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聽不清楚,配戴助聽器要注意什麼❓耳鼻喉科醫師告訴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患有聽覺損失人口約超過5%,其中65歲以上長者聽覺受損的比例更高達1/3!
從工作、人際關係到情緒健康,嚴重的聽力損失會對生活帶來重大影響,此外,許多研究也發現老年人聽力缺失若未經治療,將和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癡呆症的風險增加相關。不過,只要透過配戴助聽器或適當治療,仍然可以維持一定的聽力、參與對話,有助預防認知功能的下降。
⭕生理退化、接觸噪音,都會讓聽力退化
老年聽力障礙又稱「老年性重聽」,是因年齡增長而產生的生理退化現象,大多是感音性、神經性聽力障礙,其中對高頻聲音的聽力變差是常見症狀。也就是說,假如我們為了讓長輩聽清楚而提高聲音說話,聲音變得較尖較細時,長輩反而更難聽得清楚。
老人家的聽力除了會受到聽神經和耳蝸退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和他們腦部的語音辨識力比較差也有關係。比方說,可能會出現聽得到聲音但聽不懂內容,這時不僅牽涉到聽覺神經,也與大腦中樞的辨識能力密切相關。
隨著年紀逐漸增長,聽力便隨之退化的原因,目前醫界歸納出內在和外在兩大因素。
✅老化原本就是自然的生理趨勢,然而有些人退化速度快、有些人退化速度比較慢,目前認為是" 遺傳基因"
的影響所致。不過,單純因老化引發的聽力障礙的情況並不多,老年性聽力障礙大多與外在因素有關。
✅外在因素包括娛樂、職業性與一般環境噪音,例如演唱會、職場噪音、造勢晚會等,都會讓耳朵受到傷害的機率跟著變高。
此外,假使長輩有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聽神經瘤或病毒感染造成內耳發炎,或者是服用了耳毒性藥物,也會加重聽力的惡化。
⭕避免聽力損傷惡化,留意5大警訊
當銀髮族聽力下降到某種程度,一般來說是中度以上、聽力損失高於40分貝的人,就需要搭配助聽器來延緩聽力退化的狀況。然而,臨床上卻碰到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配戴助聽器,提醒家中長者若有以下情況,應盡快尋求耳鼻喉專科醫師的診斷
評估。若確認聽力變差是因退化造成,就要認真考慮配戴助聽器來改善生活品質。
1. 與人溝通時常發生困難
2. 經常請人重複說話內容
3. 看電視機或聽音樂時,音量很大聲
4. 常常聽錯話,造成誤會
5. 因聽力關係已對社交、生活造成影響
除了上述日常生活中可發現的徵兆之外,有疑慮的人也可以透過「線上聽覺自評問卷
(https://goo.gl/forms/gE0qOvVFyMhewQTk2)進行初步的聽力篩檢。
⭕選購助聽器前,耳朵及聽力檢查不可少
當家中年長的父母有聽不清楚的困擾時,先別急著購買助聽器!建議第一步必須先前往具備" 聽力檢查項目"的耳鼻喉科門診就醫,接受耳部的檢查以排除耳垢填塞、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積水等疾病導致的聽力損失;並從聽力檢查進一步判斷是屬於傳導性聽損或是感音神經性聽損。
透過聽力檢測,不僅能得知聽力損失的程度,對於選配合適的助聽器更是一項最重要的依據。由於現在的助聽器大多為數位式設計,需根據患者的聽力損失圖形和損失程度,透電腦軟體將數據輸入到助聽器內。這樣一來,助聽器才能因應不同患者的個人狀態,給予客製化的調整。所以挑選助聽器之前,務必先了解自己的聽力狀況並取得聽力檢查圖。
⭕第一次配戴助聽器,良好適應的4個技巧
助聽器是一種戴在耳朵裡的小型電子設備,它能將聲音擴大使其更響亮、更清晰,幫助聽力缺失的人聽見;但無法讓已經受損的聽力恢復正常,也不能原本健全的耳朵功能。因此,呼籲不要對助聽器有過多的期待,以為只要配戴上去就可以回到年輕時的聽力水準。
除此之外,就算是功能頂級的助聽器,剛開始配戴可能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助聽器和它所傳輸的各種聲音,所以要有耐心讓自己慢慢習慣,直到可以舒適地配戴助聽器為止。
以下是幾個適應助聽器的小技巧:
1. 早期先短時間配戴,習慣之後再逐漸加長配戴的時間。
2. 先從安靜的環境開始使用,待適應變化後再逐漸轉移到餐廳、賣場等嘈雜的環境。
3. 不妨多試驗幾次,找出助聽器在何時、何地、什麼情況下和自己最適合,能達到最佳的助聽效果。
4. 若有任何問題或疑慮,應加以記錄,最好能將你在不同環境中配戴助聽器的經歷寫下來,後續可以讓驗配師進行必要的調整。
配戴助聽器後通常還需要多次的微調,所以記得要挑選一家可以提供全方位檢查與規劃、助聽器樣品種類齊全,且售後服務良好的助聽器公司,才能真正提供保障!
⭕「蛤?」配戴助聽器後,為何還是有聽沒有懂?
助聽器可以把聲音擴大,但同時也會放大背景噪音,所以建議可選擇配有「抑制噪音功能」的助聽器,效果較佳。如果出現配戴助聽器突然有效果不佳問題時,應回到助聽器公司檢測助聽器的功能是否正常;若助聽器正常,則應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檢視使用者是否有聽力下降的狀況。
另外,有些長輩「雖聽到聲音,卻有聽沒到」,還有一種原因是聽損時期拖得太久或因為老化之故,造成大腦的語言辨識能力變差。儘管助聽器可以將環境中的聲音放大並傳送到耳膜上,但是無法改善大腦的語言辨識功能,此時應配合專業人員的指導,進行語言辨識能力的復健,以逐漸改善溝通。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正確配戴助聽器,不但不會傷害聽力,還可以在持續帶給腦部語言刺激之下,減緩銀髮族退化的速度。要注意的是,助聽器屬於醫療器材,應在耳鼻喉科醫師及專業聽力中心的協助下選配,要是使用效果不佳,既傷了荷包,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聽力損傷喔!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台中耳鼻喉
#每周三午診跟周五早診有聽力檢查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臺語影片示範 #口罩 #洗手 最近疫情不穩,我們還是發現許多長輩和老人家,口罩戴反或是上下顛倒!為了以臺語為母語,及大齡族群,我們拍攝台語示範影片,隨著新冠肺炎的疫情又漸趨升溫,今天宜婷跟培樺,就要教你正確戴口罩以及洗手的方式,也要告訴你什麼時候該戴口罩,什麼時候又該勤洗手喔!🔜🔜 #分享給需要的...
「神經檢查項目」的推薦目錄:
神經檢查項目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受傷後,回到運動場:復健的各個階段】
.
從完全斷裂的阿基里斯腱,要可以跳起來灌籃。這當中需要許多專業的協助,從0分(嚴重受傷)到100分(頂尖運動表現),每個專業擅長的區塊不同,例如醫師擅長0分到30分的過程,像是骨科手術、注射、影像學檢查等。而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擅長30分到70分的過程,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讓受傷處恢復到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強度,能走、跑、跳等狀態。最後的70分到100分,則由肌力與體能訓練師/技術教練,設計能更近一步提升體適能的訓練,並精進運動專項的技術。
.
我們可以將上述的過程,細分成幾個步驟,讓大家更了解從受傷到恢復運動表現。
.
🔸 結構損傷/疼痛的產生(0-30分)
意外發生時、剛受傷時,身體特定的部位大多有明顯的損傷。例如腳踝扭傷就是「踝關節附近的韌帶裂開」,或是跑步時大腿拉傷,可能是「大腿後側的膕旁肌被過度拉開而撕裂」。像是一台電腦被摔壞了,要把不能用的部分拿掉,能修復的部分簡單清理,準備重新安裝。
.
因此,在這個階段的目的是「避免患部再傷害、增加患處修復、減少疼痛」等,例如避免會疼痛的動作(可能拉扯到撕裂的組織)、打針或超音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吃藥或徒手治療(減少疼痛)。此階段主要由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進行治療或醫療處置。
.
🔸 患部功能的重建(30-50分)
當受傷的部位恢復到一定程度,疼痛會減少,但是許多功能會受到限制。例如腳踝扭傷,剛開始走路容易軟腳、或感到特別僵硬等。此時的目標在於「重新建立基礎的功能」,對大部分的運動傷害來說,所謂的基礎功能包括:關節活動度、柔軟度、穩定性、本體感覺」等。有點像是重新組一台電腦,要準備好「硬體設備」如主機板、硬碟、顯示卡等,因為有足夠的硬體設備,接下來安裝的「軟體」才可以使用、熟悉操作。
.
因此,這段期間會進行徒手治療如關節鬆動術、筋膜放鬆、伸展運動、本體感覺訓練、運動治療等,來提升活動度、穩定性等,或者說關節或肌肉應有的功能,這個主要屬於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的範疇,並配合部分醫師的協助。
.
🔸 動作控制/神經肌肉控制(50-60分)
當受傷處有基本的活動度、穩定性,但身體能不能「控制」、「指揮」這些肌肉或關節是另一回事。這是大家最常疏忽的地方,也是最常有的「亞健康問題」。
.
當過去有受傷經驗、肌肉失衡、不適當的使用身體,「原先各司其職的肌肉、各個身體部位,可能會變成部分罷工、部分非常勤勞」。我們又稱為「肌肉失能」、「不理想的動作控制」等。由於這類的問題,時常不會有一個明顯的「結構損傷」,但好像又有點困擾生活,因此大多人會忽略。也就是去診所給醫師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回去重訓、跑步,還是會覺得膝蓋、屁股緊緊怪怪的,有時候還會有一些痛。
.
這段期間需要的是「正常化肌肉的使用方式、出力順序、神經反射能力等」,包括:動作控制訓練、肌肉再教育、本體感覺誘發技術、姿勢反射等,主要是由復健專長背景的物理治療師執行。就像給新的電腦安裝開機軟體、驅動程式,讓電腦能基本的運作。
.
🔸 基礎動作能力/體適能(60-80分)
在這個階段,受傷處應該痊癒,並且在日常生活、運動都無疼痛或不適。但就像久坐的上班族、沒有運動習慣的大學生,不是他們想跑10公里的路跑,就可以輕鬆完賽。因為「身體沒受傷、疾病」只是一個最基本的籌碼,但有沒有「基礎體適能、動作能力」如肌力、心肺適能、肌耐力等是另一回事。就像組好電腦,灌好軟體,接著要學基本的word、excel、怎麼上網等。
.
因此,若想要更輕鬆的生活,包括上下樓梯、偶爾爬個山、打個籃球等,若有基本的肌力、肌耐力,以及跳耀/落地的技術、正確的做出蹲、推、拉等動作,是這個階段的目標。並不是以「專項運動員、頂尖運動員」為目的,而是「更健康的身體、預防傷害、延緩失能/老化」,或者具備「玩任何一種運動的基礎能力」。這部分的運動訓練包括:重量訓練、肌力訓練、體能訓練等,主要屬於教練、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範疇。
.
🔸 專項動作能力、運動表現(80-100分)
此階段已屬於「專項運動員、職業運動員」的部分,選手需要能舉更大的重量、跑進一定的秒數、靈活的腳步,「維持、促進健康」變成次要目標,「頂尖運動表現」才是王道。需要的能力包括:專項技術、爆發力、敏捷、協調性、轉變方向、速度等能力。專項技術指的是該運動項目需要的動作技巧,例如網球的發球,手腕應該要扣多少、雙腳需要一起發力、身體要比手更早旋轉等。
.
這部分需要的運動訓練包括:重量訓練、體能訓練、運動專項訓練、技術訓練、奧林匹亞舉、敏捷訓練等,各式各樣能增進運動表現的訓練方式。這時,從原本摔壞的電腦,已經變得可以透過「操作各種電腦的功能」讓你能當厲害的會計師、工程師、Youtuber、醫學研究員等。
.
最後,從受傷後回到運動場上,不同的專業擅長特定的階段,專精於光譜的其中一個範圍。當中許多角色都會用「運動(exercise)」的方式來介入或處置,因此相似的名詞「XX運動、OO訓練」,可能代表著不同的功能及對應到的需求。確立自己的病患、學生處在哪個階段,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或訓練方式。重點是專業合作,發揮自己專業的長處,由其他專業補足自己的短處。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
.
#exercise #training #therapy #health #motorcontrol #physicaltherapy #strength #conditioning #physicaltherapist #coach #athletictrainer #returntosports #rehabilitation #運動 #訓練 #治療 #復健 #健康 #動作控制 #運動表現 #物理治療 #肌力與體能 #物理治療師 #教練 #運動防護員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神經檢查項目 在 王文妤 物理治療師 • Amber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哈囉各位大家好,我是物理治療師Amber~
‼️『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 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是一種對空間的穩定感知受損的症狀,非『旋轉性的頭暈』以及『感知上覺得不穩定』。
會加劇的原因通常在:�1.直立的姿勢下
2.處在視覺複雜或者過多刺激的情況下
最常被誘發的環境有:
1.走路或坐著的時候
2.看著車流
3.坐在人多繁忙的餐廳
PPPD 的症狀可能會在分心的時刻暫時緩解,但可能會在沒有明顯刺激的情況下短暫發作。
暈眩可能會誘發心理以及功能的問題,例如害怕跌倒、焦慮、憂鬱、步態異常等。
如何判斷為PPPD?
A:至少三個月多數天出現頭暈、不穩、非旋轉性眩暈至少一種症狀。
-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數小時),嚴重性每次不一。
-症狀不會持續一整天。
B:這些持續性的症狀並沒有特定的誘發因子,但會因為下列三項因素而加劇:直立的姿勢、與方向位置無關的主動與被動運動、處在視覺刺激複雜的環境。
C:PSSD因為眩暈、不穩定、頭暈或平衡問題引起,還有急性、偶發性或慢性前庭症候群、其他神經或醫學問題、心理問題導致。
-當一些急性或偶然的因子誘發症狀時,會出現特徵A的模式,一開始會間歇性發生,而後可能會變成持續性的過程。
-當誘發頭暈的原因是長期的因素時,症狀會先緩慢發展,然後逐漸惡化。
D:症狀會導致痛苦不適、功能出現問題或障礙。
E:其他疾病或障礙沒辦法好好解釋其症狀。
臨床上目前對PPPD的治療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前庭復健運動
其中前庭運動可以降低頭暈對動作的敏感度、增加對平衡反射的依賴,有助於恢復平衡、減少跌倒和緩解頭暈。
根據2019年的研究,針對有PPPD的人進行居家的前庭復健運動,持續六週。
會以頭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三個項目:功能、心理、生理來比較。
☄️運動的項目有:
👉🏻步行訓練:
-步態訓練:每天兩次,十分鐘行走距離約五公尺,一開始可以在平坦的平面下正常行走,可增加不平穩的地面來挑戰困難度。
-步態增加困難度:例如在超市尋找物品,向後行走,跨越障礙物。
👉🏻凝視訓練:
-凝視訓練:坐在彈力球上(不平穩即可),保持對目標的直視。每天兩次,每次 1 分鐘,逐漸增加到每天 5 次,每次 2 分鐘。
-增加凝視訓練的難度:在動態的背景保持目標的直視,或者做需要頭部、眼睛同時移動的訓練,例如打掃。
👉🏻其他訓練:
1.手拋球:提供手眼協調、重心轉移訓練、視覺軌跡訓練。除了自己執行之外,可以增加人數一起拋接。
2.接住目標物:目標物必須高過頭部,且眼睛注視手舉高放下的過程。
3.站立搖擺晃動:在一個空白或者移動的空間,雙腳距離從寬到窄,以慢到快的速度開始身體左右移動。
4.眼睛注視目標,移動頭部且目標和頭部方向相反。
5.數點:在一面牆上貼滿點點,計算出點數並且挑戰眼睛不同速度的追視、左右的移動,且與牆的距離越來越近。
6.數點:在兩面牆上貼滿點點,計算出點數並且挑戰眼睛不同速度的追視、左右的移動,且與牆的距離越來越近。
7.爬階梯:站在小椅子上,上下來回。
8.坐到站、站到坐
‼️研究發現:
1.經過六週和每兩週持續追蹤,發現有PPPD的人,在生理以及功能上都有明顯的改善。
2.這些人的心理狀態並沒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可能在影響心理層面的因素還有其他潛在的原因。
👩🏻最後Amber想說:
1.頭暈原因有非常多種,除了中樞神經的問題、耳石、前庭..等,心理層面也不容忽視
。
2.頭暈的問題其實很常見但容易忽視,一定要好好的接受生理以及心理的檢查跟治療和復健。
3.運動能夠幫助神經去敏感化,去適應各種不同環境、姿勢誘發的頭暈狀況,擺脫頭暈對生活的影響!!
#物理治療#頭暈#暈車#訓練#前庭#耳石#復健#運動#重訓
神經檢查項目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臺語影片示範 #口罩 #洗手 最近疫情不穩,我們還是發現許多長輩和老人家,口罩戴反或是上下顛倒!為了以臺語為母語,及大齡族群,我們拍攝台語示範影片,隨著新冠肺炎的疫情又漸趨升溫,今天宜婷跟培樺,就要教你正確戴口罩以及洗手的方式,也要告訴你什麼時候該戴口罩,什麼時候又該勤洗手喔!🔜🔜 #分享給需要的人和長輩知道
#神經嗨嗨台語影片系列 是神經很有事團隊為了,以臺語為母語,及大齡族群製作的系列影片,我們希望透過「全臺語解說,大字幕,放慢解說速度」這些細節的調整,將重要的身心健康價值,傳遞給需要的長輩和您,期待您的支持!
#神經很有事團隊的防疫正能量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戴口罩的正確方法及時機。
🔸脫口罩的正確丟棄程序。
🔸勤洗手的正確方式及時機。
#影片大綱
🔸戴口罩的正確方式(含口訣)
▫開:打開口罩包裝,檢查有無破損。
▫戴:兩端鬆緊帶掛上耳朵,鼻樑片固定在鼻樑,口罩拉開至下巴
▫壓:輕壓鼻樑片,讓口罩與鼻樑貼緊
▫密:檢查口罩上下左右是否與臉部服貼密合
🔸脫口罩的正確丟棄程序
▫雙手不要接觸口罩表面
▫直接將用過的口罩丟入垃圾桶
▫或是朝外對折捲起用衛生紙包起回家再丟棄
🔸戴口罩的正確時機
▫有發燒、咳嗽、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狀時
▫進出醫療院所時
▫出入通風不良及密閉空間時
▫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勤洗手的正確方式(含口訣)
▫內:搓揉雙手掌心內側
▫外:搓揉雙手手背
▫夾:搓揉雙手指縫
▫弓:將手指頭弓起,搓揉指節與指背
▫大:搓揉雙手大拇指以及虎口位置
▫力:將手指頭立起搓揉指尖位置
▫腕:搓揉雙手手腕位置
🔸勤洗手的正確時機
▫吃飯前後
▫如廁前後
▫進入醫療院所前後
▫咳嗽、打噴嚏之後
▫接觸嬰幼兒及免疫力不全的人之前
主講 :賴宜婷。 王培樺
內容腳本 :賴宜婷。王培樺
導演: 黃詠荃 。 汪雅惠
後製剪輯: 黃詠荃。謝劭玟 Festiva Hsieh
#防疫正能量 #口罩 #洗手 #口罩口訣 #開戴壓密 #洗手口訣 #內外夾弓大立腕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COVID19 #2019nCoV #全民防疫 #神經很有事團隊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神經檢查項目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正確戴口罩和洗手法 #影片示範 好不容易搶到口罩!但你戴口罩跟洗手的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勤洗手比戴口罩更重要!錯誤的方式可能會讓你的防疫作戰功虧一簣!隨著新冠肺炎的疫情逐漸升溫,今天劭玟老師和護理師詠荃,就要教你正確戴口罩以及洗手的方式,也要告訴你什麼時候該戴口罩,什麼時候又該勤洗手喔!
#防疫正能量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戴口罩的正確方法及時機。
🔸脫口罩的正確丟棄程序。
🔸勤洗手的正確方式及時機。
#影片大綱
🔸戴口罩的正確方式(含口訣)
▫開:打開口罩包裝,檢查有無破損。
▫戴:兩端鬆緊帶掛上耳朵,鼻樑片固定在鼻樑,口罩拉開至下巴
▫壓:輕壓鼻樑片,讓口罩與鼻樑貼緊
▫密:檢查口罩上下左右是否與臉部服貼密合
🔸脫口罩的正確丟棄程序
▫雙手不要接觸口罩表面
▫直接將用過的口罩丟入垃圾桶
▫或是朝外對折捲起用衛生紙包起回家再丟棄
🔸戴口罩的正確時機
▫有發燒、咳嗽、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狀時
▫進出醫療院所時
▫出入通風不良及密閉空間時
▫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勤洗手的正確方式(含口訣)
▫內:搓揉雙手掌心內側
▫外:搓揉雙手手背
▫夾:搓揉雙手指縫
▫弓:將手指頭弓起,搓揉指節與指背
▫大:搓揉雙手大拇指以及虎口位置
▫力:將手指頭立起搓揉指尖位置
▫腕:搓揉雙手手腕位置
🔸勤洗手的正確時機
▫吃飯前後
▫如廁前後
▫進入醫療院所前後
▫咳嗽、打噴嚏之後
▫接觸嬰幼兒及免疫力不全的人之前
後製剪輯: 黃詠荃。謝劭玟 Festiva Hsieh
#防疫正能量 #口罩 #洗手 #口罩口訣 #開戴壓密 #洗手口訣 #內外夾弓大立腕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COVID19 #2019nCoV #全民防疫 #神經很有事團隊 #鄭淳予醫師 #知識+ #姿勢+ #台灣加油
🙏🙏感謝辛勤的防疫人員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神經檢查項目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手抖 #巴金森 手在抖!難道我得了巴金森?先喝口水壓壓驚,不料拿起杯子手抖得水都快濺出來!到底有哪些狀況會造成手抖,一定是巴金森嗎?怎麼區辨真正的巴金森氏症,有什麼典型症狀?讓培樺和宜婷告訴你!
.
#神經嗨嗨 台語影片系列 是神經很有事團隊為了,以台語為母語,及大齡族群製作的系列影片,我們希望透過「全台語解說,大字幕,放慢解說速度」這些細節的調整,將重要的身心健康價值,傳遞給需要的長輩和您,期待你的支持!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很多原因會手抖!如何分辨?
🔸巴金森氏症有什麼典型症狀!
🔸造成巴金森氏症的主要原因!
#影片大綱
🔸良性手抖症
▫大部分係遺傳所導致。
▫維持動作時,手抖特別明顯。如:寫字、喝水、緊張時。
▫多為雙手同時發生。
🔸帕金森氏症的手抖症狀
▫身體處於靜止狀態時抖動較為明顯,特徵為出現像搓藥丸或數錢的動作。
▫做動作時,反而手抖症狀減輕。
▫疾病初期大多僅單手手抖。
🔸巴金森氏症合併症狀
▫手腳僵、緊:四肢肢體逐漸僵硬,容易抽筋。
▫動作慢、臉僵:動作遲緩,如起身、跨出第一步動作較為困難;面部也會較無表情。
▫走路不穩:會有駝背、身體向前傾、小碎步等狀況,加上時有頭暈現象,平衡感較不佳。
🔸手抖的其他原因
▫甲狀腺亢進
▫農藥、重金屬中毒
▫情緒不穩定
▫飲用含有咖啡因及酒精類飲料
🔸手抖原因複雜,如果擔心自己是否罹患帕金森氏症,可以檢查是否有其他合併症狀或尋求專業醫護人員協助。
主講 :賴宜婷。 王培樺
內容腳本 :賴宜婷。王培樺
導演:汪雅惠。 汪俐彣
後製剪輯: 汪俐彣。謝劭玟 Festiva Hsieh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台語 #神經嗨嗨 #神經科 #腦神經科 #良性手抖症 #神經退化 #撲克臉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神經檢查項目 在 神經科 -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的推薦與評價
本科設有腦電圖室、神經電學及誘發電位檢查室、行為神經學暨神經心理檢查。 ... 上,希望能針對自主神經功能、癲癇治療與長期照護、腦中風預防等等項目做更進一步的發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