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型肥胖症】:肌少成疾 —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住在隔壁已邁入68歲的楊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這 10 多年來,飲食都吃的很清淡,因為牙齒不好,所以肉都不太吃,四肢很瘦,走路蹣跚緩慢,年紀大了,也不敢到處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因為走一小段路,腳就會酸,更別說走有樓梯的步道了。
最近走路越來越緩慢,回診時聽醫師講解,才知道自己患了肌少症,因為肌肉量太少,才會導致走不動。為了不要跟楊婆婆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肌少症和學習如何預防吧!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機會需要舉超過兩公斤的重量,例如週末去菜市場買一週的菜並提回家,或是腳一拐卻能平衡回來沒有摔倒,這些都需要肌力。
肌力還能幫助你保持自主獨立,能夠上市場買菜,能到社區花園和老鄰居聊天,能抱起朝你衝來的孫子,這是每個人活到生命最終,都不想失去的生命品質。
相反地,萬一肌力退化,連上下樓梯、上廁所、穿衣等日常生活都變成考驗,活動能力退化造成生活處處不便,甚至危險,萬一跌倒,陷入失能臥床,需要花一筆錢找照護,從此人生變黑白。
更糟的是,許多人肌力愈來愈弱,並不是去運動強化肌力,而是逐漸減少活動或尋求省力的方式,例如二樓就不爬了,遠一點的地方也懶得去了,形成惡性循環[1]。
■肌少成疾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2],也就是說,每六個老人就有一人有跌倒經驗,同一份調查中更顯示,在他們跌倒後,竟然有六成的老人不採取任何的措施來防止下一次的跌倒。
對於青年或是壯年人口來說,跌倒對於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與傷害,重新站起來,拍一拍灰塵就能繼續往前走下去,就算發現身體有異狀,我們也能迅速發現並且迅速就醫。但是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嚴重跌到可能會造成老人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或出現骨折、頭部受傷等情形,而且曾經跌倒的長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而更加依賴家人,家庭往往也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他們。
試想,如果這樣的情形不斷發生,在少子與高齡化趨勢難以逆轉的台灣,如何對抗衰老,讓家中的年長者遠離「失能」,是我們將會面臨的難關與挑戰。
■什麼是肌少症?與跌倒有何關聯?
肌少症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加,各項生理器官功能都會逐漸降低,而肌肉的質量更是如此,當肌肉量與其強度、功能都呈現衰退,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如果你有以下的症狀,就必須多加注意,例如:相較於過去,走路時是否比較不穩,容易腿軟無力?從椅子上起身是否變得吃力,需要依靠手的幫助?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醫師表示,老人家常常說跌到骨頭斷掉是因為骨質疏鬆,其實原因常常是肌肉不夠,他沒有辦法平衡自己。人之所以能活動,是依靠著肌肉、骨骼與關節,而肌肉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如果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也能夠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所以「肌少症」的確牽動著年長者是否會跌倒的主因之一。
老年人如果同時擁有肥胖以及肌肉量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於年長者健康的影響,比單純肥胖症或是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症狀,接著可能會讓老年人的面臨失能的困境,死亡率也會上升[3]。
■肌少型肥胖
肥胖會影響健康已是社會大眾普遍知道的常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甚至癌症等的機率也就愈高。
近年來,骨骼肌肉量對健康的影響逐漸意識抬頭。骨骼肌肉質與量的下降,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則為肌少症(sarcopenia),會增加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特別是在老人族群,自然老化過程身體組成會逐漸改變,肌肉質量減少伴隨脂肪組織增加。肌少症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若同時併有肥胖則為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對健康更是有加成負面的影響。老年人肌少性肥胖為近年重視及討論度高的議題。
同時符合肥胖及肌少症定義者,為肌少性肥胖患者。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共識,最常使用的標準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高或體重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body height squared in meters,
ASM/ht2 或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weight, ASM/wt) [4]。
■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型肥胖症,屬於老年症候群的一種,隨著人口老化,盛行率也逐漸提升,增加疾病與失能風險。
當肌少症 (sarcopenia) 與肥胖症(obesity)同時存在時,便稱為SO。目前尚無SO的統一診斷標準。
肥胖指的是身體脂肪過多,常用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脂肪質量(fat mass)百分比。WHO將肥胖定義為BMI>30,老人因為身高減少,BMI會高估老人肥胖的情形,特別是≧85歲的女性。老人可能同時有體脂肪比例增加及肌肉減少,但BMI無變化的情形[5]。
■研究顯示,肌少症造成老人健康之影響可分為三方面:
(1)肌少症對功能障礙和身體失能的影響: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變差,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3)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6]。
■肌少型肥胖四項自我檢測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院長荒井秀典在日本NHK健康頻道上提出若有以下徵兆,提高警覺:
•走路比別人慢
•曾經有過無法在交通號誌轉變前過馬路
•曾經無法打開寶特瓶
•無法單腳穿襪子[7]
■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
銀髮族罹患肌少症 (sarcopenia)者,外觀上體弱多病、步履蹣跚、齒危髮禿、行動遲緩、搖晃不穩等,這些外觀常被認為是年老後的必然後果,一般人認為年邁體衰只是想當然而的老年無奈,對於肌肉無力的抱怨,常常給予平淡的回應,令病患徒呼負負;近年來許多專家期望從多方面改善銀髮族的體適能和生理機能,以防治肌少症。
臨床上除檢測肌肉量及肌力、步行速度外,目前並無明確的生化檢查指標可供評估肌少症,肌肉量檢測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肌力測定可採用手握力 (男性<26kg;女性<18kg),身體機能可評估行走速度(<0.8m/s)或起立速度,用以評量病患的肌少症程度;但各團隊定義肌少症程度的標準不同,且前述檢測項目未能完全反應出療效,因此治療難有共識,唯有及早預防保健,落實保健養生觀念,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原則上防治須增加病患的活動量和改善營養,但應考量個別病患的最佳劑量需求;防治上需同時注意針對潛在病因和併發症的防治。最好諮詢相關醫事人員和營養師,共同從增加身體活動量、攝取適量蛋白質和營養著手。
可是高齡病患較難安全地完成足量運動,且其代謝和消化系統已較退化,平日食量較小,食慾減退,如果為了要提高肌肉量而要求他們去攝取大量蛋白質,是否會使老年人的腎臟超載,都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雖然有些特殊營養品或藥物被開發出來,但在驗證療效的實證醫學得到證實之前,仍應先諮詢,才能安全[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從走路痛到穿高跟鞋參加健美!76歲阿嬤4招打敗肌少症、練出好肌力」: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168
[2]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五」功秘笈學起來 防跌大師就是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3090
[3] (小世界新聞)「肌少成疾 肌少症與重訓迷思」:https://bit.ly/3CCIzgG
[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九期)「肌少性肥胖診斷及治療建議」: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324cce8c973e4834b8c519d52e769cd2
[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三十二卷第二期):https://bit.ly/37tDTeH
[6] (長庚醫訊-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肌少症」: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903012
[7] (天下雜誌)比肥胖還恐怖的「肌少型肥胖」:40歲後身體充滿霜降牛肉油花: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453
[8]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4778
➤➤照片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高齡醫學中心)「失能及衰弱之預防」-黃安君醫師 An-chun Hwang M.D.:https://www.slideshare.net/tchang101/201708-0819-for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症 #失能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Japanese YOG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レッスンは1:50からです。体が超硬くて猫背の人は【腰痛に悩んでいる】ことが多いですよね!そんな人は『朝ストレッチ』が断然おすすめ!【朝】というのがポイントです!寝起きは筋肉が収縮して体が固まってしまっている状態です。そんな状態で姿勢の悪いまま筋肉に負荷をかけたら腰痛はいつになっても治りませんし、悪...
「自然 正骨 痛症 中心」的推薦目錄:
自然 正骨 痛症 中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此篇文章準媽媽們可以存唷💕
#產前最後一個紀錄(還在整家裡🤣
_
不知不覺我也生完龍哥三個多月了
時間真的好快~一直都還是有很多媽媽問我關於懷孕還有哺乳的問題
決定發一篇文跟你們分享☺️
Q:兩胎都是自然懷孕嗎?有特別保養身體備孕嗎?
A:兩胎都是自然懷孕 也沒有特別備孕就是一沒避孕就懷上了 我們算是蠻幸運的~ 幸運程度把我們都嚇歪(太有效率🤣
不過身邊朋友有些會去看中醫先調身體或是算好排卵期 如果有這方面問題還是建議去看醫生詢求專業協助唷~ 放輕鬆也會有很大幫助💕
_
Q:懷孕得時候吃什麼保養品?
A:我有吃綜合維他命.維生素D.鈣片(婦產科直接買沒有挑牌子).葉酸(前三個月吃).惠氏DHA藻油.滴雞精.燕窩(試情況補充).珍珠粉(七個月開始吃)
_
Q:懷孕做什麼檢查?
A:我做蠻多自費檢查的!有一些是第一胎做過沒問題 第二胎就不用再做!
有做NIPT非侵入式唐氏症篩檢.子癲前症篩檢. X染色體脆折症篩檢.脊椎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高層次超音波
有一些我忘記了😅
Q:兩胎都有餵母奶嗎?餵多久呢?
A:兩胎我都有餵唷!不過沒有特別長大概坐完月子我就讓奶慢慢退掉!粉粿時是我食慾不好奶量變少 我就沒有再追奶了~
龍哥是出月子中心發現他黃疸又有變高 醫生說可以觀察看看是不是母奶影響(先停幾餐看看)擠出來又沒餵還要顧粉粿太累了 我就拉長擠奶時間 就也自然退了~
餵不餵母奶 就是看媽媽本身的狀況 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媽媽心情輕鬆最重要
開心的媽媽才有開心的孩子呀~
_
Q:有遇到塞奶問題嗎?怎麼解決?
A:還沒生以前就爬文看很多媽媽分享心得 很多媽媽都說石頭奶比生小孩更痛苦!我超怕 兩胎都是還沒生以前就先問好🤣
第一胎是問醫院配合的泌乳團隊(印象正常 沒有特別感受)
第二胎有看朋友推薦思庭泌乳團隊 @sitingcare 因為醫院配合的要等時間就想說那問看看他們~
當時也沒有到塞奶 只是一開始是用手擠乳 我太累又偏懶 擠一點我就不擠了🤣側睡胸部蠻不舒服的
還好她們剛好有空擋!馬上跟她們約時間🤣真的好怕會痛到 我耐痛度偏低哈哈
產後第3天她們來幫我疏通乳腺
我本來以為我會痛死!已經做好要在床上打滾的準備!(因為第一胎雖然有請泌乳師但疏通的過程還是有痛到)結果!!完全無痛!是真的不痛好溫柔!我有嚇到🤣🤣
乳房也瞬間變成軟軟QQ的!超舒服~
過程中泌乳師很細心跟我講了一些初乳的注意事項和現在乳房是處在什麼狀況!要補充多少卵磷脂.注意先避開什麼食物還有擠奶時間等等
因為初乳是比較濃稠的也發現我自己沒有把後端的乳汁擠出來幫我疏通後奶量也大增!但當時我比較適合冰敷啦~過幾天等乳房過了充盈階段才比較適合做追奶的動作!
還有教我無痛擠乳的手法!確認很多次我已經會了才離開🤣🤣(開始用擠乳器後也建議可以再搭配手擠乳把後端吸乳器沒辦法吸到的乳腺疏通更能避免乳房不適的狀況)
事後她們也很貼心會用line關心我也有貼注意事項給我!用講的真的都忘光🤣
「無痛」疏通乳腺後馬上續約後面兩次!真的太舒服了!我給五顆星🌟🌟🌟🌟🌟
有特別問過他們!現在到府和門市服務都已經正常可以預約囉!有需要的媽媽可以試試看~
_
Q:怎麼退奶?
A:我一開始奶量其實都還不錯!但出月子中心後可能太累或食慾不好奶量就自然少了
慢慢拉長擠奶餵奶時間 有吃一些退奶的食物
就少了!第二胎因為有找思庭泌乳 就有再詢問泌乳師一些乳房問題!剛好遇到疫情也沒辦法做預約!但她們有透過訊息了解我的胸部狀況!沒有硬塊!就成功退乳了☺️
退乳也是有些方法!建議尋求專業可以退的更舒服更健康唷!
_
Q:產後怎麼減肥?
A:無所不用其極🤣🤣我有運動游泳.吃中藥.埋線.體雕.喬骨盆.跟教練買茶
第二胎還有找李阿姨綁骨盆!骨盆好像真的有比第一胎小👍🏻👍🏻👍🏻
第二胎還在緩慢恢復中⋯有心得再跟你們分享
_
Q:長妊娠紋了怎麼辦?
A:在塗更多油和乳液🤣生完繼續塗!!!會改善~而且紋路隨這時間顏色會變淡 最終會變成白色的!我自己產後有再搭配平泰秀(大家推)淡疤用~
_
Q:產後落髮怎麼辦?
A:我沒有特別怎麼保養預防耶 想說應該也沒辦法
(問過老鄭 他說掉又沒關係 頭髮那麼多🤣🤷🏻♀️
這是一個髮型師該說的話嗎?完全沒要幫我的意思
我就也沒再自己找產品了🤣🤣)
大概3.4個月開始掉
現在我的頭髮走到哪掉到哪 全家都是我的髮好煩!
髮際線微禿🥲🥲🥲
但我上一胎有長回來啦!!不要太擔心~
以上是比較多人問的問題~
希望有幫助到你們~
這些都是我自己經驗 沒有一定得怎麼做或做哪些檢查才最好
你們有任何問題還是要尋求專業唷💛
我懷孕38週肚子巨成這樣
我的朋友們都要臨盆了還都那麼小一顆
我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了🤔🤣🤣
自然 正骨 痛症 中心 在 運動物理治療師 蔡維鴻|Physiotherapist Victor Ts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久坐腰痛,竟然要伸展大腿前側肌群?!」— #防疫特輯 #給WFH在家工作坐到腰痠頂叩叩的朋友
以前一天工作下來頂多坐著8-9小時,現在在家工作加上追劇、炒股,你各位一天下來有沒有坐著超過12小時呀?!
久坐呈現髖骨關節維持彎曲姿勢,結果大腿髖部前側(鼠蹊部)的肌群長期維持縮短狀態、循環不良,而越來越緊繃了!從股四頭肌到髂腰肌,這些肌肉因為連結到骨盆和腰椎,持續緊繃的狀態會造成下背痛的問題,如果要選擇一個放鬆大腿前側肌群的運動,當然首推「蜥蜴伸展操🦎」!
操作順序:
1.前弓後箭,要伸展的該側下肢在後面
2.膝蓋下緣可以放置毛巾或軟墊避免膝蓋壓力造成疼痛
3.雙手放在地板維持平衡並將重心往前移動,拉開兩腳距離增加延展
4.吸氣後吐氣並將重心下沉,伸展你的該側髖部前側肌群
5.若有任何不適感可以改成趴在前側椅子上,會比較穩定不易跌倒
6.如果可以接受這樣拉伸的感覺,可以挺起上身增加更多的伸展效率
7.若操作完有任何不適或症狀加重,請先暫停並諮詢您的物理治療師或醫師!母湯亂做
建議運動頻率:
依各圖示建議之次數,並維持自然呼吸頻率,避免憋氣造成不適;反覆操作10組,建議下班洗澡後可以好好愛護自己、修復脊椎,執行一套完整運動,幫助脊椎和肌肉回覆(reverse)到最放鬆狀態,避免緊繃累積造成痠痛。
有些研究提到過度伸展髂腰肌會造成骨盆髖關節的失衡,所以在操作時:
*若有任何不適症狀,請與您的醫師或專業物理治療師諮詢討論*
授課老師:阿骨老酥~
女主角:阿姿Just
男主角:小維Well
居家辦公好物嚴選
🎁JustWell x 恆隆行特惠組
https://www.hengstyle.com/market/122
———JustWell ———
👁🗨服務項目️️️️👁🗨
✅脊椎側彎✅疼痛處理
✅長短腳✅骨架歪斜
✅動作矯正與優化✅筋膜放鬆
✅運動傷害✅運動按摩
✅顱薦椎療法✅內臟筋膜調整
✅皮拉提斯✅禪柔轉體運動
✅核心訓練✅ TRX懸吊運動
✅重量訓練✅肌力與體能
✅居家服務✅銀髮功能促進
✅鞋墊製作✅足部評估與調整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 |
JustWell Taipei
📅預約方式 │ 電話或LINE官方帳號預約
📞預約專線 |
0905-531-135、02-2396-9616
📲預約LINE │
@justwell(請務必要加@)
快速加LINE請點 ➡️
https://lin.ee/3njFtgs
🌐JustWell官網 |
https://www.justwell.tw/
📷JustWell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justwellclinic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金山南路一段67巷10號1樓
( 東門捷運站1號、2號出口,步行6-7分鐘路程 )
#JustWell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
#捷仕維運動物理治療團隊
#傑思維國際健康學苑
#揪健康運動醫學中心
#蔡維鴻疼痛處理專科
#廖奕絜淋巴手法專科
#林竑廷運動傷害專科
#王文妤脊椎側彎專科
#范晴雯筋膜整合專科
#陳曉謙運動矯正專科
#林家祥居家照護專科
#張雅淳淋巴乳腺專科
#Como皮拉提斯教練
#Iris皮拉提斯教練
#Rainbow肌力體能教練
#LaLa身心動作老師
#整合式運動醫學專家
#解痛事務所
#體態平衡美學中心
#身心健康管理
#健康促進顧問
#運動傷害 #運動防護 #疼痛處理 #脊椎側彎 #身心整合 #銀髮照護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Just Well Balanced Body Center)
捷仕維運動物理治療團隊(Just Well Sports Medicine Center)
自然 正骨 痛症 中心 在 Japanese YOG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レッスンは1:50からです。体が超硬くて猫背の人は【腰痛に悩んでいる】ことが多いですよね!そんな人は『朝ストレッチ』が断然おすすめ!【朝】というのがポイントです!寝起きは筋肉が収縮して体が固まってしまっている状態です。そんな状態で姿勢の悪いまま筋肉に負荷をかけたら腰痛はいつになっても治りませんし、悪化の一途をたどります。
朝にストレッチをしてほぐしていくことで姿勢が改善され、筋肉に余計な負荷がかかるのを減らすことができます。
継続的に行うことで、自然と腰痛が改善されていく魔法のストレッチをご紹介します。
「体が硬くて難しいポーズはできない…」という初心者さんでも安心してできる超簡単な内容となっています。
毎朝10分間の朝ストレッチを習慣にするだけで、嘘のように腰痛を解消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はずです。
JapaneseYOGAの夏未です。
腰痛があると「腰をほぐして解消しよう!」と考えがちですが、腰だけをほぐしても改善されません。
腰痛の原因は腰と繋がっている背中や脚などの部位が硬くなっていたり、骨盤がズレていたり、姿勢が悪くなっているなどの複数の要因が積み重なっています。
ですから、腰痛を効率良く解消するには、関連部位をトータル的にケアしていくことが一番なんです!
0:00オープニング・目次
1:50膝バタバタ
3:27四の字ストレッチ
5:17飛脚のポーズ
8:15橋のポーズUP・DOWN
10:30優しい魚ポーズ
11:28背中肩甲骨ほぐし
12:09エンディング
【この動画の内容説明】
1. 膝バタバタ
目覚めてすぐに足を使う事で足の血流を上げる狙いがあります。
ふくらはぎは、全身の血流をスムーズに流す筋ポンプの役割がありますので重点的にほぐしていきましょう。
血流がアップして全身に効率良く血液が循環すると体温が上昇します。
体に熱が起こると低血圧の方も起きやすくなりますよ(^^)
◆ポイント:ふくらはぎやひざ裏が硬くなっていると、体全体が硬くなる原因になりますので入念にほぐしていきましょう。
◆グーにして、ふくらはぎが痛いという方は要注意!かなり固まってしまっていますので、全身が硬くなってしまっている証拠と言えます!
2. 四の字ストレッチ
太ももや股関節を呼吸と共に動かすと全身の血流が良くなり、ほぐれやすくなります。
ふくらはぎだけでなく、太ももと股関節も動かして血流を良くしていきましょう。
◆ポイント:人間の体で筋肉量が最も多いのは脚で、とくに太ももには大きな筋肉がありますから、そこをほぐして柔らかくするということは絶大な効果があります。
3. 飛脚のポーズ
太もも横や前のストレッチで更に骨盤周りを整えます。
骨盤は体の中心にあり、いわば【人体の要】とも呼べる部位です。
骨盤の状態が普段の姿勢に大きく関係していきます。
骨盤が整う(骨盤の位置が正常な位置にある)と自然と姿勢が整い、背骨も整います。
4. 橋のポーズUP・DOWN
脚、骨盤、体幹、背骨を効率よく使ってほぐせる動きです。
アップダウンする事で体を温め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また股関節や背中の柔軟性もあげてくれる動作なので、体が超硬くて腰痛持ちの人にはおすすめのポーズです。
5. 優しい魚ポーズ
猫背やまき肩、姿勢が悪いと感じる方の改善におすすめの動きです。
猫背やまき肩、姿勢が悪い原因の一つに背中の筋肉が固まってしまっていることが挙げられます。
このポーズは固まりやすい背中を刺激してほぐし、良い姿勢を作る手助けをします。
6. 背中肩甲骨ほぐし
腕や背中を伸ばして体全体をリセットする動きです。
背中から肩(肩甲骨まわり)をほぐすことで筋肉がゆるみ、姿勢改善効果が期待できます。
腰にかかる負担軽減につながりますよ!
スッキリしてリフレッシュ効果抜群です。
心身ともに気持ちの良い状態でお仕事に向かいましょう(^^)
■JapaneseYoGAの朝ヨガ動画集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_qSr9sYaoxbFn-o7NFwARr9neD_f3I-
●症状別【腰痛・反り腰】解消のプレイリスト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_qSr9sYaozRq4LUhRbmPKZxdnVQo0e0
■毎朝6時15分から朝ヨガレッスン配信中
今月のスケジュール表は↓
https://japan-yoga.or.jp/japaneseyoga-natsumi/archives/2402
●毎日朝ヨガバックナンバーはこちら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_qSr9sYaozUCDr2OphP-YEWwS-8Wn5g
■毎日の自宅ヨガを習慣にできるYouTubeカレンダー2021年版 【ジャパニーズヨガ動画プログラム】
https://japan-yoga.or.jp/japaneseyoga-natsumi/archives/2449
■JapaneseYoga夏未 プロフィール
https://japan-yoga.or.jp/japaneseyoga-natsumi/sample-page
■書籍 片脚立ちの秘密
https://www.amazon.co.jp/1%E6%97%A55%E5%88%86%E3%81%A7%E4%B8%80%E7%94%9F%E5%A4%AA%E3%82%89%E3%81%AA%E3%81%84%E3%82%AB%E3%83%A9%E3%83%80%E3%81%AB%E3%81%AA%E3%82%8B-%E7%89%87%E8%84%9A%E7%AB%8B%E3%81%A1%E3%81%AE%E7%A7%98%E5%AF%86-%E5%B1%B1%E8%B0%B7-%E5%A4%8F%E6%9C%AA/dp/4799749927/ref=sr_1_1?__mk_ja_JP=%E3%82%AB%E3%82%BF%E3%82%AB%E3%83%8A&dchild=1&keywords=%E5%B1%B1%E8%B0%B7%E5%A4%8F%E6%9C%AA&qid=1613398726&sr=8-1
■ライブヨガ60分レッスンなら!オンラインスタジオ
https://japan-yoga.or.jp/online-studio/
■最新情報が届くLINE@
https://page.line.me/rar8794z?openQrModal=true
■お仕事依頼やお問合せ
Email:info@kenko-ohkoku.jp
-------------------------------------------------------------
インスタグラム: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natsumi/
ツイッター:https://twitter.com/YogaJapanese
公式ブログ:https://japan-yoga.or.jp/japaneseyoga-natsumi
ラジオVoicy:https://voicy.jp/channel/1209
-------------------------------------------------------------
■ヨガをゼロから学び資格取得したい方はこちら【オンラインヨガ養成講座】
全日本ヨーガセラピスト協会HP:https://japan-yoga.or.jp/
■ヨガの仕事をしたい方はこちら
健康大国株式会社HP:http://kenko-ohkoku.jp/
-------------------------------------------------------------
#腰痛ストレッチ #ヨガ腰痛 #腰痛改善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pzQqG78ZWU/hqdefault.jpg)
自然 正骨 痛症 中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
」介紹
訪問作者:江守山 醫師
內容簡介:
台灣每8人就有1人腎臟出問題,
但96%的人有慢性腎臟病卻不自知!
腎臟是人體的「超級濾心」,負責過濾血液、調節體內水分、製造尿液排泄廢物與毒素,同時也是維持骨骼健康、調節人體免疫力、保護胰臟免於發炎、強化神經與肌肉機能的重要器官。但是,你知道嗎?「腎臟病」年年登上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可說是台灣人的「新國病」!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超過200萬人,平均每8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更可怕的是,高達96%的人,不知道自己腎臟已經出了問題,往往病情發展到「快洗腎」,才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醫師,同時也是《吃對保健食品!》、《食在安心》的暢銷書作者,他開宗明義指出,腎臟病之所以成為台灣人的「新國病」,全是因為錯誤觀念根深柢固。為此,他特別在書中破解國人對腎臟的8大錯誤觀念,像是男性常把泡泡尿、混濁尿,跟腎虧混為一談,寧願選擇來路不明的偏方而不願就醫,結果反而造成腎臟嚴重損壞、必須洗腎;有些人怕吃太鹹腎臟會受損,特別買標榜健康的低鈉鹽,卻不知低鈉鹽的鉀含量非常高,腎功能不佳者吃了反而更要命……等等。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都是腎病罹患率居高不下的主因。
事實上,腎臟病是有跡可循的,想要及早發現並非不可能,只要掌握腎病上身的5大徵兆,像是尿液顏色異常或尿量異常(每天高於3000 cc或低於400cc)、水腫、腰痠背痛,以及30歲以前或60歲以後突然有高血壓……等等,都可能是腎功能出了問題。但是,高達九成的人在遇到真正的腎病徵兆時,往往缺乏正確常識與判斷力,以致罹患腎病卻不自知。
預防腎病!江守山醫師的獨門護腎祕訣大公開!
視病如親的江醫師,有感於台灣腎病罹患率年年攀升,特別將腎臟專科醫師的專業與多年來身體力行的護腎祕訣提供給大家:(1)聰明喝水,掌握起床就喝水、運動前中後要喝水、便祕或尿液呈深黃褐色時要喝水的喝水時機;(2)小心防毒,少外食、少吃加工食品、少喝飲料、少用塑膠餐具;(3)控制三高,三餐定時定量、體重符合標準、運動要足夠……等等,相信只要跟著江醫師一起身體力行吃、喝、住的避毒要點,就可預防腎病上身,腎臟用到120歲也沒問題!
解析腎病檢查&治療,讓你知己知彼保健康!
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詳盡介紹不同種類的腎功能檢查方法、台灣5大常見腎病變與3大腎病併發症,如果你已經罹患腎病,本書可幫助你了解如何透過飲食控制、正確用藥、生活注意事項,避免腎病進一步惡化,成功逆轉「腎」!萬一不幸被醫師告知必須洗腎,本書也提供了尿毒症患者的飲食、治療原則,有效控制病情,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本書不僅是一本腎臟健康照護的最佳指南,也是解答你心中對腎臟保健所有疑惑的寶典,擁有本書,就好像家裡住了一位腎臟科醫生!
作者簡介:江守山
現職:
江醫師健康舖子執行長
江醫師房屋健檢中心執行長
江醫師保健館創辦人
江醫師健康廚房創辦人
中華民國居住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長
中華室內環境檢測協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遠山健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中壢家安診所院長
喜悅健康診所醫師
經歷: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
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講師
中華順勢醫學會理事長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作者粉絲頁: 江守山醫師
出版社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VhxRy4ZSM8/hqdefault.jpg)
自然 正骨 痛症 中心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居家運動術 #追劇也能動 下雨潮濕、烈日曝曬或是躲避疫情!我們時常不方便出門運動,該怎麼辦?漸漸在家待得愈久,肢體也愈來愈僵硬、痠痛!今天讓物理治療師劭玟、護理師詠荃,陪你一起在家動起來,一面追劇也能做唷!🤜🏻🤛🏼🔜🔜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為什麼不能躺在床上看電視?又該在什麼姿勢下看?
🔸可以一邊追劇一邊進行的簡易運動!
🔸當你看新聞看到無比焦慮的時候該怎麼辦?
#影片大綱
🔸你追劇的姿勢是正確的嗎?
▫為什麼不能躺在床上看電視?
▫如何選擇適合的椅子高度?
▫到底該怎麼好好地坐著?
🔸簡易居家運動
▫弓箭步: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一腳向前跨出弓箭步並微蹲,前側腳大腿與臀部感覺到微微收緊,後側腳趾朝前,腳跟踩地,至小腿有些微
緊痠感即可,鍛鍊過程中,身體應保持直立、肚子收緊、肩膀自然放鬆、下巴微收,此姿勢可以維持10秒,但切記要保持呼吸,10秒後前腳用力將身體帶回,換腳重複一樣的動作,此運動可以反覆進行10回。
▫擴胸運動:將雙手在身體的後方交握,將肩胛骨往後、往下夾緊,可以想像一下背中間有一張紙,而我們的肩胛骨要去把它夾緊的動作,
這樣的動作維持10秒,保持呼吸。但當我們在做擴胸運動的時候,要擴展的是胸口的肌肉,而不是肚子,所以我們的肚子要記得收緊收好,肩膀則是往後往下夾的方向,下巴也要記得微收,此運動也可以反覆進行10回。
🔸情緒焦慮時可進行的呼吸練習
1. 吸二吐四的呼吸節奏
2. 在吐氣的時候觀察自己並逐步放鬆身體
3. 藉由呼吸練習將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
指導:謝劭玟 物理治療師 @Festiva Hsieh
主講 : 黃詠荃。謝劭玟
內容腳本 :謝劭玟。黃詠荃
後製剪輯: 黃詠荃。謝劭玟
#居家防疫 #居家運動 #追劇 #腰痠背痛 #知識+ #姿勢+ #神經很有事 #安全距離 #社交距離 #良好姿勢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Gos95rMOb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