毯,
其實是可以脫鞋子踩踩看的,
一定要踩,不要不好意思喔。
2)
設定目標之後,就遵從那個目標。
這不只是商學院的課題,
其實買東西也一樣。
羅比最近一直吵要開飯店,
(對我小時候可能只是想要住飯店但總裁要開飯店)
我就想說,
不如這次來試試看,
設定目標就是弄得很像飯店房間的樣子。
因為有這個目標,
當我跟賣場人員討論的時候,
方向也變得很清楚。
我握拳:
我們想要作跟飯店一樣的臥室。
店員就接著說,
好,那就先不要看有花色或是格子條紋的。
#彼得聽到沒有花的可以選眼神立刻黯淡兩秒
另外,專注於目標的購物,
還有一個好處--
就是當羅比在現場吵著要買海狗抱枕時,
我很認真說:
羅比,
真正的高級飯店是沒有海狗的,
這件事情你自己想想看。
總裁居然很理解地放下了海狗,
他邁步往前走的背影好像超矮的賭神喔。
#但羅比堅持還是必須有海咪咪餐廳
3)
以台灣來說,
床包跟棉被的規格有三種,
IKEA,無印良品,跟台製的。
這三種的大小長寬都不同,
選了其中一種,就沒有回頭路,
所以在挑選的時候要注意,
不然就會有被單比棉被長,
棉被在其中很空,
或是反過來棉被會彎起來卡在比較小的被單裡,
抖也抖不開的情形。
我這次選了台製的尺寸,
原因是我想要的床單形式,
台製的變化跟選擇比較多。
4)
支紗數與紗織數是兩件事情。
這個是從我在賣場問的十萬個為什麼學到的。
紗織數指的是布料編織的密度,
越多越有韌性,
一般來說有200織,300織,500織。
支紗數指的是紗線的粗細度,
越多代表觸感越細,
常見為40支,60支這樣。
這兩個都是數字越高越好,
同時在製作上,
這兩個標準之間也是會正相關的。
我之前都在網路上買床單,
這個東西的標準會很混亂,
以本身的體驗來說,
我建議不要買500紗織以下的,
1000紗織真的超舒服喔。
#結果我赫然發現彼得買到1000紗織我只買了500的
#我問他怎麼發現1000紗織他說他本來坐在床邊結果被床無情地滑下來覺得不錯
#深藏不露的男人
5)
抱枕配色與大小,要盡量萬用比較好。
因為我的客廳沒有抱枕,
所以我跟彼得選擇的臥室抱枕,
是到時候需要的話,
也可以拿到客廳搭配的。
如果可以的話,
建議選擇各種大小的抱枕,
不要單一尺寸。
原因很簡單,
因為排列抱枕的時候,
可以像幼稚園小朋友排隊那樣,
由小至大分別都露出一點來。
6)
不要小看賣場,高手在民間。
我們這次去的賣場是在內湖的HOLA,
我有一個好久不見的朋友在那裡工作,
我跟她約了見面,
她很熱情地陪我東逛西逛,
也跟我說他們有駐點的設計師,
是輪班制,現場都可以隨時諮詢。
我:
這個事情我之前都不知道!!
這個你們要宣傳一下啊。
她很害羞地說:
對喔,好像沒有人知道......
在此也特別感謝在賣場為我們提供建議的設計師,
朋友說想要找的話只要直接詢問門市,
說要找居家布置設計師就可以。
替我們服務的設計師名字叫作SU,
彼得不是靠一己之力作出這麼美的床,
其實我也不完全是,
我發現HOLA有一些隱藏版的家飾品,
像是彼得的藍色毛毯跟我的粉色披毯,
只有專人的腦子裡才知道在哪裡,
所以有人幫忙一起在旁邊想還是蠻好的,
大家需要的話可以多多利用喔。
後記:
前陣子兩個臥房裝好被單枕套以後,
我坐在地毯上,
有強烈Before & After的差別,
自以為超英趕美五星級。
彼得也說臥房變得有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
結果我們當晚布置好,
夫妻兩人搓著手不敢上床睡覺,
又帶著羅比在客廳地上睡了幾天,
後來才在某一天慎重地討論說,
這樣下去怎麼行,總是要睡一下的吧......
三人才像剝開剛剛癒合的傷口的皮那樣,
超小心地剝開棉被,
把自己的身體端正地放好,
在夜裡,動也不敢動地面面相覷。
想起來都覺得這家人是不是很傻,
一定是傻子才這樣啊.......><><
接下來外星與地球終極之戰,請大家看照片喔。
#到底誰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