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餘書店 ] 2019.06.22 @高雄
-
(咖啡廳部分已結束營業)
-
這家三餘書店是在文化中心附近的獨立書店,賣很多很文青的書跟產品。
我的《雄好呷》就是在這間買到的。
一樓是書店,二樓咖啡廳(現改建為閱讀空間),三樓是展演空間。
-
那天早餐連吃兩家,什麼都想吃吃看結果吃太撐。中午吃不下,就來這裡坐著畫畫,假裝文青打發時間。
當兵期間真的是人生中難得徹底放空的空檔。
雖然我平常也沒做什麼正經事;
但身為一個拖延症不治的患者,不論大小事總是會把自己陷入來不及而要花更多力氣去彌補的困境。
當兵就是一個好藉口,徹底放下所有要假裝很上進的壓力。
就這樣三個月期間反而看了好幾本書,還重拾了畫畫的興趣。
-
檸檬磅蛋糕 80
略甜,吃起來像是那種橢圓形檸檬派的口感跟味道。
配茶吃剛好。
檸檬紅茶 價格忘了
真的就是紅茶+檸檬,
檸檬香很real,但紅茶略澀。
-
食物的部分就隨便寫吧。
反正現在也不賣了,ㄏㄏ
以下掉書袋,歡迎各路社會學專家指點,請鞭小力。
-
照片那句「食物,是所有品味的原型。」引自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秀異: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一書。
書中Bourdieu提出著名的「階級品味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不同社會階級,會塑造出不同的美學品味,並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同時受同階級/不同階級的外界眼光而進一步強化這種品味選擇;
而品味的分別也回頭鞏固這種社會階級劃分(也就是對岸用語:鄙視鍊)。
然而美學品味同時也受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的影響。在資本累積或受教育的同時,這種品味的階級分別會漸漸模糊。
這時候就來到引言那句「食物,是所有品味的原型。」
在更日常、更私人、常規教育體系範疇外的生活品味,最能彰顯早期階級的區別。而飲食口味的喜好,就赤裸展現了從嬰幼兒時期開始構築不可抹滅的社會階級的印記。
總而言之,看一個人的出身,就看他的飲食偏好。
-
所以沒有錢,又不學無術的我,只好寫食記展現飲食品味,來捍衛我最後僅存的階級優越感。
階級品味 理論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週刊編集 #theAffairs #自然酒的姿態
寫在貼文章之前,深夜覺得來講點話好了。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表現出對什麼事情很在行的樣子才可以呢?為什麼覺得拿著高腳玻璃杯喝葡萄酒,就是高尚的象徵呢。也或者要拿著刀叉吃些擺盤精美的食物,才是好生活的樣子呢。單單純純,像個初生兒一樣,體會葡萄酒的樂趣可以嗎?可以隨隨便便的大發議論,一杯喝下一杯。不要擔心旁邊老練眼睛的主人,用鼻子哼的一聲投反對票。這種品味的自由,我覺得就是自然酒的樂趣。因此也很樂意把這樣的想法,介紹給大家 <3 請大家有機會務必喝喝看。
--
出門去自然酒專賣店買了一隻酒,轉換做事的心情。
美食科學大學的老師說,你們身在北義酒鄉,應該要努力喝啊,每天喝!這個鞭策雖然收到,不過衡量自己喝酒的速度和生活預算,大概就是一個禮拜一隻的喝法。這個一隻是說,去專門店,跟老闆好好討論喜好後的購買方式。畢竟術業有專攻,我很樂意聽從專業人士建議選項,再用身體感官,以及一點運氣來做決定。
自然酒最近在歐洲很紅,也傳到亞洲的葡萄酒市場,除了台灣很有得買,去年在東京築地市場我也曾遇過一個立吞小酒家,@酒美土場 專賣自然葡萄酒、天然農法種米的清酒以及橘酒,可見是具體而微的一個風潮了。所謂自然酒,強調儘可能無添加、屬於有機(但不一定有認證),可以是自然動力法(biodynamic)生長。這樣聽起來根本是有講等於沒講,曖昧到不行,可以說是生產者說了算。但畢竟所謂「自然」這件事,就像中國的「綠色」語彙,並不是一個有明確疆界定義的詞彙。
到底什麼是自然?這個大哉問,並不容易回答,因為這屬於哲學認識論的提問。法國的人類學傳統一向致力於處理人與自然、人與非人之物之間的關聯。想像「人工跟天然」的界線是什麼?自然與人群生成相互影響的關係是什麼?古典人類學家如提出「禮物經濟」概念的Marcel Mauss,以四季自然變遷與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型態,來說明社會型態。近年來風頭正健,提出球莖理論的的Bruno Latour則在《我們從未現代過》(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一書破解人們自覺「過著現代生活」的錯覺,指出人跟自然的關係,並非是線性演化的關係,而是更為錯綜複雜的,網絡,相互比較下產生的定位。人因而未曾真的從自然抽身過。我學習人類學,也喝酒,有點盼望有認真喝酒的人類學家能夠提出這方面的研究思辯。
而今天喝的是北義皮耶蒙特在地的自然酒、阿斯蒂(Asti)女性釀酒人Nadia Verrua做的酒。我喜歡她們家的酒標,輕鬆的插畫愉悅氛圍,覺得放在餐桌上顯得時髦有趣(funky),沒有壓力,是同齡朋友來我會想拿出來的酒 。不過自然酒本來就不大屬於現有的葡萄酒道統。跟葡萄酒碩士班喝酒專門的美國人、日本人、台灣人聊天時,他們都不怎麼喜歡自然酒。覺得味道不行。我的心得是,若是以一般葡萄酒佳釀的標準來要求自然酒,可能會有點無法符合味覺標準。但是上次跟鄰居——巴伐利亞森林來的男同學Lukas去買做完分組報告要喝的酒時,他的一句話倒是蠻切合人們喜歡自然酒的理由「林北喜歡接地氣」(“I always like to stay grounded”)。當我問再向其他人問起對自然動力法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呢?父母務農,分別來自德義(德國科隆、義大利Emilia-Romagna)組合的德國女孩子說,他爸那輩就不喜歡自然動力法的酒,覺得瞎搞。大概從我身邊這些稀少的樣本,大概可以捉摸出自然酒愛好者的一些氣味形狀。但要具體來說,以住在紐約東區,掀起美國自然酒風潮,著作《裸酒》(Naked Wine)的葡萄酒女作家Alice Feiring一句話當註腳倒是蠻傳神的:
「我是批判沒錯,不過我不是葡萄酒評論家喔。」
(I am critical, but I am not a wine critic.)
–– Naked Wine
自然酒提供的趣味是,不需要繼承龐大紅酒品味歷史與知識系統的。他是年輕無規則的遊戲,用個人感官和喜好決勝負,很適合不想有包袱的人,想要趣味的人。這種抵抗階級品味的姿態,很「左」,提供了另一種品飲選擇.......(未完)
(全文請見紙本🍷🍾)(好久沒見報😂)
階級品味 理論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週刊編集 #theAffairs #自然酒的姿態
寫在貼文章之前,深夜覺得來講點話好了。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表現出對什麼事情很在行的樣子才可以呢?為什麼覺得拿著高腳玻璃杯喝葡萄酒,就是高尚的象徵呢。也或者要拿著刀叉吃些擺盤精美的食物,才是好生活的樣子呢。單單純純,像個初生兒一樣,體會葡萄酒的樂趣可以嗎?可以隨隨便便的大發議論,一杯喝下一杯。不要擔心旁邊老練眼睛的主人,用鼻子哼的一聲投反對票。這種品味的自由,我覺得就是自然酒的樂趣。因此也很樂意把這樣的想法,介紹給大家 <3 請大家有機會務必喝喝看。
-\-\
出門去自然酒專賣店買了一隻酒,轉換做事的心情。
美食科學大學的老師說,你們身在北義酒鄉,應該要努力喝啊,每天喝!這個鞭策雖然收到,不過衡量自己喝酒的速度和生活預算,大概就是一個禮拜一隻的喝法。這個一隻是說,去專門店,跟老闆好好討論喜好後的購買方式。畢竟術業有專攻,我很樂意聽從專業人士建議選項,再用身體感官,以及一點運氣來做決定。
自然酒最近在歐洲很紅,也傳到亞洲的葡萄酒市場,除了台灣很有得買,去年在東京築地市場我也曾遇過一個立吞小酒家,@酒美土場 專賣自然葡萄酒、天然農法種米的清酒以及橘酒,可見是具體而微的一個風潮了。所謂自然酒,強調儘可能無添加、屬於有機(但不一定有認證),可以是自然動力法(biodynamic)生長。這樣聽起來根本是有講等於沒講,曖昧到不行,可以說是生產者說了算。但畢竟所謂「自然」這件事,就像中國的「綠色」語彙,並不是一個有明確疆界定義的詞彙。
到底什麼是自然?這個大哉問,並不容易回答,因為這屬於哲學認識論的提問。法國的人類學傳統一向致力於處理人與自然、人與非人之物之間的關聯。想像「人工跟天然」的界線是什麼?自然與人群生成相互影響的關係是什麼?古典人類學家如提出「禮物經濟」概念的Marcel Mauss,以四季自然變遷與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型態,來說明社會型態。近年來風頭正健,提出球莖理論的的Bruno Latour則在《我們從未現代過》(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一書破解人們自覺「過著現代生活」的錯覺,指出人跟自然的關係,並非是線性演化的關係,而是更為錯綜複雜的,網絡,相互比較下產生的定位。人因而未曾真的從自然抽身過。我學習人類學,也喝酒,有點盼望有認真喝酒的人類學家能夠提出這方面的研究思辯。
而今天喝的是北義皮耶蒙特在地的自然酒、阿斯蒂(Asti)女性釀酒人Nadia Verrua做的酒。我喜歡她們家的酒標,輕鬆的插畫愉悅氛圍,覺得放在餐桌上顯得時髦有趣(funky),沒有壓力,是同齡朋友來我會想拿出來的酒 。不過自然酒本來就不大屬於現有的葡萄酒道統。跟葡萄酒碩士班喝酒專門的美國人、日本人、台灣人聊天時,他們都不怎麼喜歡自然酒。覺得味道不行。我的心得是,若是以一般葡萄酒佳釀的標準來要求自然酒,可能會有點無法符合味覺標準。但是上次跟鄰居——巴伐利亞森林來的男同學Lukas去買做完分組報告要喝的酒時,他的一句話倒是蠻切合人們喜歡自然酒的理由「林北喜歡接地氣」(“I always like to stay grounded”)。當我問再向其他人問起對自然動力法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呢?父母務農,分別來自德義(德國科隆、義大利Emilia-Romagna)組合的德國女孩子說,他爸那輩就不喜歡自然動力法的酒,覺得瞎搞。大概從我身邊這些稀少的樣本,大概可以捉摸出自然酒愛好者的一些氣味形狀。但要具體來說,以住在紐約東區,掀起美國自然酒風潮,著作《裸酒》(Naked Wine)的葡萄酒女作家Alice Feiring一句話當註腳倒是蠻傳神的:
「我是批判沒錯,不過我不是葡萄酒評論家喔。」
(I am critical, but I am not a wine critic.)
–– Naked Wine
自然酒提供的趣味是,不需要繼承龐大紅酒品味歷史與知識系統的。他是年輕無規則的遊戲,用個人感官和喜好決勝負,很適合不想有包袱的人,想要趣味的人。這種抵抗階級品味的姿態,很「左」,提供了另一種品飲選擇.......(未完)
(全文請見紙本🍷🍾)(好久沒見報😂)
階級品味 理論 在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说教育改变命运你也真信了?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教育体制的公平只是一个假象,而读书改变命运也只是一句口号!教育系统真正的目的是淘汰下层 阶级 子女,限制社会流动,并且巩固精英 阶级 的地位。 ... <看更多>
階級品味 理論 在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法國的社會學家 ... 的推薦與評價
法國的社會學家關注法國資產階級,品味和偏好。 ... 這是當前對文化理論爭論的一個重大貢獻,也是對當代社會學主要理論流派的挑戰。 ... <看更多>